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切身总须细思量

作者:朱仁标  日期: 2023-02-13  点击:

切身总须细思量

——经典文本教学实效性探析

 

朱仁标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江苏  无锡  214206)

 

 

  经典作品的学习要克服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品得少的现象,要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将读写品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比较鉴赏中开展丰富的合作探究,不断突破重点、难点。以此为基础,通过发微探幽等多种活动,积极开展文本评判和反思,以高质量的学习不断使阅读教学走向深刻。

关键词 经典教学 比较鉴赏 合作探究 评判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对经典文本,教师因为感觉比较熟悉,容易操控,常常忽视精巧的设计,学生读得少、读得浅,老师讲得多、讲得碎,在繁复的“精彩讲解”的背后,是学生学的被动和肤浅。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时,有的教师在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情况下,让学生课上花几分钟浏览全文后,就要求概括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因为课文较长,又缺乏应有的细读,于是有的说“本文写了一个寡妇”,有的补充“本文写了一个老寡妇的悲惨故事”,结果引得哄堂大笑。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教师自以为学生对经典作品比较熟悉,不必在课堂上多花时间去看;二是担心学生静静的阅读会造成“冷场”,影响自我发挥。凡此种种,值得在阅读教学中引起足够重视。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虽然学习能力影响学习速度的快慢,但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掌握水平,因此决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时间量。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多提供时间给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那么,在经典文本的教学中,如何才能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呢?试以小说《祝福》教学为例加以阐述。

一、引发思考,增强自主体悟空间

1.激趣细读文本,加强整体把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确,从根本上说,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过多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加于学生,更不能把参考书上的东西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尽量增强学生自主阅读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祝福》是传统老篇目,文章较长,主题深刻,与现在学生的时代相隔既久,理解起来有难度。同时它的结构有别于一般小说,不仅具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而且有序幕和尾声,并且还运用了倒叙手法,这些因素更决定了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在理清情节结构中整体把握内容。不然就容易烧成“夹生饭”,导致欲速则不达。我是这样处理的,先以比较性的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乙己、阿Q、祥林嫂;孔乙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阅读来走近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以此以旧带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边读边思,比较分析,综合鉴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补充背景资料,增进思想沟通。中学生“害怕周树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中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状况?一条重要的途径是让学生“亲其人”,只有这样,才能“信其言”。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也不止是文学,还有丰富的文化。必要的补充延伸会让课堂变得更宽、更深、也变得更有温度。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精选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和文本的背景资料,则容易拉近学生与作者以及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披文入情。对鲁迅的作品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相关情况,介绍《彷徨》的创作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知人论世”。在学生获得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可以重点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祝福》写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以其独特的眼光选择这样的妇女题材,正是希冀通过它深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以此增强学生与作者思想的沟通,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凝心静气,在文本中来回穿行

1.明情节写小传,显现人物悲惨命运。当学生走进文本后,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带着任务真正沉入课文,同时要让学生带着收获走出来。而写一写人物小传或给祥林嫂修一个年谱则是一个很好的将读与写有机结合,整体检验阅读效果的有效方法。它能将鲁镇元年,祥林嫂二十六七岁初到鲁镇,一直到鲁镇十三年,祥林嫂三十七八岁时问“我”三个问题,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的过程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既让学生按正常的叙述顺序提纲挈领地将课文仔细地梳理一遍,从中看到了祥林嫂这一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而始终没有“春天”的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体会到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迫害和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又与课文本身的情节结构进行了比较,这比一般性地展现过程更有效果。这个看似平实而又蕴含新意的设计,将动笔写、动脑思、综合概括、体味涵泳有机结合,避免了粗略与浮浅。

2.析材料品语言,体会作品独特匠心。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意蕴丰富的经典作品的教学更要通过品味语言等语文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揣摩人物的言行,把握人物的生命轨迹。仔细阅读本文会发现,在课文大量的篇幅中,对主人公祥林嫂竟没有什么语言描写,直到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和结局部分——祥林嫂寂然死去前才有。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祥林嫂语言的相关段落,看看她与谁说了怎样的话,体会作者的巧妙用心,这一下点燃起了积极性。学生发现,第68段写祥林嫂对四婶说“阿毛的故事”,第78段写祥林嫂对大家讲“阿毛的故事”,第8183段写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第88100段写祥林嫂与柳妈“捐门槛”的对话,到结局时写了“我”与祥林嫂的对话。同时,引导思考:这些一方面重复,一方面又十分精简的语言描写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状态?学生经过细加品析发现:在正常情况下,祥林嫂是没有什么说话权的。而对四婶讲“阿毛的故事”,表现了她失去爱子后的痛苦心情以及对自己自责的心理状态;祥林嫂在鲁镇“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则表现了她在生活折磨下,已经麻木空虚的心理状态;与柳妈的对话,表现了她已难以承受精神的重压,陷入恐怖深渊的痛苦之中;与“我”对话灵魂的有无是她在长期沉重的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反映了祥林嫂在封建迷信的桎梏下矛盾的心理状态:对灵魂,她希望其有,以便死后一家人能在阴间团聚;同时又希望其无,以免到阴间被锯开后分给两个男人。据此,学生就能不断找到阅读的新感觉。这时,我不失时机引入鲁迅先生谈《祝福》的一段话:“‘喜剧’‘悲剧’‘惨剧’这种名称,也可以用到有些小说上来。比如《祝福》,祥林嫂到后来,弄得活既不成,死也死不得,如果有鬼,她怕被锯开身子来,如果无鬼,她将永远见不到唯一的亲爱的阿毛了,真是悲惨到了极点。但这种痛苦,并不是她自己找寻出来的。祥林并非她害死,再嫁并非她所愿,阿毛是狼拖去的,都出于无可奈何,所以是惨剧。”学生经过品读,对祥林嫂这一形象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就加深了,同情之心也油然而生。

三、比较鉴赏,引导合作丰富活动

1.比一比,在合作鉴赏中突破重点。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从而完成重点突破。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一文中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他的眼睛。”《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等肖像,刻画出了她鲜明的性格形象,让学生找出来,比较其异同,可以深入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变化的写法。第一次:脸色青黄——生活艰辛;两颊却还是红的——年轻、还有活力;顺着眼——善良、温顺。第二次: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人生遭受惨重打击,精神受到刺激,极度悲伤。第三次: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沉重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这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而当祥林嫂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则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破灭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永别人间了。鲁迅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一步一步地揭示小说深刻的主题。又如四叔对祥林嫂前后态度,文中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有机结合,而又多用侧面描写,这些也需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进课堂,在合作中让学生发掘言下之意,体会弦外之音,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重点的有效突破。

2.议一议,在发微探幽中消解难点。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就因为其经久耐读,有常读常新,常学常新的功效。当你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当你反复阅读仔细思考后,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断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见微知著,在那些幽微之处作一番精当的挖掘,以发现新意蕴。如引导思考:(1)为什么祥林嫂的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也没用的工钱全交给婆婆,与此相对却是对祥林嫂的冷酷无情?(2)祥林嫂遭劫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她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了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总是端着“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到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些叙述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一番分析讨论就会发现,在鲁四老爷这些封建卫道者的眼里,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其实连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都不如,这就更加入木三分地揭露了鲁四老爷等人冷酷残忍的嘴脸。又如在对柳妈形象的探讨上,可以引导学生从柳妈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来看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民众的毒害之深,让学生感受到:同情祥林嫂的人也不自觉地把她推向了深渊,这就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从而更深地体会到作品深刻的反封建主题。再如祥林嫂再嫁贺老六丧夫后为什么“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句在具体的语境中隐含着怎样深刻的含义?等等,这些看似细微的地方,稍加串连,就能牵一发而能动全身,从而使阅读不断走向深入。

四、评判反思,多样探究走向深刻

1.聚焦“疑惑”点,凝眸回望开茅塞。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在于它具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在文本整体学习完成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寻找新的疑难点开展新一轮探究,通过评判和反思,使思维走向深刻。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共同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创造的积极能动的过程,在这里,思维的多样性得以显现,生命的活力得以张扬。同一篇课文,也因在不同群体中显示出各具特色的鲜活色彩而获得了恒久的魅力。例如通过对《祝福》标题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祝福”不仅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与情节发展有关,而且认识到封建势力正是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强烈的对比,增强了悲剧性。又如“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的问题,将反思与评判有机结合,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双方开展辩论,能很好地生发出智慧的火花。

认为有反抗精神的一方:

1:祥林嫂不甘任人宰割,勇敢逃出婆家就是一种反抗行为,她希望凭借自己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存的权利,寻求一条活路;

2:祥林嫂用辛苦一年的血汗钱去捐门槛来赎一世的“罪名”,求得死后免遭地狱酷刑是一种反抗,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认为没有反抗精神的一方:

1:祥林嫂是遵守封建礼教的,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负罪感,所以才会听众柳妈的劝导去“捐门槛”;

2:祭祀时鲁家不让她参加她没有反抗,“捐门槛”只是她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迷信,是对封建势力的又一次屈服,之后的祭祀仍然不让她沾手,她也没有不平和抗争,而是从此进一步走向了深渊;

3:她对灵魂的疑惑不过是免遭地狱之苦的一种幻想,她从未对压迫她的东西提出什么疑问,更不用说进行反抗,而是顺从地承认自己的“罪过”,希望得到饶恕;

认为不自觉地表现出反抗精神的一方:

1:祥林嫂从婆家出逃是为了不被奴役,她以头撞香案,抗拒改嫁是一种不自觉的反抗行为,是对自己人格尊严被践踏的一种抗争;尽管这种以死抗争可能主要是为了守节。

2:祥林嫂临死时发出的疑问,也是一种反抗,她对鬼神的有无已经感到困惑,进而产生了怀疑。

3:从祥林嫂的生活轨迹图来看,她的追求只是一种本能,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因而也注定了这种表面的抗争只能是徒劳的。

有了上面的论辩,如果教师能再进一步拓展,展示夏衍电影改编中的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后,仍被禁止参与祭祀,于是拿菜刀怒砍土地庙门槛,让学生比较着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时大家的认识就能更加全面、辩证而深刻,教学就会因新的生成而变得丰富多彩。

 2.发现“疏忽”点,品味细节见真谛。阅读教学既要因文悟道,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其思想内容,更要因道悟文,依据思想内容感受它是如何通过美妙的语言文字将这种“道”表现出来的,以此体悟文字、文学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经典作品中的一些看似“疏忽”的地方,细细品味,实质内涵丰富,余味无穷。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打开慧眼,洞幽察微以现真谛。如描写鲁四老爷书房时:“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上联究竟是什么呢?作者为何不写全而让其故意脱落呢?教师以此为“悬念”,就能吊起学生的胃口。当学生了解到脱落的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时,再细加揣摩,就会发现这与鲁四老爷的形象是非常契合的,鲁四老爷正是这样一个“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封建卫道士,但却又是一个既无“详明”的“品节”,更无“坚定”“德性”的充满封建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而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人物和作者刻画他的巧妙用心。又如对鲁镇的一群庸俗的“看客”,作者为什么是这样的描写?细加探析就会发现,他们对苦难者表现出的由咀嚼鉴赏到厌倦唾弃的人性的残忍和令人颤栗的冷漠正是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祥林嫂正是这“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鲁迅《我之节烈观》)祭坛上的牺牲品。鲁迅先生以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来表现,使得《祝福》的社会意义得到了更加典型的彰显。

面对经典作品,教师如果能多一点精要的设计与精心的点拨,积极引导学生体察涵咏,课堂教学就会收获更多的精彩。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