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透过那“最后一片叶子”
——跨文化小说作品研讨实践探索
朱仁标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江苏 无锡 214206)
摘 要:小说教学是打破固有平衡,在失衡中寻求新平衡的艺术。打破平衡需要通过细致梳理发掘文本中的敏感因子,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个个平衡的打破与重新确立,推动着课堂教学由单一走向丰富,由平淡走向灵动,由肤浅走向深刻,由零散走向圆融。外国小说教学则还应在引导学生激荡思维、深化认识、构建新意义、发展新思维的同时,在文明互鉴中提升思想,实现精神成长,进而更好地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关键词:小说教学 跨文化研讨 问题驱动 同伴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在学习任务群“跨文化专题研讨”中要求: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发展批判性思维”;要调动多方面的积累,“促进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心灵世界的理解”[1]。在小说研讨中,借助已有经验,巧设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驱动,以活动为主线,通过适时点拨、联想想象、比较揣摩、读写互促、共享交流等方式,可有效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学习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和质疑问难,共同确定典型问题,广泛探讨,收效显著。
一、注重文本,在回味比较中理解形象
问题一: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不是由苏艾而是由老贝尔曼完成?
这一问题看似突兀,实质却是缘于文本的感性思考,直觉思维中蕴含敏感因子。通过适时引领学生回归文本,在细致的辨析中能够激荡思维,深化认识。为了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同学们先是认真阅读课文,关注细节,既而合作探究,补充完善,相互交流。
生:苏艾在琼珊病倒后既要照顾琼珊 ,又要为生计奔波。可贝尔曼在听到琼珊的想法后,却是“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不同于苏艾的安慰,老贝尔曼想的是必须拯救,他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陨落。
生:苏艾是琼珊活下去的见证,她的细心照顾是琼珊能够脱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苏艾去画常春藤叶并染上肺炎,琼珊就无法顺利地转危为安了。最后由苏艾道出真相,画龙点睛,小说的感染力也大大增强了。
学生首先着眼于两人角色与作用的不同,既而从对女主人公重要性的角度分析苏艾“在场”的不可或缺,合乎情理。
生:老贝尔曼是一个在艺术上失意的人,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的“杰作”却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所以,由他来画更能体现强烈的对比与奉献精神。而且前文他“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有此铺垫,后文画“叶”就显得很自然了。
生:苏艾去画的话,作品容易变成歌颂友谊的可贵。而老贝尔曼原就想完成一幅杰作,但他却是艺术界里失意的人,那么这幅杰作对他也尤显珍贵。这样一个肯为他人付出生命的人比起朋友间的奉献更令人震撼。
从前后对比、勾连照应上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到从主旨、内容需要的角度比较辨析怎样才能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既拓展了思维,逻辑上又不失严密。
生:从琼珊的角度看:她当时想的是自己已到生命的尽头,所以会特别敏感。从苏艾的角度看:她希望能陪伴着随时面临死亡的琼珊;再则,“瘦小”的苏艾可能也没有这个勇气与能力冒这么大的险。从贝尔曼的角度看:他一生没什么杰作,正需要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
生:苏艾与琼珊是好朋友,贝尔曼与琼珊只是邻居。并且贝尔曼总是酗酒,性情暴躁,瞧不起温情,由他因画叶而去世更有反差感。这样一种人性的光辉更能体现主旨。若苏艾因画叶子而患病,琼珊必定心存愧疚;若患病没死,则无法体现“欧·亨利式的结局”。同时,苏艾在文中是线索人物,由她连接起贝尔曼与琼珊的关系。
生:老贝尔曼以生命画出了一生中唯一的得意之作,这与“陨落与升华”密切相关。他的生命陨落了,但却挽回了另一个生命,这是自我灵魂的升华。
不同角度的分析使形象更清晰,而强烈的反差则是欧·亨利小说手法的一大特色;由着眼单篇到放眼单元,视界得以打开。通过辨析,学生对人物、主旨、精妙构思与缜密布局等有了新认识,直觉经咀嚼形象转向注重逻辑间的有机关联,思维层次提升了。
二、沉浸体验,在补充留白中构建意义
既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由老贝尔曼来画显得顺理成章,那么,作为小说的重要情节,欧·亨利又是如何展开描写的呢?重读后,发现作者在文中并没有什么描写,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带来了新的思考与挑战。
作为现代叙事艺术集中体现的“冰山”理论,要求作品在结构上截取有限的时空点,以集中反映作品主题,而故事的经过与背景,则当成 “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聪明的读者能在潜意识里强烈地感受到“潜藏部分”的存在与力量。这其实与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有同工异曲之妙,它的含蓄与简洁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创造余地。这时,引导学生以补白方式,在拓展中思考,真切关注此时人物的境遇与心态,可以进一步充实作品内涵,丰富精神世界。为此,要充分发挥文学想象在促进理解、塑造形象、提升审美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因为“想象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创造的前提和起始阶段”【2】。而“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真正帮助学生用文学的方式把握世界,就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3】。于是,我顺势提出:既然如此,你能依据文本,设身处地复原当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景吗?
一阵兴奋,学生片断摹写后开始交流。
生:老贝尔曼回到昏暗的小屋,寒雨夹着雪花下得更紧了。他那充血的眼睛死死地盯着窗外,枯藤上又一片叶子落了下来。“今晚,我一定要画出一幅杰作。”说着,他便起身从角落找出落满灰尘的画笔和颜料,点起一盏灯笼,冒着雨雪朝那株常春藤走去。他把梯子稳稳地架在墙上,藤条离地面有二十来英尺。贝尔曼攀上梯子比划了几下,微微踮起脚尖勉强够到。他仰起头,专心地创作着。雨水不停地从他脸上滑落,模糊了他的视线,他不得不眯起眼睛,卷垂的胡子沾湿后贴在胸前。尽管如此,他手中的画笔却一刻也没有停歇。贝尔曼仰头盯着那片“叶子”,脸上露出一丝艰难的微笑。
这里,学生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一个六十开外、身体不好的老画家要在寒冷中冒着雨雪爬上二十来英尺的高处,还要完成一幅能以假乱真的“杰作”,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微微踮起脚尖”“仰起头”“眯起眼睛”“仰头盯着”等动作描写生动传神。“一丝艰难的微笑”则为后文病倒作铺垫。
生:贝尔曼瞥了一眼在风雪中簌簌欲掉的藤叶,长叹一声,一口喝干了杯中的酒,提起画具走进雨幕里。他佝偻着身子,护着灯笼微弱的光,把长梯移到藤下,爬几阶歇一下,口中含糊不清地抱怨着这鬼天气。终于到了那个位置,不想一阵风过,最后一片叶子颤颤地动了几下,不堪重负似地离开了枝头。贝尔曼一惊,梯子微晃,松动的墙上掉下一些泥土。贝尔曼一边凑近灯笼,一边在墙上画着、画着,同时用身体遮挡着雨雪……
“梯子微晃,松动的墙上掉下一些泥土”,依据课本,想象合理。细节刻画让读者的心也随之提了起来。人物动作与心理活动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里,学生并不是简单地复原贝尔曼“画”技之精妙,而是着重描写特定条件下人物活动与环境间严重的不和谐,以此突显其形象。当学生将一英尺换算成0.3048米,发现藤叶“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相当于六七米高度)的一根藤枝上面”,从中便更能想象出老贝尔曼是如何在风雪中艰难创作了。联系特定情境,对于他如何克服巨大的困难完成“杰作”就有了更深的感受。此时,由设身处地倾听其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精神律动而引发的情感冲击就非同寻常了。
通过想象“还原”的形式更好走进文本,细致地从“草蛇灰线”的文学语言中探幽发微,进而感受作品“空白”艺术的魅力,教学因此而释放出更大的情感张力。在构建新意义的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融通中外,在文道结合中升华思想
然而,新的疑惑又随之产生:生活中真会有人将生命是否终结系于一片“叶子”吗?对此,简单的回答显然难以令人满足。课堂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真正触摸到了彼时彼地彼人的生活实际与现实境遇,才能真正与文中人物同情共振。学习中,重要的不仅在于激发兴趣,更在于激活深藏于个人心底的情感记忆,使之与作者情感相融,从而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于是,我再次将问题抛还给大家: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琼珊将生命的终结维系于这样一片“叶子”的呢?
一番探讨,大家各抒其见。
生:与琼珊正饱受肺炎煎熬一样,常春藤也正受凄风苦雨的摧残,两者有相似处。琼珊将生命系于“枯叶的必然凋零”,是将自己看作那几片枯叶,怀着“生于自然,自当还于自然”的心安然离去,以此,灵魂得到了抚慰。
当学生以一种同理心,以审美的眼光发现物我之间在精神上的某种契合之处,时,对死亡的态度就有了质的改观。
生:我觉得那片常春藤是有寓意的。在西方神话中,常春藤象征着欢乐与活力。藤叶的坠落意味着欢乐与活力的消亡,而“最后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表明琼珊仍有活下去的希望。
常春藤在古希腊神话中代表酒神狄俄尼索斯,它还象征着不朽与永恒的青春。“叶子贴在墙上”,其实也烙进了琼珊心中。当学生从关键意象入手,换一种眼光,就读出了一种新意。
生:我认为枯叶凋零,并不意味生命就此结束,来年春天,常春藤还会以燎原之势苍翠一片天地。再者,过于悲观只能增添他人忧挂,决不是正确的选择。生命,即便遭遇困厄,也要以乐观的心态直面未来,只要心中永存着那棵常春藤。
探讨中,学生注意到“常春藤”与那片“叶子”之间的关联,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将眼光投向了整体,活动不断走向纵深处。
那么,当身陷困厄时,什么才是实现生命救赎的最佳方式呢?这是前一个问题的自然延伸,我就势将研讨再次引向深入。
学生互动后争相发言。
生:希望!有希望就有目标,有目标就有追求。一个有追求的人,他内心的不甘与毅力是不可限量的。当他与命运作斗争时,不知不觉中,他的生命已得到了救赎。即便遭受厄运,只要充盈着希望,他的生命也会熠熠闪烁着救赎之光。
犹记神话中西西弗斯的忧伤,戏剧中哈姆雷特的悲壮,故事中伊卡洛斯的逆风翱翔。现实中,飞蛾扑火般的事例比比皆是,这分明是一颗颗勇往直前无畏的心。
强调自我救赎的重要,将希望、目标、追求、斗争与之紧密联系,发人深思。
生:所谓救赎,是心中有爱有坚信,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步步,在救赎他人的同时,完成自我救赎。文中,琼珊的生命是另一个人的命换来的,她身上会不会背负着自责与内疚?身处困厄中的人,大都觉得眼前皆是黑暗。但如果苏艾能带着琼珊下楼看一看,让她看看无数次东升又西落的太阳,看看公园里的花草与树木,并且告诉她——看啊,太阳无数次地“死亡”,可在第二天黎明又裹挟着希望滚滚而来;看啊,生命可不止窗前的那片叶子,还有很多的树叶,万古常青;还有很多的草木,能平静淡然地抵达下一个秋冬,那又会是怎样的情境呢?
由此,“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内涵更加具体而丰富,实现救赎的方式也更明确而坚定。充满诗意与哲理性的表述启发大家:怎样才能“向死而生”,怎样才是真正的相信未来、珍爱生命,怎样才能永葆生命之树常青。与此同时,学生不仅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外国文学世界,也进入了一个中外文化相互融通、美美与共的世界。在由形象到意义到思想的不断提升中,自然而然实现了精神的成长。
当教学真切地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不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同时在关节处聚焦重点问题,在细微处触发思维碰撞,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努力与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相衔接,相信这样的课堂研讨就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精彩,并“满载一船星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郭元祥,李新.遇见与预见:学科想象的生成及想象教学[J].教育研究,2021(9).
[3] 钱理群. 语文教育门外谈[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6.
[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立项课题“高中语文‘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21JY14-L20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