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资讯快递

“学术性小论文”要求高吗

作者:李惠敏  日期: 2024-11-11  点击:

 
“学术性小论文”要求高吗

王栋生



    个人理解,中学“学术性小论文”其实只是一般要求,旨在让学生接触了解这种样式,见识一下,做点尝试—— 不是“发表”,不是“评奖”,更与“评价”无关。无关,就不算难。

    有同行认为部分国家中学有“学术性小论文”教学要求,中国语文教育也可以有。其实,没有必要这么说。不和国外比,只看学习需求。中国古代,没有学校(更没有职称评审)时,就一直有人在“论”个不停。学生有了问题,要发表个人见解,想学一些相关的表达技术,正常。学生能有比应对语文考试强烈一些的学习愿望,教师应当有职业的愉快。

    如果不把三千字的实用文看得高不可及,而是把它当作练习—— 当成一次作业,其实是很平常的学习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中要求:“整理提炼专著研读或专题研讨的成果,借鉴专业学术论文的形式写成学术性小论文,相互交流。”这个写作要求,可能算是中学阶段的“高标”,但是“小”到什么程度,有弹性。在学习课标时,多次向老师、专家请教,我觉得,“学术性小论文”写作任务,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很必要。学了12年语文,学了那么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总会有一些属于个人的思考或发现,经过学习交流,总不至于没有一点个人的心得体会;展示能力与知识水平,未必靠考试成绩来证明,完全可以有其他方法,比如通过一篇小论文展示个人的探索研究能力,不算是很高的要求。

    需要解决的是教学观念问题。一些教师把“学术”“论文”看得高不可攀, 认为学生没有阅读积累,缺乏写论文的动力;同时也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缺乏指导与评价的经验。也有教师质疑课程标准要求,认为“高考不可能考小论文”。多数学校没有落实“小论文写作”,很多学校仍然沉浸于“高考高分作文”,长期把“高考作文”奉为最高能力。—— 自身境界不高,也就很难让学生有高一些的追求。

    以目前高考模式及命题、评卷水平,的确不可能考小论文。可是,因为“考不到”,就降低课程标准要求或是放弃,甚至否认课程标准要求的必要性,这也许是职业境界的问题了。教师讨论或评价课标,应当有正常一些的学科视界,不能按个人意愿想当然地降低或提升学科的要求。比如“学术性小论文”,究竟是不是难题,有没有实践的可能,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于自身的学科素养和基本功。做得好不好,与愿不愿意做,是两回事。南京师大附中有过持续11年的全员“社科小论文”写作实践。1997年开始的“社科论文写作”,老师们有这样一个判断:如果学生能就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写出3 000字的论文,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价值的思考,会触碰一些“关隘”,他选择了自己认为合适的表达,并有修改的意识,“我能写这么长的文章”(最长的有8 000多字),他在探讨和写作中可以树立表达的自信,等等。有这样的经历,那个“不少于800字”何足挂齿?这个实验持续11年后,遇到新情况中止,虽然没能有新的突破,但我一直认为这次教学探索有价值,至少让一部分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远远不止于考试,知易行难,要长期与问题共处。

    和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要开启学生探索与发现之旅。课程标准是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当然要着眼于高于高考的能力素养。所有任务群中的写作要求,都应当贯彻执行,能不能达到,什么时间达到,可以讨论;但是,抛开学科教学要求,一味追求应试,不敢说“废嫡立庶”,但肯定是本末倒置。正如一些老师自嘲的那样,现时不是“教作文”,而是“教考作文”。过于功利的教学,不仅远离课程目标,也远离时代的期待。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能力素养远远不止是应试,把应试能力从学习素养中剥离,是脱离实际,但是将应试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全部,肯定是舍本逐末。

    学生的论文,有一些未必有真知灼见,他们的阅读有限,有些也只是演绎现成的观点,有些不太了解规范,可是,他是学生,是“学习者”而非“学者”,他正在学习写作,而不是要申报职称或是“成果”,不能要求他的论文“达到刊发、出版水平”,不能指望也没有必要“受到专家的好评”。作为教师,我的任务是教学生“敢写”,高中了,应当有勇气说“我认为”“我怀疑”甚至“我不敢苟同”。

    拒绝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些写作要求,或是打折扣,可以混过高考,但是没法“混未来”。现今社会实用写作,有网络提供的大量的“模板”,甚至有新型人工智能捉刀,可以让人们继续“过关”,然而人们也会看到,那些思维品质高、表达能力强的人,往往从学生时代就有自觉学习的意识,他们有独立意志,不可能被替代。

    不妨换个角度:如果职称评定没有“科研能力”和“论文篇数”的要求,教师的“专业职称”何以能让社会接受?反过来:如果职评制度取消“科研论文篇数”的要求,老师们会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写作动力?坦率地说,一些硬性规定不太合理,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论文要求过高;但是,多数教师缺乏基本写作能力,也是事实。所以,学生能在高中阶段练习写“学术性小论文”,就更有必要了。如果语文教师自身在中学阶段就有过“学术性小论文”的学习实践,或许不会把这个学习目标看得遥不可及。也因为如此,课程标准需要有未来愿景。

    教师高估自身经验,有时也就会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不敢面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超过教师。犹记27年前,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看了高三年级小论文初选,私下谨慎地问我:“像这样的论文,语文老师是不是都写得出来?”我也记得当时自己的脱口而出:“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说,我们能教出有这种能力的学生。”那位副校长很感动,说:“我懂了。”

    当年的一些学生,现在仍在写各自的论文,他们写的很多专业论文,我读得很吃力,或者根本不懂。当年教他们语文时,我就想到了这一点。

    在离开课堂多年之后,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当年的教学实验给一些学生留下的,主要是“敢想,敢写”。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9期,作者:王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