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中的一些问题

作者:林姣  日期: 2022-12-13  点击: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理解不到位出现的问题也不少。流于形式,追求热闹,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此,我们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时候,教师要加强指导,要注重实效。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让学生主动走进我们的课堂。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与改变,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由于很多老师还不能真正认识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的本质,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的感性的方面,认为只要让学生动起来就可以使他们变成课堂的主人,很多老师只是形式地付诸教学,从而导致了语文学习误入歧途,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问题。

 

放任自主割裂了自主、合作、探究之间的联系。

 

学生自主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放手,放任自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美实现。有些教师认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而掌握知识,因此安排学生自学时,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仅效率低,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缺陷和漏洞,学生不会的照样还是不会。

很多教师采用这种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时,往往是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其结果是课堂气氛好了,学习却流于表面。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要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只有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入对话后,合作与探究才能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应该是“自主”,能够做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已经是“合作”、“探究”了。

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前提,而合作、探究又有利于自主的深入,探究既有合作性探究,又有自主性探究。三者之间紧密相联,缺一不可。

 

二、无序合作

 

小组合作真的有效吗?

 

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声令下,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生便马上行动起来。分组的随意性很大,前面的学生回头,按照座位变成四人小组。但是一旦位置发生改变,小组也随之变化。既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搭配,也没有考虑到组内的分工。分组组员搭配除了注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外(男女性别搭配、基础差异搭配、个性差异搭配以及习惯差异搭配),还尤其要有相互监督和制约的搭配。因为分小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组员合作、互助及相互监督检查,共同进步。否则,就失去分组的意义。

在讨论时,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学习气氛一片高涨的样子,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由于有的老师合作目的学习的目标交代的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讨论什么,在下面七嘴八舌,只议论不去思考,甚至趁机聊天说话。有的小组内成员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决不合作。有的不主动一点的学生则是沉默,一言不发,仿佛不是这一小组的成员一样。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

 

合作探究被滥用。

 

在一节课上,有的老师安排了四次合作探究。学生并没有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再去思考讨论,老师也没有引导。只是一味的安排一些合作讨论,课堂气氛好了,但是学生真正掌握了什么吗?没有。

 

优秀生个别代替小组现象。

 

由于学生之间知识、能力、个性的差异,往往出现个别优势生代替小组的现象。优秀生掩盖了其他同学的光芒,获得了话语霸权。一些优秀生称为中心,而相对弱的学生则处于打杂的位置,由于基础薄弱,最后草草抄写优秀生的答案。久而久之,更加不想积极主动去参与合作讨论。到了发言时候,也没有很多同学愿意出来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往往都是那么一两个人在回答。根据组员不同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合作学习任务的分配,要基本保证每个组员都有不同的任务去完成,不能只靠几个好的,那代表不了整个学习小组的实力。

 

教师有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呢?

 

在实习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之后,很多老师,或者说几乎所有老师都会安排这一环节。但是,却没有起到老师的引导作用。往往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师要求合作之后,并没有很好去引导学生。很多老师匆忙在写板书或者下一阶段要讲的内容;有的老师则靠在讲堂上发呆,或者在过道走来走去。等到时间一到,一声令下:“结束。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这样的合作,有意义吗?

教师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必须要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看书,看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有没有事先提出来?

学生看书、思考问题需要时间,上课时间是很宝贵的,如何不浪费课堂时间?

在学生看书时,教师应该做什么?……

 

学生缺乏群体意识。

 

合作时看上去热热闹闹,等到结束了汇报交流时,大家都不积极发言点名发言时候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只能说自己的观点,根本不存在小组共识。这样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再一个,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讨论,有老师听课的时候,装装样子,勉强讨论一下,发言时候还是一声不吭,没人搭理。没有老师听课的时候,一听到小组讨论便十分开心,因为学生把这一环节当成是放松,又可以聊聊天,热闹热闹了。

 

三、低效率的探究

 

老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

 

因为要求公开课必须有合作讨论,所以有些课强制性的安排了合作讨论这一环节。但是有的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没有讨论的必要。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问题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普遍兴趣不高,自然无法实现有效学习和有效发展。问题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问题跨度太大。

 

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但是,如果设计的问题缺乏一以贯之的主线,难易深浅无序、无度,问题之间缺少内在衔接,跨度太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形成较大的一段距离,或者甚至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致于学生根本不能围绕中心开展逐步深入地去探究并形成新的认知。

 

俗话说:教无定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只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模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对教育充满热情,怀着一颗为学生着想的心,酒一定能为学生开垦出一片适合他们发展的新天地,促使教育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舒琼莹  《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误区及对策》

 

2、魏明宏 《“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3,4;

 

3、达正花 《浅析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索的关系》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