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巧用评点法,渐向精英处

作者:朱仁标  日期: 2022-06-14  点击:

巧用评点法,渐向精英处

——以《兰亭集序》为例

朱仁标

 

【摘  要】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积弊,在整体把握前提下,以阅读鉴赏为基础,以梳理探究为重点,以多样评点为突破,积极开展主体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鉴赏梳理  多样评点

 

“评点”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评论样式。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都是“评点体”的典范。“点”即圈点,就是将文本中的字词句乃至段章篇的重点用符号标注出来;“评”即评析,就是对标注点的理解、分析、概括、感悟和评价。高妙的评点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著的再创造又和原著和谐融为一体,使作品更显价值。

以评点的方法开展教学是一种实用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点”“评”结合,将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对吃透文本、提升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评点语言综合、直观、凝练,随时随手可做。或三言两语,发微显幽,简洁明了;或由此及彼,对比观照,引人深思;或幽默睿智,犀利深刻,启迪智慧。凡此种种,既有互动性和即时性,又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不失为提高阅读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试以《兰亭集序》教学为例。

一、以熟读精思为基础,由点到线评点巧勾连

为了充分交流,有的课堂只粗粗读一遍书,教师便将主要精力用于展示学生活动。这业已成为许多公开课的普遍做法。例如:

阅读第一段文字,选取一句,展开想象联想,写一个描写性散文片段,并拟写一个诗意的题目。

这里,教学中没有重点诵读,也没有将课文学习与片断写作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造成了“油”“水”分离。本文描写之景固然精妙,但却是下文议论的一个由头,它不是这堂课必须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花费过多时间进行转换描写,并拟一个诗意化题目,不仅人为增加了难度,而且喧宾夺主。这是阅读教学中应该尽力避免的。

朱熹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可见阅读要遵循内在的规律。于漪老师针对阅读教学的弊病认为:“设计问题时要有整体观念。指导学生讨论时,无论是以文字内容为切入口,还是以语言文字如何运用的推敲为切入口,均要牢牢把握住内容与形式如胶如漆、互为依存这条线,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2]阅读教学是否成功,首先要看文本解读是否准确,读得过少,解读的准确性就无法保障。其次要看文体体式是否有效体现。具体到文言文教学就应体现出其固有的文言体式。作为古代经典散文的《兰亭集序》,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反复诵读,在自主合作中鉴赏,在分析感悟中交流,才能有效落实其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我试着引导学生认真通读全文,分别用三个段落中各一个字——“乐—痛—悲”来概括本文情感变化脉胳,这实际上便是一种“点”。之后进行分段诵读与赏析。这看似传统的做法,一方面有效保证了文本解读的整体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在多样化的诵读中充分感受特定文体的语言所蕴含的内在魅力。有了整体把握后重点突破就自然了。针对首段描写,我提出: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作者因何而乐?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其美景与雅事。在此基础上依据文本开展评点,并适时授之以法。

“分析式”评点,在“点”上重细化。“分析式”是紧扣文本赏析某个词句涵义的方法。在分析评点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从中可见这里山势高峻,幽深静谧,确实是名人集会的好地方。又如:“清流激湍”,仿佛飞花溅玉;“映带左右”,溪流环绕辉映,如此美景,更增雅致。等等。这种评点着手细处,将理解与诠释融合,重视及时转化,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与迁移。

“概括式”评点,在“线”上求联结。在“点”上分析评点基础上,顺此引导学生对片断或整段内容作概括式评点。这是在“分析式”评点基础上的提升,运用得当可以起到连“点”成“线”、贯通一气的效果。如:兰亭之景清新优美,生机盎然,引得文人雅士诗兴大发,临流抒怀,“畅叙幽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这实在是人生难得的极致!难怪作者由衷地感叹“信可乐也”。这种评点聚焦作品本身,将文本内容与自我理解自然融合并恰当表达出来,仿佛引领大家身临其境,共同感受文人雅士的潇洒风度与诗意人生,从中还能有效检测学生对层意与段意是否有了确切把握。

这样的课堂评点活动,既积累了知识、习得了方法、形成了语感,又学会了迁移、陶冶了性情、提升了素养。因为针对性强,效果自然明显。

二、以文本梳理为重点,由线到面评点妙铺展

有的课堂要求学生提炼观点:王羲之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阅读第二、三段文字,你从文字中体会到怎样的感慨?请选择一句原文仔细揣摩含义,提炼出观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从现场看,“放羊式”地让学生从两段文字中自由选择一句话来谈感慨,并由此提炼出观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进行交流,这种探究处于学生对文本缺乏细致梳理的当口,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与自说自话的弊病。将某种情感与观点杂糅表述,也缺乏明显的层次感,表面的热闹难以掩盖内涵的空泛,无法真正激发心灵的共鸣。

问题设计的精准来自对文本的精当细读与准确梳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梳理与探究”作为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并列的学习活动,对强化阅读教学的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有深远意义。“梳理”表明要在知识点之间构建联系、形成整体,“探究”则强调在学习中挖掘与发现新意蕴,通过有机整合,进而形成“自己的东西”。

为什么拥有如此快乐的王羲之会突然由“乐”而“痛”呢?“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固然是一方面,但却显得表面化。那么,深层次“痛”的原因是什么呢?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俯仰一世”喻指人生短暂时,我进一步要求结合全文在“面”上加以求证。学生从本段中找到“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从第一段中找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仰”与“俯”,从第三段中的“昔人”、今人、后人中发现了隐含的“俯仰”。通过比较认识到:首段的“仰”“俯”着眼于动作,凸显其“乐”;第二段的“俯仰一世”与“俯仰之间”的“俯仰”由首段的具体描写转向抽象概括,由起笔感伤生命短暂到紧接着感慨人生易逝,结尾则更是贯通古今与未来。由此,作品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通过辨析与梳理发现,随着内涵的不断深化,而文意始终顺连,结构十分严谨。

当学生将显隐之“线”自然联结后,便渐渐可以“连线成面”了。于是,我顺势提出为何会产生这种“痛惜”之情?要求学生找出相应句子,在重点品读中更好梳理,同时适时提供背景资料: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名士们的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同时魏晋时期通常又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这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以此对照,进一步引导学生紧扣内容开展“感悟式”评点。

感悟是对言语的感受和体悟。“感悟式”评点类似于读后感,它需要在面上梳理的同时,通过仔细比较与鉴赏,联系实践悟出新内涵。在具体操作上,一般先撷取重要语句或概括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分析,然后总结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个联系生活内化文本的过程,它使得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如:

“俯仰一世”,竟不觉“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可见快乐易逝,人生苦短。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有快乐也有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又如: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可见,由生到死,无论寿命长短,结果总是殊途同归。死亡是如此强大,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脆弱。人生忧患之源既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也来自外部世界的流转不定,更有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因此,人生之“痛”必定在所难免。

这种评点让言语实践成为生命与心灵的活动,让学生渐入文本深处,逐步体会其中的魅力与韵味,领悟蕴含的思想与道理,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思考,习得了技能和方法。

三、以培养素养为旨归,聚面成体评点求融通

有的课堂让学生探讨文中的“悲”字蕴含的思想是否消极,效果也不理想。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文本的核心取向,简单地让学生在“积极”还是“消极”上做文章,难免得不偿失。为何作者的情感起伏在第三段又进一步向“悲”转化呢?这种“悲”是怎样的“悲”?这时,我们就可以自然运用“评价式”评点开展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渐渐向文本深处里寻找那精英处,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评价式”评点就是在评点中将自己的观点自然揭示出来,并有机融入整个言语表达之中。当教师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这种方法,抓住关键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重点诵读体悟基础上开展评点时,学生便不会囿于思想是否消极,更不至于看到“悲”字就说是消极,而是能理性评判: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有天壤之别,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多做实事,不宜因空谈玄理而虚度年华,这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之情。由此,学生还发现,此处之“悲”与“嗟悼”一样,实质是一种透彻骨髓的“悲叹”。作者一悲古人,二悲今人,三悲后人。这三个层面的“悲”与前文之“痛”相比更深沉了一层。这种由今追古,以今推来的情感蕴含的浓重的历史沧桑感是那样摄人心魄,难怪作者要深深地“悲夫!”王羲之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使文本有如此大的震撼力。

这种评价避免了架空文本泛泛而论的通病。由此,学生对王羲之抒发的这种感悟的真正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珍惜生命、珍爱生活便有了新认识。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士人情怀,他们在悲叹中积聚能量,最终爆发出最富有价值的精神创造。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式”评点,让学生着眼于全局,从创作意图、思想内容、谋篇布局、语言形式、表达技巧及风格特色等诸方面作全面的评点。这种评点基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深入理解,能全面检验他们的评点能力。同时,我以两则古人的评点作示范:

例一: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悟,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例二: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清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仿照评点: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其“乐”。可越是美景盛事,越易引发感慨,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兴尽悲来,进而生发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并由己悲人,沟通古今未来,启示人们要珍爱生命、灿烂而活。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这样的评点着眼全文,由点到线,连线成面,聚面成体,将内容与形式自然融通,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特色。

当然,我们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其它方式开展评点,如质疑式、反思式,等等,相信这种读写议评的有机结合,对加深理解作品,提升学生能力一定大有帮助

由美景雅事带来的身心愉悦之“乐”,到“俯仰”之间触动内在感慨之“痛”,由透心彻肺之“悲”中引发对生死的理性思考,进而激发起时不我待自觉意识的深刻觉醒与奋发进取的勤勉和创造,《兰亭集序》体现的内涵与价值正一步步走向深刻与升华。而教学中采用分析、概括、感悟、评价、综合等评点方法,以评促读,以评导写,避免了读写分离的缺陷。评点之间由易而难,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更多地学有所得。

教学中,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俯身沉浸其中,细加咀嚼品味,深入感悟言语之妙及文本意义,靠近并走进作者与作品同情共振,进而仰首以理性的姿态去审视,通过精当有效的方法,切实提升自身的鉴赏力,相信这样的课堂就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1]朱熹,朱子读书法[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30.

[2] 斐跃进,编著.教育名家谈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中学语文教学》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