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从叙事视角变化看《祝福》的教学价值

作者:朱仁标  日期: 2022-12-01  点击:

从叙事视角变化看《祝福》的教学价值

朱仁标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江苏  宜兴  214206)

 

 要:小说作为一种讲故事的艺术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教学中如果囿于传统的几要素分析,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从叙事视角入手,积极引导学生领会其特点及其作用,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充分挖掘文本内在的教学价值,以此拓展深化并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祝福》多样化的叙事视角使小说别具艺术感染力,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一特性,在宏观调控基础上,设身处地开展丰富的体验与探究活动,在充分领略其内在张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自然而然地实现能力的迁移。

关键词:叙事视角,小说艺术,《祝福》教学,任务驱动

 

 

《祝福》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精品,属于鲁迅“归乡”主题的小说系列。作为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它隐匿了“呐喊”的锋芒,增强了批判的厚重,表现出一个启蒙思想家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从叙事视角的变化看,它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一、故事艺术与叙事视角

综观以小说为文本的课堂教学,教师少有涉及叙事视角,似乎学习小说就是理清情节结构,分清人物形象,认清环境描写,弄清主题思想等。其实,这些做法未免偏颇。

从本质上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因此,不管故事是俗是雅,都脱离不了叙事艺术的范畴。美国认知心理学教授威廉厄姆提出故事4C原则:因果关系、冲突、多样性和角色,这是颇有见地的。有人认为,故事最重要的是回答这些问题:这些人物是谁?他们想干什么?为什么想要?他们将会采取怎样的方法去得到他们相要的东西?什么将阻止他们?其后果是什么?找到这些重大问题的答案并将其构建成故事,便是我们压倒一切的创作任务。以此为依据,小说教学便必然离不开叙事视角的问题。   

小说的叙事视角一般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也称上帝视角,就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地位,其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传统作家通常采用这一形式。它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思想及言行等做出解释和评判。但作者过多的介入会因间离性而降低作品的真实感。

限知视角也称有限视角或限制视角,常常运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叙述眼光带有较多主观色彩。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故事的叙述者并不是作者,而是故事中的人物,但有时参与故事,有时则不参与;二是故事可以同时有几个叙述者,他们在其中的面貌与作用各不相同。现代小说则更多采用这一视角。同时,小说的叙事视角往往与线索互为勾连,相辅相成。

从此常识为前提,谁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如何将事件通过有机勾连推动情节发展,都是阅读小说时需要明了的问题。

二、《祝福》叙事视角的特点

《祝福》围绕“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讲故事,而小说究竟讲了哪些故事,是谁在讲故事?它的叙述视角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初读文本知道《祝福》包含五个故事: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抢、被卖、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祥林嫂被赶出鲁家;祥林嫂寂然死去。整体而言,讲这些故事的是“我”。“我”既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叙述者,是线索人物。但如果再细心些,读者可能提出:祥林嫂到鲁镇之前有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与祥林嫂被迫改嫁一样,因“我”不在场便超出了“我”的视野,它实际上是由卫老婆子讲述的。这是另一个视角,可称为“他人视角”。祥林嫂被赶出鲁家这个故事,因为鲁镇人并不关心,而“我”同样不在场,所以无人知晓,便成为空白,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由此看来,《祝福》采用的这种“限知视角”实际又在变化,它既有主次之分又有虚实之别,彼此相互观照,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行文在自由腾挪中发挥出更大的艺术魅力。弄清这些,进而在教学中合理利用这些特点,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三、《祝福》叙事视角的艺术魅力与教学价值

有评论家认为,好的作者能够建立与读者的纽带,会“把一件遥远不相干的事,往身边拉,一直拉,一直拉,直到它变成读者自己的事为止”。鲁迅的《祝福》就是这样。

1.充分利用“主”线索,以“‘我’的视角”整体观照

小说最重要的是营造矛盾冲突。《祝福》中的“我”编织起小说的整体框架,是串联全文的主线索。通过这双“眼”,可大体感受作品丰富的内涵及由此带来的情绪冲击。由“我”串起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再到鲁镇和祥林嫂带着疑惑寂然死去这三个故事,辅之以序幕与尾声中的祝福景象及“我”的感受,由此完成对悲剧主人公的整体塑造。

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一文中所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他的眼睛。”《祝福》借“我”之眼,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特别是眼睛,摹形传神,惟妙惟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如此,作者还借“我”之眼将人性的复杂、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蕴含着深沉的悲悯情怀。循着“我”之眼,既可聚合又可辐射,既可牵动面上的阅读与拓展,又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一举多得。例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作家丁玲曾对《祝福》评价: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请循着作品中“我”的眼光,以《祝福》“不惨在      而惨在      ”的方式写一句话并作简要诠释。这种方式能有效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热情。又如:通过“我”之眼,你看到那些人应该对祥林嫂之死负责?负主要责任的是谁?这是以“梳理与探究”为主要手段,通过人物形象的剖析而渐近作品主旨的做法。这些任务设置,以“我”之慧眼,着眼整体,把握重点,顺藤摸瓜,兼及细节,能够起到以少总多的效果。

2.有效利用“副”线索,借“他人视角”拓展深化

优秀的小说作品总能以出乎意料的情节、突然变换的场景与结构的跌宕多姿之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以此一步步引向深入。《祝福》虽是短篇,却将祥林嫂二十六七岁时初到鲁镇到三十七八岁时问“我”三个问题,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这一过程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其时空跨度之大,故事转换之曲折,非大手笔难为。这时,如果始终采用“我的视角”,效果就会欠缺。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另辟蹊径,巧借“他人视角”来表现,从而自然彰显出作品强烈的冲击力。

《祝福》中祥林嫂到鲁镇之前与祥林嫂被迫改嫁这两个故事是卫老婆子讲述的,这个“他人视角”与“我”的视角前后呼应,缝接得天衣无缝,这无疑是小说一大特色。

卫老婆子作为祥林嫂母家的邻居,比一般人更了解祥林嫂之前的情况;又因这层关系,对祥林嫂的遭遇不免多一份同情,所以介绍她到鲁镇做工。于是,这个“他人视角”就具有更大的“权威性”与说服力。作者在此用它替换“我”之视角,将此“副”线索与“主”线索自然融合,使相关叙事水到渠成,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驾驭力。可就是这个卫老婆子竟然对祥林嫂先荐后劫,“闹得沸反盈天的”,全然不顾鲁家的颜面,着实“可恶!”既而一番推诿解释,并保证下回“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下文祥林嫂被迫改嫁到里山的情况与再到鲁家做工均由卫老婆子一口道说。这种人物言行上的前后矛盾与情感错位的情形正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分析人性的复杂,避免因机械判断而导致人物形象单一化的缺失。

孙绍振认为,小说“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进入第二环境,暴露第二心态”。“情节性的小说,一旦进入第二环境,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心理环境的更大变化,从而使人的心理深层奥秘浮现。”因而“打出常规,以揭示人物的表层和深层心态的变幻,应该是小说普遍的规律。”像卫老婆子这样与祥林嫂比较亲近的人,像比祥林嫂小十多岁而日常多承其关照的小叔子,在“打出常规”的“突发事件”中,竟然一个帮着“劫”,一个在逼其改嫁时“使劲的擒住”,这会牵引出人物怎样的深层心态?而当鲁家“又凑巧要换人”时,原先保证“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的卫老婆子却又领来了祥林嫂,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错位与归位?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适时引领学生探究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动因,体会人性的丰富与复杂,并思考它是如何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的,由此带来的思想冲击就会非同寻常。

祥林嫂再到鲁镇后,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这时,以这个特殊的“他人视角”来直接表现她精神的痛苦自有独特意义。之前的祥林嫂几无话语权,此时却反复絮叨,这种强烈的变化使作品充满了别样的悲情色彩。

可见,这种以一个限知视角为主,多个限知视角间适时转换的写法,打破了单一叙事角度的冗长乏闷,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与可信度,也使小说呈现出丰富的审美价值。

3.合理补充“虚”线索,用“读者视角”艺术创造

罗伯特·麦基指出:“故事要求有生动的想象力和强有力的分析思维。”作者讲故事如此,读者阅读故事也是如此。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以文本为依据,在不断加深理解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力与科学而严密的分析能力,努力发挥“读者视角”应有的作用。

当然,这里的“读者视角”有别于一般的通过想象补写一段结尾性文字的做法,如为《项链》补写一段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心理活动。后者作为一种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自有帮助,但就小说本身的审美价值而言未免煞风景。这里的“读者视角”是将文本中省却的部分依据前后文的内容自我创造出来,将其隐藏的“虚”线索合理补充出来,从而形成更为完整的情节结构,而这些补充既可以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是小说改编时的重要环节,能较好凸显作品蕴藏的艺术张力。由此必然离不开“强有力的分析思维”,教师的作用就是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将学生这种能力发挥出来。

我这样处理:祥林嫂到鲁镇前与嫁到里山后的情况,几乎无人知晓,卫老婆子也语焉不详;祥林嫂被赶出鲁家,鲁镇人更是漠不关心,而“我”此时又不在场,更无法过问。这些成为了《祝福》的空白,留待我们以“读者视角”去补充。你能以小说家的眼光,试着将它们与其它故事联成一气吗?这个任务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对文本重新“瞻前顾后”后当堂动笔形成片断。

“赶出鲁家后”为例

生:一无所有的祥林嫂,走着走着,不觉又到了土地庙前。庙祝远远地看见,早将大门紧紧地关上。她又去找卫老婆子,却连个影子也没见着。

日子越来越难熬了,渐渐地,她的手中多了一只竹篮,那是给阿毛盛豆时用过的,现在成了她唯一的念想。只是不知何时起,篮中多了一只碗。

这天,她坐在鲁镇的一个角落里呆呆地望着前方,一旁的篮子里忽然发出一声“叮当”,她低下头,一个小男孩正眨着眼睛,脸上挂着笑,像极了她的阿毛。“阿毛,阿毛——”

“快过来,离她远点!”一个女人急切的呼喊声让她愣住了,随即,像做错了什么似的,祥林嫂低着头,一会儿,脸上又露出了麻木的神情。

因为土地庙是萌生希望却又深陷绝望的渊薮,所以不能轻易丢开。这一笔显示出学生行文能力随着逻辑思维的不断严密有了新的提升。而庙祝与卫老婆子连个影子也没见着,世态人情的冷酷更可想而知。相关竹篮的叙述贴切自然,可谓点睛之笔——死去的儿子成了祥林嫂的唯一念想,强烈的对比中可见浓浓的深意,也与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相统一。小男孩的描写真切自然,符合彼时彼地人物的特定心境,使人仿佛有身临其境的震撼。而“女人急切的呼喊声”犹如四婶“你放着罢!”的慌忙惊叫,又如鲁镇人冷漠的“咀嚼赏鉴”,让祥林嫂再次备受打击,这一次的雪上加霜让她终于更趋绝望了。这样的“补白”不失为一种新的创造。

从叙事视角入手,在多样化的师生探究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威廉厄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M].赵萌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许荣哲.故事课2:好故事可以收服人心[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4]孙绍振.小说解读的理论基础: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J].语文建设,2016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