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明确的群文阅读总结提升课怎样推进更好
王元华
【摘 要】主题明确的群文阅读总结课,既要与群文单元中单篇文章的学习保持一致,又要在学习单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升。这就要求它必须简洁回顾已学内容,按照更高的标准提取和分析群文所有篇章中同质的信息,从单篇内容特征不明显、但群文共性明显且特色显著的内在关联中提升对群文的认识,并将“深刻认识”落实到群文例文之外的具体语境中“迁移”运用。
【主题词】群文阅读 总结提升课 教学效果
群文阅读是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创生成果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研究与推广,群文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全国性的语文教学现象。其中不少内容值得探究。本文就其中一种典型的课——主题明确的群文阅读的总结提升课,深入探讨怎么推进才能达成更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们看具体的课例。这个群文阅读的主题是“重复与变化”,组群的文章为《木兰诗》《秋天的怀念》《植树的牧羊人》,文体分别为古代诗歌、当代散文、外国小说,文体及时空跨度都非常大。姚秀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获得了重庆市第六届初中群文阅读现场优质课一等奖,深入探讨其中成败得失,更有典型性和原型价值。
问诊案例
探究重复变化之规律 提升认识审美之能力
——《〈木兰诗〉〈秋天的怀念〉〈植树的牧羊人〉群文阅读》教学实录(节选)
姚秀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这首诗: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生齐读《江南》)
师:同学们声音很洪亮,但缺了一点生动活泼。你看鱼儿是不是很活泼呀,让我们再读一次,读得轻快一点儿,活泼起来。
(生再次齐读《江南》)
师:这次大家都变成了活泼灵动的鱼啦!大家看一下,这首诗歌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好,你来。
生:一直重复。
师:一直重复,具体说说什么在重复。
生:“鱼戏莲叶”这几个字一直在重复。
师:哦,就是句式在重复。除了句式重复之外,还有什么重复?
生:内容也在重复。
师:很好,除了重复,还有没有其他的?这些句子本身、这些句子写的内容都一模一样吗?
生:鱼嬉戏的地点不同,有所变化。
师:正确。今天我们就围绕“重复与变化”这个主题展开学习。
二、提取与鉴赏
师:“重复与变化”是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的。让我们开展探究任务一——把文本一、二、三当中“重复”与“变化”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效果。
生:《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个句式在重复,但是地点在变化,木兰买的东西也不一样。
师:句式在重复,内容在变化。说得很好!那这样的“重复和变化”有什么效果呢?
生:让人感觉木兰很忙。她马上要出发了,忙忙碌碌地准备着。还让人觉得战事紧张激烈。
师:通过句式的重复和内容的变化,让人感觉到了战事的紧张激烈和备战的忙碌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我们往往称作什么?
生:渲染氛围。
师:对,这样的“重复和变化”起到了渲染氛围(板书)的效果。诗中还有这种重复和变化的内容吗?
生:这几句也在重复,“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暮宿······不闻······但闻······”,呈现了地点和内容的变化,说明木兰告别了亲人,来到了边防前线。
师:有何效果呢?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说明行军速度很快,也隐含着战事很紧张之意;“不闻爷娘唤女声”的重复,体现了木兰很想念家中的亲人。
师:行军一日千里,给人感觉战事激烈,这也是渲染氛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体现了木兰的女儿情态,木兰的形象也显得更真切生动了。所以这样的句子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生:突出(人物)形象(教师板书)。
师:说得很好。你也来说说。
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三组句子,句式基本一致,“闻女来”“闻妹来”“闻姊来”也在重复,变化的是亲人们迎接木兰归来的行为。体现木兰回归故里,亲人热烈欢迎的氛围。
师:欢乐、期盼、热烈的氛围。很好,继续发现。你来说说。
生:我找的是《秋天的怀念》,该文重复的是“看花”这件事情,变化的是作者的心情。第一次,作者说不去,表明他对看花这件事情很反感,很不情愿;第二次,他让步了;第三次是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再去北海看花,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且怀念母亲。
师:是的,同样是看花的内容和情节,作者的情感却在变化和发展,并在这样的“重复和变化”中得到了突出和强化。(板书:强化情感)这位同学来继续说。
生:《植树的牧羊人》中重复的是主人公在阿尔卑斯山地植树,变化的是时间,最后荒地变成了绿洲。
师:这样的“重复与变化”有什么效果呢?
生:“植树”这个情节的重复,以及“植树”给荒原带来的变化,体现了牧羊人坚韧执着的品格,突出了改善环境、呵护家园的文章主题。
师:因此,“重复和变化”,不仅突出形象,还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突出主题(教师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和探究,我们可以看到,重复和变化在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中广泛存在,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显著的效果。
三、比较与整合
师:接下来,让我们开展探究任务二—— 分析“重复与变化”内容之间的关系,探究“重复与变化”背后的思维方式。
PPT:《木兰诗》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几个句子,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是并列关系。
师:这几个句子之间没有主次轻重的分别,所以把它叫作并列铺排式(板书)。
师:请同学们依照老师的这个提示,去探究《木兰诗》中其他重复与变化的句子的思维方式。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一组“重复与变化”的内容存在前后连接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师:说得很好。像这样前后相继的“重复与变化”我们可以概括为——
生:前后相继式(教师板书)。
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是并列展开内容,是并列铺排式。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其他的文章呢?
生:《秋天的怀念》中重复的是“看花”的情节,变化的是作者的心态,作者的心态由拒绝到勉强同意再到理解母亲,怀念母亲,是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师:如果各用一个词语形容作者在刚患病时和母亲去世之后的心态,你会用哪个词?
生:刚患病时,作者消极悲观;理解母亲后、怀念母亲时,作者是积极乐观的。
师:这两个词是什么关系?
生:反义词。
师:作者的心态完全相反,对比明显,反差强烈,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样的“重复与变化”的组合方式叫作——
生:对比反差式(教师板书)。
师:很好!《植树的牧羊人》呢?你来说说。
生:我认为《植树的牧羊人》中重复的牧羊人植树的情节,变化的是牧羊人一点一点将荒地变成了绿洲和宜居的家园。
师:这个“一点一点”体现的“重复和变化”的组合逻辑是——
生:递进式的。
师:对,牧羊人对荒地的改造是一点一点的,“重复和变化”也是层层递进式(板书)的。
师:我们从诗歌、散文、小说中发现了“重复与变化”的三种表现形式:词语,句子,段落;四种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突出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题;四种内在思维方式:并列铺排式,前后相继式,对比反差式,层层递进式。
四、拓展与迁移
师:接下来,让我们开展探究任务三—— 除了文学之外,其他艺术形式有没有“重复与变化”的现象呢?请观察下面的美术作品和建筑作品,它们是否也有“重复与变化”?它们是按照怎样的组合逻辑呈现的?有什么效果?请说说你的看法。
生:在《睡莲》这幅图中,重复出现的是睡莲和水草,变化的是它们的形状、颜色、间距和组合。这样的并列铺排和对比反差,体现了池塘中各种睡莲、水草的生机勃勃和丰富多彩的样子。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画面中的典型事物,分析出了“重复与变化”的思维方式、重要意义和效果。很好!
生:人民大会堂这个建筑,重复出现的是石柱、国旗、浮雕,中间的国旗高一些,和国徽相对应,巍峨的石柱并列铺排,体现了人民大会堂的庄严典雅、恢宏大气。
师:这位同学捕捉到了画面中“重复与变化”的内容和事物,并品读出了背后的含义和价值。非常棒!
那么,艺术世界之外的领域,有没有“重复与变化”的现象呢?同学们可从生活、历史、生物、天文等角度展开联想。请看示例(PPT):
在大自然中,
春夏秋冬,花开花谢,年复一年;
百花争妍,千姿百态,各自精彩。
正是这样的重复和变化,
铸就了生命的延续和精彩。
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PPT):
在__________中,
___________________;(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
正是这样的重复和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在悠久的历史中,
璀璨诗篇,秋山红叶,锦橙美味,年复一年;
而名人诗客,商贾俊杰,川流不息。
正是这样的重复和变化,
铸就了千年人文奉节,万秀山水画廊。
师:纵横历史,文采飞扬,写得真棒,掌声送给她!
生:在人类神奇的大脑中,
人的认识总是近似于圆圈、近似于螺旋式的不断重复;
又在重复中,盘旋前进、上升。
正是这样的重复与变化,
沉淀了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师:我们人类的大脑和认识世界的历史也充满着重复和变化的神奇规律。
······
师:由此可见,“重复与变化”是世界普遍的规律。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所谓的理论,就是在观念中重组整个世界。我们借助重复与变化的规律,可以将世界上纷繁复杂的现象加以重组,使之井然有序,便于我们把握与理解。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认知能力。“重复与变化”的规律,也是一条普遍的艺术规律。我们运用这一规律去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这就是——“运用重复变化之规律 提升认知审美之能力”。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话齐读两遍。
(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的探究和讨论非常精彩。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400013)
诊断意见
姚老师这节课,是重庆市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开出的鲜艳花朵。
首先,群文阅读课的教学规范做得非常出色。群文阅读课的教学规范,是依据群文阅读的内在需求,经过不断实践和深入研究而提炼出来的基本教学程式。本课例分为四个小标题,四个板块,也就是四个规范的教学环节,包括“一、引入课题”“二、提取与鉴赏”“三、比较与整合”“四、拓展与迁移”。这四个连贯的教学环节的安排是符合群文阅读课的教学规律的。因为要把几篇文章组合起来比较阅读,先要定个调、打个样,这是“引入课题”的价值与作用;然后依据样例阅读群文,提取同质内容并进行鉴赏,这就是“提取与鉴赏”环节;为了深入认识所“提取与鉴赏”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探究群文及群文要素的内在联系,自然就产生了“比较与整合”环节;为了把群文阅读所得落实下来,形成教学效力,最后还得与群文之外的内容做一个联结,把“收获”返回到更宏阔的语言环境中应用起来,这就是“扩展与迁移”环节。这是群文阅读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也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范。本课例在规范教学方面做得充分而深入。“引入课题”环节用了一首以“重复与变化”为特色的典型诗歌《江南》,“鱼戏莲叶”反复出现五次,“间”“东”“西”“南”“北”则不断变换方位,自然能够让学生瞬间领悟本次群文阅读的“要旨”。“提取与鉴赏”环节萃取了《木兰诗》《秋天的怀念》《植树的牧羊人》的同质内容。《木兰诗》中几个带有重复词语和句式的片段,其重复在哪里,变化在何处,作用是什么;《秋天的怀念》中重复的是“看花”,变化的是“心情”;《植树的牧羊人》中重复的是“植树”,变化的是时间和地貌。三篇中,以《木兰诗》的分析最为具体和细致,包括“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爷娘闻女来······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三个语段。三篇文章同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分为两个层次,即搜索、提取相关信息,以及分析“重复与变化”的相应作用、效果。“比较与整合”环节通过比较,深入分析了隐含在“重复与变化”中的章法与规律,包括“四种内在思维方式:并列铺排式,前后相继式,对比反差式,层层递进式”。最后一个环节“拓展与迁移”,落实到写作,通过带有“重复与变化”的优美句式,把学生所感受到既重复又变化的事实、情感、思想等写出来。这个优美句式是“在······中,重复······,变化······。正是这样的重复和变化,······”,其中有现象有效果,每句分行排列,整体设计成现代白话小诗的形式。学生按照要求和样例,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写出了富有诗意的“重复又变化”的精美篇章。
其次,本课例教学有深度和梯度,层层递进。分析“重复与变化”本身,不仅抓形式,而且深入分析表达效果。比如:“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让人感觉木兰很忙。她马上要出发了,忙忙碌碌地准备着。还让人觉得战事紧张激烈”;《秋天的怀念》“同样是看花的内容和情节,作者的情感却在变化和发展,并在这样的重复和变化中得到了突出和强化”;《植树的牧羊人》“‘植树’这个情节的重复,以及‘植树’给荒原带来的变化,体现了牧羊人坚韧执着的品格,突出了改善环境、呵护家园的文章主题”。师生在分析具体语境中的“重复与变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隐藏在“重复与变化”背后的“思维方式”,这就由“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深入到“思维发展与提升”层面。在“推陈出新” “迁移运用”环节,用“重复与变化”的矛盾思维思考和表达“木兰从军”“怀念母亲”“植树”之外的诗情画意。稍加留意就能看出,由提取同质信息到分析其表达效果,是一个梯度;由群文中“重复与变化”的内容的鉴赏到提炼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梯度;由比较分析到“迁移”运用,是一个梯度。一堂课能够有这样三个梯度,层层递进,自然会高潮迭起。
最后,本课例在精彩纷呈中体现难度和效度。诸多现象表明,一直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困难在自主解读文本,大多语文教师不能脱离教参教辅自主解决文本,学生更是如此。一节群文阅读课,要让学生同时阅读三个文本并提取同质信息,深入分析其作用,其难度比单独解读一个文本大得多。即使是学生在本节课综合比较之前,花好几个课时单独学习《木兰诗》《秋天的怀念》《植树的牧羊人》,要在一节课里把三者关联起来阅读、比较、提取、分析,其难度依然不小,原因是这样的比较分析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要大跨度地提取同质信息,要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地分析其效果。相对而言,在具体内容分析之后提炼“思维方式”“迁移”运用,是源于群文阅读属于高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素养范畴,比熟悉群文提炼信息、分析效果更难。它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真功夫,极大地提升了本课例的难度系数。要是在事先没有有序、深入学习群文的前提下,临时快速阅读由三篇文章组成的群文,就能够迅速查找到同质信息,由表及里地比较分析,并迁移运用,那这样的能力就“卓尔不群”“出类拔萃”了,也超出正常水准了。从形式和课堂反应看,本课例从提取同质信息到深入分析其效果,再到探究同质信息背后的“思维方式”,随后迁移运用,大多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本课例中学生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活动,不仅多而连贯,且质量高。最后的“迁移”运用不仅形式优美、内容精彩,而且思路开阔、境界迭出。所呈现的写作案例中题材涉及自然景物、大脑活动,跨度很大、境界很高。
本课例也有两个值得深究的地方。
一是群文单篇内容学习和群文单元整合比较分析的关系处理问题。这不仅是本课例的问题,也是所有主题明确的群文阅读总结升华课值得深思的地方。
整合比较学习必须建立在单篇内容的学习基础之上,至少要完整、细致、较为深入地阅读群文阅读单元的所有篇章,否则整合比较学习就成了无米之炊。由此便产生一个矛盾,即单篇学习之间及单篇学习与整合比较学习之间的同与异的矛盾。如果二者完全不同,那就不是同一个主题的群文学习;如果二者完全一样,那就用不着整合比较学习,逐篇学习就行了。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主题明确的群文阅读课既要做到一致,又不能完全一样,尤其是整合比较学习,应当是对前面单篇学习的总结与提升,促使整个群文阅读单元学习形成“螺旋上升”态势。
不用说,本课例肯定是建立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之上,即充分阅读《木兰诗》《秋天的怀念》《植树的牧羊人》等三篇文章的基础上。既然“重复与变化”是本节课的主题,每个单篇的学习要基于“重复与变化”,总体整合比较也要聚焦于“重复与变化”。作为一个优秀课例,我们必须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同与不同—— 整合提升。如果要按照本课例的设计初衷“探究重复变化之规律”, 本课例应该着重探讨的是三篇文章共有的、但在单篇文章里看又不太明显的规律性内容。课例所总结的规律,是那些“重复与变化”内容之后的“思维方式”,即“重复与变化”内容之间的并列铺排关系、前后相继关系、对比反差关系、层层递进关系。而课例最后落实的内容,从“拓展与迁移”环节中依据“重复与变化”内在联系思考、依据固定句式写作来看,聚焦的却是事物本身既“重复”又“变化”的特性及其作用,这与“提取与鉴赏”环节的内在逻辑一致,但与“拓展与迁移”环节总结的规律是脱轨的。如此看来,“比较与整合”环节是游离的。
二是本课例没有在任何地方说明或展示单篇学习的情况,对课堂展示的关乎“重复与变化”的同质内容进行迅速提取与深入分析,让人不得不产生疑虑:能做到吗?如何做到的?现实情况只能是在花较长时间学习了群文单元的每个单篇后才可能进行整合。由此考察本课例第一环节的设计,发现存在瑕疵。因为本课例的师生不是第一次接触“重复与变化”主题及相应的语段或篇章,却在第一个教学环节煞费苦心地引用“重复与变化”的典型示例《江南》导入本课学习,让人感觉这是一节完全没有接触“重复与变化”群文的新课。这样的教学设计逻辑与现实学情教情矛盾,难免会给人虚假之感,也导致第一个教学环节与整个教学的联系不够紧密。
专家处方
一、当下教育教学新理论层出不穷,很多一线教师也积极学习并付诸实践,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若对新理论理解不到位甚或误解,实践上就会出现偏差,需警惕。
本课例第三环节“比较与整合”为什么会游离呢?说到底,还是没有吃透群文的整体比较和整合,没有深入探究本课例设计的内在逻辑。《木兰诗》《秋天的怀念》《植树的牧羊人》在“重复与变化”中最大的共性是依据“重复与变化”思维方式组织篇章结构与主题:《木兰诗》重复的是“出征”,变化的是“女子”代替“男子”出征,以及出征前、出征中、出征后的细微差异,所以诗歌最后强调的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即“女子”代替“男子”出征也能做得很好,与男子出征不相上下;《秋天的怀念》重复的是“好好儿活”“看花”“母亲和儿子都病了,活得不好”,变化的是“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活而活得更加艰难”,“儿子在母亲死后改变了母亲在世时的消极心态,带着病体及妹妹好好活”;《植树的牧羊人》看起来松散,不像小说,倒像散文,但组篇的内在逻辑还是“重复与变化”,重复的是牧羊人不辞辛劳、不计得失地植树,变化的是世事、地貌与环境,牧羊人通过植树让一切变好了。根据本课例的内在逻辑,在“比较与整合”环节应该总结、升华的是这一内在规律,即通过事物既重复又变化的形态组织文章的结构和主题。这一规律源自三个文本又高于三个文本,是“重复与变化”群文阅读单元的精髓所在,也是本课例的精华所在。本课例如果在第三个教学环节“比较与整合”了这个层面的内容,前后就高度一致了。可惜,执教者没有对此深入思考,也未设计到这一层面。
二、引入课题理念也需要更新,应将它放在课堂的整体中进行设计。不少人的导课理念停留在“药引子”阶段,即通过“药引子”把药效激发出来就行了。
本课例“引入课题”环节由典型示例《江南》引申开去,起的就是这么个“导入”作用。这里的问题是,“药引子”毕竟不能不等于“药”。好的“引入课题”环节应该看得更远,作用更强大,不但是“药引子”,而且是一味起支配作用的主“药”,不但提头知尾,而且提纲挈领,统领全课主题并贯穿其他环节。本课“引入课题”不仅要引入“重复与变化”的主题,精心选择所要复习和提取的局部和整体“重复与变化”的特定内容,比如本课例所需“重复与变化”信息,具体分析“重复”在哪里、“变化”在哪里、“重复中的变化”在哪里、“变化中的重复”在哪里等;而且要开宗明义, 申明“重复与变化”在不同层次中所起到的表情达意作用,尤其是要突显在章法方面的重大作用。然后在第二个教学环节简单分析“重复与变化”在局部层次的表情达意作用,在第三环节重点分析“重复与变化”在谋篇布局方面的重大作用,最后通过“拓展应用”内化与落实“重复与变化”的谋篇布局作用。如此,整个课例就前后连贯,层次清楚,层层递进了。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710119)
(文章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9期,作者:王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