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单元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
作者:李敏 日期:
2024-04-03 点击:
次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单元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
吴泓
摘要:践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要研读课标,把握该任务群的内容精要;要关注教科书,明确“导语”、“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各自的指向。此外,教师在自己吃透、读懂原著的前提下,要做好从“教”到“学”的“两次转换”工作,进而引导学生学会“梳理”与“探究”。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单元教学;梳理;探究
一、
认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把握其精要
核心目标:普通高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2017版)制定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共五条)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我们应重点关注“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这句话。这是“探索”“门径”、“形成和积累”“经验”、“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的必由之路。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第4条提醒我们要“利用”整本书“正文”以外的内容或信息。因为无论是“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还是“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对“深入研读作家作品”都起到重要作用。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个人”“自己”具体的实践层面。)
(二)教学提示
第一,关于“安排1学分,18课时”,这既出于任务群课程比重的考虑,也在于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而不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第二,“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而不是分散,目的是“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而“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又再次提醒我们学生读整本书不应受课时的限制,而是在课内、课外作合理设计和安排。更进一步说,“阅读一本书”是要有一个“阅读进程时间表”的。(课内外)
第三,说到教师的角色,除了提出目标、组织教学、引导学习之外,还应该注意两个“善于”,即“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二、
认真阅读“导语”“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的内容,明确各自的指向
导语教科书中《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导语”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乡土中国》要求“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红楼梦》要求“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换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就是教师要把对学生一生都有用的方法、门径、经验、本事和本领等传授给学生,使其终身受益。
阅读指导重在指明方向,落实“通读全书”:
如《乡土中国》列出5条:第1条“要有阅读的‘预期’”;第2条“先‘粗’后‘细’,逐步推进”;第3条“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举了“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例子);第4条“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第5条“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红楼梦》列出6条:第1条“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第2条“抓住情节主线”;第3条“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第4条“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举了宝黛二人心灵契合后宝玉哪怕使一个眼色,黛玉也能心领神会;以及红楼中秋夜宴,桂花阴里传悲音的细节);第5条“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第6条“鉴赏语言”。
总之,在明确各部分表述内容的不同指向之后,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的组织与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要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最具个性化和最有创造性的。教科书里的“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具有方向性、原则性、指导性或者参考性的意见或者建议。
三、
《乡土中国》《红楼梦》教学设计思路及建议
下面,在给出《乡土中国》和《红楼梦》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建议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或者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整本书阅读”两个单元,为什么会分别选入费孝通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和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
第一个问题简要回答: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副主任朱于国老师解释说,之所以选择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因为“作为社会学经典著作和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两部书承载着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和思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上海师范大学詹丹教授介绍说:“《论语》是中华文化源头,《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而《乡土中国》又是在另一层面上诠释中华文化。”两位专家都有一个核心词:“中华文化”。朱于国老师更是明确指出:“这两部书承载着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和思考……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是这两本书入选的理由,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教材编写组。
第二个问题:作为一位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这两本书,自身要做好哪些储备和准备?进而言之,就是如何做好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呢?
第二个问题根本在于:
第一,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把这两本书吃透、读懂。教师的吃透、读懂是进行这两本书教学的别无选择的前提条件。所谓吃透、读懂,就是“拉近距离”去读“这本书”的内部的、深层的精细处或者幽微处,然后又“拉远距离”去读“这本书”叙述或论证的层次、脉络、线索、规律等,进而能探秘到书的内在构成与思想内核。
第二,做好从“教”到“学”的“两次转换”。第一次转换是把教师的“学”转换成学生的“学”;第二次转换是教师再次组织教学,引导、促进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督促、保障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第一次转换是让学生“干活”,第二次转换是帮助学生完成“这活”。而这才是“以学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成人之道。
第三,要紧紧围绕课标中强调的“梳理”“探究”四个字,弄清楚什么叫“梳理”“探究”。“梳理”就是分类(含多级分类)、统计、排序或列表等;“探究”就是观察、审视、聚焦、放大、比较、辨别、假设、想象、预测、质疑、推理、判断、确认等。英国应用数学家、生物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说:“分类事实和依据事实推理的艰苦而无情的小路,是弄清真理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