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诗史”缀系“诗圣”情

作者:朱仁标  日期: 2024-04-04  点击:

 

诗史”缀系“诗圣”情

——走进杜甫诗歌专题教学

朱仁标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江苏  无锡  214206

          

 要:传统的古诗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往往呈现出过于单调、功利等浅表化的特征,缺少宏观层面的完整把握。建立在史学基础上的以大概念为核心、以基本问题为引领的专题式教学和“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将学习目标明晰化、学习内容情境化、学习过程结构化,对指导学生构建立体化的认知、培养灵活的迁移能力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有显著帮助。     

关键词:史学观照;大概念;逆向设计;专题教学;古典诗歌

 

传统的课时教学显著的不足是学习内容缺乏整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形成结构化与全局化的认知。古诗教学中则普遍表现为单首诗或者几首诗简单叠,因而难以真正收到实效。

我国《课标》要求“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在这里,大概念起着强化思维,连接不同的知识片断,从而使学生具备灵活应用和积极提升迁移能力的作用。以此设计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不断思考这些概念并逐步抵达核心内涵。

美国学者格兰特·威金斯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设计。”“只有明确知道预期结果,我们才能专注于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结果的内容、方法和活动。”[2]新西兰学者约翰·哈蒂也认为:“如果教与学是可见的,那么我们学生就有很大可能性获得成就。”[3]逆向设计中的学习作为一种可见性的有目标的学习,表现为知道从课堂中学到什么和是否达成了目标,它能保证学习过程行进在明晰的轨道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此,在古诗教学中,以史为轴宏观把握,纵向梳理,横向比照,勾联组合,编织起立体化、系统化的框架开展专题式教学显得十分必要。教师可以通过对具有关联性文本的重组,设计出模块式的专题,积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同时,共享情感体验,丰富阅读收获。试以杜甫诗歌专题教学为例加以阐析。

一、杜甫诗歌专题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明末清初时期,金圣叹将杜甫诗歌列为六才子书之一,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杜甫的生活与创作密切相关作为“诗圣”的杜甫,一生都在为芸芸众生鼓与呼,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奔走呐喊,作为“诗史”的杜诗,更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教学中除了要了解诗人与作品对应的文化环境,更要从整体上知晓创作背景。通过了解他的生平经历、理想抱负、个人性格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探索,这样对其作品的情感、特色、风格的把握才会更加精准。

而在实际中,由于缺乏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指导,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通过科学梳理,将分散的杜诗,在高中阶段有机整合,让学生形成连续、清晰而全面的认知,将是有益的尝试。

如果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观照会发现杜甫诗歌创作有着三个明显的分界,它从不同层面共同孕育杜诗的风格。按时间顺序,可将安史之乱前后及杜甫离蜀飘泊至去世分成三个时期,相应地组成三个专题从这样的结构中去学习与探究,就有了得力的抓手。

就教材看,目前初高中课本各选了5首杜诗,加上《唐诗宋词选读(选修)》与《唐诗宋词选读(读本)》中所选便20首。如果适当精选其它富有代表性的诗歌加以合理组合,无疑能为开展专题教学提供切实保障。

、杜甫诗歌专题教学逆向设计的依据及操作

布鲁纳认为:“在学习特定主题或技能之前,没能在一个更大的基础性框架背景下认清这些主题或技能所处的情境,这样的教学是不经济的。”[4]为此,在实践中需要在确定核心概念的同时,设计一些基本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这些问题涉及面广,不仅能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并能使学生发现某类话题的真正价值。可以尝试在高中阶段分成三个系列的大小专题,用7课时开展教学,以此深入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与从中获得的启发,有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语文核心素养

第一专题:走近杜甫:壮志豪情始成空——沉郁之风初显

(一)设计依据

杜甫(712770)出生在一个以儒学为传统的官宦之家。其祖父杜审言,既是大诗人又是朝廷显官。其父杜闲曾为县令,其母崔氏出身名门。由于家族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立下宏伟志向。

经过一番积淀,杜甫自信满满地走向长安但现实却跟他开了大大的玩笑。天宝六年(747年),因李林甫忌贤嫉能,使这次考试成了科举史上最荒唐的一次。当壮心渐生幽愁,青春豪情便转眼成空。从此,他的思想开始沉潜、沉淀、沉积进而沉静,携着忧伤、忧郁、忧思与忧愤,在生活苦难的打磨下,渐渐转变成喷发出巨大灵感的能量,诗语开始转向沉郁。

(二)专题设计

1.选文与课时安排

《望岳》《饮中八仙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课时)

2. 预期结果

1)结合杜诗特点,初步形成抑扬跌宕朗读杜甫诗歌的语感。

2)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内涵,初步体会杜甫诗歌的风格。

3)借鉴《饮中八仙歌》的写法,选择班内同学,为其写几句诗并进行交流。

3. 专题操作指

《望岳》至今仍被公认为描写泰山第一诗,又是初教材中第一首杜诗。重温可加深感受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豪情,体会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与蓬勃朝气。《饮中八仙歌》作于天宝五年(746年)。这是一张精致的名片,笔下不是高官,就是名士,写得极具个性,是一幅李白等“酒中八仙”栩栩如生的“肖像”图。从中既可以学习诗人别开生面的人物速写笔法与洗炼的语言,又可以学习如何做到各人自成一章而又主次分明,彼此映衬、完美融合的布局方法。第首写于748年,是对自己这段人生经历的小结。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将胸中郁垒抒发得真切动人。诗人有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才情,期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未料“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然而诗人并未消沉,而是坚信“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这是杜甫最早明确自叙生平和理想的作品。这几首诗,从激情昂扬到潇洒不羁、志得意满再到理想破灭,杜诗沉郁之风开始显现。

这个专题设计以安史之乱前的史学为观照,引学生与靠前所学知识和杜甫独特经历的有意义的目的在于通过自然重现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杜甫及其诗作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感知理解“沉郁顿挫”这一风格是如何因其家庭、个人、朋友及社会等因素的交织而初步形成的,进一步拓展打下基础

第二专题:感受杜甫:自古雄才多磨难——沉郁融通顿挫

(一)设计依据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除了在成都依托好友——镇蜀节度使严武过了一段较为安定的日子,他一生基本处在漂泊之中。一路奔波,“三吏”“三别”等诗作破空而出。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辗转各地,写下八十多首诗。次年春,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落成。好友往来,快乐照面闲居两年多,佳作如春江之水。

(二)专题设计

1.选文与课时安排

1)《兵车行》《前出塞》(其六)《自京赴奉先咏怀》(1课时)

2)《春望》《月夜》《佳人》《石壕吏》(1课时)

3)《客至》《蜀相》《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春夜喜雨》(1课时)

2.预期结果

1)对杜诗沉郁融通顿挫的整体过程有较全面把握,对其风格有新的认识。

2)理解和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人物形象和多重情感及其表达作用。

3)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手段概括“诗如其人”的观点并作简要阐释。

4)背诵《兵车行》《春望》《石壕吏》《客至》《蜀相》《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春夜喜雨》

3.专题操作指

第一个微专题学习以《兵车行》为主,通过感受生动的场景描写引发的情感震撼,继而组织探讨诗歌的倾向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及其关系。对照《前出塞》(其六)的阅读,领略杜甫“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预感。指导自主阅读第三首。这首长诗,五百字一气呵成,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丰碑。诗从志向入手,推己及人,并向骄奢淫逸的权贵们大声疾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此激发学生自觉的民生责任与社会担当。

第二个微专题中佳人所遭遇的国难家恨,正是那个时代的集中写照。不仅如此,它还创造了诗史上前所未有的妇女形象,可从中引导学生学习杜甫对人物气质、心灵独到的刻画艺术。以《石壕吏》为主,带动学生自学《新安吏》《潼关里》与《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感受“诗史”的特征与价值。通过这一专题学习,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宽广博大的仁爱精神和庄严温暖的人性光辉,探究杜甫是如何将锤炼的诗歌艺术贯穿于苦难之中,最终酝酿出沉郁顿挫的诗风。

第三个微专题可以《客至》《蜀相》为主,带动后首开展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切身体会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诗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

通过这三个微专题学习,能不断加深学生对大概念和核心内容的认识对杜诗风格的理解一步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使学生发现在艰难困苦中,“沉郁”与“顿挫”的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是如何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并且深切感受到杜甫浓重的家国情怀。这时的杜甫已历史的代言柔弱而丰厚的吟唱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第三专题:融情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载不动许多愁

(一)设计依据

宝应二年(763年),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不禁惊喜欲狂。不久,严武等好友相继而亡,吐蕃攻陷京都,成都的草堂也为秋风所破。

7655月,一家人重新出发,孤舟千里,顺江飘游,一行四月,杜甫留下了千古名篇《旅夜书怀》《登高》等,而《登岳阳楼》与《江南逢李龟年》成为他晚年作品之绝唱。

(二)专题设计

1.选文与课时安排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课时)

2)《旅夜书怀》《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1课时)

3合作交流,小结共建(1 课时)

2.预期结果

1)背诵所选诗歌,恰当点评,从内容到形式加深对杜诗主体风格认识

2)交流杜诗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评价杜甫作品的文学价值、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

3)对杜甫生平身世有比较完整的把握,能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4)分组合作:写一首律诗或绝句为杜甫画像;根据所学杜诗,联系实际,写一篇短评。通过交流分享,形成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新认识。

3.专题操作指

在成都草堂的两三年是杜甫生命中最后的好时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那时写下的学习一则可体验“生平第一快诗”的风格,二可感受其诗作的自然高妙,三则有此情感对比,之后诗作“沉郁顿挫”愈显老到的特色就易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初学过,此时重温一是加深体验诗人将个人苦难升华成远大理想的襟怀与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二是缘于它完美地体现了杜诗的主体风格。此时宜着重体会情感的反复缠绵及语意顿挫带来的艺术效果。三首诗比照阅读,可对杜诗主体风格形成新认识。

第二个微专题中的《旅夜书怀》既是杜甫的自画像,也蕴含着对身世的浩叹。在夔州的两年,杜甫一口气写下了四百多首诗,占其遗存诗作的近三分之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始终从形象落笔,借昭君之怨恨,寄托自己浓重的家国之思。虽然“美人迟暮”,英雄走向末路,他却坚持与深重苦难作不屈的抗争。他空前锤炼起诗歌的形式,笔触与内心节奏融为一体。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气势非凡的《登高》《登岳阳楼》,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这个微专题宜将《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两首五律对读。《秋兴八首》(其一)是七律组诗的代表作,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登高》对读。《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七绝中的压卷之作,它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宜以此合作探讨,带动进入专题小结。

第三个微专题在前面所学基础上,以基本问题驱动,结合杜甫与其具体诗作,设计开展选择性探讨交流与总结,如:

1.通过专题学习,你对杜甫有怎样新的认识?

2.你如何看待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请简要分析。

3.你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有哪些新的理解?

4..根据杜甫的创作实践,谈谈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这些在理解核心概念基础上转化而成的需要重新思考的基本问题,是由学习目标与结果细化成的迁移目标,是不断将学习引向深远的新动力。在此交流分享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全面考虑不同观点、权衡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和结论激励学生对概念和经验进行必要的、持续的反思与提升

引导学生大概念的要素相互联系,形成渐进层次,在理解结构化基础上综合达成学习目标而贯穿其中的逆向设计则首先依据目标与学情,更多地思考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在教学中能学到什么做到什么以此为引领,构建起完整的认知,对学生积极地从作家作品中透视心灵纯度,体悟情感深度,感受人格高度,洞察生命价值,实现精神追求,进而更好地对古典诗歌及其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教师版)[M].金莺莲,洪超,裴新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第二版)[M].邵瑞珍,.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024.0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