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学观的革命文化作品解读
作者:李惠敏 日期:
2024-11-11 点击:
次
基于文学观的革命文化作品解读
张燕华
【摘 要】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革命文化作品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文学观从思想、表达和影响三个层面解读毛泽东的三篇革命文化经典作品,探讨在语文课程中如何认识和传播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作品的思想内核实质上是革命意识形态,叙述者角色与叙事视角、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多种文学手法是深入理解革命文化作品审美特质与思想深度的重要桥梁,而革命文化认同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情感基石。
【关键词】革命文化 文学观 文化认同 毛泽东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作为三大文化之一,“革命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并在革命实践中得到熔铸”[2]。革命文化内容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反映革命文化的文章,毛泽东的占比最高。我们以毛泽东的三篇经典文章《纪念白求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例,探寻如何以文学观来解读作品。选择理由如下:文章覆盖新修统编教材的七年级、八年级和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文体涵盖纪实散文、新闻报道和演讲词,从不同角度传播革命文化价值,反映了毛泽东运用创作回应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需求。
基于文学观解读革命文化作品,首先要理解历史语境下的革命意识形态,以及革命意识形态要素如何构成革命文化作品的思想内核;接着重点探究如何运用文学手法解析革命文化作品中的审美表达;最后分析革命文化在当代社会如何凭借构建文化认同和传播价值观发挥作用。在层层递进的文本解读论述中,逐步揭示革命文化作品的思想、表达和影响,进而在语文课程中有效培育和弘扬革命文化。
一、革命意识形态:革命文化作品的思想内核
教科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工具,还通过选择性地呈现内容,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3]教科书中的革命文化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核实质上是革命意识形态,但这一核心思想并不是直接或简单地展现出来,而是借助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审美体验进行传达的。革命意识形态是指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思想体系,包括革命理想、斗争精神、阶级立场等核心要素。它不仅为革命运动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还在革命实践中指导方向、目标和行动。要充分理解作为革命文化作品思想内核的革命意识形态,就需要理解作品形成的革命历史语境,明确革命文化作品中具体包含哪些革命意识形态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是如何构成作品思想内核的。
革命文化作品中的革命意识形态是对特定革命历史时期的回应。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文化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特定的文化形态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因此,革命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会受到特定革命历史语境的深刻影响。即革命历史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一革命文化作品中应具有的意识形态要素。例如,当国家受到外部侵略时,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往往集中反映民族解放、反帝斗争等主题。可以说,作品中的革命意识形态始终与其所依托的革命历史语境紧密相连。比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在此文中特别提及推翻国民党政权和结束内战、确立国家主权、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以及冷战初期的国际形势等具体的革命历史语境,是因为这些历史背景内容反映了当时最核心、最具革命性和变革性的历史事件与革命目标,代表了1949年革命的根本成果和时代精神。只有明了这些具体的革命历史语境,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深刻体会“站起来了”这一核心表达所蕴含的革命意义和革命意识形态,它不仅象征着百年屈辱历史的终结,也礼赞了新中国的成立。
不同的革命文化作品展现出各具特色的革命意识形态要素,这些要素借助具体的革命事件或人物形象得以体现,构成文章的思想内核。这三篇文章的革命意识形态要素各自聚焦不同的方面。其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展现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坚决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革命精神,《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论述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力量、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反帝反封建、人民民主专政、革命乐观主义和人民大团结。《纪念白求恩》则宣扬了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等。以国际主义精神为例,白求恩作为加拿大共产党员,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远赴中国抗战前线。他的行为超越了国界与民族的界限,鲜明地展现了国际主义精神。若仅将其行为视为白求恩个人的革命情怀,未免显得局限。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不仅是在赞扬白求恩的个人品德,更借此号召全体共产党员与革命者践行国际主义精神,推动全球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世界革命事业。借由对白求恩事迹的描述,毛泽东将国际主义精神这一革命意识形态从理论转化为具体的革命实践,并进一步升华为文章的核心思想,赋予其更高层次的革命价值观。由此可见,毛泽东的作品展现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表达。无论是个人奉献、集体斗争,还是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毛泽东的作品始终强调革命的正义性,突显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展现出革命者为实现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这些革命意识形态要素依托事件、人物、场景、历史叙述等具象化描述方式,构成毛泽东作品的思想内核,成为推动革命事业前行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文学透视:革命文化作品的审美桥梁
革命文化作品以独特的文学形式,将深刻的思想内涵转化为兼具审美价值与艺术感染力的文本。解读革命文化作品的角度多样,下面将从叙述者角色与叙事视角、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揭示其审美艺术、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
1.叙述者角色与叙事视角的审美呈现
毛泽东在这三篇文章中所担任的叙述者角色和所采取的叙事视角各有侧重。在《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以革命领袖和教育者的身份出现,不仅是白求恩事迹的叙述者,更是革命精神的倡导者。在推崇白求恩作为道德典范时,他担任了引领者的角色,并以纪实性的叙事视角成功塑造了白求恩的伟大形象,彰显了榜样的力量,体现了教育性与艺术性并重的审美特质。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毛泽东作为战争的指挥者和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运用了全景式的叙述方式,创造出一种宏大叙事的美感。通过对战争场景的壮阔描绘,作品展现了气势磅礴的战争画面,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审美冲击。同时,这种叙事视角还突显了革命力量的伟大与无坚不摧,对革命进程的详细叙述将战争事件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加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毛泽东担任了国家领袖、革命领导者、新国家规划者等多重叙述者角色,传达了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革命胜利的喜悦与未来国家建设的愿景。文中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叙事视角。“我们”是全文高频词,共出现44次。当使用“我们”时,毛泽东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集体视角,将自己与全体中国人民融为一体,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营造出一种集体荣誉感和共同体意识,突显了革命的全民性与团结性。在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时,毛泽东更多地是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展现出更强的权威性和全局掌控力。这种视角的转换增强了文章的叙事复杂性与深度,赋予文章独特的审美层次感。
2.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的艺术表现
毛泽东的三篇作品不仅体现了简洁、明快、精准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运用独特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情感表现力。在《纪念白求恩》开篇,毛泽东用简练的53个字达成了三种表达效果。首先,明确交代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及行动原因,快速塑造了一个鲜明的革命者形象。其次,这一语言设计直指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文章的核心主题。最后,借此将白求恩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相联系,成功地拉近了白求恩与中国人民的情感距离。这样的语言风格不仅信息密度高,还富有情感张力,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其语言风格依然以简明为主,在不到600字的篇幅中,作者运用紧凑的句式有力地突出了革命战争的紧迫感与壮丽感。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毛泽东以“站起来了”四字富有张力的表达,象征国家从屈辱中崛起,强化了民族自豪感,唤起了读者的历史共鸣与时代使命感。从修辞手法来说,《纪念白求恩》运用了对比、排比、反问、设问等手法;《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则运用对比、借代、反讽等手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结尾采用节奏鲜明的排比结构,连用三个“庆贺”的句式,营造出隆重而庄严的庆祝氛围。这种排比句式不仅增加了语言的韵律感,还提升了文章的情感冲击力,使读者感受到革命胜利的喜悦与辉煌,起到号召和鼓舞的作用。
3.叙事结构的精妙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叙事结构具有清晰的特点,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时间线索明确。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依次呈现从二十日晚至二十二日战役的各个阶段,这种紧凑的时间节奏形成了叙事的流动感。二是空间布局分明。文章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展现战役规模,勾勒出战役的全局,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宏伟的战争画卷。三是层层推进的叙事结构。文章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开始叙述,随着战役的深入,每一段都在向着胜利推进,层层递进的叙述模式增强了文本的张力,使读者在阅读时逐步被卷入革命胜利的气势之中,形成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审美感受。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毛泽东采用了时间递进式的叙事结构,分为回顾历史、分析现实、展望未来三部分。在文章开头部分展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性和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并与三年前失败的会议进行对比,引入对历史的简要回顾。接着,毛泽东详细论述了革命胜利的条件和意义,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全国人民的团结、国际环境的变化及世界各国的支持是促成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这部分内容阐述了胜利的条件,揭示了这些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严密的因果链条。最后,毛泽东具体设想了新中国在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上的发展前景。《纪念白求恩》的叙事结构可以概括为两个特点。一是由事实到精神的递进层次。文章从介绍白求恩的事迹入手,随后解析他所体现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再使用对比手法展开对白求恩的无私奉献、责任感以及他对技术精益求精追求的论述,最后在情感上进行总结与升华,号召大家学习并践行白求恩的革命精神。二是以小见大的结构特点。文章借由一个外国共产党员的事迹,彰显革命精神的普遍性,体现了作品以个体人物折射宏大革命主题的美学特质。
三、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石: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文化认同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它是在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及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持续的社会互动逐渐形成和深化的。“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4]文化认同感是理解革命文化的关键,也是推动革命文化深入人心的情感基石。学生通过学习革命文化作品,理解并内化作品中所蕴含的革命文化精神,形成了强烈的革命文化认同感,从而在情感和思想上产生更加深远的当代价值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合作在各国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视野与责任感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学习《纪念白求恩》,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国际主义精神的内涵。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为对他国人民的无私帮助和支持,更是对全球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信仰,体现了国际主义价值观。这种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帮助学生以更广阔的胸怀和更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国际交流与合作,促使他们未来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全球事务。此外,文章中所宣扬的无私奉献精神提醒学生在个人追求之外,应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发展,这不仅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更是对个人价值的深化和升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描绘了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展示了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所秉持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正义性。英雄主义精神能够激励学生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品质。而人民战争的正义性深刻教育学生对公正事业保持坚定信仰,提醒他们在面对社会不公时,能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勇敢去追求和捍卫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面对困境时,能够坚持正义、勇于担当,在集体和国家的层面上展现出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毛泽东通过回顾中国人民从屈辱走向觉醒、从被压迫到赢得胜利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成就。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学习这些革命文化品质,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继承,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使革命文化成为推动当代社会进步的必要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基于文学观对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三篇文章进行了分析,构建出革命文化作品的文本解读分析框架。在当代社会,革命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革命文化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解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在新时代必将焕发新的活力。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2]汤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J].红旗文稿, 2019(19).
[3]Apple, M. W. Ideology and Curriculum[M]. New York:Routledge, 2004:77-97.
[4] 崔新建. 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100080)
(作者:张燕华。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