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祝福》的精神世界

作者:许文杰  日期: 2023-04-23  点击:

《祝福》体现了鲁迅当时“彷徨心态,它讲述的是三个精神世界的碰撞。 


首先是鲁四老爷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称之为“礼教世界”。这个世界是稳定的、确定的。比如祥林嫂逃出婆家,这不好,因为冒犯了夫权;她被迫再嫁,也不好,因为败坏风俗;至于祥林嫂死在鲁镇祝福之时,更不好了,简直就是触了全天下人的霉头。所以鲁四老爷大发脾气,说祥林嫂是“谬种”,正式宣告祥林嫂在伦理纲常的礼教世界里,成了彻底的弃民。 


鲁四老爷是讲理学的监生,他的世界是伦理纲常的世界。这个世界自宋明之后,就是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规则制定者。而且自宋至清,这个世界的规则在不断地向下层社会延伸,有学者总结为“礼教下延”,本来不需要遵守礼教的底层民众也逐渐被纳入了礼教统治的范围。 


第二个世界是祥林嫂、柳妈、卫老婆子的精神世界,也可以称为中国传统的“民间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同样历史悠久,而且有自己的规则。比如寡妇再嫁,本来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在男权社会,丈夫一死,女性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如果夫家不愿意养活她,寡妇就只剩下再嫁一条路了。即使像祥林嫂那样,没有孩子,从乡下跑到鲁镇当女佣,能自己挣得温饱,但挡不住女人从来都被视为夫家的一份财产,依然还是被绑了回去卖到山里。 


祥林嫂再嫁之后,原本也过得不错,但灾难接踵而至。先是后夫也患病死了,这时祥林嫂有了儿子,还能守下去,虽然已经不能再算是贞节妇女,但日子过下去还是没问题。可惜祸不单行,儿子被狼叼走,丈夫的哥哥就有了合法的理由来收走居住的房屋,祥林嫂无处可去,只好又回到鲁镇帮佣。 


此时的祥林嫂,已经变成了不洁之身,连祝福的器物都不能碰。在民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禁忌并不是没有办法破除的,办法就是柳妈告诉祥林嫂的“捐门槛”。十二元鹰洋倾尽了祥林嫂的所有积蓄,但她心甘情愿,她用辛苦工作所得来买一份救赎。 


然而,这种期盼在冬至祭祖时成了泡影。四婶仍然不让祥林嫂碰酒杯与筷子。这意味着,鲁四老爷为代表的礼教世界不接受祥林嫂的忏悔,不肯给她救赎的机会。礼教世界宣布了她的不洁是永恒的、不可改变,而死后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的恐惧,却仍然有效。 


而叙事者“我”代表着启蒙者的精神世界,可以称为“启蒙世界”。启蒙世界提倡科学与理性,也注重民主与平等。因此,启蒙世界不该、也无法忽视祥林嫂的精神诉求,但启蒙世界能解决祥林嫂的精神困惑,给她的灵魂一个安稳的处所吗? 


当流落街头的祥林嫂遇到“我”这样一位归乡的知识分子,她关于灵魂、地狱的提问,其实仍然在绝望地寻找救赎的缝隙,而这种寻找中又充满了矛盾:她既希望有灵魂、有地狱,也希望没有。如果有,祥林嫂免不了被锯成两半,但是,她能获得与死去的亲人团聚的希望。 


如果你是祥林嫂,你该怎么选择呢?这是“我”不能给祥林嫂一个确定答复的原因。 


鲁迅后来说,《彷徨》比起《呐喊》,“技术上要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其实,《祝福》叙事者的内心是很彷徨很苦闷的。这位叙事者一直表示巴不得早一点离开,因为在这块土地上,启蒙者什么都做不了。面对鲁四老爷的那一套,他无法与他们当面争辩。面对祥林嫂的迷信,他也说不出“人死后是没有魂灵的”。这像什么?这有点像当下很多人在生活中,面对父母长辈的种种执着——养生、传谣、逼婚,等等,是不是会感到非常无可奈何?对,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启蒙世界不是从中国社会中生长出来的,启蒙者就像鲁迅比喻的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却是要煮自己的肉。启蒙的精神世界很难获得民间世界的认同,也很难与乡土社会的礼教世界对抗。这是后五四时代启蒙的困境。这种困境到现在仍然存在,不是吗? 


总而言之,鲁四老爷的礼教世界,强调的是“秩序”,好女人得牌坊,坏女人成弃民,用道德律令与舆论威胁来影响大众的精神生活。而柳妈代表的民间信仰世界,相信果报与救赎,充分反映了民间信仰中的实用成分。这个精神世界可以给祥林嫂一条出路,但它在更高的“秩序”面前没有说服力,这是宋元之后理学意识形态下延的后果。三贞九烈、三从四德这些本为士大夫阶层准备的信条,在宋元之后却变成了全民的道德观念,这是逼死祥林嫂的社会背景。 


而“五四”以来,启蒙主义者对“秩序”的反抗和批判,恰恰又是一种反转。他们自己反抗礼教,也不信鬼神,但当他们面对底层社会的信仰真空,却没有一种可以让底层接受、信服的信仰作为替代。你看出这中间的无奈和无力没有?为了美好的明天,把旧秩序否定了,打倒了,但鲁迅发出一个反问:“你把黄金时代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你把什么东西给他们呢?”“祝福”这种仪式一直存在民间,而经历了多年的压抑之后,神鬼迷信也在渐渐地复活,就是这种“无可替代”的后果。当民众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与困苦,什么是可以让他们求得心灵安宁的药剂呢?这是现代启蒙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