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与实现路径
作者:李惠敏 日期:
2025-03-27 点击:
次
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与实现路径
张 伟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8)
【摘 要】教材选编的战争题材小说是革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是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实现的,只有把握战争题材小说表达美的特质,突破战争题材小说的审美难点,形成有关革命战争和正义战争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并据此升华价值观,才能促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文本的审美世界深度对接和有效转化,实现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战争题材小说 育人功能 实现路径 《百合花》 《荷花淀》
战争题材小说是以战争为内容或背景的一种独特的小说样式,蕴含着独特的育人功能。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是指战争题材小说对学生形成有关正义战争和革命战争的价值认同、价值共识以及据此升华自身价值观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其实现路径是审美鉴赏活动,只有学生在鉴赏活动中感受、理解和认同了正义者、革命者或进步民众在战斗中闪现出的美的光辉和伟大精神,才能发挥作品的育人功能。但由于战争题材小说在选材上的特殊性,要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实现育人功能,需要探讨其表达美的特质和审美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等问题。在探讨这些问题前,先看如下案例。
问诊案例
优美与壮美
——《百合花》《荷花淀》联读教学实录
彭 建
(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成都 610020)
一、品析两篇文本中的“优美”
师:阅读《百合花》与《荷花淀》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写得很优美,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生:《百合花》有一些悲伤,也有一些感动。《荷花淀》 则轻松、愉悦、和谐。
生:都有淡淡的喜悦和忧伤,都有诗化或散文化的特点。
师:是啊,但这是两篇战争题材小说,战争是残酷的,而作家描写出的场面和画面却是优美的,这种优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生:《百合花》中拖毛竹、枪筒里的树枝与野菊花、新婚被子上的百合花具有优美感。
生:《荷花淀》中编席、垛芦苇、运席、探夫等场景具有优美感。
……
师:这些优美的人、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生:具有画面美,营造出了朦胧唯美的诗意氛围。
生:人物很美,自然与人和谐美好,军民鱼水情深,很和谐。
师:说得好!能给人“优美”感受的,都具有“物我相融”的特征。大家以后赏析战争题材作品时,可以用“物我相融”来分析“物象”的运用、“景象”的描写、“人象”的塑造是否相互契合,是否在“物我相融”的环境里给我们优美之感。
二、感悟两篇文本中的“壮美”
师:不仅如此,优美中必须有壮美,才能体现出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请大家再读文本,看看这些“优美”中是否体现了“壮美”?又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析“壮美”?
(学生自读,讨论,分享。)
生:《百合花》中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新媳妇“献被”的坚决等体现了壮美。
生:《荷花淀》中夫妻话别时,水生嫂对丈夫上前线的支持;女人们探夫遇敌时的临危不乱,也体现了壮美。
师:这些是如何体现壮美的呢?
生:新媳妇为牺牲的小通讯员擦身、缝补衣服,陪葬嫁妆等细节,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优美的百合花的寓意,更体会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中的壮美情怀。
生: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去时, “女人”的情感是矛盾的,但最终用理智战胜了情感,用含泪的微笑面对夫妻别离,承担起家庭的重负,抵御民族遭受的灾难,并为之拼命……这表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性的坚韧果决。这种坚韧果决能给人以壮美之感。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析它是否具有“壮美”特征呢?
生:呈现出一种对立状态,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是“小”对抗“大”。
……
师:是的,可以用“物我对立”“正义与邪恶的对抗”等来分析其是否具有“壮美”特征,以体会革命文学作品将优美与壮美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辨析战争题材小说中的“优美”与“壮美”
师:我们今天品读的两篇小说主要是描写后方生活的,看到的主要是“优美”,那正面描写战争的小说更多的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美呢?
生:壮美。
师:为什么?
生:因为正面描写战争的小说,应该场面宏大壮观,叙事引人入胜,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与团队精神相得益彰,因而给人以壮美之感。
师:那你们认为战争题材小说是表现“优美”好,还是表现“壮美”好?
(生讨论,分享。)
生:我认为各有好处,无论是战场上的血腥还是后方生活的诗意表达,都能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优美和壮美其实是不可分的。
……
师:对啊,战争题材小说中的优美与壮美不可分,选材的重点不同,优美和壮美的分量也就不同。直接描绘战争的小说在壮美中隐含优美,以后方为主要题材的小说则在优美中隐含壮美。这就是战争题材小说表达美的特质。同学们在阅读战争题材小说时,要抓住“优美”和“壮美”这两个关键深入小说的“核心地带”。
师:除了这两篇小说外,其他战争题材小说是否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来分析呢?请大家举例阐释你的观点。
(生讨论、分享,师追问、评议。略。)
四、升华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价值
师: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熟悉的小说所表达的优美与壮美,这些优美和壮美体现在谁身上?概括你们谈到的人物角色,不说具体人物。
(生七嘴八舌:革命英雄,普通战士,进步民众……)
师:那他们美在何处呢?
生:美在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具有革命的壮美情怀。
生:美在正义者的不屈抗争,虽然战争打破了宁静祥和的生活,但爱国者和革命者的壮美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师:是啊,这就是战争题材小说所蕴含的意义,水生嫂、水生、小战士、新媳妇等代表着普通青年男女,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怀感染着我们。我现在想问问大家,他们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生:为了打垮反动势力,过上人民当家作主的生活。
生:为了打跑侵略者,让中国人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师:也就是说,他们是为了坚持正义、维护和平、建设美好社会而与侵略者、反动派进行不屈的斗争。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为什么?
生:应该会,在那样的环境中,不抗争就会成为亡国奴,就会一直生活在黑暗中。
生:也可能会逃避,因为我的力量太小了。
……
师:看来,在战争年代做出那样的选择是不容易的,他们做出了那样的选择,更能彰显出他们精神的可贵。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传承和弘扬他们的斗争精神呢?
(学生讨论、分享,教师相机引导、升华。)
师:从大家的分享看,作为新时代的好青年,我们要把革命者的战斗精神转化为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奋斗力量,要厚植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并以此确立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这些不仅要说到做到,还要长期坚持,把确立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作为指导我们人生的精神航标,才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有所作为……
诊断意见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美的表现形式,战争题材小说也不例外。阅读战争题材小说的过程,也是审美鉴赏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育人功能实现的过程。但由于战争的残酷、血腥与邪恶对正义、和平、美好的破坏,其审美的重点、方式及其育人功能也就与其他“美的形式”有所不同。要发挥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战争题材小说表达美的特质,突破审美鉴赏的进阶难点,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有关正义战争和革命战争的价值认同、价值共识,升华相应的价值观。彭老师在《百合花》 《荷花淀》 的联读教学中,为我们提供了战争题材小说如何实现育人功能的实践案例。
一、聚焦战争题材小说表达美的特质,引导学生在“优美”与“壮美”的赏析中感受精神内核
“美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活动形式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1]战争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但邪恶者发动的战争是不符合人类追求正义、和平、美好的规律与目的的,其丧失人性、惨绝人寰的血腥与丑恶,远离了美的本质和规律。战争题材小说中的美,不在于邪恶力量的反规律性与反目的性,而在于正义者维护和平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及其内蕴的伟大精神。因此,战争题材小说的审美过程,是在令人恐惧的残酷的场面或叙事中感受正义者追求和平与美好时所体现出的独特之美的过程,也是以文学浸染的方式实现育人功能的过程。
战争涉及的范围有前线和后方之分,战争题材据此也可分成前线题材和后方题材两大类。以前线题材为主创作的小说,重在正面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主要表现英雄人物、普通战士等前仆后继争取胜利的英勇与壮美;以后方题材为主创作的小说,则从侧面叙写战争对和平、美好生活的破坏,主要表现广大民众为了维护正义、争取和平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军民鱼水情深的和谐与优美。因此,前者主要表现出壮美的特征,后者主要表现出优美的特征,但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壮美中有优美,才不会让读者喘不过气来;优美中有壮美,才不会失去“战争”属性。“优美”与“壮美”的相互蕴含与转换,构成了战争题材小说表达美的特质。教学战争题材小说,教师只有根据其题材选择的侧重点确定审美重点,引导学生在优美与壮美的整合分析中进入审美状态,并根据其表达美的特质展开审美过程,才能实现育人功能。
彭老师根据这两篇小说主要取自后方题材的特点,引导学生重点品析了文本表现出的优美,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品析优美中蕴含的壮美,把握住了后方题材小说的审美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审美状态,彭老师运用“物我相融”和“物我对立”两个美学概念为学生搭建了审美支架。
优美的美学特质,就是管子所说的“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2]的和谐相融。为此,彭老师指导学生以“物我相融”为审美视点,分析环境或场景、景物和人物,以及人、景、物之间的关系特征。学生从枪筒里的野菊花、新婚被子上的百合花、小通讯员拖毛竹的场景,从水生嫂编织如雪般的芦席、夫妻话别的深情、探夫遇敌时的镇静中,体会到了人、景、物的和谐相融与军民的鱼水深情,感受到了战争中进步民众人性人情的“优美”。
而战争中的“优美”都隐含着“壮美”,只有在“优美”中品读出“壮美”,才能进入战争题材小说的“核心地带”。壮美的美学特质是“物我对立”,即“此物大不利于吾人”[3]而“吾人”迎难而上进行抗争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战争题材小说中的壮美,主要是正义者、革命者和进步民众在面对强敌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与决绝言行,其“对立”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这种斗争构成了两篇小说的底色。为了进入“壮美”的审美状态,彭老师引导学生以“物我对立”的审美视点,分析了小通讯员牺牲的惨烈、新媳妇“献被”的决绝、水生嫂支持丈夫上前线的鲜明态度等场面和细节所蕴含的壮美,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精神内核,为发挥战争题材小说的独特育人功能奠定了基础。
二、突破审美鉴赏的进阶难点,引导学生在“理性审美”与“共性审美”中理解伟大精神
要充分发挥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还需要突破“感性”向“理性”、“个性”向“共性”进阶的审美难点。只有形成“理性审美”和“共性审美”的意识与能力,才能进入高阶审美状态,自觉地将战争题材小说中的美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与行为标准。战争题材小说的阅读主要有具体文本阅读和类型文本阅读两种形式。具体文本阅读的难点是“感性审美”向“理性审美”进阶;类型文本阅读的难点是“具体文本的个性审美”向“类型文本的共性审美”进阶。为了突破这两个进阶难点,彭老师采用了两种方法。
一是规范审美过程,促进“感性审美”向“理性审美”进阶。“感性审美”,是以直觉方式形成的审美感受;“理性审美”,是以美学原理为支架推导出审美结论。从“感性审美”向“理性审美”进阶,是更好地发挥战争题材小说育人功能的需要。为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直觉感知作品中的优美与壮美,转向以优美和壮美的美学特质为依据,理性探究文本中美的形式与实质。要实现这一进阶,需要规范从“感性”进阶到“理性”的审美过程。童庆炳认为,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审美会经历“诉诸想象—— 产生感知—— 唤起情感—— 进入审美判断和审美玩味”[4]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诉诸想象”和“产生感知”属于“感性审美”;“唤起情感”是“感性审美”向“理性审美”的过渡环节;只有在感性审美中形成正确的情感倾向,才能做出合理、积极的“审美判断”;“审美玩味”,是以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为依托,探究美的实质及其“美的形式”的艺术性,进而形成熏染和转化自身精神世界的审美力量等心理活动,是理性审美的高级阶段。只有在感性审美的基础上,经由“唤起情感”和“审美判断”两个环节进入“审美玩味”阶段,审美过程才会真正展开,“感性审美”才能进阶为“理性审美”。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进阶,彭老师规范了审美过程,以“物我相融”和“物我对立”为分析支架,引导学生从感知两篇文本的美到理性分析文中的优美与壮美,推动了从“感性审美”向“理性审美”的进阶。
二是抓准审美要件,促进“个性审美”向“共性审美”进阶。“个性审美”,既指对具体文本表现美的个性特征进行品析,也指学生个体在阅读具体文本时产生的独特审美感受。“共性审美”,是学生群体形成的有关战争题材小说审美的共性认知。只有实现从“个性审美”向“共性审美”的进阶,才能把对具体文本的感受发展为对战争题材小说审美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要实现这一进阶,教师应抓准质、量、关系和程态四个审美要件。“质”是对优美与壮美的直观感受;“量”是这种感受适用于其他战争题材作品的范围;“关系”是指优美与壮美的赏析过程有利于实现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程态”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呈现出的“共感”“共振”状态。在这四个要件中,“质”是“个性审美”;“量”则将“个性审美”进阶为“共性审美”;“关系”和“程态”是衡量“个性审美”向“共性审美”进阶成效的标准,即形成的“共性审美”经验要符合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目的,要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共感”“共振”。为了实现这一进阶,彭老师在第一、二环节抓住了“质”这一要件,引导学生感受两篇文本的个性之美;第三环节则抓住“量”这一要件,把在这两篇文本中形成的审美感受拓展为分析其他战争题材小说的抓手;第四环节抓住“关系”和“程态”两个要件,促进审美过程和育人目的的协调统一和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推动“个性审美”向“共性审美”进阶,为学生理解正义者、革命者或进步民众的伟大精神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发挥战争题材小说的独特育人功能
文学审美中的教育,是“对领悟‘活生生’的‘人’与‘世界’的意义的教育”[5]。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实际上是对领悟“活生生”的正义者、革命者或进步民众在“活生生”的残酷世界中进行斗争的意义的教育,其核心是形成有关正义者、革命者或进步民众斗争意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并将其升华为指导自身行动的价值观。彭老师突出了战争题材小说在这三个方面的育人功能。
一是引导学生形成崇尚正义、维护和平、建设美好世界的价值认同。战争题材小说的价值认同,是“活生生”的学生与战争时期“活生生”的正义者、革命者或进步民众进行对话,探求其所持的价值观,然后将其作为楷模确立自我人生价值观的心路历程。价值认同,不仅是赞同或歌颂,更是把正义者、革命者或进步民众所追求的人生意义及其为之奋斗的精神变成自己的“血肉”,变成今天和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活生生”的灵魂与厚实的精神底子的过程。为了促成这一价值认同,彭老师以“他们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引领学生走进小通讯员、新媳妇、水生嫂等人的生活情景,去真切地感受、体悟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是引导学生形成“培优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的价值共识。战争题材小说的价值共识,是以对正义者、革命者或进步民众斗争意义的认同为起点,将其意义上升到“培优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这一高度上来认识。教材选编的现当代战争题材小说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小说所反映的全心为民的宗旨、坚定的革命信仰、赤诚的爱国情怀、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坚毅卓绝的奋斗品质、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等,既是红色基因的基本元素,也是革命文化的内核指向。阅读这些作品时,要引导学生把对正义者的价值认同升华为对红色基因与革命文化的价值共识,为树立忠于祖国和世界的进步事业等价值观打下基础。为此,彭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引导学生理解进步民众的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让他们在灵魂深处形成与之一脉相承的价值共识。
三是在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的形成中升华价值观,形成与之匹配的行为标准。审美关注的世界主要是价值意义的世界,在战争题材小说阅读中强化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为祖国和世界的进步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价值观。战争题材小说中的正义者生活在战争年代,而今天的学生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是否需要传承战争年代的精神,以及应该如何将正义者从事斗争的意义转化为指导今天和今后的价值观等,是战争题材小说发挥育人功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彭老师以“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传承和弘扬他们的斗争精神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以及正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国需要形成怎样的价值观等问题,为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标准,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引了方向,进一步强化了战争题材小说在今天应具有的育人功能。
专家处方
彭老师根据战争题材小说表现美的特质,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状态,突破审美鉴赏的进阶难点,促进学生在不断丰富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升华价值观,实现育人功能。如果要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面上发挥战争题材作品的育人功能,以下三个方面还可以强化。
一、强化策略性知识的精准建构,细化和完善战争题材小说的审美支架
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是在形成“理性审美”和“共性审美”的过程中完成的。为了提升育人效果,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理性审美”和“共性审美”的知识支架。一是细化如何品析“物我相融”与“物我对立”的美学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二是细化不同战争题材作品,特别是小说,表现优美与壮美的艺术手法,为学生进入战争题材作品审美的“核心地带”提供文学和文论的知识支架;三是完善审美过程、审美进阶和三大核心功能的程序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以提高学生阅读战争题材作品的自主审美意识与能力。
二、研究战争题材小说的审美变式,促进学生在更大范围内迁移运用课堂成果
从“个性审美”向“共性审美”进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运用优美与壮美的鉴赏方法阅读其他战争题材作品。彭老师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强化了战争题材小说的类型审美,也注意提高学生的审美迁移能力,但“量”的拓展还不够,未能引导学生充分研究战争题材小说的审美变式,学生难以在更大范围内迁移运用课堂成果。以下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一是探究正面描绘战争的小说表现优美与壮美的特点,以及审美重点和育人目标;二是从战争题材小说的审美拓展至战争题材作品的审美,探究优美与壮美在不同文学样式中相互交融的方式与特征,以在更多战争题材作品的阅读中实现育人功能;三是有意识地促进中小学革命文化作品的联读,深挖战争题材作品在育人上的个性与共性,以更好地实现战争题材作品的育人功能。
三、强化“过去”“今天”与“未来”的转换,彰显育人功能的现实力量和长远意义
从总体上看,上述案例规范和强化了审美过程,但其重心是分析《百合花》 《荷花淀》 的优美与壮美,虽然注重在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的形成中升华价值观,但着墨不多,特别是如何把特殊年代正义者的战斗意义转化为今天的学习意义和未来的社会建设意义,据此形成与时俱进的价值观,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内化,并促进学生以多种方式表达他们形成的价值观,才能使育人成果更具现实力量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檀传宝,主编.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念与操作[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24:92.
[2]管子[M] .房玄龄,注.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00.
[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
[4]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4.
[5]胡健.活动·精神·教育:审美三题议[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中学语文教学》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