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诗味总须品中求
朱仁标
【摘 要】古诗教学中,教师要以悉心的品咏指导,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发现本真之味;以多样化品析,引导学生体察别样滋味;以慧心点拨,精巧把握纯正之美,从而让古诗歌的独特价值有机渗透于学生心灵,丰富情感,升华境界。
【关键词】古诗教学 审美鉴赏 精巧点拨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他认为诗歌是用言语表达性情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以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珍宝,滋养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在成长的道路上,与古典诗歌结伴同行,让生活富有诗意,让心灵充实美好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学习鉴赏古诗词是探寻真、善、美的历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引领学生走进这座神奇的殿堂,努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效促进其思维发展,情感丰富,素养提高,境界升华。
一、潜心比一比,品咏“真”滋味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诗歌教学,一个很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吟诵。依据特定时代背景,通过适当的诵读显现文字背后人物的特定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与形象,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诵读,因为它往往蕴含着诵读者深入的感悟和理解。[1]
精当的示范与精致的点拨能自然而然地引出古诗中的真实滋味。在《蜀道难》一诗的教学中,黄厚江老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课前让学生预习诵读,争取背诵;课上从检查预习开始,让学生尝试背诵,从中发现字音和句读上的问题;然后以诗歌开头的三个字和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诵读抓手来解决整首诗的结构、思路与主旨问题,最后在学生的诵读中,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蜀道难》的图谱让学生体会乐府诗的节奏特点。整堂课中,将诵读贯穿始终,流畅自然,既极富弹性与张力地展开了教学,又把与课文相关的一系列内容巧妙聚合起来,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请看片断:[2]
(教师比较诵读)
噫吁嚱,危乎高哉!(重音在“噫”和“危”,“吁”“嚱”延长)
噫吁嚱,危乎高哉!(重音在“嚱”和“危”,“吁”“嚱”延长)
噫吁嚱,危乎高哉!(重音在“嚱”和“高”,“吁”“乎”延长)
噫吁嚱,危乎高哉!(重音在“噫”“嚱”和“高”,“吁”“乎”延长)
噫吁嚱,危乎高哉!(重音在“吁”和“危”,“嚱”“乎”延长)
……
讨论:读法可以有不同,但基本应做到:
“噫”要重读,给人以异峰突起的突兀感,“吁”不宜重读,否则会冲淡前一个字的重读;“嚱”也不宜重读而必须延长,加强感叹,重读了不自然,也破坏了感叹的色彩;“危”必须重读,和“噫”呼应,形成起伏;“高”可重可轻,“乎”宜轻读,有感叹味,并形成起伏;“哉”可稍微延长,有吟诵的余味。
在明确了怎样读比较好以后,黄老师又适时提醒同学不必过于拘泥,关键是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在规范性中又显现出灵活性。
在学生继续自由诵读体会,整体把握后,教师进一步要求找出全诗中的另一个反复出现的关键句,及时进行学法迁移。通过强化诵读感悟,加深对全诗的理解。第一个学生将这三句诗读得略有不同,但都比较高亢、响亮、雄浑。师生从中发现提升的空间后,开展改进性诵读。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豪迈、雄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低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充满感叹)
(学生自发掌声)
师:第一个同学读得比较响亮、豪放,第二个同学的感情把握更细腻,把三个句子的变化读出来了。这三句的读法很有讲究。第一句要读得豪迈、雄浑,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出感叹。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师:大家想一想,这三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把文章串起来。
师“这是结构上的作用。结构上除了把文章串起来,还能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
生:内容上,能够把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
师:这个情感的变化,很重要,就是文章的脉络。理解这三个句子的作用,要从内容、形式和情感等不同角度考虑。
黄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本色”语文的教学特色。课上,他比较性的范读实际上是向学生显示如何领悟文本的过程,体现了诵读教学的精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令人悠然神往,给师生带来诸多启发;学生间身心投入的诵读,在比较中走向自我提升,引发自然的掌声鼓励;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齐读、默读、自由朗读等活动,既关注整首诗歌,又重视全体学生的自我感悟;最后通过学生诵读,老师在黑板上根据诗歌字数多少画出的曲线图谱,既是诗人跌宕起伏情感的外化,又恰到好处地展示人物形象,还自然成就一幅山势险峻的蜀道图,它将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与内在情感的有机联系水到渠成又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强化了学生对奔放飘逸的李白诗歌的阅读体验。凡此种种,课堂上不做作,不做秀,切切实实以诵读活动为主线,以语感训练为核心,以提高诗歌素养为目的,“牵一发动全身”,让学生有效感知“诗仙”独特的语言艺术,达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这种看似简单却是用诗歌固有方式开展的语文课堂活动,真正构建起了一个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的高效课堂。
二、精心辨一辨,品析“美”滋味
古人说:“诗无达诂。”文学鉴赏中存在着审美的诸多差异性:同一部作品,在面对不同阶层、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趣尚时,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审美的非限制性和灵活性是难能可贵的,应该积极鼓励。我们既要承认审美鉴赏中共性与客观性的存在,更不能忽视个性与差异性的存在,否则,就失去了再创造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学会细致比较,辨同析异,积极探寻古典诗歌的别样之美。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长期以来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篇目。它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焦仲卿与刘兰芝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刘兰芝面对家庭恶势力残酷无情的摧残,用生命完成顽强抗争的过程。作者充分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肖像、细节等描写手法精雕细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种描写的重点,是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注重的,而最终的旨向普遍落实于歌颂忠贞的爱情,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这样的处理固然不错,但如果囿于这一点,教学就显得僵化刻板,缺乏深度与广度,同时还很可能削弱其应有的时代价值。
张正耀老师在处理本文时敏锐地注意到诗中同时描写了近十个人物,这些人物或重点刻画,或一笔带过,或正面刻画,或间接介绍,但其言行都集中在刘兰芝身上,围绕刘兰芝展开,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刘兰芝独特而丰富的性格特征,可谓交错互见,相映成辉。于是引领学生从“仲卿意中的爱妻、焦母眼中的倔媳、刘母爱中的贤女、媒人口中的美人、小姑目中的好嫂、刘兄言中的傻妹、寡妇心中的知音、世人话中的怨妇”等角度入手,依据文本,引导学生以评述性短文的形式去赏析刘兰芝这一艺术形象。这种做法不再是文本简单化的琐碎解读,而是源于文本又高出文本的创新驱动。这种通过重新整合来充分学习我国传统的叙事艺术手法——“交错互见”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辅之从某一角度,以简练的文字来“再现”文本,让学生之间相互比照、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使刘兰芝的艺术形象更加熠熠生辉的做法新颖独特。读写结合的做法重视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使学生的思维易于深入,并因分享而提高,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以此为基础,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立足生活与自身感受,进一步思考:在你看来,谁是这场悲剧的第一责任人?引导大家畅所欲言,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旨。这种主动探究、梳理的过程,也是深入体察诗歌情志的过程,有助于丰富诗歌审美意蕴。有的同学认为在整个过程中,焦仲卿不自觉地扮演了悲剧制造者的重要角色,并能自圆其说,给人带来了新启发。请看片断:[3]
生:刘兰芝向焦仲卿诉苦,此时的焦仲卿径直去了母亲那里。我想焦仲卿肯定是想解决母亲和媳妇之间的矛盾,但最后的结果却远非他所想。“儿已薄禄相”,第一句就说得母亲非常不爱听。母亲的一切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他能在仕途上有更好的发展,可想而知,焦母听了这话该是何等失望,这就激化了矛盾。而“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不能不让母亲认为影响儿子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媳妇,也就更坚定了焦母一定要赶刘兰芝走的决心。下一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更是火上浇油,无异于在向母亲说你和媳妇之间的矛盾是你的过错。因为“女行无偏斜”,既然媳妇没有错,招致“不厚”,就是你母亲大人的错了。可以想象,焦母听了这一番话后,该是一种怎样的反应。
生:得知刘兰芝要改嫁,焦仲卿应该知道刘兰芝是被逼的,理应设身处地地体谅,因为兰芝之前跟他说过,“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可是他见了兰芝第一句话是“贺卿得高迁!”这样的话对已经非常痛苦的刘兰芝来说,无异于一把匕首刺在心上。别人不相信也就罢了,作为丈夫你怎么也这样呢?“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缺乏信任的爱情还叫爱情吗?难道赌气就能解决问题吗?于是,刘兰芝的反应是“何意出此言!”你怎么能这么说,你应该信任我、理解我。“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既然你说了要死,那就“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为什么刘兰芝要强调勿违今日言”?其实是针对焦仲卿指责她违背诺言的回应。“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你说我要独向黄泉,不就是指责我违背了诺言吗?我就以死来证明给你看我的心是如何不变的。
过去,人们习惯于把悲剧的责任一揽子归咎于焦母,强调封建礼教的罪恶性,这不免偏颇。这堂课让学生立足“现场”,从一个新的视角,客观分析焦仲卿性格的局限性带来的后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传统意义上对作品的理解。焦仲卿性格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一是不太会做人,二是不太会交流。焦仲卿与母亲的沟通生硬冷涩,更重要的是他不会处理母亲与媳妇的矛盾,好心办坏事。事后又不及时弥补,优柔寡断。等到事发又急得口不择言,从而一步步酿成悲剧,最终走向无法挽回的结局。这种批判的新视角,比常规性地将责任推向封建礼教可能更具说服力,也更具现实意义。
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引导用现代意识审视这首古诗,积极发现作品中新的时代意义。如从更深层面上思考: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等等。相信一定会收到独特的效果。
三、慧心引一引,品赏“纯”滋味
语文课堂要力求做到形式简单而又内蕴丰富。教学中,外在形式的简单能让学生将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文本中去,主动探索有深度的思想,积极挖掘有广度的生活,认真揣摩有韵味的语言,从而更好地感受文本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用一颗慧心巧妙引导学生以诗意的眼光一道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之中,共同感受古诗歌之美,从而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
诗歌是“缘情而发”的。古人写诗尤其注重炼字炼句,这些匠心独运的字句,最能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一字传神,境界全出。通常,在品味时能抓住诗歌中这些精彩的字词认真揣摩,深入剖析,便可弄清情感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与此同时,对整首诗的理解往往也就豁然了。
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不少教师满足于逐字逐句的分析,头头是道的“精彩”串讲将一首别具豪放英雄气概的好词肢解得平淡无味,种种越俎代庖的做法不仅消解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影响了学生自主体味、深度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着眼于全局,抓住本词最大的特色与词中的关键词,引领学生主动探寻,往往就会别有惊喜。我在让学生开展多样诵读感知、整体把握内容、情感的基础上这样处理:这是一首奠定苏东坡作为豪放派词风开创者的代表作,豪放的风格在全词处处有所体现,你能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来重点谈一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究的热情被点燃了。通过仔细阅读,很多抓住词中两次出现的“笑”字,在自主思考和同伴交流后踊跃发言,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请看片断:
生:“谈笑间”中这个“笑”字,出现在词人凭古咏史的狂想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此刻的苏轼完全沉醉在周公瑾轻摇羽扇,谈笑之间就令曹操八十万大军溃逃覆灭的酣畅淋漓中。这一笑,突出了周瑜深谋远虑、成竹在胸、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傲然取胜的神态。
生:这个“笑”字,体现了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与前面广阔悠远的时空交相辉映。同时,插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从生活细节上更烘托了周瑜的年轻得志,也让人体味到作者独立于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阔情怀。不禁让人胸襟一展,精神一振。
生:周瑜能在谈笑之中大败曹军,固然与他的才智有关,但还包含着深层的因素,即吴主孙权对他言听计从的全权任用,这也起着关键作用。透过这一个“笑”字,让人仿佛看到词人对前世英雄得到君王信任、建立不朽功业的羡慕,又隐含着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和失意。
师:于是,这就与下面哪一处构成了对比?
生:“多情应笑我”。两个“笑”字,构成强烈的对比。相比之下,词人也是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苏东坡在这里艺术地再现了深层的心理意愿:渴望得到君王的信任,能像周瑜那样大展鸿图,建功立业。
师:这时还有强烈的渴望?
生:我觉得“多情应笑我”中的“笑”,是笑自己自作多情,因为这时东坡已折断了实现理想的翅膀,只能寄托于不胜悲愁的凭吊之中。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赤胆忠心不被君王理解,自己聪明一世竟被小人所乘、政敌所用,只落得个放逐天涯的结果。
生:后一个“笑”字,从神游故国到跌入冰冷的现实,对比鲜明,包含着许多深意。既透露出面对种种危机,有心报国却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也是狂想之后清醒的自我安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豪放中透苍凉,让人不禁掬一把英雄泪。
师:是啊,这首词中蕴含了诸多的对比:我们看周瑜的“英发”与词人的“华发”;周瑜的“谈笑”与词人的“应笑”;词人的远大理想与冷酷的现实;入世与出世;感奋与感伤,等等。种种矛盾纠缠在一起,就构成了这首词豪放而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含英咀华中反复体会。
这堂课因为去芜去杂,紧扣住关节处细引深挖,发现了许多独特的纯正味,从而深化了学生对苏轼诗歌豪放风格的理解。
个性是美的显现,诗歌教学更是这种个性美的集中体现。当师生双方都沉浸在课堂浓浓的诗情之中,彼此敞开胸襟、思维碰撞、激情飞扬、情感共鸣,当大家一起体验、感悟、沉思、震撼,展现不同的自我,相信这样的课堂对师生双方就不啻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了。
参考文献
[1]朱仁标.“美读”功夫意味长[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8(10).
[2]黄厚江.黄厚江教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5.
[3]吴冰沁,张志刚.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214206 13915366591)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