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近百年教材解读述评与愿景
作者:李敏 日期:
2024-04-04 点击:
次
《荷塘月色》近百年教材解读述评与愿景
刘真福
【摘 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自1932年入选中学教材已近百年,查寻各个时期教材对它的解读,可以发现一个定位,即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到精细地探索和完成中学文学鉴赏教学;三个高度,即1979年版的政治学解读“高度”、1997年版的文学审美高度和2019年版的文化学解读高度。回顾历史是为了正视现实和展望未来,现行教材对《荷塘月色》的解读取得非常大的进步,未来的课文解读要落实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填补某些空缺,即利用信息资源更好地解读,扩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促成课堂公共话题与个人话语相融合。
【关键词】《荷塘月色》 课文解读 统编教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自1932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已近百年,除特殊年代外,每次新编教材和修订教材都不曾遗落这一经典名篇。它历经漫长的时代变迁而稳居教材显要位置,长久地发扬教化一代代莘莘学子之功德,可谓“不变”;其“变”者,是一代代人对它的解读,为它设计的教学提示和教学练习。本文梳理《荷塘月色》在近百年不同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下的解读历史,并设想合乎情理的解读愿景,以期对当代中学语文的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有所启发。
一、近百年各套教材历时解读述要
1932年版:《基本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第二册,商务印书馆出版,编写者为傅东华、陈望道[1]。据笔者所查,这是最早可查的选入 《荷塘月色》的课本。课文前无预习,课文后无练习;其教学指引便是课文后的几段提示语,其中一段是:
直观的判断有明有暗。选择题材是暗的判断,但也有明白点出的,如本篇……(课文引文略)
或许出于保护青少年纯洁心灵的考虑,编者将原文“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删除。
1933年版:《朱氏初中国文》第二册,世界书局出版,编写者为朱剑芒[2]。课文后除了“注释”“参考”(“参考”以三言两语提示课文内容)外,还有“表解”一项值得一提:
图片
教材另一项设计也值得一提:同题材课文连排,冰心的《莲花》与《荷塘月色》并置一起,这算不算最早的群文阅读?
1938年版:《新编初中国文》第三册,中华书局出版,编写者为宋文翰[3]。课文后的“习题”很简略:
(一) 指出篇中印象写得最明显的一段。(二)同是写荷花,何以会各不相同?
在《杂记二篇》后的“习题”中有一题:
把这文和《荷塘月色》比,哪篇景色写得更清楚?
此外,将《荷塘月色》与苏梅的《画》、王思任的《小洋》、苏轼的《杂记二篇》等以写景文为主的白话文和文言文合成一组,这是今古合成的群文阅读。
1949年版:初中《国语副课文》第二册,上海万叶书店出版,编写者为徐子长[4]。课文后有一“考查”,即练习;“考查”后是“习作”,即写作练习。
考查:
图片
习作:试用一个暑天的傍晚或夏夜作题目,做一篇文章。
由阅读迁移到写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思路。课文后一篇是冰心的《莲花》,此即现行统编初中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荷叶·母亲》。
1961年版:《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编写者无可考[5]。文前无预习提示,文后有“练习”二题:
一、这篇课文描写荷塘月色,先叙荷塘的环境,接着描写荷叶、莲花,然后描写月色。写月色是从荷塘这个角度来写的,所以荷塘的描写和月色的描写结合得很好。仔细体会这种写法。
二、写荷叶、莲花和花的香,写月光,都用了一些比喻。找出来,并说明它的作用。
这是新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首次选入《荷塘月色》。编写者做了一些技术处理:删除了“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和“峭楞楞如鬼一般”二句,并删除了课文最后“这样想着……妻已睡熟好久了”这几句。
1979年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编写者为该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6]。课文名为《散文二篇 荷塘月色 绿》。课文后有“思考和练习”:
一、《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但又幻想超脱现实,思想是矛盾复杂的。反映在这篇课文中,就是全文笼罩着一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其中又夹杂着淡淡的哀愁。对课文中这种矛盾的思想应该怎样认识?
二、课文写荷塘月色,先写荷塘的环境,接着写荷叶、荷花,然后写月色。写月色,是从荷塘这个角度来写的,把荷塘的描写和月色的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体会这种写法。作者写荷叶、荷花,都用了一些比喻,试把这些比喻找出来,分别说明它们的作用。
三 、 (课文《绿》练习,略)
四、这两篇课文写景,善于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写,例如……(略)说说这些写法的好处,并分别再举出类似的例子来。
五、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自然。细加体会。(例句略)
六、熟读《绿》,背诵《荷塘月色》第四、五、六段。
群文阅读、知人论世,以及初显的散文教学,是这套教材编写这一课的特色。
1997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本)·语文》第三册(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供两省一市使用[7]。此时的《荷塘月色》编排在散文单元。课文后练习是:
一、找出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发展的线索,并说说这种感情是怎样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二、认真诵读第四段,说说这一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
三、回答下边的问题,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1.通感,是指……(略)仔细品味下边的句子,第一句是____觉向____觉的转移,第二句是____觉向____觉的转移。两处运用通感,分别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例句略)
2.课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说说下边几例的巧妙之处。(例句略)
3.作者精心选用了许多动词和叠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背诵第四、五、六段。
课文恢复原来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和“峭楞楞如鬼一般”等语句,与朱自清最早原文保持一致,不做任何改动;再有,明确散文教学和文学鉴赏教学定位,是这套教材的突出特点。这些都是历史性的进步。
2004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袁行霈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8]。去除了文前的预习提示。课文后“研读与练习”一、二题平常,与前一版无异,唯有第三题颇有新意:
三、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
……(几则精要的赏析评论略)
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海韩(愈)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烦琐,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这种给出对课文的正反两方面意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合作研讨的新题型分外引人注目。
2004年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丁帆、杨九俊主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9]。对人教版教材多有借鉴,但是一道探究《荷塘月色》意境的题同样引人注目:
意境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互渗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有着描述如画、意境丰富的特点。阅读 《荷塘月色》 第四、五、六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营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的。
2019年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0]。《荷塘月色》 与《故都的秋》并成一课;课文后的“学习提示”是数百字的短文,笔者对这篇短文的内容试做概括提炼:①品味其优雅、朦胧、幽静之美,学习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融入感情,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②赏析课文的语言艺术。单元最后有“单元学习任务”,共3道练习题,题目文字较多,节略如下:
一、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二、本单元的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讨。
教材编排方式新,单课练习变为单元练习,强调群文阅读和整合式学习,是这套教材的优点;但同时又放眼高远,师生接受起来有些“隔”。
以上简要介绍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近百年有代表性的中学语文教材选编和解读《荷塘月色》史况。本文仅关注这些版本有特色、有创新之处,对那些共同性的、一般化的教学解读不述录。另外,新中国成立前的教材版本很多很杂(相比之下,新中国成立后教材版本沿革基本上呈单一的有序的线性状态),不同版本之间互有参照、仿作,本文对面目相同或大同小异的其他教材不予述录。
二、从教材历时解读看编写体例与教学理念的演进
《荷塘月色》在不同时代的教材中存留了极其丰富的解读资料,有必要归纳整理,不妨先将教材解读史划分几个阶段,着重理清其中的编写理念演进的脉络。
1.第一阶段(20世纪30—40年代):多版本情境下的简略粗放的解读
《荷塘月色》于1932年首次选入教材,一直延续到1949年版教材。编写者的拓荒精神、创造精神殊可嘉尚,尤其是各出版单位自创编写体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繁荣局面。最早教材无练习题,却有类似“直观的判断”的教学提示,今人读来不明何意,说明当时的编写意图并不明确;至于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全由他们自由发挥。1933年出现“表解”,用类似今天的思维导图表现作品的写作思路,是非常新颖独到的,对学生接受这篇作品很有益处。1938年开始有了“习题”,好像是从学生写作文的角度设计的,微观入手而易于操作。而1949年的“考查”填表练习题则面目一新,以写促读,又由读到写,最后参考借鉴课文“做一篇文章”,体现扎实的语文训练;相应的缺点是缺乏对课文的宏观的、整体的解读。
让人称赞的是早年教材将《荷塘月色》与其他课文并置在一起,引导学生联读、比读,开了当今盛行的群文阅读的先河。
总之,这十多年的教材建设颇有开山创业之功,其中对《荷塘月色》的解读显出编写者们致力于探索和完成现代语体文阅读、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进程遗迹。在今天看来许多探索的成效虽不甚佳,但是为后来的教材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统一版本情境下的精细深广的解读
《荷塘月色》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度落选语文教材。到1961年,沉寂了十多年之后“回归”教材,查考其“练习”,教材体现了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和写法,体会精彩语句的修辞方法,坚守语文教学“深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即便到了1979年版教材,甚至到了后面各套教材,这一优良传统都未曾中断。
不过1979年版教材是“文革”后恢复统编的高中教材,编写意图是拨乱反正,肃清教材中的“文革”流毒,不仅包容了“文革”前的练习题,还加以丰富、扩展,编写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只是“左”的痕迹仍在,练习题对课文做了过度的政治阐释,显现了那个年代“政治挂帅”的特点。
1996年着手编写“两省一市”教材(1997年使用),教材之路如何往前走?编写组专程求教刘国正先生,他反复强调突出文学特色。因此,这一版教材专事《荷塘月色》的文学审美解读,屏除了其中难以捉摸的政治解读。笔者有幸参加了这套教材的编写,记得讨论这一课时,大家一致同意不再提示“1927年7月”的政治背景,并一致同意恢复课文原貌,即恢复原来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和“峭楞楞如鬼一般”等语句,之后也没有听到任何不良反应。有时历史就是这样无声地进步的。
2003年版高中教材是在1997年版基础上有所创新而编写的,眼界更开阔,学术味更浓厚。最重要的变革是所引述的四则资料既有高度赞赏的评论,又有批判性的评论,促使学生充当“正方”或“反方”发表见解。据笔者所知,各地课堂讨论很热烈,基本上都站在维护朱文的一方,反驳余光中的评论。
2003年苏教版教材对《荷塘月色》解读的优异之处,是引意境说于散文教学中,拓宽了解读的视域,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审美阅读理念。
3.第三阶段(2019年起始):统编版情境下的群文整合解读
这一版新教材的新异与优异之处,不在于集《荷塘月色》既往解读之大成,而在于编排方法和解读理念的开创性、新颖性。其创新点至少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由单篇教学改为多篇教学,即按大单元教学、任务群学习、群文阅读、整合式阅读等新理念构建文学鉴赏的教学体系;二是呈现高大上的教学指向,即“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达到《荷塘月色》解读从未有过的高度。但是新则新矣,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窄化了阅读认知范围,并未超出传统教材解读《荷塘月色》的藩篱;简化了学习活动,仅从文本到文本,不似以前给出恰当的资料链接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讨那样生动活泼;再有,所谓“作者的审美倾向”“人生思考”“民族的审美传统”云云学术性过强,超出了当今高中生的认知水平。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这一版新教材对《荷塘月色》的解读并不是照顾现在的高中师生的现有水平,而是充满进取性和挑战性,是面向未来的新式解读。能做这种高大上解读的学生,理应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放而高远的视野、灵活机智的头脑、熟练的合作探究能力,这样的高中生应是生活于未来时代的。
总之,百年中国语文教材建设堪称成就辉煌,其中《荷塘月色》编写工作的进步简要概括起来是:两次复位——1961年和1979年,在两次被剔除之后又复归教材中;一个定位——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到精细地探索和完成中学文学鉴赏教学;三个高度——1979年版的政治学解读“高度”、1997年版的文学审美的高度和2019年版的文化学解读的高度。
三、近百年历时解读引发未来解读的愿景
回顾中学语文教材《荷塘月色》解读史,仿佛看到一部逐步展开的生动的教科书演进史。所谓教科书,不仅教人读文章、学知识,而且教人思考,教人怀疑和批判,后者似乎更重要。那么,《荷塘月色》解读史提示我们哪些经验体会,启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1.研判历史,充分利用前代教材资源
对历史教材投以冷漠的眼光,那么既往各类解读资源只是不可再利用的废料;对历史教材投以亲切而尊重的眼光,那么既往各类解读有着无穷的资源,既值得欣赏,又可以利用。《荷塘月色》已经被解读了近百年,未来的教材解读可以且必须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寻找方向、明确定位、力求创新。在此坦言,从高中语文教材的历史演进看当今之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对传统教材或教材传统的继承有所歉焉。例如以往教材中的知人论世解读、陈述资料启发思考、探析散文意境等优良编写不见形迹,似应有所继承和发扬光大。
2.革新学法,创设新的文本解读方式
自新世纪初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这种学习方式一直停留在口号上,很难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高中课堂比义教课堂更难改革!所谓课文解读,不能总是把老师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也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独力解读文本,并与同学共相切磋。笔者听过无数的高中语文课,很少是以学生自学和合作探究为主的,基本上都以讲代学、以讲代读、以讲代练。未来什么时候能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研讨式教学,来解读《荷塘月色》这样的经典课文呢?教材负有神圣的使命。笔者以为当今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在学术性上下足了功夫,但是教学论上空白点太多,主要是缺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明确指令和具体策略步骤的引导。
3.开拓资源,探究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方式
以现今条件而论,文本解读资源早已多元化,有教材和练习册所附带的公共资源,有老师所搜用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个性化资源。然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存在重资源轻文本、重给予资源轻传授资源挖掘和利用方法的偏向。其实解读经典课文要以文本为主要阅读物,并通过适量而精当的相关资源扩大教学视野;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开掘和利用各类资源,以扩大眼界,提升见解。现今高中语文新教材并未显现拓展教学资源的努力,连老教材引用的正反两方面材料都遗弃了。未来的教材和课堂解读《荷塘月色》要提醒学生利用资源:甄别之,精选之,化用之,综述之。以资源为垫脚石,步入文本最优化研读与赏析的高阶,这是信息化时代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
4.尊重个性,公共话题与个人话语相融合
当前高中语文新教材和新课堂都致力于形成共同性话语或集体性结论,也就是达成标准、规范、统一的意见,我们所想象、期盼的学生举手发言或参与讨论时说“我个人认为……”或“我不同意老师(或教材)的说法……”,这种让人欣喜的场面何曾见到?学生读完三年高中,学会了模式化思考、规范化答题,思维逐渐磨平了棱角,灵气悟性也遁于无形,已到必须变革的时候了。笔者以为未来理想的教材和课堂解读《荷塘月色》,一方面不排斥公共话题,如“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关注“人生思考”“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等[11];另一方面还要做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需求”[12],用文学鉴赏的话说就是一千个学生有一千篇《荷塘月色》和一千个朱自清。
在当今语文教学艰难探索的时代,回顾《荷塘月色》百年解读史很有必要,借此再度提示教材编写者和课堂教学者,既要有钩深致远的“历史意识”,又要有面向新时代的“未来意识”。其他“老龄课文”是不是也有如此这般的解读价值?
参考文献:
[1]傅东华,陈望道.基本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 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216.
[2]朱剑芒.朱氏初中国文:第二册[M].上海:世界书局,1933:193.
[3]宋文翰.新编初中国文:第三册[M].上海:世界书局,1937:27-31.
[4] 徐子长.国语副课文:第二册[M].上海:万叶书店,1949:47.
[5]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 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03.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63.
[7]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本):语文 第三册(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66.
[8]袁行霈,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9]丁帆,杨九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4:99.
[10][12] 温儒敏,总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 必修 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3,10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
(人民教育出版社 100009)
[《中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