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视域下统编教材高考写作素材的开发策略
严爱军 袁 健
【摘 要】高考作文复习中,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积累统编教材中写作素材的重要性,但他们积累的素材大多零散、无序,对提升认知的作用甚微。为此,教师需要依托结构化思维,引导学生深度开发统编教材中的写作素材,主要包括三大策略:以主题为纲,分类整合素材,促进认知的结构化;锚定教材,纵向挖掘,促进思维的深度关联;多样写作,强化运用,促进认识的进阶。
【关键词】 关联教材 结构化思维 深度开发 高考作文复习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人文主题覆盖范围广,写作素材丰富。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充分体现教考衔接的考查思路。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背景下“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此题直接关联高中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单元主题“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隐性关联必修上册写作指导“议论文要有针对性”。
为应对这种考查趋势,高考作文复习中,要从整体性、关联性、迁移性和进阶性的角度深度开发统编教材中的写作素材,唤醒学生阅读记忆,提高学生整合、化用素材的能力。
一、以主题为纲,分类整合素材,促进认知的结构化
高考作文复习中,面对点多面广、体量庞大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积累教材中的写作素材,形成“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思维是指把学习内容看作由多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整体,注重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秩序,其核心在于结构先行,归纳整合,逻辑递进,迭代优化。写作素材结构化的策略有如下三个。
一是素材积累多元化。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表达规范、主题深刻。面对如此丰富的写作资源,笔者引导学生按照“四化”原则进行积累:(1)人物简历化,即梳理文本作者、历史人物、小说经典人物信息时,绘制人物简历,填写相关信息,如姓名、年龄、工作环境、主要事迹等;(2)事例条目化,即将历史人物或小说人物的典型事迹,概括成一句话存目;(3)名言导图化,即运用思维导图汇编名人名言,如用括号图归类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名言,用气泡图比较不同主题的名言;(4)精神概念化,即对教材中出现的重要思想和典型观点,如“红烛”精神、“种子”精神、托尔斯泰主义、米考伯主义、精神胜利法等,提炼其核心概念。
二是素材梳理主题化。只有有序的材料才可能为学生所用,因此,写作素材还需要整合与归类。首先,划分范畴。根据高考考查动向和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笔者引导学生确定五大范畴:“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我”“个人与历史”。其次,确定主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中,高考考查内容“核心价值”的10个二级指标作为素材梳理的主题,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等。[1] 再次,划分层级。第一层级是五大范畴;第二层级是五大范畴下的十大核心价值,如将“爱国主义情怀”主题归入“个人与社会”范畴;第三层级是细分素材,即每个主题下归类的相关人物素材、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等。
三是同质异质兼收。有序归类后,还须找出不同素材之间的潜在联系,深度理解素材之间的关系。正如王开岭所说:“光懂得收藏素材还不行,那只是物理性的采集,你必须识别素材,你要与素材之间发生深刻的反应,就像化学实验室里发生的那种‘热反应’,如此,你才算是完成了个性化的‘占有’,但光占有似乎还不行,你最好再递进一步,让素材与素材之间发生某种聚合反应,这就叫‘拓展’。”[2]为此,教师可指导学生以思维为焦点,以主题为统领,以意义为关联,多维拓展素材。素材可分为同质素材和异质素材,同质素材的观点与主题相同,异质素材的观点与主题相反。例如,围绕“青春与理想”主题,学生拓展课外阅读胡适《不朽—— 我的宗教》中的重要论述,强化“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理想”这一观点。此外,学生还可以拓展异质素材,如白岩松《“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中的观点:“总远远惦记着梦想,会被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差距打败;不如暂时忘记梦想,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生活迟早会回馈你一份厚礼。”[3]白岩松认为,“仰望星空”不如“脚踏实地”。这一观点引发学生理性思考:年轻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远大理想是否切合当下实际?理想与现实哪一个更重要?如何平衡两者关系?随着素材库的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认识也逐渐得到深化与提升。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4]通过积累与整理素材,学生将知识有序地存储于脑海中,完成化用素材的基础工作,之后还须进一步进阶到能力层面。
二、锚定教材,纵向挖掘,促进思维的深度关联
现实中,学生素材运用的“低幼化”现象明显:将素材与观点机械地拼接在一起,素材与观点之间缺乏有效的逻辑勾连与思想支撑。如果把积累的素材比作“蓄水池”,写作中的文思则是“游泳池”,蓄水池能为游泳池提供“水源”,关键在于思维之力“开闸放水”。因此,学生需要深度挖掘素材,思考素材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而有效利用素材。
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目“好的故事”为例,此题直接关联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把故事讲好”,核心词是“故事”与“力量”。学生需要思考:“好故事”有哪些?“有力量”的本质是什么?“好故事的力量”根源是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种思维活动启发深度思考。
一是联想。以写作话题为焦点,定向联想统编教材中的相关素材。学生先围绕“故事”二字,检索统编教材中的“故事”素材,比如《百合花》和《百年孤独(节选)》 (以下简称《百》)等。然后再聚焦某一故事,分析其“有力量”的表现,如围绕《百》,学生思考小说中令人震撼的情节:乌尔苏拉的丈夫对科学的热爱与疯狂;丽贝卡“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被印第安女人发现她的“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马孔多居民患上的失眠症会导致失忆,为了避免遗忘,人们采用让人惊愕的贴标签的方法……这些描写都能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力量。
二是归纳。学生结合《百》的具体情节思考,这部小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魔力?可依据小说文体特征,对多种原因进行归纳与整合。例如从人物角度,乌尔苏拉勤劳务实、坚强睿智的品质,让人感受到其身上有种能维持家庭生存下去的坚强毅力,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身上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展现了积极进取、不懈探索的开拓精神;从环境角度,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仿佛消失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离奇而又真切、不可思议而又颇具现实感的世界,这给读者带来特殊的审美感受;从情节角度,马孔多居民因患上“遗忘症”,只好在每件物品上贴标签的做法,具有很强的隐喻性与超现实性……通过有序地归纳与整合,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从繁复走向精简。
三是层进。从某种角度来说,归纳思维属于水平思维,议论文写作需要的是垂直思维。为此,学生还要从主题意蕴角度深度剖析“好故事的力量之源”:“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指拉丁美洲长期的愚昧、落后、守旧、僵化—— 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作者用大量笔触描写当地愚昧、落后、守旧、僵化的现象,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甚至渗入了整个社会,成为阻碍国家进步和民族发展的一大包袱。分析至此,学生的思维认识得以进阶与提升。
四是质疑。好的议论分析,还要求能对论证的观点产生独特的认识,形成严谨的表达。为此,需要对已有观点进行合理质疑:《百》是否对谁都能产生震撼力?这样的力量有消极影响吗?读者对文本的感受力一成不变吗?不同的读者感受力相同吗?……基于此,学生需要对“好故事有力量”做一些补充说明:“有力量”的前提是读者要能和故事产生共鸣—— 针对同一部小说,不同读者不一定产生相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
学生以素材为思维支架,不断推进深度思考,提升思维品质,提高思想认识。此时,在思维层面实现了“蓄水池”与“游泳池”的潜在联通,还须通过化用实操将思维成果外化。
三、多样写作,强化运用,促进认识的进阶
教师引导学生用结构化思维整理写作素材时,要谨防“僵硬化”。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写作任务,提高化用频次,不断丰富认知,激荡思维“涟漪”,促进认识的进阶。
一是开展微型写作,让认识更加辩证。目前,北京卷作文试题采用“一大一小”的考查形式。高三复习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微型写作,训练学生思维。针对部分学生将积累的经典素材奉为圭臬的情况,教师可提出与学生已有认知相异的观点,两种观点对举,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化认识。例如,学生知识储备中的“红烛精神”,其内涵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着重强调奉献精神。为深化学生的认识,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微型写作任务:请以“也许康德认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为开头,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阐述你对“红烛精神”的认识。这一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奉献与自我的关系。通过微型写作引发的思维碰撞,学生认识到:表面上看,“红烛精神”与康德的“目的论”是矛盾的。实际上,“红烛精神”与“目的论”并不矛盾,前者侧重做事态度与人生价值,即在革命年代要有家国情怀,懂得为国家做贡献,不能只盯着结果,而是要专注于奉献的过程;后者则侧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意在强调不能把人单纯地当作工具去利用,要尊重每个人自身。合而言之,我们需要尊重他人,不把他人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同时也要有专注于过程的态度、不计功利的努力。二者深度结合,方能体现高尚的价值观和自我奋进的态度。通过不同观点的激荡与碰撞,学生对“红烛精神”的认识更加辩证,更加深刻。
二是开展时评写作,让认识更加深刻。近年来,全国卷作文考查呈现出“议论下沉”的特征,例如2024年新课标I卷“人工智能”一题,指出某种生活现象,要求学生深度分析。根据这种考查动向,笔者坚持“切口小、挖掘深”原则,依托自身建构的思想体系,精选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引导学生开展时评写作。笔者选择的热点现象有“数字游民”“电子亲人”“零糖社交”“配角上桌”“寻找阿勒泰”等。例如针对“寻找阿勒泰”现象,学生依托统编教材中“生命的诗意”“家乡的文化生活”“自然情怀”“丰富的心灵”等阅读指导,指出“寻找阿勒泰”的本质是放慢的脚步、栖息的心灵和舒展的生命;从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心灵寄托、时代背景等层面分析,“寻找阿勒泰”的根源在于拥有纯净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生活氛围,能够找到内心的安宁。通过时评写作,学生之前整理的专题在实践迁移中融合,使原本孤立的专题成为有机统一体,让思想根基更加坚实。
三是指导撰写综述,让认识更高远。如果把学生依托统编教材写作素材建构的思想体系比作“一桶水”,高考考查的则是“一碗水”。但是,在平时的化用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贮满“一碗水”,而应想方设法扩容出“一桶活水”,即让思想体系在迁移运用中不断“扩容”与“流淌”。为扩充学生的思想地基,笔者让学生以统编教材和个性化阅读内容为素材库,提炼主题词,以思想为核心,将课内素材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并利用假期写作不少于5 000字的阅读综述。有学生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结合课内阅读文本《与妻书》《“探界者”钟扬》《老人与海》,课外阅读书目《1984》《月亮与六便士》《非如此不可:顾准传》《拆下肋骨当火把—— 顾准全传》以及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楚门的世界》《圣女贞德》等,撰写阅读综述《在苦难中寻找救赎之光》。文中列举理想与信仰的多种表现,分析信仰的本质在于超越自我的力量,提炼出理想信仰的三种类型——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精神信仰,并结合林觉民、顾准、温斯顿、贞德、楚门等人寻找信仰、坚守信仰的事迹,探究苦难中寻求信仰的路径。学生通过如此大体量的写作,努力做到“有境界,自成高远”,为高考写作蓄满“思想活水”。
结构化视域下的统编教材写作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整合素材是化用的基础,形成认知结构;运思提取是化用的关键,构建关联结构;多样写作是化用的路径,深挖纵深结构。在高考写作复习教学中,应瞄准高中生必需的十大核心价值,拓展统编教材价值维度,强化结构,统整意识,构建“读—思—写—评”生态系统,提高表达能力,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