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寻常生活的诗意栖居

作者:朱仁标  日期: 2022-12-01  点击:

寻常生活的诗意栖居

——陶渊明形象精神取向新探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朱仁标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他一生经历简单,功业未显,短暂做过几任小官后便归隐终老,但身后名声却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后世士人十分敬仰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归属,个中因缘值得细加玩味。

 

一、贵族中的贵族

贵族一词于今而言似显奢侈。即如陶渊明那个时代,很多贵族也不过徒有其表而无精神实质,而陶渊明却每个毛孔乃至骨髓里都渗透着高贵的气息。他虽非出身于世族大家,但综观其生活选择、个性气质、精神境界与人文素养等等却远非一般贵族可比。他的高贵仿佛与生俱来,如清水芙蓉,天然雕饰,不经意间便闪耀出迷人的光彩。

1.风云中的人生智慧

陶渊明生活在时代变迁之时,其曾祖陶侃本南方溪族,年轻时以打鱼为生,依靠个人奋斗在东晋时官至太尉,封长沙郡公,进赠大司马,地位与王导、谢安相当,可谓显赫一时。他的祖父做过太守。父亲也当过太守,但在渊明八岁时就去世了,因此陶家境遇每况愈下。作为一个没落家庭,陶渊明虽为曾祖感到自豪,却从不认为自己出身贵族,而总是定位为“贫士”,这就显得独特。加之东晋王朝偏安江南,王室软弱,权臣内斗,朝政腐败,官场黑暗,国家在风雨中飘摇。陶渊明虽渴望建立一番功勋,但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在尤重门第的东晋,他既非豪族却极有个性,自然难以施展抱负。几番挣扎后,独善其身就成了他无奈而明智的选择。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介绍自己: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曾经的名望,重振家族的希冀,常常压得很多人直不起身,而陶渊明却以一双慧眼看清并看淡了这一切。他“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轻轻放下后,便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陶渊明的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中说其“韬此洪族,灭彼名级”,意为敛藏自身大族与阶级地位。这正是陶渊明不重门阀观念,直指自我本性,率真不羁高贵形象的准确反映。海德格尔写尼采的生平,只用一句话: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亡。笔触直奔人心和思想,而陶渊明介绍生平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笔墨直抵自身性灵与精神。

2.躬耕中的清真自守

陶渊明几度因家贫出仕,但在职时间总共不过数年,最后在彭泽县令任上只做了八十多天,就因“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而去,从此彻底摆脱官场羁绊,自由的心飞向蓝天,归落于田野。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潜《归去来兮辞》耳!”可见该文价值之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文章开篇便以连续的反问申述归去的原因与急迫的心情,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挣脱樊笼、回归自然的轻松愉悦。明代归有光认为“陶元亮《归去来兮辞》,于举业虽不甚亲切。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文章指南》)文如其人,“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正显渊明独一无二之高贵品性。

躬耕虽然清苦艰辛,但渊明安守如故,一旦决意归隐,便从此坚决拒绝一切征召,二十多年劳作生活,成了他精神抗争的历史和高洁品质战胜世俗诱惑的真实记录,他在恬静生活中走过的一生,本身就蕴含着对黑暗政治的无声批判。  

辛弃疾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念奴娇·重九席上》里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其千古一人的赞誉。稼轩词中歌咏陶潜或化用其作品的多达六十首。他在《鹧鸪天》中这样礼赞: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陶渊明自甘清贫的田园生活,他以淳朴之心与村民交往,自显其高尚情操。而陶诗清新淡远,淳朴真挚,更具有不朽的价值。千年之后,渊明归耕柴桑处的尘土也远远高出王、谢这些公侯,作者深深的敬仰之情不禁溢于言表。

渊明是苏东坡最崇拜的人,他一生对《归去来兮辞》进行过三次再创作,并邀其弟与“苏门四学士”共同步韵追和,引发了各代文人纷纷效仿,形成了文学史上的奇观。我想,这一切固然与其个性、经历密切相关,而亲身劳作中坚守那份不事张扬的纯真质朴的贵族气无疑也深深吸引了东坡。

 

二、名士中的名士

即使成不了贵族,做个名士也是不少人的追求。但大多数名士不是沽名钓誉就是惺惺作态,让人倒尽胃口。而渊明既不恃才旷放,也不空谈玄理,他不屑于终南捷径,更不愿奔走于侯门,他是真名士、大名士。日常生活举手投足之中不温不火尽显儒雅,诗文创作信手挥洒之间不着痕迹自见风流,并且,他的自由精神永不休止地向着更高处生长。

1.是真名士自风流

陶渊明为何几度出仕?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可是,他又“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几出几归便成自然,这是他的真心话与真境遇。而一旦出仕有违原则,突破做人的底线,他便会义无反顾地入隐,至死也无丝毫后悔,这是他的“真性情”。当刘宋皇朝的宠臣、江州刺史檀道济劝说他出仕,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并居高临下“馈以粱肉”时,贫病交加的陶渊明对此信口雌黄不仅断然拒绝,对“嗟来之食”更是“麾而去之”。这是真名士真风流的生动显现。这里,一向彬彬有礼的陶渊明让人看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冷峻的一面,那丰富而高洁的个性风采着实让人钦佩不已。

渊明在《告子俨等疏》这封给陶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中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物”是物类,代指“官场”;“忤”指违逆。一生因刚毅而与这类人合不来,道尽了他的一生。渊明五次入仕五次辞官,其代价是时常挨饿,两任妻子都跟着受苦,五个儿子也都没啥出息。但其选择无疑又是明智的,他放弃了嗜血的虎狼之性,坚守住温暖的人性,并且躲过了昏天黑地的杀戮。要知道,在东晋时代,即使陶侃的十多个儿子之间也在互相残杀,更罔论其它了。不仅如此,他留下的不朽诗文至今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人世的温馨。这清新的气息,随着时光越发飘扬成了天籁之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表现出的坚定而崇高气节正是孟子笔下“大丈夫”形象的鲜明写照。言必称“渊明吾师”的苏东坡这样评价:“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此论可谓精当。南宋隐士朱敦儒晚年被迫出仕,后深感懊悔,作诗曰:“而今心服陶元亮,作得人间第一流!”不矫情做作,不低眉顺眼,不纵情傲物,一任性情,绝无虚饰,于浊世中皎洁得如白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终成那个时代独特的人格高标,难怪世人称为“靖节先生”。

2.理想精神的拔节

人总想寻觅到理想的归宿,这也是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陶渊明五十八岁写下《桃花源记》,这是他用精神上的远离浊世而创造的理想“真境”。在这里,“桃花源”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从此,也逐渐成了中国的“乌托邦”,成了和谐社会的代名词。此种情景令人向往: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民风淳朴一如上古,男女老少各得其所。王安石说:桃花源有父子而无君臣。诚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不仅无君臣,甚至无官长,无森严的等级。这里有的是温馨的亲情、纯真的友情和浓浓的乡情。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补充描述: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这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争夺和欺诈,这里有的是优美的环境,纯朴的民风和百姓安居乐业。“桃花源”既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诗的最后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更是对这一追求的直接宣示。在陶渊明深情描绘的桃花源里,自由的精神随处生长,个体的尊严自然彰显,并在人们的心灵世界中清脆拔节。这种看似虚构的幻境其实比起梭罗的瓦尔登湖更具典范性,因为后者是在空间距离上刻意远离尘世,而前者则在心理上以不经意的“心远”实现了普遍而永久的价值。

 

三、诗人中的诗人

作为苏东坡最崇拜的人,一百多首陶诗,东坡每首都唱和了。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表面质朴其实富丽堂皇,表面清瘦其实丰腴,这样的评价真是精到。

1. 看似平淡最奇崛

朱熹曾评价:“隐者多是带性负气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此是知人论世精准之言。渊明少有大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但生活的艰难,君子固穷的节操,积久难酬的猛志不时交织,汇聚成一腔激越的豪情,进而化作了吟咏精卫、刑天与夸父的宏伟之志。他尤其仰慕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咏荆轲》)朱熹感叹:“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来!”我想,也许正所谓“百炼钢成绕指柔”,当正直之士满腔无奈最终只能放弃兼济天下的宏大抱负时,其深藏于内的凛凛才气终究会迫使他走上另一条遗世独立的道路。又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此诗运用白描手法写景,远近相交,有声有色;对偶对比,自然运用;语言质朴,明白如话。当人事高度扭曲,丘山才倍显自然亲切。“爱丘山”“返自然”正是陶渊明一生的真实写照。

陶渊明是最纯正的诗人,是真性情的守护者,因而最普通的事物,真与美结合得如此贴切,臻于极致而又不露声色。梁启超评价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的确,陶渊明在生活的困顿与自然的意趣之间找到了相融的通道,因而在他笔下,最寻常的田园生活有了无穷的韵致并自然具备了哲理的高度。

荷尔德林说: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像极了陶渊明的形象。

2.万古浔阳松菊高

陶渊明归隐躬耕的行为具有振聋发聩与激浊扬清的重大意义。辛弃疾对其极其敬佩:“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水龙吟》)龚自珍甚至说:“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舟中读陶》)他将陶潜比作诸葛孔明,而其故居的松菊成了万古高标的象征。

曾几何时,劳动的快乐与荣光被多少人漠视甚至鄙视。而渊明归去,看着“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便“晨兴理荒芜,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平常而朴素的生活洋溢起幸福与美感,那一幅幅充满诗意的劳动者的剪影,浸透了诗人的满腔热情,也唤醒了人们久违的感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

诗中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当精神摆脱了世俗纷扰,远离污浊的官场,心灵才能超尘脱俗。这里,诗人将朴素的生活巧妙地寄寓在形象化的描写之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悠然”的不仅有人,也有山,人与山一道同风雨,闲逸而自在,静穆而高远,融合成一首自然的乐曲。诗人从南山美景中寻觅到生活的归宿,也了悟出返朴归真的哲理,这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的寄意一致又互为印证。“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生的乐趣,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真切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励志守节的情操,物我两忘中不仅有松菊般的高尚品性,也蕴含着人生的真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讲诗歌的最高境界:物我两忘,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而陶渊明堪称“无我”境界的第一人,他的人生是充满诗意的人生。

鲁迅先生常感念陶诗中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说:“正因为陶潜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其实,毋宁这样说:静穆的精神与金刚的秉性有机融合在陶渊明身上,相辅相成而又浑然一体,才使他更显伟大。

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称荷尔德林是“诗人中的诗人”,陶渊明可当此盛誉。

感谢陶渊明,以寻常的生活与朴实的语言让我们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新的认识,也重新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良知的熠熠光辉。

 


2022.10《语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