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从遮蔽走向澄明:基于概念分析的写作备考策略

作者:李敏  日期: 2024-04-03  点击:
从遮蔽走向澄明:基于概念分析的写作备考策略

李永严   袁   文

【摘   要】 近年高考着重考查概念关系型写作,高考材料有意遮蔽概念内涵、关系与意义,概念分析是决定写作成败的关键。学生需理解为基,厘清概念内涵外延;关联为重,审思概念相互关系;意义为本,澄明概念命题意图,最终实现从遮蔽走向澄明。
【关键词】 概念   遮蔽   澄明   意义   推理

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材料简练,侧重以概括、抽象性词语遮蔽写作对象,以关联、逻辑性复句遮蔽概念关系,以暗示、隐性的主题表达遮蔽意义指向。学生在写作中存在概念不明、关系混乱、意义模糊等问题。本文以202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为例探索基于概念分析的写作备考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一、概念遮蔽:挖掘材料隐含信息
近年来高考作文材料往往是由两个及以上概念组成关键词,从2022年甲卷“移用”“化用”“独创”、乙卷“跨越”“再跨越”的直接告知关键词,到2023年甲卷、乙卷等将关键词隐含于材料之中,信息的有意遮蔽增加了审题难度。
1.内涵遮蔽,考查本质探寻能力
概念是呈现信息、反映事物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具有隐秘性、遮蔽性,遮蔽方式主要分为抽象表达、正反转化、修饰性阐述、术语移植等。
抽象表达通过运用抽象概念来遮蔽内涵丰富的信息,需要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化抽象为形象。如甲卷“时间”、新课标Ⅱ卷“空间”,概念具有伸缩性、不确定性,抽象单调,但内涵丰富,学生不易深度理解。
正反转化通过正语反说或反语正说来实现信息遮蔽,需要学生以反面思维厘清概念。如甲卷“时间的仆人”反向遮蔽“时间的主人”,乙卷“吹灭”“阻挡”反向遮蔽“照亮”(他人)、“畅通”(彼此)等,概念之间形成正反转化关系。
修饰性阐述常利用各种手法进行暗示,需要通过逻辑分析进行有效推理。如甲卷“时间的仆人”隐喻丧失支配时间的主体地位进而丧失自我的人;乙卷“吹灯”“阻路”在原语境中隐喻个别国家的狭隘动机、自私行为,可引申为个人、企业、团体、民族之间。
术语移植通过将某领域的专业术语迁移到另一领域,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关联。如2022年新高考I卷“本手”“妙手”“俗手”本是围棋术语,此处与为人做事之道相关联,谈如何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实现突破。
2.关系遮蔽,测试关联整合能力
关系遮蔽主要通过单句或复句有意隐藏概念关系,需要学生在明晰概念内涵外延基础上条分缕析单复句关系,进而厘清概念关系。常见关系有条件关系(2021年甲卷“可为与有为”)、对比关系(2022年新高考I卷“本手、妙手、俗手”)、主客关系(2023年高考甲卷“人”与“技术”“时间”)、部分与整体关系(2023年乙卷“一花”与“百花”)等。
需要注意的是,概念关系既有一元关系,也有多元关系。如2023年甲卷中技术是人们处理事务的技能、方法或工具,时间是衡量、判断事物发展进程的工具、指标,技术是背景、前提、引子,时间是论述主体,人是落脚点,技术与时间最终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可见技术与时间是条件关系,人与技术、时间存在主次关系;前后分句形成转折关系,意在强调技术、时间对人类生存生活存在两面性,二者具有矛盾统一关系。
3.意义遮蔽,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意义遮蔽指材料将所包含、映射的内容与生活、社会、国家、民族、个体生命等的关联遮蔽,需以小见大、由此及彼进行链接。从“人—人”角度来说,常见关联主要表现为人与自我、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等,引导学生学会独立管理,健全自我人格,规划未来生涯,热爱民族国家等。如甲卷指向人与自我的关系,探索人有效管控时间的方法、路径,以实现公共时间与私人时间的平衡;乙卷指向人与他人,引申为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互鉴。
从“人—物”角度来说,常见关联主要表现为人与科技、文化、艺术、环境、经典、工具等,引导学生树立信念理想,拥有责任担当,学会批判质疑,正确处理人与世界关系,构建人类和谐家园等。如新课标Ⅰ卷指向人与文化,以好的故事提炼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引领青年人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形成时代共识;新课标Ⅱ卷指向人与环境,以“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小切口,引导学生建构自由安静、惬意放松的心灵空间。
二、概念澄明:彰显材料考查指向
1.理解为基,厘清概念内涵外延
概念理解是议论文写作之基,概念澄明需要内观、外联。内观指向对概念的本质探寻,可通过“种差+属”或“辐射式引申”定义法进行概念澄明。“种差+属”定义法指向纯科学的基本义,首先确定概念所属类别,然后描述其具体特点。以“时间”为例,首先确定时间是衡量工具,然后明确其目的为表现事物发展进程、变化,最后得出定义“时间是表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衡量工具”。“辐射式引申”定义法指向链接个体、生活、社会等的情境义,往往以某一特性为辐射点,向不同方向发散得出其他意义。如由时间能够表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功能特性,得出“时间是能够见证生命从成长到逝去、工作从开始到结束、事物从出现到消失等的参数”。
外联指向写作内容的链接、延展,基于某种特质将概念与外界事物联结,分析概念的类型、功能、影响、转化、创生等。如从时间类型来看,时间可以分为时刻和时段、社会时间和自然时间、公共时间和私人时间、被动性时间和主动性时间等;从时间载体来看,从古至今计时工具不断演进,有日晷、漏壶、机械钟表、电子表、原子钟等;从时间影响来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时间的便利性、精确性、统一性及节约性。如有学生写道:“网络购物的迅猛发展极大压缩了购物所需时间,使购物过程更为便捷、快速;科技的进步促使信息传递更为顺畅,从移动互联到智能设备,信息获取不受时空限制,突破了地域壁垒,有效节省了时间;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则促使某些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力完成特定任务,以高效快速的方式完成任务。”本段话着重分析技术发展背景下个体时间的节约表现,阐述了技术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
2.关联为重,审思概念相互关系
概念关系指向写作纬度,常见关系有转折、假设、并列、递进、选择、因果、条件、承接等。学生需对概念关系开展正反、假设、归谬、因果探讨等思辨性审视,常见处理方法有聚焦关键、焦点转换、反向思辨、高位统领等。
聚焦关键强调抓一连二,抓住一个中心词,连接两个关键词。如面对“本手、妙手、俗手”,我们以“本手”为中心点,抓中间,带两头,练好“本手”,就能有效联接“俗手”和“妙手”;面对“技术、人、时间”,抓住“人”这个关键点,就抓住了技术和时间为人类服务的工具性。
焦点变换强调在常规的中心关键词基础上转换焦点,统领其他关键词。如甲卷审题中我们一般以“人”为中心,能否以“时间”为中心呢?时间因技术发展而更好掌控,时间为人类高效、快乐地工作、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但时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不断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时间。变换焦点之后,可以发现有更多话题展开。
反向思辨强调在常识的基础上逆向假设,追问其合理性、必然性等。如甲卷“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人是否能掌控时间?技术的发展是否真能让我们完全掌控时间?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成为时间的主人吗?我们究竟是时间的仆人还是自己的仆人?我们究竟要做谁的主人?……通过不断反向追问,可以有更深刻的思考。
高位统领强调在关键词为表象的情况下,通过本质性概念统摄关键词。“技术、人、时间”三个关键词探讨的是“科技发展与人的存在”的关系、“生命意义”问题,“一花与百花”“别人与自己”探讨的是“天下大同”“团结发展”的问题。通过对核心本质的探讨,用更高位的关键词统领材料关键词,有利于聚焦问题进行阐述。如甲卷以“生命意义”为高位统领,以“实现生命意义需要正确应用技术,主动掌控时间”为中心论点,设计分论点:“于个人,技术发展与时间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生命的高质量发展,而不仅是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生活中的挑战问题”,“于社会,社会的进步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单一过程,更是个体生命与技术发展相互协同、共同进化的双重协奏”等。
3.意义为本,澄明概念命题意图
意义澄明指向写作目的,针对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在当下的时代映射进行重点阐述,或关联生活、社会、国家、民族,或指向个体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等。常见写作方式是让步(承认其不合理性,阐明合理性、价值)、转折(展示现实中的困难与窘境)、归谬(承认其合理性,得出不合理性)、递进(更进一层,补充完善条件、结果、意义)等,阐明当下仍然存在这样的现实问题,需要具体可操作的策略、建议来引领、改良社会现实,可依循“问题—事例—策略—效果”的写作路径推进。如:
反观当下,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时间极致管理真的让人类走进了精神的伊甸园吗?科技推动创新,时间催促进步,但许多人却因此失去了自我,成为时间的奴隶。(问题)无数青年手不离机,在虚拟世界中乐不思蜀,却不知青春已蹉跎;许多成年人胸无理想,在平淡机械中失去光芒,沦为不思进取的“躺平人”。(事例)面对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要摆脱耽于享乐、安于现状的鄙陋,学会与科技、时间同向而行,互促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效果)
三、多维培养:提升概念分析能力
1.精思深推,通过组合分解开展思辨性推理
作文命题一般采用联言命题,较少采用选言命题,常用关联词如“但、且、也、和”等。如“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p),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q)”就是联言命题,学生可依据一个或多个已知命题,开展组合或分解性推理,从而推出新的简单或复合命题推理,并展开思辨写作。
(1)当P为真,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主人。
(2)当q为真,有人成了时间的仆人,有人因技术发展没有更好地掌控时间。
(3)当P为假,人们没有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4)当q为假,没有人成了时间的仆人,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
(5)当P并q为假,人们没有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也没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2.微写推进,有计划进阶开展常规主题训练
作文备考是系统工程,可从“人—人”“人—物”等角度,针对常规考点采用“显化—细化—活化—深化”的写作步骤,序列化开展基于概念分析的微写作。首先,显化概念,即通过下定义或做诠释明确内涵外延,为学生提供“前提、基础、条件、内因、结果、保障、核心、外显、关键、现象、根本、过程、目的”等概念关系术语,厘清概念关系。其次,细化概念,即通过对比、分类、比喻等阐释概念。再次,活化概念,即将概念转化应用到抽象或具象的表述中。最后,深化概念,即揭示概念本质、效果、意义等。如针对“人与世界”,学生以“面对未知的世界,试错是否值得鼓励”为写作任务开展微写作:
试错是为了探索未知而犯下的错误,是探索未知的有效手段和必经过程。(显化概念)试错不是误打误撞、一意孤行的头脑发热,而是心怀炽热、专注于事的自我优化。(细化概念)当全世界都为美国原子弹的研发震惊讶异时,谁可曾见到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小镇里,美国最顶尖的科学家们在爆炸失败的红灯下,在刺灼粗糙的风沙里,马不停蹄地投入了下一场实验;当全世界都为中国腾飞之姿惊叹佩服时,谁可曾回忆起在遵义会议的小小会堂里,中国共产党纠正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左倾”错误,愿以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保留革命的火种。(活化概念)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路径或策略,试错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进一步推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深化概念)
3.批判发现,直面问题探热点背后事实真相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与社会生活、国家发展与世界局势紧密关联,围绕“立德树人”理念,融大格局于小材料,折射生活体悟和社会发展的要义。可通过每周安排时段,观看精选的《新闻周刊》《世界周刊》等节目,让学生与时代接轨,了解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在批判与发现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写作中结合个体经验与判断实现问题溯源、本质探寻、逻辑推理、思辨批判等。如学生在观看《世界周刊》关于巴以冲突的报道之后,围绕“科技与战争”写道:“科技的发展无疑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随着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生化武器、精确制导打击和远程作战等词汇频繁出现在战争中,使得战争的残酷性愈演愈烈。巴勒斯坦的孩子们发出了令人痛心、催人泪下的疑问:‘我们还能见到明天的阳光吗?’‘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吗?’这些问题,反映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伤害,特别是对无辜儿童的伤害。”
综上,基于概念分析的写作备考依据高考命题方式,通过审视概念内涵、关系与意义,彰显材料考查指向,多维培养概念分析能力,从命题、审题、写作到思维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对写作目的、写作维度、写作内容的深度把握能力,从遮蔽走向澄明。
(四川省邛崃市平乐中学   611539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610036)
[《中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