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陈情表》阅读资料汇编

作者:许文杰  日期: 2024-04-11  点击:

《陈情表》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刘锦华)

 

《陈情表》中有关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妙笔有很多处,笔者试列举其中几例并作适当展开。

其一,李密在表中对晋武帝极尽称颂之能事,如用“圣朝”“沐浴清化”“国恩”等词,而对自己却用了一系列的贬、谦之词,如“微贱”“不矜名节”“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犬马怖惧”。言下之意是蒙此国恩,自己本该感激涕零,接受任命,但由于要为祖母尽孝,不能应诏。这就极力渲染了“出仕”与“尽孝”之间的矛盾,为后文的陈请作铺垫。

 

其二,全文自称“臣”有29处,占全文篇幅的5%。李密在还未到晋王朝任职的情况下左一句称臣,右一句称臣,目的不外是向晋武帝表忠心。

 

其三,文中叙事之处堪称简洁,“所用词语,皆为动词名词,几无形容词语,不事形容渲染,除了‘之’‘于’等,连虚词都少之又少,甚至句间的连接虚词都一概省略,其时间顺序,皆隐于平行句间。”

 

其四,到抒情处则诉诸属对与渲染。例如,形容祖母晚年的情形时本来只需用“常在床褥”一句即可,可李密却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来反复铺陈祖母的病危情况,在说理中充分展开情感,以强调祖母急需自己照顾的孝情。又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表达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在反复铺陈中突出了祖孙二人不可分离的亲情。“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和“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都是在描述地方长官催促李密赴京就职的场景,但反复之下,更见急迫,也可见李密矛盾无比的内心。

 

其五,文中四言散句夹以长言对仗,情绪随句法的变化而变化。举第二段为例,文章情绪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四个四言短句处有了一个小高潮,写出征召之急,随后又通过散句使情绪得以舒缓,紧接着再次通过“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六个四言短句更进一步地渲染征召之急,最终在“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句将情绪调到最高档。此时,作者内心中的矛盾与纠结也随之激化。接下来的四言短对“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使语气得以和缓,将李密的无奈尽显无遗。

 

其六,文中“也”字的妙用。相对于29个“臣”字,《陈情表》全文仅出现一个“也”字,原因何在?“也”字虽然是虚词,无实义,但在句中常常有情感肯定的意味。比如,“苛政猛于虎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三句,如果删去“也”字,则语气将变得不那么肯定,所下结论也就没有那么果断了。事实上,在《陈情表》中,李密并不敢轻易使用肯定语气,在很多句子中他并没有加上“也”字,比如说“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等。因为一旦加上了,语气就变得肯定,所陈述的事实也就变得确定了。但是,他他所陈之事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真实的,一旦晋武帝追究,白纸黑字实难辩解,因此措辞需要慎之又慎。

 

如此,直到情理交融高潮处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才谨慎地用了一个“也”字。经过上文的反复说理、不断抒情,李密确信此处是时候提出陈请了。如果此处把“也”字删去,一方面肯定意味减弱了,作者显得没那么有把握了,另一方面,本该在此句走向紧张的文脉情绪就会变成缓和,从而破坏全文情绪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情真”亦须“陈情术”──从心理学角度解读《陈情表》(文|程永超)

《陈情表》乃至性至情之文,很多人在关注“情”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作为“表”之功效,即作者李密是如何洞察对方心理,巧言说辩,以达其目的的。史书曾载“密少事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由此可见,作为谈判高手的李密有着杰出的外交才能,而所书“陈情之表”必有其独到之处。清代学者余诚历就曾指出:《陈情表》“按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若徒随人道好,何以读为!”因此,下面我们就尝试从“说辨心理”的角度来解读之。

一、示人以弱,化解“逼”势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与君王相交,事关性命,不可不慎!孔明《出师表》,乃以“相父”身份,言辞恳切,发自肺腑,后主自然可以接受。而《陈情表》则不然,李密乃“亡国贱俘”,手无寸功,且朝中又无人替之进言,作为前蜀旧臣的他还要在道德与現实的夹缝中谋求立世。而此时晋朝,“诏书切峻,急于星火”。内外交困的李密该如何化解这种“逼”势?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动人以情,示人以弱,是弱势者摆脱困境的有效手段。而更为高明的是,此情乃“孝”情,是“治国之本”。因此,开篇之言,李密即避开正面回答出仕之问,而是泣诉自己幼失父母,孤弱多病,家不盛,族不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惨状。而“夙遭闵凶”的他就是因为有祖母的悉心照顾,才得以有今日。“乌鸟私情”,不能不报,况且祖母现已积劳成疾,卧床不起,祖孙相依,自己岂能有片刻远离。此情此景,可谓“万世撼人心”,因此,武帝也不由得为之动容而稍解怒火。

二、置己两难,将“球”踢回

李密料定如此陈言,晋武帝虽稍解盛怒,但心中也必生不快——晋朝待你不薄,况“国”“家”并论,孰轻孰重,难道你李密没有掂量?(或许你在找借口)因此,洞察晋武帝心理的李密当即诚惶诚恐,卑微谦恭,以“宠臣”感恩之心,以臣仆颂君之词,极尽表达自己对“朝廷”厚爱的感激涕零之情。特别是“非臣殒首所能上报”一言,委婉诚恳,主动说出了晋武帝心中想说之言,同时又以“欲奉诏奔驰”之语来表达自己急切希望赴京效命的焦急心情。当然他也料定晋武帝会责问,“既知如此,又为何辞不赴命呢?”于是,高明的李密在此巧设了一两难推理,即“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徇私情,则告诉不许”。两难推理的假设前提有两个,其结论是或此或彼。因此说矛盾的推论使得“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而此结论既合乎情理又含蕴精警。这也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有意无意中将这一“球”踢给了晋武帝。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该引导晋武帝往何处思考呢?李密想到了一个“孝”字。于是紧接着“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一句,李密热切称颂了朝庭褒扬孝行的政策。众所周知,晋灭蜀汉之后,司马氏集团为了收笼民心,承继了汉“以孝治国”的策略。而李密也恰恰是在此背景下,借助对武帝推行孝道的赞扬,来委婉地指出自己的行为正是对这一政策的最好拥护。抓住“孝”字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我们不能不说,这是李密的又一高明之处。但这也是危险的“擦边球”--“尔既须孝养祖母,又为何出仕伪朝?”古人云:“忠臣不事二君”。如果不出来做官,你李密就有“不事二君”之嫌,就意味着对新朝不满。但这样的话是不能让晋武帝言之的,所以李密自己主动说出“少仕为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之语,表明自己并无心为旧朝守节,更不敢“有所希冀”,而是否出仕完全是出于能够“供养祖母”。接下来李密又勾勒了一幅祖母病笃的惨苦画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隐约地告诉武帝,自己只是在完足尽孝祖母最后那一刹那的义务。可以说,读到此处,武帝已基本消除了对李密的疑虑,但问题是,你李密还是回避了问题的解决,难道朝廷就此罢休?

四、寻替方案,以安圣心

其实,李密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自己陈“情”恳切,但在“私情”与“国恩”的比量下,武帝还是会耿耿于怀的。即使避过一时,也难免一世。于是,李密主动提出了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案:即先尽孝后尽忠。为此,他给武帝算了一笔账:“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近百岁而卧床不起的祖母可谓时日不多也,但我李密正当壮年,为国出力的时间还长呢!如此一来,晋武帝也就能接受了,一者数番征召已表现出自己的求贤若渴,二者可以树立李密这一典范,用以表明自己以孝治国的恩德,三者准许李密的请求也显示自己的体察民情,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作出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何不顺水推舟送个人情呢?

 

应当说李密的“说辩心理”的运用是有效的。果然,晋武帝在阅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未追究其辞不赴诏的责任,而且还答应他请求,赏赐奴婢两个,最终达到了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陈情表》:知识分子末路一种(文|张健)

李密的《陈情表》呈现了自己在“忠顺帝王”与“尽孝祖母”之间难以抉择的处境,同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西晋初期君臣双方的微妙心态,从而折射出一种特殊的时代况味。

 

在集权时代,君对臣有绝对的控制权,臣对君则只能顺从。司马氏通过杀戮与篡取获得政权,有违忠义,故而晋武帝格外强调以“孝”治理天下。这实际上是强调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强化长老型统治,强化臣对君的绝对顺从。王朝初立,政局不稳,如何笼络人心,强化皇权控制力,成为非常重要的政治课题。

 

多次征召李密,以彰显自己用贤之心,是晋武帝笼络人心方案的一次实践。在察举李密为“孝廉”“秀才”后,又先后给了他“郎中”和“太子洗马”两个职务。按照汉制,郎中一职仅次于尚书、丞相、侍郎,虽非位高权重,但也与李密在蜀汉时“历职郎署”对等。而后晋武帝考虑到李密在蜀汉时的身份与内心感受,又授予其“太子洗马”一职。尽管侍奉东宫荣誉大于实权,却展现了帝王足够的耐心和诚意。但多次征召,都被李密以祖母“供养无主”的理由推辞。在这种情形下,晋武帝对李密的诚意难免会转成怀疑与猜忌,文中“切峻”“责”“逼迫”“急于星火”等词语,正体现了皇帝的严厉与恼怒。

 

这种怀疑与猜忌亦表现在西晋对其他知识分子的态度上。例如与李密同时代的竹林七贤,因对征召态度不同,结局也大相径庭。嵇康作为曹魏姻亲,选择拒绝征召,在262年(也有说263年)为晋所杀。山涛、向秀、王戎选择了与朝廷合作,获得苟安。其他三人则以极端不合礼法的行为示人,才终于变成了帝王眼中“不堪大用”之人:阮籍常常醉酒,装疯卖傻;阮咸与猪酣饮,骑驴追婢;刘伶病酒,曝裈当屋。他们只能以这种自污的方式来隐匿心志,保全自己。晋初知识分子的进退生死都牢牢地掌握在帝王手中。在西晋这种严酷的政治生态中,拒绝征召与死亡几乎是同义词。

 

李密虽然借口奉养祖母得以暂时逃避征召,但在祖母逝世后,也不得不出来做温县县令。《晋书·李密传》的一段记载可以让我们揣度出他在面对征召时的真正意愿。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李密对刘禅与诸葛亮有着很高的评价,体现了他对蜀汉政权的认同。而晋以篡取与杀戮夺权,很难获得像李密这样的知识分子的认可。李密一方面对蜀汉存有旧情,对新朝的征召怀有拒意;另一方面又对晋武帝咄咄逼人的征召心怀畏惧。“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看起来是皇帝征召与侍奉祖母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新君与旧臣、皇权与私志之间的关乎李密生死的冲突。

 

李密作为儒生,免不了怀有经世济民的理想。在其任温令后,“常望内转”(语出《晋书·李密传》),也终不可得,由此可以看出晋武帝对他的征召不过是为笼络人心、彰显皇权罢了。

 

皇权用“拿捏”别人生命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拳头与肌肉。只有“我用不用你”,没有“你愿不愿来”。李密想暂且逃避,就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过硬的言说技巧来回复晋武帝,否则杀伐立至。李密首先顺应法理——强调侍奉祖母顺合晋武帝所倡的“孝道”,祖母对幼时的自己倾注所有,现在自己自然要对年迈的祖母倾尽孝意;其次极尽奉承——使用“圣朝”“清化”“犹蒙矜育”“宠命优渥”等词语,以吹捧的方式来强化帝王的圣明形象,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无上崇拜;再次拼命自污——以“微贱”“至微至陋”“少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等语来强调自己“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表明自己就如同“犬马”一般怀着“怖惧”的情感来企求皇帝的垂怜。极尽心智,李密也只是获得了可怜的片刻喘息的机会,哪里有属于自己的退路!

 

“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未必是真话;“实为狼狈”“犬马怖惧”,则乃实语。这是李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共同的生存处境。李密最终被罢免,郁郁而终。晋武帝死后,西晋很快发生“八王之乱”。晋以篡夺与杀伐取得天下,被其子嗣沿用,张华、陆机、陆云、潘岳等声名赫赫的知识分子相继死于政权更迭与政治站队中。西晋初期力图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无法在残酷的政治生态中独善其身,生命与自我意志始终受到皇权的威胁,每一个人都如李密一般,无论怎么选择,其实都是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