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新视角

作者:朱仁标  日期: 2022-05-31  点击: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新视角

朱仁标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江苏  无锡  214206

 

  在群文阅读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应源于问题,巧设学习环节,以任务为导向,聚焦拓展。在层次分明的比照联接中,相机引领学生向文本深细处推进。在读评写创中发掘新内涵,从而使课堂教学在自然融通中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问题聚焦  读评写创  融通突破

 

 

文言文教学要摆脱琐碎粗浅的低效状态,就要树立整体意识。即如单篇教学也应如此,通过反复感知、体验与关联比照,实现读者与作者、作品的深度联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学习传统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学生对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外在形象能够较快把握,而对他的几番表现的处理却进行质疑。为此,我聚焦问题生发拓展,在循序渐进的点拨和相机诱导中使课堂一步步走向深入。

一、读评结合细梳理

能把握形象却对表现方式质疑,说明学生已具备向课文深处探究的愿望,它蕴含着新的教学契机。于是,我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概括与评价蔺相如“智”与“勇”的表现。引入评价的目的在于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活动有机融合,让学生一方面在进一步熟悉文本的同时提升思维层次,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

一番阅读思考与合作交流后,学生概述蔺相如的“智”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沉着冷静、审时度势。相如奉璧往使前的理性分析,秦廷上借故让秦王斋戒为争取时间完璧归赵;当着众秦臣面廷斥秦王,抱定受刑的决心,反而让秦王不得不权衡利弊;陪同赵王赴渑池会维护国家尊严,是基于对秦国的全面了解与对秦王心理的准确把握;在廉颇的挑衅中隐忍不发,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沉稳与智慧。二是随机应变、软硬兼施。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就巧妙地取回了璧,然后作势逼迫秦王让步;之后说“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接着又强调“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这看似示弱,其实是在坚定立场的同时给足秦王面子,让彼此有台阶可下,可谓进退有方。渑池会上对等要求秦王击缶和以秦都咸阳为赵王寿,更显应变力之强。

读评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在贴近课文揣摩语言的过程中思维更缜密,进而认识到:沉着冷静才能头脑清醒,知己知彼才能宏观把控,明察时势、揆情度理才能反客为主、赢得主动,能屈能伸、刚柔并济则更是一种难得的临场智慧。

蔺相如的“勇”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毛遂自荐、勇于担当。在“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秦廷之上,他临危不惧,从容应对,而且廷斥秦王,辱其群臣,终至完璧归赵。二是不怕牺牲、维护尊严。面对强秦,他无所畏惧,决心“头与璧俱碎于柱”;渑池会上誓言以“颈血溅”秦王,以死抗争,最终“战胜于朝廷”。

主动临危受命,需要“大勇”;完璧归赵并全身而退,大勇中显出大智。学生认识到这些后,对蔺相如之于廉颇的隐忍是不是“勇”却依然争论不休,难有定论。这时,我引入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张良忍受圯上老人折辱的两则短文,让学生比照阅读。当其心有所悟时,我又顺势将苏轼《留侯论》中的一段文字展示出来: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学生经过仔细体会与比较,认识上有了新提高:这是不计一己之私,选择宽容与妥协的大勇,因为这“勇”更加不容易做到,它的背后,蕴含“志”的远大。尤其当个人得失之于国家利益时,这种选择就更显境界之高下了。蔺相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面对国家之急,他选择个人的“隐忍退让”,这种胸怀的宽广博大,实际上更是“大勇”的表现。

这种评价,显示了思考的周全。但我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请学生们进而设身处地考虑,如果蔺相如在朝堂中说出这番话,结果会如何?由此能说明什么?学生意兴盎然,通过交流,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会使自己的崇高显得冠冕堂皇,而让廉颇显得不识时务,很可能激化矛盾。而在自家府邸说出这番话,再通过别人之口传入廉颇耳中,因这番缓冲便容易让人接受,这也显示出蔺相如的智慧。

由此看来,智还在于清醒地懂得内外有别,说话分清场合,分寸把握恰到好处等。这也正是蔺相如入秦后能游刃有余掌控全局的重要方面。经过辨析,一个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的形象便真正栩栩如生地展现于眼前了。

二、群文对读探幽微

走向文本深处时,学生质疑:蔺相如奉璧出使前的陈述和在秦廷上的争斗似乎在意气用事,好像是“勇敢者的游戏”。那么,果真是作者在表现蔺相如“智勇”形象时过于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吗?我将这个问题反馈给学生,引导他们回到文本深挖细究。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按理,秦想以城换璧,赵不答应也无所谓理亏。而献出和氏璧秦不给赵城池,秦便理亏。蔺相如却在“秦王斋戒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在一个强国表面礼数已做到并表示愿遵守诺言的情况下,先使人暗中冒险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自己只凭揣度行事,这就使赵国陷入理亏而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应该说,这样的结论是细读文本后的合理解释,与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的质疑一致,不失为可贵的发现。然而,问题是为什么对蔺相如前后那番作为,秦王竟未加治罪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将事件放在历史大框架下思考。于是,我一面引领学生观察当时的战国形势图,一面提供特定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比照参证: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争雄,秦的势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范雎“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当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在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原来,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将相的矛盾冲突,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在“完璧归赵”中,人们总习惯将起因归结为秦昭王对和氏璧的贪婪,而具备了这样的宏观视野,站在一个新高度深入思考,学生便会发现:以城易璧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实质是秦以此对赵进行威慑与试探,从赵国选择回应的方式中窥视出赵的实力与态度。我又让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苏洵的《六国论》来思考: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学生从中渐见端倪:原来讹诈是强秦的一贯伎俩,能通过它达到目的自然是上上之策,而蔺相如的表现恰恰向秦国表明了赵国坚定的斗争决心。“渑池会”发生时秦将白起正在与楚进行鄢郢之战,廉颇则刚结束向齐国的进攻,两国都需要稳住对方这个最大对手。当时的形势决定了渑池会必定会以和平告终,鼓瑟击缶虽有冲突,但终究只是惊险的插曲而已。更何况战国最有名的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王翦,此时两国各占其二,与秦国同宗同祖、争强勇武的赵武灵王的后人又怎会轻言屈服呢?相如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能无论在秦廷还是在盟会上腾挪纵横,而这一切,恰恰是他大智大勇的最好显现。更确凿地说,蔺相如与秦昭王比谁都看得更深、更广、更远:一个胆识过人、有勇有谋,一个深谙韬略、隐忍不发。彼此虽是敌我,却灵犀相通。

如果我们再结合蔺相如去世后十九年,李牧因谗受诛,邯郸被攻陷以及其后秦国因将相不和,争功夺利,致使白起被杀、范雎去职而延迟了统一六国进程的史实,就更能看出蔺相如公忠体国境界的可贵了。司马迁用相互观照手法,多方衬托蔺相如的形象,热切呼唤的正是这样一种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先而不汲汲于一己私利的大智大勇的精神。

当师生双方着眼于宏观思考,在群文参照对读下共同探究,紧扣特定情境还原真实的艺术形象,并在辨析中寻觅鉴别,就会发现,一些看似疏忽或“无理”的细节其实富含新的蕴涵,它反而使人物形象愈显其妙了。

三、读创相联求融通

“将相和”从外部矛盾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进一步转向了内部矛盾,它不仅是情节的自然发展,也更使廉颇与蔺相如两个人物的性格在冲突中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展示,并于此完整地统一起来。这一段对廉颇形象的刻画异常鲜活,它与蔺相如的形象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那么,这种映衬是如何通过人物特定的情绪反应与情感表达来展现的呢?相较于前两个情节分别用了六段与三段的笔墨,“将相和”除去过渡句外只用一段来表现,真是愈后愈精了。可见,文言文在情感表现上往往具有独到作用。而在本文中,这种情感的展现方式又怎样呢?阅读发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因其固有特点与局限,心理展示并非所长。为此,可以在学生整体把握基础上,采用文言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要手段,合理想象,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发展思维,以达到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引发创造的作用。为此,我引导学生在“廉颇闻之”与“肉袒负荆”间加写一段文字,精要展现此时廉颇的心理活动。这种从文言阅读到文言写作的转换,看似有难度,实则是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再次与文本亲密接触,更好地融入“文”“言”一体的佳境,而学生一旦“亮相”,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片断:

生:廉颇闻之,骇然色变,心中默然:竟不知相如这般胸襟坦荡,吾前之所为岂不无礼之甚?今吾实有大过。将军先国后私,真君子所为,远非常人所能及,而吾竟汲汲于私利!吾既有过,必当改之。

这里,一“骇然”,一“默然”,对比之中,廉颇形象顿时鲜活。“胸襟坦荡”不也正是廉颇形象的生动写照吗?

生:廉颇闻之,大惊,心忖:近日几番恶语,窃以为相如避匿,畏吾也,安知其处处以大局为重,胸襟宽广,而吾目光如豆,私利为先,辱人贱行,诚为下愚。吾亟当登门请罪,以免酿成大错。

从心胸角度对比展示,尽显丰富形象。“辱人贱行”“诚为下愚”,巧妙化用所学,同时紧扣文本,自然迁移。

生:廉颇闻之,心下一惊:吾尝宣言欲辱相如,乃不知其竟如此宽恕。身为重臣,生当为国利刃,死当为国鬼雄。国之长治当上下同心,文武交驰。今相如智勇兼备,不矜功伐,而吾不明事理,与之争列,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此实非吾所愿。今当亲往,自谢相如。

心理描写中可见廉将军“智勇兼备”之形象,亦可知文首“赵之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之名不虚传。学以致用,延伸妥帖。

生:廉颇闻之,心中一震,颜色少变,曰:“此吾之过矣!吾居功自傲,私心为重,竟以为相如怯吾,而未知其深明大义与良苦用心。幸得相如大度,处处迁让,否则险酿大祸。吾当诚心辞谢,一任责罚。”

闻过既惊,快人快语。知错即改,“一任责罚”,不仅大智,亦为大勇。可见前之争强好胜乃一时意气任事,有此一面,廉颇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可亲可近,从中更见大局意识与大义意识的重要。

这种以任务为驱动的当场训练,将阅读与创写有机融合,既有明确的重点,又有时间的保证,它与前面的活动之间形成次序清晰、逐层深入的教学脉胳,从而使整个课堂既有章可循,保证了内容的充实与细节的落实,又在灵活出新中引导学生与人物心灵深入沟通,在构建个性化的言语实践中,积极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与此同时,赋予了文本更加深广的价值内涵。

 


2022.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