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真实情境+文史结合”教学实践的探讨
作者:陈琦 日期:
2022-12-30 点击:
次
摘要: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初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这是对素质教育的一大超越。从语文的学科角度来看,语文核心素养是这一概念在语文日常教学中的具体化展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具体表现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各有侧重,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书面语呈现方式,是古人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我民族的文化瑰宝。因而文言文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的培养意义重大。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基础,但是不能死抠文言知识。要明文重义,疏密得当,让学生回到文中自己去揣摩和领悟。所以,情境的设置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是极为必要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到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逐步贯通融合高中学段的各学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自古文史不分家,语文和历史学科在学科知识上有着很强的共通性,尤其是文言文的部分。由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在真实情境下,注重文史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的提升学生的史学意识,革新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自我文史知识体系,从而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文史结合;真实情境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毛主席如是说。历史记录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的产生也正与之相关。从寥寥数十字的《弹歌》开始,文学史的历程伴随着人类社会演进的脚步一路向前。20世纪晚期,美国教育家巴哥莱提出了面向传统的课程内容取向的课程理论,主张有效的民主需要文化上的共性,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除了科学文化常识的学习,民族遗产和民族文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古诗文作为我国优质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其教学成为当代高中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由此,语文教育教学中必然会渗透历史学科的内容。
一、文史结合的意义
(一)知人论世——引起学生的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古诗文因其固有的古今差异,如一些字音,字义差异,有些诗词本身生涩拗峭,晦涩难读,容易使学生产距离感。特别是历史常识的欠缺,学生总是会因此而陷入语境缺失的窘境,无法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理解。笔者以自己班级为例,相较于当代小说文本或是散文文本的教学,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课堂气氛往往较为沉闷,学生缺乏兴趣,仅仅只是等着教师来机械的讲解内容,因为缺乏了解,所以越发的兴趣寥然。所谓知人论世,孟子尝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古代的诗文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具体外化,如果对一个人的生平不能很好的把握,那么终究无法进入文本的核心。因此,通过文史结合的方式,积极补充与教学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的阅读兴趣,令学生和古人同呼吸,同脉搏,领悟其内在要旨,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教学思路。
(二)兼容并包——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入相关历史背景文献的直接引用,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笔者在上《史记》选读中《项羽本纪》时,发现学生对于楚汉争霸这段历史略有了解,但是仅仅局限在对于项羽英雄形象的仰慕和对楚汉争霸的结果的知晓。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学生提供了数首后人评价西楚霸王的诗词及相关的历史文献,为学生讲述了秦末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讲述了楚汉相争的开始经过与结局。在此基础上学习,学生对于文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了较好地把握,一些重要的实词也能够放在语境中较好的把握,相关文言文的学习效果有了较大的提升。对于教师来说,准备一节容量这么大的课程,对于教师自身的文史水平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资料搜集与架构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知识储量也能获得较大的扩充,教学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文史结合的要求
(一)结合学生学情
任何问题都要辩证看待,文史结合的思路虽好,但不能一味地追求文史结合而忽略学生的真实学情。部分历史文献语言解读带有一定难度,学生的文言水平尚且有限,如果忽略学生真实的学情,将会给带有难度的文言文教学带来更多的障碍。在对文言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材料,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夯实语言基础,研究高考现实导向,有针对性地运用情景任务+文史结合教学思路开展古诗文教学。
(二)教师个人要求
真实情境+文史结合这种教学思路的展开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文史知识积累,对于文本要充分理解,能够很好地驾驭文本。课前准备的要求很高,对于文本的梳理翻译一定要全面,资料的搜集力求真实准确。课堂的具体展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同时,我们讲究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与文史结合,但不能够喧宾夺主,语文教学始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文知识的讲解方面,而不能一味强调历史知识使课堂失去语文味,同时情景任务的设置,也要符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实际。
(三)文史知识架构
从目前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要求来看,文言文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无锡2021届高三语文秋学期期中考试中所考的《蒋允仪传》,第一道断句题中,笔者去年所教班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明何为“逆奄”,疑惑之下将该词误解以至于做错。殊不知该词在之前学习过的《五人墓碑记》中就曾经出现过,而明史中对于乱政的宦官诸如魏忠贤之流多用该词。这也就反映出学生的文史知识积累与文言常识积累出现了较大的断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课外文言文中与课内文言文中重合的实词、文化常识等串联贯通,帮助应到学生构建自己的文史知识与文言知识体系。注重积累,如何将短时记忆扭转为长时记忆乃至永久记忆,这个既要靠学生不断地复习回顾,也要靠教师的引导。
三、真实情境下的文言文教学——突破当前的教学困境
所谓真实情景是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均为真实的情景。因为真实情境是现实生活中真真实实发生过的,所以情与景本身就具有打动人的魅力。在文言文教学中设置具体、真实、富有情趣的情境,不但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所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在贴切的语句表达中感受文言文精炼的语言魅力。例如南菁高级中学的陈彬洁老师在教授《伶官传序》这篇文章的时候给出了一个大情境:“宜兴中学历来开展中美青年大使游学活动,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学生开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合作交流的美方学校开设了五年汉语课程,A班学生最近在研究中国历史,精彩的历史故事吸引了他们,他们渴望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我们学校组织了主题为”历史的温度“的中美学生联谊活动,向美方介绍中国历史。高二年级每个班承担一个主题。本班的任务:研习《六国论》《伶官传序》两篇史论文,探索阅读和鉴赏史论文之道,写一篇发言稿,向美方学生介绍中国史论文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个情境的创设贴近当前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层次很清晰,通过联系学生原本学习过的史论文,在探索与鉴赏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史论文,这是一个有效的探索与尝试。对于真实情境以及学习任务的创设,我们一定要审慎思考,不能够让情境与任务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帽子,要真正的通过情境的创设与任务的驱动,带动学生走进文本。文言文的教学因为其固有的文本特征,在日常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真实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的服务于文言文教学。
四、结语
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或思路是彻底完美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发挥它的优点,并在教学过程当中综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式。利用真实情境+文史结合的教学思路来进行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教学探讨方向,随着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整体的社会大环境,为该种教学思路的实施带来了许多积极正向的影响。身为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递祖国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中涵养历史的厚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高质传承,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