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樊新强:高中社科理论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

作者:李惠敏  日期: 2025-04-03  点击:
                              
                             高中社科理论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

                                      樊新强

                         (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 200231)

【摘   要】学习社科理论作品,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维品质,还能对学生的生活实践起指导作用。然而社科理论作品的写作背景复杂,概念术语繁多,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学时,可从“理论何指”“理论何来”“理论何用”三个方面,确定该类作品的教学内容,并借助一些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主要概念   时代背景   现实生活   教学内容   社科理论作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设置了“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对应该任务群,所选文章属于社科理论作品,包括恩格斯、毛泽东、张岱年、卢梭、柏拉图等古今中外理论大家的经典文章。学习这些社科理论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以体系化、结构化的视角对当今社会问题形成理性认识,为他们未来走进高校深造、走进社会生活打下重要的社科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教学这类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其理论的内容,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学科语境,体会理论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换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理论何指”“理论何来”“理论何用”。笔者将结合这一单元的一些作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如何阅读社科理论文章,并与同道商讨。



一、理论何指:抓主要概念和关联词,整体把握理论的内容



阅读社科理论作品,第一要义是把握理论的主要内容,这是评价理论的价值,以及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前提,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促进学生提升思维品质、获得文化积累的基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白“理论何指”,应是首要目标。这类文章通常涉及理论性较强的概念、较为复杂的论述思路,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概念和关联词语去理解。



1.抓住主要概念,探寻概念之间的联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

社科理论作品中往往有多个概念,作者通过一个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形成一张阐释的网络。理解文中的主要概念及其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把握理论内容的基础。可以说,抓住主要概念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理论大门的钥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寻找并用好它。比如《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中的“经济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的“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的“实践”等,都是文中的主要概念,关涉文章的核心内容,需要仔细推敲。

明确了主要概念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探寻主要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进一步通向把握文章核心内容的大门。比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有“正确思想”“社会实践”等主要概念,又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思想”等其他概念。那么,这些概念是如何联系的?文中指出,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客观现象进入头脑,形成“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材料多了,经过一个“飞跃”,变成“理性认识”(“思想”);“理性认识”必须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又经历一个“飞跃”,才能证明思想是否正确。可见,作者通过主要概念的构造、组织,形成概念的网络,进而完成观点的阐释或论证。



2.寻绎关联词,梳理理论阐释的脉络,加深内容理解

社科理论作品,或因所论述的问题本身较为复杂,或因追求表述逻辑的严密,而使其论述思路往往比较繁复,因而,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并非易事。关联词是文章前后联系的重要关节,是厘清论述思路的关键节点,是加深学生理解文章要义的有效切入口。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寻找、梳理、增加、辨析关联词等活动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如教学《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时,可引导学生梳理文中2(a)部分的关联词。在这段文字中,有“但是”“只有……才”“不是说……而是说”“所以”“并不像……而是”“但”“不管……还是”等七组关联词。第一个关联词“但是”是全段的枢纽,将上文论述“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转向强调“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反作用。然后通过“只有……才”“不是说……而是说”两组关联词进一步强化上层建筑的重要性,最后用“所以”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中又套用“并不像……而是”“但”“不管……还是”三组关联词,非常严密地指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决定”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关联词的梳理和辨析,学生清楚了作者的论述思路,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见,寻绎、辨析关联词等学习活动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整体把握能力。



二、 理论何来:联系时代背景和学科相关资源,深入理解理论的价值



社科理论作品往往有着较为复杂的写作背景和学术脉络,它们是理论产生的重要土壤环境。只有将作品放在相应的土壤环境中去做整体观照,了解理论何来,才能对理论有深度理解。因此,借助背景资料和学科资源,深入理解理论的内涵与价值,是阅读社科理论作品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此目标指引下,学生对理论作品的学习,能从大体的认知进入深层探究。



1. 联系时代背景,明确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

了解理论何来,首先要对时代历史背景有所把握,比如它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这些信息对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的内涵与价值大有助益。

比如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只有对“延安整风运动”、当时学习运动中“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有所了解,对演讲的对象特点有所认知,才能对文章深层内涵和表达特点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当然,了解理论何来,并不需要教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做面面俱到的介绍与挖掘,而是要考虑背景信息的合宜性。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者批评了一些学者和干部“言必称希腊”,“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些学者和干部是谁,“钦差大臣”又是谁,有什么具体的表现,都会引起学生的疑惑。教师可适时提供王明等人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号,扮作“钦差大臣”的架势,错误指导中国革命等相关资料信息,便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态度立场。若是有学生再提出疑惑,“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及具体人名”,那么教师可以提供1941年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将失败归因于教条主义的危害等材料,让学生明白毛泽东的文章是从党的最大范围内的典型问题着眼的。[1]可以说,这类具有针对性的背景材料,既不会喧宾夺主,使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又能真正起到辅助阅读的作用。



2. 引入学科相关资源,把握理论的探索价值

了解理论何来,还要对它所在的学科语境有所认知。理论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在学科语境中生长出来的,因此阅读社科理论作品应放在一定的学科语境范围内去理解。比如可以是整本著作,也可以是该学科的相关文章。对高中学生来说,教材单元里的系列文章就是合适的学科语境中的相关资源。比如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学生提出疑问:文章标题中的“实践”概念和本文第一个小标题中的“社会实践”是什么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在文本内部兜兜转转,可联系该单元中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在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笔下,“实践”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包含“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三项具体的实践形式,和“社会实践”这一概念基本等同。这与我们通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还有学生提出疑问:“文中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为什么‘只能是’?”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联系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文中提出“两次飞跃”理论,即人的感性认识经过一次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考验,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思想正确与否,此外再无别的检验方法,可见检验真理的只能是实践。经过两个文本的关联阅读,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只能是”的内涵。

毕竟教材单元中的课文不多,有时问题不能完全在单元内解决,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借助工具书、资料”[2]学习,或将其他单元、其他学科的教材文本融入教学,以辅助该单元的学习。如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卢梭认为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一种纯自然的人类天性与情感。这与孟子的思考非常接近,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提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先天具有怜悯之心,并举了一个小孩子落入井中的例子来论证。而马克思则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这与卢梭、孟子的看法差别很大。学习时就可以引入政治教材《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以及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等材料进行比较探讨,以加深进行对人的本质的思考。

总之,时代历史背景资料和学科相关资源,一纵一横两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探究“理论何来”中,更充分地理解理论的内涵与价值。



三、理论何用:指导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表达,彰显理论的当代价值



社科理论作品虽是特定历史时代下的产物,有时代的烙印,但是这些作品并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烛照现实、指导实践的光芒,依然能彰显当代价值。将作品置于现实生活语境中,让学生理解“理论何用”,体会理论的当代价值,是阅读社科理论作品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1. 联系当下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发挥理论的启迪作用

社科理论作品中的理论,如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毛泽东关于认识的“两次飞跃”理论、卢梭关于“怜悯是人的天性”的阐述等,依然是我们今天思考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打通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3],设计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学习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理论价值,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比如教学《怜悯是人的天性》 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卢梭指出霍布斯从“人没有善的观念”便推出“人天生是恶的”的结论,这一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卢梭认为“人没有善的观念”,恰恰防止了人作恶,因而人天生不是恶的。两种意见针锋相对,请你站在霍布斯的立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思考并回应卢梭的批评。这个学习活动,意在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回应。而要形成合理的回应,学生须阅读霍布斯的《利维坦》第一部分“论人类”,并与卢梭的批评仔细对照,才能对双方的理论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如此,古今中外哲人的理论会对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产生启发和指导作用。学生经过多次这样的思考与练习,便会对理论与生活的结合有切身体会,用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重要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升。



2. 研究理论作品表达的示范性,凸显理论作品的写作指导价值

社科理论作品不仅能启迪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教师可以设计读写结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4],并对照自己的写作实践,反思优化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四个小标题: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其中,加点的“只能”“最基本”“坚持”“任何”“不断”等五个修饰词值得注意,围绕它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社科理论作品的语言要求留有余地,不运用极端化的表达,而这篇作品为什么偏要用这些不留任何余地的、极端的、绝对化的极限词?

学生依据以上问题研读文本,进行探讨,认识到:为了肃清“四人帮”流毒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迷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认识中“唯一”一词必须强化,真理标准问题必须得到彻底廓清,因而态度要坚决,语言要绝对;而语言的严谨性并不在于留有余地或者不留余地,而在于是否尊重事实与真理。学生对上述问题探究后的所得,必然对其议论文写作具有参考借鉴作用。因为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他们的观点态度常常模棱两可、含糊暧昧,语言表达上常用留有余地的限定性词,以为这是论述严谨的表现,但其实是片面的。学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等理论名篇,学生对论述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无疑有助于优化他们未来的写作。

综上,基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笔者从“理论何指”“理论何来”“理论何用”三个方面阐述了阅读社科理论作品,要学会抓主要概念与关联词、联系背景资料和学科资源、引入现实生活等具体策略。这些阅读策略,有利于破解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难点与痛点,实现学习任务群和统编教材的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始终受到社科理论作品的滋养。



图片
参考文献:

[1]詹丹.统编语文教材与文本解读:高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146.

[2] [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6,42,25.

*本文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项目“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编号:JCSZDXM2022002)的研究成果。

(《中学语文教学》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