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作者:张敏  日期: 2022-08-28  点击: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和指导,把握诗歌含义、情感和主旨;2、通过朗读多首诗歌,对词的特点形成一定了解,并学会把握意象和意境的特点和赏析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变化等
教学难点:通过迁移,使学生合作完成诗歌结构内容分析,以及鉴赏的工作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一课时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朗读,体悟,讨论)
很多同学可能还没有想通,为什么塞缪尔先生会这么说?下面我们就要通过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里的诗文,来给大家展示诗歌的生命力。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1、走近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展示毛泽东16岁出家乡时的诗作:
《立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诗人形象?(可能会有的答案:志向远大、十分执着、胸怀宽广)
回忆诗歌,展示《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正如他洒脱的字体一样,他的诗词情调慷慨激扬,风格豪迈爽朗。 毛泽东不愧为一代豪放的诗人。
1、关于词的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兴起于隋唐,盛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一般可以分为几段,段落叫“片”或“阕”。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3、词的流派。按照词的写作风格,主要分为豪放派、婉约派 两种。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毛泽东为代表人物;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人物。
4、词的分类:
按长短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片数(分段)分:1单调、2双调、3三叠、四叠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一般分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二、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1.上阙开头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交代了时间、地点、特定环境。描绘了一幅独立寒秋图。
2.上阙中的“看”字统领到下文的哪一句?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远望群山,层层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近看漫江碧绿清澈的江水,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俯瞰,鱼儿在江水中轻快的畅游。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一幅绚烂、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3.写景运用了哪些技巧?
(一)远近相间: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
(二)俯仰交错:
    “鹰击长空”是仰视,
    “鱼翔浅底”是俯视;
(三)动静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景,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景。
(四)点面结合:
前六句是细节特写,最后一句是概括全部景色。

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词人发出怎样的感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面对这壮丽的河山,旷远迷茫的大地,诗人深深地思索,愤激地发问:祖国的命运盛衰,到底该由谁来主宰呢?
这一问道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伟大的抱负。
二课时
研读课文
上片作者独立湘江,看到了眼前一幅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来“谁主沉浮” 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问题,下片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913年-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们在橘子洲头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同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
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地斗争生活的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工作、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重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钟松丽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稠”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在词中,你看到了具有哪些特点的青年形象?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社会,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最后三句描写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当年曾经与同学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层层波浪,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只的情形。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设问,巧妙地对“谁主沉浮”的问题作了回答,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使用反问语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板书设计:我            平凡又可爱
百合被子     小通讯员   英雄:
新媳妇          崇高又可敬
一曲哀悼美好生命的挽歌
一曲军民骨肉情深的赞歌       小处取材,大处着眼,
以小见大,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