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如歌的行板

作者:朱仁标  日期: 2024-11-03  点击:

如歌的行板
——东坡词专题赏析

朱仁标

 

“乌台诗案”使苏轼在与外部势力的激烈对抗及内心悲怆的纠缠中陷入了极大的困厄。宦海沉浮,壮志难酬,使郁郁不得志。好在苏轼有着绝世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性情怀抱,有无边的自然山水和难得的爱情亲情与友情的滋润,加之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去思索、自省、纾解,终于,在黄州赤壁,久抑的情绪得到了尽情释放,他也因此圆满地实现了心灵的突围。

在此前后,苏轼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冲突中是如何安放那颗炽热不羁之心?他又如何在风雨般的行旅中体悟出生活的真谛,奏响了如歌的行板?我们一道从他被贬黄州以后的几首词中一窥究竟。

一、风雨路途中的歌行者

元丰五年1082三月,也是苏轼贬黄州第三个春天。七日,作者与友人前往沙湖看田,以便为日后生计着想。忽逢大雨,因携带雨具的人先走,同行狼狈不堪作者却一把常态,显示出别样的从容与悠然,并由此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千古流传的词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句是全篇枢纽,一方面渲染出风狂雨骤的情景,另一方面点明不为外物萦怀的心态,它将苏轼独特的个性顿时显现出来同时,结构上又呼应小序,引出下文。“竹杖”三句,写词人顶风雨从容前行“轻胜马”的自我感受,可见作者自在洒脱的性格;谁怕画龙点睛地表现出作者的胸襟与抱负,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超然情怀笑傲坎坷的豪迈之情。

  过片三句既是写自然界的晴雨变化,也隐喻政治生涯的沉浮不定。从结构上看,雨过天晴景既与上片风雨对应,又为下文人生感慨作了极好的铺垫。结尾三句为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的深切感饱含人生哲理:社会人生中的风云如同自然界的都是寻常之物不必牵挂心上这种坦荡宽广的心胸与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将词人的个性形象鲜明凸现了出来

纵观全词,作者写的是日常生活的一件小事,却让读者看到了一种面对打击与挫折忧乐两忘、宠辱不惊旷达潇洒的处世态度。词作以“曲笔”写“胸臆”,将作者“立身之志意,与超然之襟怀作了泯没无痕的最好融会与结合”(叶嘉莹《论苏轼词》)。

多年前的苏轼“带酒冲山雨”,换取的是声声悲壮的叹息横逆的困境、风雨的锤打、寂寞的自省,淬炼出他穿越悲欣的坚定自信与乐观:风雨中,吟啸徐行;归去,宠辱俱忘,挣脱羁绊,精神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二、因缘而自适的奋厉者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与前首写作时间相近。据王文浩 《苏诗总案》(卷二十一)推断,苏轼游兰溪是在这年三月七日至十一日之间。东坡在《游沙湖(《东坡志林》卷一)中有详细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是日,剧饮而归。”

词作如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纯用白描,细致淡雅,宁静优美,它诱发人爱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结句的子规啼声中虽隐隐折射出现实的处境,也更显出东坡的达观,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下阕即景抒怀,富有哲理,在逆境中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气概“谁道”三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以呼吁收束。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悲吟,但词人在此却反其意而用之,勉励人们不要徒生感叹,而应对未来充满希望

苏轼这种因缘自适,善于在不幸中寻觅慰藉,在逆境中踔厉奋发的精神,体现出他宽广高远的思想境界由此,当秋风乍起,初冬降临,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为代表的作品终于喷薄而发。

三、平淡生活中的品赏者 

元丰七年东坡奉调赴河南汝州任团练使离朝廷近了,意味着责罚减轻,甚至可能将重用。途经安徽泗州时,探访老友,他欣然写下了此词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上片描绘郊野沿途所见早春景观。开篇写残冬腊月清晨,细雨斜风,瑟瑟晓寒侵人肌骨东坡却以淡然的态度处之一会,天气转晴,作者从摇曳于淡烟的疏柳觉察到萌的春潮。一个“媚”字,极富动态与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之情。于残冬岁暮中精准把握物新机,这苏轼逸怀壮心现,是他精神上度越横祸的高超之印证了唐代诗人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的警言。“入淮”句寄兴遥深,以虚摹笔法,眼前的河滩推想到更辽阔的的淮水,心灵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下片转写作者午时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两句抓住有特征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和翡翠般的春蔬两相映托,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生活的情趣。此时,与老友一起闲话家常,如寻常人家一样品尝着这初春的清新滋味,该是怎样的温馨与畅适末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欢乐致推向更广阔的生活这种心灵上的清简欢愉是人间最有情味的,因为它超越了利害纷争的烦扰。

刘石教授认为此词写野外的景色,野外的午餐,野外的心情,在婉约的基调中更掺进了几分晴朗、明媚的色彩。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时节虽属寒冬,作者心里已充盈着灿烂的春天 [1]诚然,这首词色彩清丽境界开阔,自然贯穿情然天它既充满春天的气息,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不油让人生发出对平淡生活的珍爱之情。

这种现实生活中升华出艺术形象的手法,尤能彰显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达的人生态度。走过黄州的泥泞,走出生命的阴霾,苏轼的文字便趋于平淡自然,心境也更显宽愉疏朗。东坡的前方,正呈现出一方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艰难困厄中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苏氏的,被贬谪到岭南荒僻之地宾州。王巩赴任时,家中只有柔奴毅然随行。元丰六年王巩北归,请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问及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以赞。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上片描绘王定国柔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接着写柔奴的才情,将沁人心脾的歌比飞雪,使人由忧郁烦闷变得恬静安宁。这种驰骋想象的夸张写法使作品富有灵动色彩,产生了旷远清丽的艺术魅力。

下片重点刻画人物的内在美。万里”三句以斗霜傲雪的寒梅喻人洋溢着对身处逆境不畏艰难甘之若饴由衷赞美。试问”两句对答,情味隽永,生发无限敬意。白居易《吾土诗》中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句,《出城留别诗》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之句苏轼化用此意,情趣和理趣融而为一,把诗意发挥到了极致。

身处境而随遇而安,患难与共并能一往情深,这需要怎样的纯净心灵与博大胸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生的智慧!而这也正是东坡感人至深的品格。

、岁月流转执着

《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文中所说的词,就是这首《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此词目前无法确知写作时间,但基本可以认定是苏轼被贬黄州与惠州之间时的作品。赤壁怀古的豪情激荡沉寂之后化作了深流的静水,而在沉静的表象之下,仍不时涌动着潜藏的波澜。

上阕表达惜春之情及此心不渝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展开,富有色彩和动感。首句描写暮春景象,语气中透出怜爱。“燕子”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美好的春天画面。这三句把伤春与洒脱两种心境合化为一。“枝上”两句,不露痕迹地将缠绵的情感更推进一层,又以高妙的理趣将此自然脱出,显示出从容潇洒之风。这一番抒写,也折射出词人屡遭贬谪后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下阕写途中的见闻和感想,在墙外与墙内的对比中,表现出行人的惆怅之情。“墙里”三句,在藏与露之间、在看似往复循环之中让人产生了无尽的联想与想象,真是妙趣横生。而这里的“多情”既有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也有感怀身世、羁旅思乡之情,有对充满活力的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也有对君主的一片忠诚与满腔报国之情,等等,因而末句蕴含着复杂而深沉的感慨。

全词表现了东坡对春光流逝的伤感及再遭贬时心事难言的烦恼,真切反映了作者一段心理历程清新中蕴涵嗟,婉丽中透着伤,绰约多姿,韵味无穷。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多情的东坡被墙里的笑声唤起往昔的情怀,却又一次遭遇多情却被无情恼的结局然而,他对青春活力的倾心和美好未来的热爱却依然如故

宋高宗追赠苏轼“太师”孝宗时追谥“文忠””者,领袖群伦,彪炳千秋;“忠”者,执着追求,初心不改。这是对苏东坡的高度赞赏。林语堂对东坡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曾这样评价:“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2]可谓切中肯綮。

透过前述的几首词,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发现,一位天才文人面对残酷的现实挑战,如何不停地探索追寻,最终达成了圆融而成熟的生命境界。

【参考文献】

[1] 刘石 评注.苏轼词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209-211

[2] 林语堂苏东坡传[ M].张振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9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读写月报》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