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融通中外品诗美

作者:朱仁标  日期: 2024-12-17  点击:

融通中外品诗美

——《树和天空》多样化教学新尝试

 

朱仁标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江苏  无锡  214206)

 

 要:外国诗歌教学应于现实土壤,体现中国式的在场感。要充分利用阅读生活经验与特定诗歌“语码”,辅之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比观照,引导学生通过聚焦意象的独特性、品鉴内涵的关联性、涵泳语言的凝炼性等解读方法,发现中外诗歌融通之处,共享古今文化之美,在多方面提升鉴赏能力的同时,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深化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诗歌教学  中外比照  问题引领  互动探究

 

《树和天空》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外国诗歌,作者特朗斯特罗姆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又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2011年他因“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但这首别具鲜明风格的诗却因看似难懂而在教学中常被忽略。其实,如果教师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由浅入深地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而不是纠结于逐字逐句的索解,反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读解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一、坐驰可以役万景

学习歌首先要读懂意象意象作为寓“意”之“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产物受特定时代瑞典特定环境的影响,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东方式的顿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妙则是其一大特色。有别于古诗“公共意象”现代诗往往将它与手法、视角加以糅合,因而更富有主观色彩

我们读杜甫的《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会有这样的感觉:仅开首四句就写了“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八种景象,凝炼的语言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可谓奇特高妙。但这里无论是高天滚滚,还是落木萧萧,都更多地是作为背景来衬托人的渺小、孤单,以此进一步触发诗人韶光易逝的感慨与常年飘泊的浓重乡愁,它与延续而来的如黄庭坚《登快阁》中的“落木千山天远大”等诗句,在意象运用手法上有着本质的相近之处。

特朗斯特罗姆“私设意象”却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因而也更能给予现代读者全新的现实感受通读全诗可以发现,首段描写了一棵在雨中走动的树汲取能量获得生机第二描写在夜晚静穆等待某一瞬息在这里,树、天空是最主要意象同时,天空为树提供背景,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  

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依据文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诗人通过怎样的手法来体现其特点进而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看到,一“走动”“有急事”并且“汲取雨中的生命”的树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这是从一个独特视角,赋予树主动追求直接以一棵树为视角,树仿佛成了社会的一员,有了自觉意识和行为。这样,一棵完整的树的顽强形象便得以呈现—— 向上努力生长、向下不断延伸以此为基础,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谈谈对“走过我们身边这棵的理解,学生会发现,树和“我们”形成了平等关系而树下雨则走,雨停则歇,白天执著求索、演绎生命的奇迹,夜晚“挺拔地静闪”、与天空相互辉映,因而富有了独特的魅力。树在夜晚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的美好“瞬息”,则将坚韧的形象得到了绝美的体现。这样,便切实感受到了象征主义诗歌意象蕴含的令人震惊的冲击力

特朗斯特罗姆说:我的作品一般回避寻常的理性分析,我想给读者更大的感受自由。[1]而这正是需要教师以科学的引导和学生充分的个性化读解为基础来体会作品的价值所在。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放大细节中逐步出准确而完整的诗意美景,理解渐趋到位了。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美国诗人庞德从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相互借鉴做出了杰出贡献。认为,意象是“在一瞬间表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复合体丰富的内涵决定着意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加体会。另一方面,特朗斯特罗姆还以心理学家的视角,从日常生活手,把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之中以此给浮躁中的心灵带来真诚的抚慰这与中国不少古典诗歌有许多相近之处。

同样是写天与树,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样描写: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里,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显露出“愁”意,却又随即将笔触转到写景,可见其在选材和手法上的独到之处。“日暮客愁新”中,“日暮”与“泊”“烟”构成联系,因日暮,船需停宿;也因日暮,江渚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缘起。日暮苍茫,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看起来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这里,“低”和“旷”相互映衬。夜暮降临,广袤而宁静的天空中,一轮明月映入澄澈的江水,和舟中之人那么亲近,“近”和“清”相互依存,寂寞之心似乎得到了慰藉。

这种立足于日常之景,又注重意象间的丰富关联,并最终达到平中见奇、浑然天成的整体艺术之美效果的写法,对于更好地读解受到中国古影响的外国现代诗歌无疑具有帮助。

学习中,有同学提出,本诗题为“树和天空”,“树”的意象比较突出,“在雨中走动”的树则更显其独特性,但“天空”这一意象却体现得不明显。对此,可以用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密切关联来启发学生,同时,以之前分析意象时提到的“平等关系”等为触发点,将探究引向深入。

师: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主要意象之间存在哪些内在的关联。先看首段,这样一棵树“匆匆走过我们身边”,为何要强调“匆请从诗中找出关联之处并体会其作用。

生:“匆匆走过我们身边”是因为“它有急事”。后面“静闪”“等待那瞬息”与此意相近通过这些强调时间短促

生:树的一生就像人的一生。诗人以此想唤醒人的时间意识、生命意识,由此也进入对人生意义的思

师:这确实是一种关联。那么,在这首诗中,“天空”的意象是否表现得不够到位呢?请大家继续探讨。

生:“天空”既“倾洒灰色”又闪耀星光,既普降雨露又绽开雪花它与其它意象有紧密联系

生:“果园”“黑鹂”“晴朗的夜晚”“静闪”等意象,实际上都代表着“天空”的存在。同时“树”本身也是扎根大地而指向“天空”

师:看来,天空”内涵的丰富性从另一方面彰显着意象间的联系性。

生:天空还蕴含着无限与永恒,它包含着孕育生命的“雨”与洁白美丽的。天空在此代表自然,也代表着人类的精神追求它带给我们许多审美理性思考。

师:诗中雪花与主要意象间有关联吗

生:雪是冬的使者,它以严寒衬托着树坚强乐观它又象征着清明澄澈的美好境界诗中树等待着雪花的绽开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澡雪精神”。

师:能以《庄子》中的名言来诠释,非常难得。“澡雪精神”不仅是个人难得的修养,也是中国文人的优秀品格和传统美学价值的共同体现。

生:雪花在空中虽然时间短暂,但即使“瞬息”也要“绽开”,这种生活态度彰显生命的尊严也是生命意志的价值呈现

生:雪花在空中绽开,充满了浪漫诗意,这是树“汲取雨中的生命”后终于迎来了梨花般的开放,仿佛一种精神的烛照。这种美好的想象凸显了诗歌语言的张力和构思的巧妙。

师:现在大家能明确表达出“树与天空”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天空是树和我们的生存环境,既提供给养,给予砥砺;既用星光也用美丽的雪花来激励人们憧憬理想追求未来。

经过进一步的梳理与探究,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树和天空”间的有机关联。特朗斯特罗姆说: 诗不是表达瞬息情绪就完了。更真实的世界是在瞬息消失后的那种持续性和整体性,对立物的结合。[2]他同时指出他的诗是聚点试图在现实“建立被陈词滥调分隔的各领域的联系[3]通过深入的探寻,学生在这种联系中不仅感受到作品迷人的艺术魅力,并且能切实领略到世间万物的和谐之美。

当然,从作品本身看,诗节之间还存在着昼与夜、明与暗刚与柔、上与下、动与静、实与虚的对比照应,由细密的关联最终构建起的整体的和谐同样值得细加推敲。

三、最是幽清入梦香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诗当简短、精确。”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以此呈现现代文学艺术的一种极好回应。他认为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4]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语言凝练,意象清澈,诗中有画,并且常带有神秘色彩,难怪有诗评家称他为“瑞典的王维”。

王维的《竹里馆》便极具这种韵味: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写山林情趣:幽深茂密的竹林空明澄净的月光下,只有“独坐”之人在“弹琴”“长啸”。这里,人物、深林、明月,仿佛三而为一,一而为三,就像醒着的梦”,令人尘虑皆这种由极精炼的语言与极强的画面感构成的自然平的意境美蕴含着特殊的艺术魅力,真可谓匠心独运,妙手天成。

 之所以产生如此奇特的效果,当然与留白艺术有极强的关系。中国诗歌美学主张“言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而这一技法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里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此引导学生在深入探究中领略旨意的丰富美,会带来新的收获。一番探究,同学们认识到:“树”的眼中,我们也许是一棵“树”换个角度看问题常常新的感受,思想和灵魂充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之间默契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应该敬畏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从生活本身看:人生匆匆要不时一停学会欣赏身边的美景;我们应以乐观的心态,勇敢接风雨霜雪,最终活出生命的精彩。

积极开展外国现代诗歌教学,既可以在中外文化碰撞中提升思维品质,又可以在东西方审美差异比较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进而为人类文明共同体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2][3]][4]特朗斯特罗姆.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 M].李笠,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15.14-15.13.15.

[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高中语文‘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立项编号:2021JY14-L20)的研究成果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