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佚名)

作者:许文杰  日期: 2025-04-14  点击: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是杜甫《赠卫八处士》中极具感染力的诗句,凝聚了乱世重逢的惊喜、恍惚与悲欣交织的复杂心绪,可从以下层面解读:

一、化用经典,强化重逢的梦幻感

    诗句化用《诗经・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的句式,但以 “复” 字替代 “何” 字,形成双重疑问 ——“今夜究竟是怎样的夜晚?竟然又能与你共对这灯烛之光?”。

  • “复” 字的深意:既呼应前文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的聚散无常(参商二星永无相见,而此刻竟 “复” 见),又暗含对战乱中奇迹般重逢的不敢置信。仿佛在命运的颠沛中,连时间都失去了正常秩序,此刻的相聚如同被时光封存的例外。
  • 灯烛光的象征:微弱的烛光穿透乱世的黑暗,既是现实场景的白描(深夜促膝对谈的真实画面),又象征着友情在动荡中的温暖慰藉。烛光的摇曳不定,暗合人生的飘摇与相聚的短暂,为后文 “明日隔山岳” 的离别伏笔。

二、以场景写心境:悲喜交织的情感张力

    诗句前承 “动如参与商” 的人生悲叹,后启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的岁月惊觉,在结构上是情感转折的枢纽:

  • “何夕” 的恍惚感:通过追问今夜的特殊性,将重逢的瞬间从漫长的苦难中抽离,形成一种 “时空悬停” 的错觉。诗人或许在想:这不是在梦中吧?毕竟在战乱中,亲友重逢往往伴随着 “访旧半为鬼” 的噩耗(后文提及),此刻的平安相聚更显珍贵到不真实。
  • “共此” 的亲昵与沉重:“共” 字强调两人共同沐浴在烛光下的此刻,既是物理空间的共享,更是精神上的相互确认 —— 你我都还活着,且能在此刻对视、交谈。但这份亲昵中,又藏着对彼此劫后余生的心疼(“鬓发各已苍”),喜极而悲的复杂情绪在烛光的光影中蔓延。

三、乱世中的人性光芒:以日常细节对抗命运的荒诞

    杜甫擅长在微小场景中寄寓时代悲怆,这句诗正是典型:

  • 烛光作为 “对抗” 的意象:安史之乱中,社会秩序崩塌,生命如蝼蚁般脆弱(“访旧半为鬼”),而灯烛的微光却构建了一个短暂却温暖的 “世外桃源”。它照亮的不仅是友人的面容,更是战乱中尚未被摧毁的人性美好(如卫八处士 “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 的真挚款待)。
  • 语言的 “去诗意化” 与真实感:“今夕复何夕” 近乎口语,却比华丽辞藻更有力量。这种直白的惊叹,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从悲到喜的情绪冲击,仿佛能看见他颤抖着握住友人的手,在烛光下反复确认对方存在的模样。

四、超越时代的生命共鸣:对 “此刻” 的极致珍视

    诗句的永恒魅力,在于它道破了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

  • 对 “偶然” 的敬畏:在无常的命运中,一次重逢、一次共处的时光,都是微小而确凿的奇迹。杜甫写的是战乱中的特例,却让和平年代的人也能共情 —— 人生本就充满离别,能 “共此灯烛光” 的时刻,何尝不是需要倍加珍惜的 “何夕”?
  • 以 “瞬间” 对抗 “永恒” 的虚无:当诗人意识到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此刻的烛光便成为对抗未来迷茫的锚点。它提醒我们:在不可知的命运里,真实的情感联结(友情、温情)才是生命的意义本身。

结语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是杜甫对乱世重逢的诗意定格,在 14 字中熔铸了惊喜、悲怆、珍惜与迷茫。它让我们看见,即使在最动荡的时代,人性中对温情的渴望、对重逢的感动,依然能穿透历史的烟云,成为照亮每个生命的微光。这束光,既是杜甫对友人的深情凝视,也是他对人间烟火的执着热爱 —— 而这,正是杜诗 “沉郁顿挫” 中最动人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