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以 “空” 写 “声”:在虚实之间聆听琴韵 (佚名)

作者:许文杰  日期: 2025-04-14  点击:

以 “空” 写 “声”:在虚实之间聆听琴韵 —— 论《琴歌》的声音诗学
李颀《琴歌》对琴音的描写突破了直接摹声的窠臼,独创以 “空” 写 “声” 之法,在空间的空寂、心灵的虚静与时空的留白中构筑听觉的审美场域。这种 “不写声而声自现” 的艺术策略,暗合中国传统美学 “虚实相生” 的精髓,使琴音超越了物理层面的声响,升华为一种通感的精神体验。
一、空间之 “空”:以荒寒之境烘染琴音的穿透力
诗中琴声的呈现始终伴随着对 “空境” 的营造,通过空间的荒寒与寂寥,反推琴音的震荡力:
内外空间的张力:开篇 “主人有酒欢今夕,高会之后弹鸣琴” 勾勒室内宴饮的热闹,铜炉华烛、酒酣耳热的 “实”,与后文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的户外空寒之 “虚” 形成鲜明对照。当琴音响起,室内外的界限被打破,琴声如利刃划开热闹的表象,让宴饮者在 “霜凄万树” 的空寂想象中,感受到琴音穿透时空的清冷特质。这种 “以空破实” 的空间叙事,使琴声不再是宴饮的点缀,而成为贯通内外、唤醒心灵的精神符号。
物象的空疏化处理:“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等意象,皆以疏朗的笔触勾勒轮廓,避免细节堆砌。城头的孤月、半飞的寒乌、萧瑟的万木,构成一个极简的空间图式,犹如传统水墨画中的留白,为琴音的回荡提供了广阔的 “声场”。正如宗白华所言 “空故纳万象”,这种空疏的空间结构,让琴音的余韵得以在观者的想象中无限延伸。
二、心灵之 “空”:以静默之态显影琴音的感染力
诗中 “空” 的核心在于心灵层面的虚静,通过听众的反应与时间的凝滞,将琴音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体验:
“四座无言” 的听觉真空:“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是全诗的 “静音时刻”。当琴音响起,万物陷入寂静,宴客的 “无言” 与星空的 “欲稀” 形成双重静默 —— 前者是人为琴音所震撼的失语,后者是时间在琴韵中悄然流逝的浑然不觉。这种 “空” 并非绝对的无声,而是听觉注意力高度集中后产生的 “声音幻觉”:当外界的杂音消退,琴音的细微变化(如《渌水》的清越、《楚妃》的幽怨)反而在静默中被放大,成为心灵唯一的感知对象。
从 “动” 到 “空” 的心理转化:诗中 “动” 与 “空” 的辩证关系耐人寻味。开头的 “欢今夕” 是动态的世俗热闹,琴音起则 “物皆静”,最终导向 “敢告云山从此始” 的心灵空明。这种转化暗示:琴音的本质是对心灵尘埃的清扫,唯有在 “空” 的状态中,人才能听见生命的本真之声。正如庄子 “虚室生白” 的哲学,心灵的空明为琴音提供了最佳的共鸣场,而琴音又反过来净化心灵,形成 “空 — 声 — 空” 的循环升华。
三、时空之 “空”:以留白之笔拓展琴音的阐释维度
诗中未直接描写琴曲的具体旋律,而是通过时空的留白,让琴音成为多元解读的载体:
历史时空的折叠:琴曲《渌水》《楚妃》《广陵散》的典故,在诗中以 “空名” 出现(未展开具体情节),却在读者的文化记忆中唤起丰富联想。《广陵散》的孤高(嵇康临刑绝响)、《楚妃》的幽怨(楚妃叹时光易逝)、《渌水》的清越(伯牙子期知音典故),这些历史典故的 “空壳化” 处理,使琴音超越了具体曲目,成为士人精神谱系的声音符号。听众在留白的时空中,可根据自身经历填充对琴音的理解,实现 “一千个听众心中有一千种琴韵” 的审美可能。
地理空间的虚化:结尾 “敢告云山从此始” 的 “云山” 并非实指某处山水,而是一个虚化的精神空间。它承接前文 “空境” 的营造,将琴音引领的心灵之旅推向无限:当琴声止息,余韵仍在 “云山” 间回荡,现实的地理坐标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上的 “无何有之乡”。这种虚化的空间书写,让琴音成为连接现实与理想的桥梁,而 “空” 则是桥梁下流淌的永恒之河。
四、美学之 “空”:中国诗学 “无声之美” 的典范实践
《琴歌》的以 “空” 写 “声”,暗合中国传统美学中 “大音希声” 的哲学追求:
超越摹声的通感书写:相较于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的具象摹声,李颀更注重听觉体验向视觉、体感的转化。“月照城头”“霜凄万树” 是视觉的空寒,“风入衣” 是体感的清冷,这些非听觉意象的叠加,共同构建了琴音的 “通感场”。听众通过多重感官的协同作用,在 “空” 的氛围中 “看见” 声音的形状、“触摸” 声音的温度,实现 “不写声而声自满于天地” 的艺术效果。
虚实相生的意境创造:诗中的 “空” 是 “有” 的延伸,“声” 是 “空” 的具象。琴声为 “实”,却借 “空境” 显影;空境为 “虚”,却因琴声而充满张力。这种辩证关系,正如司空图《诗品》所言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留白处,诗意与琴韵得以无限生长,形成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审美境界。
结语:在 “空” 的褶皱里听见永恒
《琴歌》以 “空” 写 “声” 的艺术,本质上是对听觉审美极限的挑战:它拒绝直白的声响描摹,转而在空间的荒寒、心灵的静默、时空的留白中搭建声音的圣殿。当 “四座无言星欲稀” 的空寂笼罩全诗,琴音已不再是短暂的乐声,而是化作永恒的精神符号 —— 它既是对现实喧嚣的暂时逃离,更是对生命本真的永恒叩问。这种 “空声互证” 的诗学策略,让诗歌超越了具体的音乐描写,成为探讨人类如何在虚空之中聆听自我、回归本真的哲学隐喻。或许,真正的天籁之音,从来都在 “空” 的褶皱里等待被发现,正如庄子所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唯有心灵空明,方能听见生命最深处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