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古诗文有效教学的相关思考
作者:陈琦 日期:
2022-12-30 点击:
次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钱念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蔚成风尚》[N]. 光明日报 201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学习中国古代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作为课程相关目标之一。古诗文作为我国优质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其教学成为当代高中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高中古诗文有效教学的研究就显得格外急切与重要。
关键词:高中古诗文;有效教学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知,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以及强烈的情感性的教学,古诗文沉淀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作品风格各异,满载着着先民们的生命意识以及丰富情感,款款向我们走来。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即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的教学。[ 冯海莲.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那么如何能够实施古诗文的有效教学,笔者就此问题,谈一下相关的思考。
(一)教师的必备素质与相关思考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要实施古诗文的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古典文学素养。至少要掌握解读古诗文的能力,首先是能够通晓古诗文中诸多的语法现象和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翻译古诗文,掌握相关的翻译方法;其次是能够准确的诵读古诗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一直都是古今教授诗文的重要方法。古诗文与现代汉语是有差距的,教师要掌握其中一些语音的流变,诗文的韵律,能够向学生做出精准的示范;再者,是要有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因为古诗文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要能够与现代社会相连接,反映时代精神,古今联系;最后回归到教学问题上看,身为教师要有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能力,选用的教学方法要灵活有效。这些素质的形成,一部分源于教师作为师范生时期的专业培养,另一部分源自于教师的自我修养以及后期教学实践经验中的不断学习与经验总结。因此,对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自身相关必备素质的不断提升,除了教师的自我修行,我国的师范类教育,也应注意对于这些素质的着重培养,语文学科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进展,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传统的古诗文教育,又是其中的重要板块,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民族精神的力量之源。教师是古诗文教育的实施者,所以自身的专业素养一定要过硬。
(二)学生学习现状与相关思考
古诗文因其固有的古今差异,如一些字音,字义差异,文章本身生涩拗峭,晦涩难读,容易使学生产距离感。笔者以自己班级为例,相较于现代文的课堂,在进行部分古诗文教学时,课堂气氛往往较为沉闷,学生缺乏兴趣,仅仅只是等着教师来机械的梳理文言知识和文章的内容,即使将文章的内涵挖掘的很深,学生往往也是兴趣寥然。但是有一点却值得关注,就是每当笔者提及古诗文中的一些传统文化常识,和一些与之相关的小故事小典故,学生的关注度就能达到相对的提升。举个例子,在讲解《勾践灭吴》这篇选自《国语》的文章时,我提到了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刺客”即“荆轲,豫让,专诸,聂政”四人的故事,学生们由之前梳理字词时的昏昏欲睡,逐渐变得兴致勃勃,之后的教学过程也得到了较好的进展。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也是笔者所想到的一个突破点。对于古诗文的有效教学,我们要求教师要拥有能够个性化解读文本并能够联接古今,笔者认为,教师们不妨可以将传统文化常识,作为学习古诗文的跳板与桥梁,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他们所喜欢的文学常识,主动去了解古诗文所隐藏的文化知识与背景,和教师的教学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古诗文知识的良好习得,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并且,古诗文是古人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诗文的韵律,美感还有深刻的内涵需要学生咬文嚼字细细的品味,像《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几个“始”字,就可以带领学生细细的品味赏析,理解柳宗元用字之精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系列动词的生动使用……等等,都是引导学生赏析与品读的良好契机。不妨少讲一些,来重点精讲一些,来精准命中古诗文解析的要点,让学生多诵读,在用心的诵读之中来体会其深刻蕴藉的内涵。
(三)社会与家庭的作用和影响思考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是并列的,缺一不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文教学,与家庭和社会也是息息相关的。首先是家庭教育,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教育对学生拥有持久性的影响,所以家长对子女所施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生优良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形成。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如果能加强相关的家校联系,家庭如果能更好的关注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将会大有裨益,对于教师教学的实施也能有较大的帮助,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者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一切社会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也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经意间所获得知识、技能和道德启示。具体表现在:教育主体的多元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和自主性;教育时间的终身性;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教育形式的开放性;教育作用的普遍性。[ 白晓剑.《梁启超德育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由此可见社会大环境对于古诗文有效教学实施的重大意义。当今社会,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习主席的卓识和倡导,激发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弘扬热情。这种社会大背景,必然可以为当今的古诗文教学,带来正向的有利影响。
(四)结语
所谓“诗言志,词言情,古文多抒发文人情志。”古人读书讲究“不求甚解”,古诗文的教学必须走出纯文字解析和教师灌输式教学的怪圈。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除了要拥有过硬的知识技能素养,也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将“教师”二字一一拆分,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这一职业:“孝”即品德;“攵”即文化;“丨丿”即思辨;“币”即价值;教师只教会学生这四种东西,但是能铸就学生一生的财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注重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家校联系,让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能够有意识的获得古典文化的滋养,随着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整体的社会大环境,对于古诗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将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正向影响。通过对于古诗文的有效教学,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高质传承,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