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逻辑思维与阅读教学

作者:李敏  日期: 2024-04-04  点击:
吴格明 | 逻辑思维与阅读教学

逻辑思维与语文教育的关系,鲜明地表现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应当揭示课文的逻辑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本的疏漏和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谬误。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既是理解课文的需要,又可以借助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

逻辑思维与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主。因而,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也鲜明地表现在阅读教学中。

阅读教学应当揭示课文的逻辑结构。以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为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联言命题“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该论点的论据是:“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应躲避责任”。这三个论据正好是全文的三个分论点。前两个分论点合起来正好是中心论点,为什么还要第三个分论点?这是因为有读者会想,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作者要消除读者的这种疑虑,便告诉读者:不应躲避责任。因为一方面责任躲避不了,一方面负责任越大,则尽责任越快乐。

文章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用了选言论证的方法。该论证所用选言推理如下:“人生或贫最苦,或困最苦,或老最苦,或死最苦,或负责任最苦。人生并非贫最苦,人生并非困最苦,人生并非老最苦,人生并非死最苦,所以人生肩上负着未了的责任最苦。”文章论证第二个分论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用了三段论:“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快乐,尽责任是苦中得来的快乐,所以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议论文的构思。

说明文教学也应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董旭午老师教学《泡桐——一个好树种》,在学生明白课文第1自然段概括说明泡桐的特点是“生长快、分布广、材质好、用途多、适于农桐间作”之后,问学生:“具体说明的顺序也是这样吗?”学生看课文,摇头,说“不是”。问:“先写了什么?”答:“先写了分布广。”问:“为什么不一致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学生思考1分钟,没有回答。教师指点学生看第2、3自然段的开头。学生说:“第2段开头写了泡桐的原产地和种类,这样的内容比上来就写生长快的特点更自然。既然写了原产我国,写了种类,接下来写分布广就很自然。”学生点头,教师肯定。一会儿,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适于间作和材质好、用途广这些特点的顺序与概括说明也不一致。可能是因为,第3段写了生长快,所以接下来就写适于间作,因为适于间作也是从生长规律来分析的。”又有学生补充:“把材质好和用途多写在后面更好。”老师指点:“请同学们再看课文,用途多这一特点用了几个自然段啊?”回答:“4个自然段。”问:“为什么其他特点各用1段,用途多这一特点用4段啊?”大家看书思考。一位学生回答:“因为泡桐的用途多,所以用多个段落。”问:“这些用途放在一个自然段里可以吗?”几位学生异口同声:“可以。”另一位学生说:“理论上可以,但因为主要的用途与材质好相关,所以放在这一段里,其他用途一段,至少得两段。”问:“既然两段也可以,为什么要写成4段?”一位学生回答:“分开写可以突出用途的地位,因为用途毕竟是最重要的。”这一教学环节,深入了课文的机理,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并借以感悟写作的一般规律。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逻辑思维还可以揭示文本的疏漏。《祖冲之》最后一段说:“直到十五世纪,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把圆周率推算到十七位数字。这时,祖冲之已经去世将近一千年了。”这一段话意在说明祖冲之比国外的数学家更伟大。问题在于,这样的表述能够得出作者想表达的结论吗?课文只是进行了时间上的比较,却没有成就上的参照。比较,应当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系,如果以相同的成就比时间,就要说明,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外国数学家是什么时间得到这一成就的;如果以相同的时间比成就,就要说明,在祖冲之的时代,国外数学家是否提出了圆周率或者计算到多少位。这样的比较才是有说服力的。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提高阅读水平。同时,又从反面培养学生严谨的写作习惯。

阅读教学还应当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谬误。《看云识天气》的教学,有学生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概括为“晴天的云”,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概括为“雨雪天气的云”。教师提出疑问:“课文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其中的‘预兆’该怎样理解?”学生醒悟了,将云的种类分为“晴天将持续的云”和“雨雪天气将来临的云”。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在这样的质疑和反思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的。

质疑和反思,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仔细阅读课文的习惯。让学生概括“晴天将持续的云”和“雨雪天气将来临的云”各自的特点。学生认为前者的特点是“高薄轻”,后者的特点是“低密厚”。教师让学生仔细读书。学生发现课文中写到第5种云“卷层云”时,有这样的句子:“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原来,“卷层云”的特点不是厚,而是薄。因为“卷层云”处于过渡状态。

阅读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倡导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犟龟》教学最后的阶段,教师问:“犟龟这样坚持不懈,它的愿望实现了吗?”有学生说:“没有实现,因为它到目的地的时候,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战死了。”有学生说:“犟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因为它的愿望是参加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尽管狮王二十八世战死了,但它赶上了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而这婚礼正是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

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既是理解课文的需要,又可以借助课文的情境培养相关的逻辑思维能力。《两小儿辩日》,究竟谁输谁赢?这是辩论的根本问题。有的语文课压根儿不管谁输谁赢。但这一问题回避不了。你不讲,学生很可能会问:“老师,两小儿辩日,究竟谁赢了?”你总不能不许学生问吧。要搞清楚谁输谁赢,就要做逻辑分析。两小儿辩日,每人各三句话。第一个小儿的三句话是:1.“太阳早晨离得近,中午离得远。”2.“早晨太阳看上去大,中午看上去小。”3.“如果太阳离得近,那么看上去大;如果太阳离得远,那么看上去小。”第二个小儿的三句话是:1.“太阳早晨离得远,中午离得近。”2.“太阳早晨凉,中午热。”3.“如果太阳离得远,那么感觉凉;如果太阳离得近,那么感觉热。”两小儿的第一句话都是观点。他们的观点正好相反。两小儿的第二句话都是现象或事实。他们指出的现象各不相同,但相互认同。两小儿的第三句话都是规律。他们各自提出的规律不同,说明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也相互认同。也就是说,关于事实和规律的三句话是他们的共识。这是对双方发言情况的基本梳理。这一梳理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区别事实和观点,并懂得共识是辩论的前提。

两小儿的话至少可以构成三组形式结构相同的推理:

【第一组推理】

如果太阳离得近,那么看上去大。

早晨的太阳离得近。

所以早晨的太阳看上去大。

        如果太阳离得远,那么感觉凉。

        早晨的太阳离得远。

        所以早晨的太阳感觉凉。

【第二组推理】

如果太阳离得近,那么看上去大。

早晨的太阳看上去大。

所以早晨的太阳离得近。

        如果太阳离得远,那么感觉凉。

        早晨的太阳感觉凉。

        所以早晨的太阳离得远。

【第三组推理】

如果太阳离得远,那么看上去小。

早晨的太阳看上去大(不小)。

所以早晨的太阳不远。

        如果太阳离得近,那么感觉热。

        早晨的太阳凉(不热)。

        所以早晨的太阳不近。

三组推理都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因此,教学中可以传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以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依据所进行的推理。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意义是有前件就有后件,没前件不一定没后件。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意义,可以提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四条规则。第一,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第二,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第三,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第四,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四条规则,可以提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两种有效形式。

肯定前件式

如果p那么q

p

q

否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

非q

非p

下面的推理是无效式。

肯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

q

p

否定前件式

如果p那么q

非p

非q                                   

我们发现,两小儿的第一组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因而有效。但这一组推理是用观点来解释现象,其观点尚未得到证明,还只是假说。尽管推理有效,结论正确,假说获得了一个支持,但还不能证明观点正确。这一组推理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科学假说的知识。

第二组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因而无效。这一组推理是用现象来证明观点。但是推理无效,也就是双方的观点均未得到证明。这是正常的情况。我们前面说过,两小儿的观点正好相反,也就是互相矛盾。如果双方的观点都被证明,反倒不正常,不可思议了。

第三组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因而有效。这一组推理是用现象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双方推理均有效,说明双方的观点均被驳倒,均被推翻。

总体来看,双方的观点均可以解释一个现象,双方的观点均未得到证明,双方的观点均被推翻。这说明两小儿辩日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或者说不输不赢。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孔子不能决”了。那个时代还没有这里用到的推理和假说的逻辑知识,因而不能评判两小儿的输赢。离开了对两小儿观点与理由的分析说孔子谦虚,只能培养学生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缺乏理解的语文教学是很容易走入误区的。一位名师教学《两小儿辩日》,让学生模拟辩论的过程,由于两小儿的话很少,教师就引导学生“扯着嗓门喊”“拍着胸脯说”“跺着脚喊”。有人说“这是享受语文”。这哪里是享受语文?这是在糟蹋语文,在培养不尊重对方的、粗俗的话语表述方式。

须知这是一篇寓言。说是两小儿辩日,其实是作者自己头脑中日月运行的两种不同猜想在辩论。说是孔子不能决,其实是作者自己不能决。“不能决”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困惑。否则,根据两小儿的观点均被证伪,就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太阳早晨和中午与地球的距离大致相当。我们的先哲与一个伟大的发现失之交臂,可见逻辑的思维工具何其重要。

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语言,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请看《吕氏春秋·察传》第一段:“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而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许多学生认为中间两句是两个比喻,这是没有读懂课文。准确的理解是:第一句提出论点——必须审查传言。第二句就提出理由——因为传言经常是走了样的,甚至是黑白颠倒,面目全非。读者不禁要问,黑与白异常鲜明,何致如此混淆?于是第三句说明,量变的积累引起了质变。第四句说,这就是愚蠢的人们犯错误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先哲们的思想何其深刻!古人善于用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此段二、三两句正是如此。若简单将其理解为两个比喻,就无法理解文章句与句之间的缜密联系了。□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3周》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