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再读《赠卫八处士》(佚名)

作者:许文杰  日期: 2025-04-14  点击: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春天,正值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此时诗人因上疏营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偶遇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聚后又匆匆离别,遂写下这首充满人生感慨的诗篇。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乱世重逢的场景,在家常话语中蕴含着对时代与命运的深沉思索,被清代浦起龙誉为 “古趣盎然,少陵别调”。
一、乱世重逢:时空交错中的生命图景
聚散无常的人生隐喻
开篇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以参星与商星永不相见的天文现象为喻,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这一意象源自《左传》中阏伯与实沉兄弟相争的典故,杜甫将其转化为乱世中个体命运的象征 —— 战乱如同一道鸿沟,将人们隔绝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中。而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则化用《诗经・绸缪》的问句,在惊喜中透露出对现实的恍惚感,仿佛战乱中的片刻安宁只是梦幻。
岁月流逝的直观冲击
重逢之际,诗人首先注意到彼此的衰老:“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四十余岁的杜甫正值壮年,却已鬓发斑白,这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折射出时代的残酷。更令人震撼的是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二十年未见,故友半数离世,这种群体性的死亡暗示着战乱对生命的无情吞噬。诗人用 “惊呼” 这一强烈的动作,将内心的悲痛与震惊具象化,使读者如临其境。
家庭场景的温情反衬
卫八处士的家庭生活构成了全诗的暖色:“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二十年的时光在儿女成行的场景中浓缩;“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孩子们的彬彬有礼与天真好奇,与外面的战乱形成鲜明对比。这种 “乱世中的桃花源” 式的描写,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也暗示了和平生活的脆弱。
二、家常叙事:平凡中的诗意与哲思
细节中的人情之美
诗中对重逢场景的描写充满生活气息:“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主人家的热情款待无需刻意渲染,仅 “驱儿” 二字便勾勒出农家的质朴;“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冒着夜雨采摘的春韭、新煮的黄粱米饭,虽非珍馐,却饱含着故人的情谊。这些细节看似平淡,却在战乱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成为诗人 “致君尧舜上” 理想之外的另一种精神寄托。
饮酒场景的情感张力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主人连饮十杯的举动,既是重逢的狂喜,也是对离别的预演。“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诗人以 “不醉” 强调情感的厚重,酒不再是麻醉剂,而是友情的见证。这种 “醉翁之意不在酒” 的描写,将世俗的饮酒升华为精神的对话。
时空对照的哲学思考
诗中多次出现时空对照:“昔别” 与 “今夕”、“少壮” 与 “鬓苍”、“二十载” 与 “明日”。这些对照不仅强化了人生无常的感慨,更揭示了战乱对时间维度的扭曲 —— 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在重逢的瞬间被压缩,而明日的离别又将陷入永恒的渺茫。这种时空的撕裂感,正是乱世中个体命运的真实写照。
三、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艺术突破
情感的跌宕起伏
全诗以 “悲 — 喜 — 悲” 的情感脉络展开:开篇的聚散之悲,重逢的惊喜之喜,离别的渺茫之悲。这种情感的起伏在 “主称会面难” 一句达到高潮 —— 主人的劝酒词既是对当下的珍惜,也是对未来的绝望。清代张上若评此诗 “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正是指这种内在的情感张力。
语言的平易与凝练
杜甫摒弃了早年诗歌的华丽辞藻,采用近乎口语的表达方式。如 “问我来何方”“驱儿罗酒浆” 等句,看似直白,却生动地再现了农家生活的场景。这种 “清水出芙蓉” 的语言风格,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相似之处,但杜甫在平易中融入了更深沉的时代感慨,形成了独特的 “沉郁” 特质。
时代精神的缩影
诗中 “访旧半为鬼”“世事两茫茫” 等句,不仅是个人的哀叹,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控诉。安史之乱造成的人口锐减、社会动荡,在这首诗中被浓缩为具体的生活场景。正如浦起龙所言:“一路皆叙事,情真,景真,莫乙其处”,杜甫通过个体的遭遇,展现了乱世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四、超越时空的生命共鸣
《赠卫八处士》的魅力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战乱的背景下,诗人既未沉溺于个人的悲苦,也未空发宏大的议论,而是通过对重逢场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类最本真的情感:对友情的珍视、对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渴望。这种情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永恒的生命礼赞。
诗的结尾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既是对重逢短暂的无奈,也是对未来的迷茫。然而,正是这种迷茫,凸显了当下相聚的珍贵。正如诗中摇曳的烛光,在黑暗的乱世中,人性的光辉依然微弱却坚定地照亮着彼此的心灵。这种对生命之美的执着追求,使《赠卫八处士》成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一颗明珠,至今仍能引发读者的深切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