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修养与高阶学养的融合统一 ——探究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之意蕴
作者:李敏 日期:
2024-04-05 点击:
次
试题评价 | 文学修养与高阶学养的融合统一 ——探究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之意蕴
原创 王玉强 冯希娟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2-07-06 15:43 陕西
一
教材立场:从源于教材到高于教材
为何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要考查《红楼梦》,且以作文的形式出现?我认为其基本目的有二:一是落实高中整本书阅读要求,二是实现整本书阅读测评。高中整本书阅读有两部直接选入教材,一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梦》的学习安排在高一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单元要求为:《红楼梦》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一座高峰;《红楼梦》内容深广,折射历史,反映社会,书写人生,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可见“折射历史,反映社会,书写人生”,这些为阅读与写作提供了诸多测评空间。而今年的全国甲卷作文恰恰选取了《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内容。
这个作文题“源于教材”,更“高于教材”。其“高”在何处?就是作文的引导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在这里,命题人给考生列出了三个写作方向:一者是“移用”,直接采用,是谓“拿来”主义;一者是“化用”,古为我用,借鉴化用,是谓“化用”主义;一者是不落俗套,追求“新雅”,是谓“创新”主义,这就是命题人的高明之处。可以说,本试题之设问,既引导学生借鉴古人智慧,汲取文化内涵,又引导学生立足当下现实与学生生活,资源古今融通,面向未来创新,确实是既有文化传承性,又有创新引领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材料突出了文学修养。当然,这个文学修养增强了写作的趣味性与鉴赏性,但这个作文题不是让你任意确定立意的,不是让你任意发散思维的。高考作文是有导向性的,这个导向性就是“引导语”的内容,引导语展示了作文的范围、主题、主张与基本观点。所以,我们说《红楼梦》这则材料本身体现的是“匾额题名”的文学性与鉴赏的多样性,进而展示的是思维方式的多元性,但这只是材料的内容,考生写作的基本观点还是要紧扣“引导语”指向的“移用、化用、独创”的观点。这个观点明显呈递进关系,意在引导考生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有人说,这则《红楼梦》材料与引导语“不自洽”,而命题人恰恰是有目的地规避了这则材料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仅聚焦三个题名的不同形式来命题,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与机智灵活。
二
学生立场:从认知素养到高阶学养
图片
学生立场,就是以学生的视角、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确定观点、方法与路径的思维方式。因为高考考查的对象是学生,一切命题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去确定命题目标与基本思路。高考作文可以说有两端,一端是学生,一端是国家。学生端,就是我们要选拔怎样的学生,怎样的学生符合未来发展的要求;国家端,就是国家对青年学子的诉求,国家意志与国家倡导。这就是这个作文题的方向,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就是引领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如何走向学术与创造之路。这条路径就是——学会知识与文化的“移用”;学会文化融合、追寻有我的“化用”;进而独抒己见,埋头苦干,追寻“独创”与共创之路。
这个作文题体现了学生认知过程与认知素养的逐步发展。材料是这样的: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从“翼然”到“泻玉”,再到“沁芳”,从表面看仅仅是词语的不同,而从这个作文题的导向性看,“翼然”侧重于“直接移用”,也是可以的,但仅是转用一下,智慧含量不高;“泻玉”是化古为新,渗透了“我”用的成分,借鉴与个性相结合;而“沁芳”则是“独创”,一个“独”字境界全出,这展示了宝玉的鲜明个性与文化功力;一个“创”字,更展示了创新、创造的空间与视野。材料里还说“‘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这说明宝玉的创造符合自然环境“花木映水”的意境,也符合人文环境“元妃省亲”的需求。这就启发我们,创新不是随意发挥,要符合此情此境所赋予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要求。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高阶思维突出的特点就是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的复杂性、多维性、高阶性与灵活性。高阶思维突显的是高度与难度,这也是学养形成的重要内容。这个作文题所呈现的高阶思维能力,就是层进性的三个内容——“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移用”是最基础、最基本的运用与转用,思维方式与思维含量较低;“化用”则经过思维内化生成的、渗透部分创造的过程,其思维层次较高;而“独创”则是带有鲜明个性创造的性质,其思维品质最高。这三个认知过程形成递进关系,是一个整体,在写作中考生要全面去写,才符合题目的基本要求。
学生立场,还体现在学生的视野与学生的生活上。其一,“移用、化用、独创”可以联系更广阔的领域,可以涉及更大的范围,涉及学生的视野问题。古今中外相互借鉴与创造的事例都可以使用,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明、经济发展等很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都可作为论据。西红柿、自行车、火车的引进与“移用”;人类由飞机到无人机的“化用”,中国高铁“化用”磁悬浮列车;人类由蜻蜓到飞机的仿生创造,由缝纫机到电影胶片的创造等。其二,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也有很多事例。如自己阅读的科学家发现、发明与创造的事例,书画家的继承与发展等。教材事例,比如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就是“移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里青蒿抗疟“绞汁”的药方发展而来;袁隆平则是大胆独创“野稗”与水稻杂交,创造高产杂交稻。学生的作文中经常“移用”古今名言,增加文采;“化用”诗句,为我所用;还能“独辟蹊径”创造新观点。有的学生参照“菜谱”炒菜,是“移用”;借鉴菜谱,又加入己见,是“化用”;进而熟悉路径,“独创”个性菜谱,就是创造了。再如,学生在学习数理化中的“移用、化用、独创”;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的事例,皆可作为论据使用。
三
图片
文化立场:从历史逻辑到现实逻辑
高考作文的核心内涵就是文化。这个作文题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这个作文题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着眼于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让历史文化立起来、活起来、动起来,为当代现实、为国家发展服务。《红楼梦》是历史,也是文化,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个作文题只是撷取一片枝叶、一个场景为我所用。尽管这个场景还暗含其他“用意”,如贾政特意安排宝玉展示其才情;前两者“翼然”“泻玉”,是为“沁芳”衬托的,并不平等。但这些内容不是本作文题的根本,本作文题的根本在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为我所用,达到“移用、化用、独创”之目的。所以说,这个作文题的着眼点是借古为今,化古为新,古今融通。
二是借助文化内涵与精神内力,为当代学子发展探索一条为学、治学、服务国家的进阶路径。我们说《红楼梦》之“翼然、泻玉、沁芳”是文化引路,文化深入;然而更深层次的文化软实力在于如何为当代建设与创新服务,为青年学子未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谋划。这背后的深邃意蕴就是探索一条当代学子为学、治学之路——“移用、化用、独创”之道。这也深入体现了文化传承中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深层对接。
四
高考作文复习策略、建议与反思
1.从课标素养到认知学养的转变
课标素养是高中教学之根本,而学生学养是素养落实之目的。教师要贴近新课标与统编教材,抓好《乡土中国》与《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我们可以围绕《乡土中国》与《红楼梦》命制作文题。又如《乡土中国》写于中国20世纪40年代,如果今天要写一部《新乡土中国》,变化会在哪里?请你结合当前现实,写一篇《无讼与有讼》的作文。
再如《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写了黛玉如何教香菱学诗,香菱如何学诗、写诗的过程。在如何“教”、如何“学”与如何“评”方面,你阅读后有什么收获?请以“谈谈教育之教、学与评的关系”为副标题,写一篇作文。这样就由新课标的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知行学养了。
2.从学生当前水平到目标水平的转变
什么是优秀的高考作文?有三点:扣题准,内容丰富,语言有文采。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就要做好专项专题训练,让学生由当前水平达到目标水平。例如,作文入题段,很多学生入题太平,扣题不准,语言不好。如何在入题段提升学生正确审题与表达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抓住重要内容与核心词,用优美语言介入。我总结了几种入题新形式,即“一字、三字、四字入题法”。教师引领,学生模仿,之后再让学生换题目去写,这样反复几次,学生就会达到目标水平了。现以今年考题为例试之。
一个是“翼然”,一个是“泻玉”,一个是“沁芳”,其背后的含义是什么?那就是“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这恰恰是对待文化的态度,是借鉴、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法。
红楼梦,大观园;题匾额,秀才情。“翼然、泻玉、沁芳”哪个更优秀?“移用、化用、独创”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对文化传承的态度,对为学治学的启示,要学会借鉴与化用,更要担当时代“创新”之使命。
大观园里,匾额题名;花木映水,新雅佳境。“翼然”出于直接移用,“泻玉”源于借鉴化用,“沁芳”出自宝玉独创,这告诉我们为学、为人、治国、平天下的三种智慧路径——在借鉴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3.从文化魅力到思想张力的转变
高考作文的备考,其写作内容,一定要与时代进步、文化传承、国家需求、青年导向紧密联系,突出育人主题与国家关切。例如今年的创新导向,三个概念的命题思路都值得思考。如何备考?一方面要紧密围绕文化范畴,联系现实备考;另一方面也要紧密贴近教材、整合教材、化用教材备考。
现实类作文可以训练“志气、骨气、底气”的立意,可以训练“速度、精度与温度”的主题,可以侧重时代赋予的“必做题、选做题、加试题”的范围作文。文化类可以涉及中医、绘画、音乐、雕塑等作文。如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告诉我们如何“思考、思维、思想”,请就此作文。郑板桥有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践,请以此作文。教材类作文之设计,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过秦论》《阿房宫赋》《兰亭集序》,联系当前现实,请围绕“前人、今人与后人”作文。《荷花淀》《百合花》《党费》展现了战争时期人们怎样的精神风貌?请联系当前现实,以“有我、忘我、无我”作文。这样就把文化魅力转化成思维与思想张力了。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