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基于传统文化与语文的校本课程的设计之浅议

作者:陈琦  日期: 2022-05-31  点击: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由此,基于传统文化和语文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对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颇有裨益。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学科,校本课程

1.文化传承与语文教育

文化传承, “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承传社会文化 、 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民族文化传承能够增加人们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因此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最经典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根与魂。看不到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迷失自己的学科本色。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表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

基于传统文化与语文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就是在强调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和需求前提下,开展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明确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内容,进行课程评价,通过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循环往复,使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得以优化,以期通过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

2. 基于传统文化与语文的校本课程的设计

“课程”系指根据教育目标,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有计划地编制教育内容的整体计划,是旨在塑造新生代未来人格而设计的蓝图。课程设计就是指课程的组织型式或结构,也就是设计成哪种类型课程的问题。基于传统文化与语文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应当着眼于,“三大回归”。 一是回归我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里寻找教育的方向, 让传统的文化经典重回青少年的语文学习。 二是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 生活是一切文化的源头。 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态,用文化的方式来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寻回学生与语言文字逐渐淡化的关系,让学生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其中有着我们民族传承千年的信念和信仰,从而可以使学生的生命,拥有文化的根基。

2.1课程目标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目标旨在为参与者提供机会,使其感受并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学习中国古代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具体目标细化为:

(1)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量得到提升,提高文化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的基础上提升他们进行传统文化传承课程教育和相关一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教育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观念,形成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知识调查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并把在校本课程中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有文化传承责任感的人,理解和积极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2)鼓励并指导参与者付诸于传承文化的实际行动,扩大社会影响力。敦促参与者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于实践中,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带动同学、朋友、家人、社区群众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活动,扩大行动参与力与影响力。

(3)注重对参与者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归属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传统。

2.2课程内容

2.2.1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打开视角,放开眼界,努力建设优质的资源库。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范围非常宽泛。可充分挖掘教师的课程研发潜力,编写教学文本,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源,编著特色语文与文化传统的校本教材,逐步完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融特色学校、乡土文化传承现状于教学内容设计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实现课程目标。鉴赏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以及强烈的情感性的教学古诗文沉淀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作品风格各异,满载着着先民们的生命意识以及丰富情感,款款向我们走来。古诗文作为我国优质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其教学是当代高中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也可以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各类传统文化常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在竞争与荣誉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教学组织形式

组建传统文化与语文的教学团队,通过培训、进修、自学、互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采用合理的模式来进行教授,采取合作式、探究式、社会实践等课堂组织形式,明确教学目标,查询并设计合理的校本课程教材,制定一定的教学过程,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动力、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生生互动,设定合理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合理实施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相关校本课程中来。

2.2.3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要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基础的考核标准和考核量表,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分层要求,督促先进,鼓励后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信心,获得成就感。

2.3课程实施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要实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学,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古典文化素养。身为教师要有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能力,选用的教学方法要灵活有效。对于学生的现状以及课程的实施要有合理的评估。

3.结语

随着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整体的社会大环境,对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将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正向影响。通过对于此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高质传承,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