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以听众意识激活经典演说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讲》备课参考

作者:李敏  日期: 2025-03-27  点击:
                                            以听众意识激活经典演说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讲》备课参考     
                                  文/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    陈  赣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放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下册第五单元,单元人文主题是“抱负与使命”,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实用文阅读与交流”。这篇文章阅读时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听众意识,走进历史场景,激活经典演说。  

                                                 一  穿越演说时空  
     
    学习本文可以先带领学生进入演说现场情境。马克思1818年生于德国,后到法国、比利时,1849年到英国伦敦,直到逝世。他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把无产阶级解放作为毕生的事业。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说。
    本次演讲的地点在英国伦敦,现场听众是《人民报》的报社人员和《人民报》邀请的朋友,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参加。受邀发表演说,马克思从哪里说起?他有几种选择:从《人民报》1852年5月8日创刊那一天说起,马克思当时在写给美国友人的信中,兴奋地说,《人民报》已经出版,而且第一号以惊人的速度销售一空;可以从创办人厄·琼斯说起,厄·琼斯在宪章运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创办《人民报》,成为宪章运动后期的著名领袖;可以从马克思写的论文《卡尔斯的陷落》说起,这篇论文正发表在1856年4月的《人民报》上,揭露的事件在英国引起了轰动,《人民报》声誉大振;也可以从亲身经历的1848年革命说起,1848年3月,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邀请马克思返回法国巴黎,当选共产主义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4月回德国参加革命,主编《新莱茵报》,1849年6月被普鲁士驱逐回到巴黎,8月受法国当局迫害,离开巴黎到英国伦敦。但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有更高的站位,他宏观分析,从宪章派办报的背景谈起,谈到“所谓的1848年革命”。当时英国工人发起宪章运动,尽管最终革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人民报》办报的目的就是希望团结和组织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正义事业继续战斗,马克思从1848年革命说起,符合创刊纪念会这一特殊演说场合。 
           
                                                二  感受反差力量  
     
    马克思演说的第一句话:“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1848年革命是在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对于欧洲的影响很大,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再度掀起高潮。我们把自己想象为听众,这场运动对于参加纪念会的每位同志来说,是记忆犹新的。马克思却说“微不足道”,是微小的事件,不值得说。这句话会给听众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让听众产生疑惑,不知演讲者为什么这样看这个问题。马克思说“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为了形象地表达“微不足道”,马克思采用比喻的手法,认为欧洲社会外壳是“干硬”的。这里的社会外壳是指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等,“干硬”比喻欧洲社会制度是专制的、僵化的。马克思认为1848年革命是“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表明无产阶级革命反抗专制制度取得一点成绩,打开一点缺口,比如工人争取普选权、十小时工作制法案等,为工人阶级争取了一点权益。但马克思认为这仅仅是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是封建的专制制度作出的一点点让步。我们知道,直到20世纪俄国“十月革命”,才将欧洲社会制度改革彻底掀开。如果仅仅说到这里,对于宪章运动的同志来说是一个打击,因为1848年革命之后,工人阶级所有的党组织和党的机关报刊都被暴力的铁腕所摧毁。在革命处于低谷时,这句话不能给人信心。所以马克思接着说:“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注意“但是”这个词语,后面这句话是语义的重心。马克思认为通过1848年革命,我们可以感受到欧洲大陆蕴藏着强大的革命力量,“无底深渊”写出革命的能量潜藏之深,能量之大;“汪洋大海”写出革命的范围之广,阵势之壮阔。这些话说到听众的心里,至此听众可以理解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真正认识,他们觉得自己心中就蕴含着无穷的革命能量。“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写出革命一旦被燃起,能够起到的效果,可以摧毁欧洲整个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撞得粉碎”,掷地有声,既是对革命的预见,又是对革命者的鼓励,点燃了在场的或不在场的革命者的激情,充满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果不用比喻,语义压缩就是“1848年革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蕴藏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破坏欧洲社会体制”。这样演讲显得平淡,缺少力量,不能激起人们的革命热情。马克思开始的演说让听众觉得“社会表层由于地下火的影响在徐徐波动并向上隆起”。
    “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这句话比较难以理解。“那些革命”指1848年前后发生的各国的革命运动。《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始时,工人的大规模集结,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在这个阶段上,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者和小资产者作斗争。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寻求解放,又要反对资产阶级,同时无产阶级内部在寻求道路过程中也存在争论。“吵吵嚷嚷”一方面指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小工业者、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为代表的中间阶级等之间的争论;还指各类社会主义之间争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列举了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不同的社会主义。所以用“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准确地写出在无产阶级斗争过程中,各种思想流派的争论,以及在争论中思想由模糊变得清晰的过程。
    “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演说用这句话过渡到下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在1848年之前英国、法国等国家发生过无产阶级革命;二是无产阶级革命不是1848年发明的,是由工业革命引起的。由社会革命过渡到社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比较,这句话看起来好像牵强,仔细体会,十分巧妙。一般听众可能会认为社会革命最直接,比工业革命更危险。而马克思却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比法国的革命家更危险,与听众认知又一次形成反差,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你们可感觉得到吗?”一句反问,很有力量。马克思认识到工业和科学的革命将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和变化,就像1848年以前没有感觉到革命氛围一样。这是马克思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于在场的人,对于无产者来说,这种感受的反差,是唤醒,是启示,是感召。 
 
                                               三  推断演说目的  
     
    如果我们带着揣摩演说者的目的阅读演说词,我们就会问,为什么要强调科学带来的压力?如果我没有感受到这个压力怎么办?这样就容易理解各段之间的逻辑联系。
    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这一沉重的压力,那么你是否认可,我们当前正面临着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这个事实是“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马克思认为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衰颓的情境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通过比较说出当前的可怕情况,给听众强烈的震撼。读到这里,我们仍然在想,马克思说这一事实与他的演说目的有什么关系呢?
    马克思认为“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这里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他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无不包含矛盾。这句话是形而上的抽象概括,具有普遍意义。用这一理论分析“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马克思列出了工业革命带来的五个尖锐的矛盾:机器减少劳动却引起过度疲劳;财富的新源泉却成为贫困的源泉;技术胜利换来道德败坏;人类控制自然却成为自身的奴隶;科学纯洁光辉中有愚昧无知的黑暗。这段话体现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他曾用异化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更多的是用异化来说明劳动产品与劳动者本身的对立,以及带有强制性、被迫性的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的对立,马克思把这一切矛盾称为对抗,是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之间的对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对抗,前者构成了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而后者则预示着这场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也是马克思为什么要说“这一事实”的理由,马克思通过富有逻辑的严密的推理,让“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很有说服力。正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时我们也就理解了演说中的话:“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原来马克思演说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在推断演说目的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理解演说的内在逻辑。 
 
                                            四  缝合文化差异  
     
     马克思在说到“革命”时,表达风趣,由于学生与演说者、听众都有文化差异,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文化背景。如“狡狯的精灵”“好人儿罗宾”两个典故,出自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马克思用“好人儿罗宾”,是在与不同党派对工业革命不同态度的对比中,写出工人阶级在处理矛盾对抗的过程中,随时出现、善于战斗、淘气又可爱的情况。“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这个典故出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无产阶级像老哈姆雷特一样,经历着炼狱式的磨难,被一次次扼杀在血泊之中,但依然进行着自己的事业,以一个挖掘者的身份,做一员好的工兵,成为人民的开路先锋。马克思把无产阶级想象成具备幽灵的特质,与之相通的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马克思用“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和“光荣的工兵”准确地写出革命不断地、重复地和一点一点地进行斗争。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也曾把激进的无产阶级比喻成“老田鼠”,说“欧洲就会站起来欢呼说:掘得好,老田鼠!(Well grubbed, old mole)”。“mole”是我们通常说的“鼹鼠”,穴居动物,可视为一种在内部侵蚀的细微力量。如果我们了解了相关文化背景,就可以理解,对于场下的英国听众而言,这些比喻对于欧洲无产阶级来说,非常亲切,会被他神奇的语言力量所感染,也很容易理解马克思的革命思想。 
                                               五  体验情感共鸣  
     
    有了听众意识,我们可以感受演说现场的情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如开头第一段马克思说1848年革命,用“微不足道”一词,语势较弱,但外壳下面的“无底深渊”“汪洋大海”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撞得粉碎”语势很强,激发出内心蕴含的力量。再到宣布“革命的秘密”,语势相对降下来,但也充满能量。一段话节奏富有变化,情感随之波动。
又如,马克思说“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提出英国的工业革命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对英国工人阶级斗争的肯定和赞扬,能够得到听众的情感认同,引发情感的共鸣,激发听众共同投身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
    最后马克思运用“菲默法庭”来比喻19世纪欧洲正在面临的一次考验。“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表明现在欧洲每个人都在经历这次革命,每个人都是不可回避的。“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形象地比喻历史最终会对正确和错误作出选择,对统治阶级的罪行一定会判罚;“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历史最终一定由无产阶级来主宰,无产阶级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句话把听众的情绪推向高潮。此时可以想象马克思转身而去的身影,想象战友们热情的掌声,想象他的声音及传递的精神在演讲厅的上空回荡。
    总之,演说词的阅读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增强听众意识,学会把自己当成演说者或听众进入情境加以体会,感受演说的深刻思想,体会演说内容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把握内容和层次的推进,关注文化背景和语言运用等,多方面体会演说内容与演说对象、场合和目的的关系,从而领会经典演说的魅力。 
   
   
  ——《语文学习》2020年第5期《备课》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