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代之问引导实践主体性构建——202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及教学启示
作者:李敏 日期:
2024-11-06 点击:
次
以时代之问引导实践主体性构建——202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及教学启示
厉行威 吴苗苗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回应时代之问:引导主体性构建
(一)“技术胜利”的时代需警惕主体性失落
当下,以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为驱动力的 “信息化4.0时代”已然逼近,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引导学生思考、回应时代之问。互联网改变了知识的静止、封闭状态,鼠标一点,可轻易搜得;有了问题,“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人工智能 延展了人类智能,AI写作、绘画、唱歌、下棋... ...功能无比强大,很多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具体问题,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大都可以轻松解决。 但“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拥抱“技术胜 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警惕其已然或可能带来的问题和后果。比如,信息安全问题、人工智能制造与应用边界(科技伦理问题)等。作为普通的存在者,我们尤其需要警惕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 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以下问题: 第一,深度思考能力的丧失。过于依赖“百 度”与AI,沉湎于浅表信息与短视频,在浅薄的娱 乐快感中逐渐丧失深度思考能力而日渐平面化、 浅表化与空心化。第二,与现实生活的疏离和人际情感的淡漠。沉湎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逐渐丧失与现实他者正常相处与交流的能力,既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愿望,也不能很好地倾 听和共情他人的想法和情感。——由此我们需要学会相处,“坦诚交流”以“迎来真正的相遇”。第三,主体性失落。丧失了深度思考力与社会参与力,最终也就导致现实行动力与创造力的缺失,人因此不能成为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面对世界缺乏人之为人的尊严和力量。
(二)“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强调主体性张扬 新课标Ⅱ卷作文题落实读写结合理念,链接现代文阅读Ⅰ的内容作为引语,由人类的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引出“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意思是不管是作为“类”的存在还是个体存在,人都满怀着好奇心、探索欲,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抵达未知之境”,其范围既包括抵达目标的确定,也内含抵达过程的艰辛;其对象不止于对外部世界的无限探索,也包括人作为自觉自由的实践主体,其愿望、目的不断生成与实现的螺旋式循环上升过程,即人通过自我改造使自身层次和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不断”则意味着抵达后的终点是一个新的起点,外部探索永无止境,个人提升不断超越。这种不断探索与超越的引导,涉及人作为主体的愿望、追求、意志、行动,启发学生张扬人的主体性,不断思考、探索、追求,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造实践。 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不仅具有对自然客观世界的实践能力,具有在社会关系中的自主性质,且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也改造和发展着人自身,在社会历史活动中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 和创造性。
(三)“与人相处”呼唤主体性在场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 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全国甲卷回应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基于青年学生视角,引导青年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坦诚交流从而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一人际交往话题的实质,是呼唤青年学生主体性的在场。一方面,需要在社会关系网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生产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在人与人的交流与相遇中确认自我存在。只有在社会交往中,人才能获得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社会属性,成为社会化的人和社会实践的主体。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主体是对人的本质规定,不仅存在于对象性活动中,而且存在于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 [2]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认为,人不仅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实现人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还要突破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异化,最终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 的发展”。
(四)引导构建主体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观2024年全国卷三道作文题,分别从利用科技手段的人与自然、不断超越的人与自我、平等交往的人与人(社会)三个维度,强调人作为社会历史实践主体的主体性构建与发挥。强调青年人要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实现人的目的与意志,对世界具有主体的力量;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发展和完 善自我,面对世界具有主体的尊严;强调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与局限尤其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导致 的种种依附与异化,实现主体间自主平等的交流互动,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维度,正是对人的主体性构建的强调和突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要求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品德修养,并以此作为构筑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要求青年学生不断奋斗创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要“取 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以助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这三道作文题立足于时代语境,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回应与落实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政策,其命题理念和思路与2023年一脉相承又向前发展。面对美国“卡脖子”技术等现实具体问题和国家竞争突出所表现出的创新性人才竞争的时代大背景,2023年全国卷作文题“深情开启青年人的存在之思”,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为何存在、如何存在;2024年警惕主体性失落而呼唤青年学生作为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张扬主体性,体现创造力,有力回答了“为何存在与如何存在”的问题,同样指向青年学生的生命 关怀与现实创造,正是2023年作文命题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总之,这一命题思想,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答好时代之问。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青年学生应该构建和张扬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历史实践中体现主体力量,以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不断奋进,以青年人的创造伟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伟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同时,实现人的自我改造、自我超越,不断突破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束缚而迈向自由之境。这是对“立德 树人”教育任务的坚定有力的回答。二、教学启示:主体性构建如何可能
高考命题所要求的实践主体性构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落实?
(一)引导青年学生关注时代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教学不能仅限 于教材与试题,要引导学生敞开怀抱,去拥抱大自然,拥抱历史文化,拥抱社会生活,由此发展成为 “整全”的“人”。我们被抛于社会时代的语境之中,每一个人不是抽象的意识中的人,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开展自觉自由的生命实践活动的主体,需要直面时代的困境与挑战,关注当代科技新成就、社会新发展,要拥抱这个时代,建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联,与时代真正的“相遇”。教材中此类资源颇多。古有韩愈针对时代不良风气,大声疾呼倡导师道回归;近有鲁迅针对当时“送去主义”等问题,坚定提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今有袁隆平面对当年普遍的饥馑而萌发“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的志愿,很好地回答了时代“人的基本生存权利何以保障”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状况,回答时代问题,应对时代挑战,承担时代重任。
(二)培育青年学生的超越之思青年学生不能只关注个人现实生活中的得失成败,更要心涵乾坤,站在国家民族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来观照世界与人生,要树立精神之轴,引导自我不断向上攀升[3],从而实现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人不仅生活于现实世界,而且存在于历史文化场域中,由文化所塑造,面对现代科技文明的 弊端,要避免因资本理性、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而带来的精神意义的缺失,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们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经典帮助学生涵养人文精神,修养君子人格,即使不能抵达,也要不断靠近“至善”之境;应引导学生读文 读人而见贤思齐,感受学习先贤伟人的胸襟志趣,如《沁园春·长沙》中青年毛泽东的天下关怀和《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扎根乡土、“志在富民”的济世情怀;应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在诸如“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实践探究中,深入体察百姓生活,思考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未来的命运并为之行动。
(三)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和独创性是语文课程目标之一,高考落实“学-教-考”一体化原则。教材中与探索和创新相关的资源颇多,我们用好这些资源,可助力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比如用好教材中三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单元的相关资源,可助力学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进而优化和提升创新思维品质。如教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创新思维的运用过程及其对科学发现与发明的重要作用。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泉。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批判。比如《登泰山记》,相比于同单元的《赤壁赋》《我与地坛》等文,文采气韵略显逊色,学生初读往往索然寡味。为什么教材都选编该文?为什么该文是桐城派的代表作和文学史上的经典?有了这样的问题生发,学生才会从教材文本、外围文本、作家生活、时代背景等不同角度梳理探究,创新创造,有所发现而较为全面深刻地回答问题。 我们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关键期,到2050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人民的生活将日益幸福——而这,需要以当代青年作为实践主体的主体性构建和张扬,以创造力勃发和展现作为前提和基础。引导青年学生的主体性构建,是语文课程和教学的重要使命。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2]曹向利.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J].科教文汇,2006(4):48. [3]厉行威.存在之思的深情开启[J].语文教学通讯(A),2023(10):71.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1周》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