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读懂诗歌

作者:钱玉琴  日期: 2025-04-10  点击:

江苏省宜兴中学高三一轮复习之古诗鉴赏

欲读千家诗,先解“诗家语”

 

一、真题引路

年 代

体 裁

作 者

客观题考向

主观题考向

22024新高Ⅰ卷

宋诗

刘克庄

词的内容理解与赏析、描写角度鉴赏

艺术特色对比鉴赏

分析【诗歌手法】

22024新高考Ⅱ卷

宋诗

叶梦得

诗的内容理解与赏析、课内外诗歌相互印证、意境鉴赏

鉴赏诗歌内容情感

分析【诗歌感情】

22024·全国乙卷

宋诗

吕本中

诗歌的综合理解、意境鉴赏、课内外诗歌相互印证、结构呼应

鉴赏字词的表达效果,

赏析【字词】

2023新高Ⅰ卷

宋诗

林希逸

词的内容理解与赏析、语言特色鉴赏

主旨考察,结合课外评论分析

【诗歌主题】

2023新高考Ⅱ卷

宋诗

林逋

诗的内容理解与赏析、艺术特色对比鉴赏

课内外诗歌相互印证,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感情】

2023·全国乙卷

宋词

陆游

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

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感情】

2023·全国甲卷

宋词

晁补之

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诗歌语言考察,结合内容分析【句子的妙处(炼句)】

 

二、考情分析

1.考点分布:主要体现在诗歌语言的翻译上,出发点是让学生读懂文本,目的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从古诗文阅读迁移至古诗词阅读,为隐性考查。

2.考查内容:应通过熟知教材的古诗词,培养理解分析古诗词的能力,是解答古诗鉴赏的必备知识和底层逻辑。

3.掌握程度:知晓古人表达心境会借助古诗词特有的“形”和“语”来表达,能在较短时间内翻译古诗词的文本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问题思考】

1. “离别宽衣带”怎么理解?为什么分别了还要把衣服解开?

2. 马鞍 “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中“尽日解鞍”是什么意思?难道说一整天都在解下?

 

【诗歌之难在何处】

1、“它常常是不合法的,它常常是不合理的,它常常是无言的。即无法,无理,无言。”

2、暗示性、含蓄性、跳跃性、多义性、凝练性。

3、 特殊句法、词类活用,把古诗当成文言文去读。

 

三、解读“诗家语”

()诗之”语“

【链接教材】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首联】(我)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颔联】记得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我)当年白白地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

【尾联】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功绩卓著!

 

诗家语特点一:留白

1、 意象组合中联结词语的省略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联结词语,这九种意象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

2、 省略喻词

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析:山河破碎,(像)风中飘飞的柳絮,身世浮沉,(如)雨中的浮萍

 

诗家语特点二:语序颠倒

3、 主谓前置

例:江边扫叶夕阳僧。【正常语序: 夕阳僧江边扫叶 】

4、 主宾互换

例: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正常语序:黄花报霜信】

5、 定语前置

例:紫收崛岭芋,白种陆池莲。【正常语序:收氓岭紫芋,种陆池白莲】

6、定语后置

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正常语序:一夜飞度月镜湖】

7、定中互换

例:江山故国近,风物饶阳美。【正常语序:故国江山近,饶阳风物美】

8、状语前置

例: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正常语序: 竹声新月依旧似当年】

9、状语后置

例:登高临远虽多感,叹老嗟卑却未曾。 【正常语序: 却未曾叹老嗟卑】

10、名词做状语前置

例: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敞庐。【正常语序:() 北颜上书】

11、名词做状语后置

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正常语序: 桃花依旧 () 春风() 笑】

 

诗家语特点三:词类活用

12、名词活用为动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13、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曛”,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是“昏暗”的意思。

1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

:“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青”,就是将形容词“青色的”当名词来用,代指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

15、形容词使动

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正常语序: 桃花依旧 () 春风() 笑】

:“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绿”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睛。(李商隐《晚睛》)

:“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

16、形容词意动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把……看轻”。

17、名词做状语

: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把……看轻”。

:“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

 

诗家语特点四:互文见义(特殊性)

18、同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准》)

分析:诗句中的“烟”月”以及“水”“沙”互文,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置着凄凉寒冷的秦准河水及水边的沙滩”。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诗句中的“主人””“客”互文,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又一起到了船上”。

19、对句互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词中“惊”“鸣”万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 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司的意境才更显得丰富优美。

 

(二)诗之”形“

【基本层次结构】

1、 古体诗:

形式:从诗句的字数看,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特点:以自然段为层

2、 近体诗

形式:绝句,前两句写景 () ,后两句抒情 (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 ,后四句抒情 ()

特点:讲究起承转合

3、

形式:上阙 (),写景()。下阙 () ,抒情 ()

特点:首句渲染氛围,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起承转合】

类型

示例

 

 

开篇。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述之事、物。往往有点题、统率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绝句首句、律诗首联为

承接上一层而展开,是句的延续、深化。不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对后面的体物写志铺垫和蓄势作用。

绝句第二句、律诗领联为

 

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绝句第三句、律诗颈联为

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青于景等。在结构上,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在内容上,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绝句第四句、律诗尾联为

 

【链接高考】

2023全国卷)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 重点字词理解

2、 整体把握

首联:(我)相枕而卧在船的边缘,乘着小舟,回家的思绪很清静,风景如画,想望之中还恐是蓬莱和瀛洲的仙境。

颔联:长桥横贯湖面,浸透在湖水里树木都已经是秋天的颜色,寺庙倚靠在云雾缭绕的山峰正是傍晚雨后初晴。

颈联:翠鸟羽毛因湿重而低飞,又好像故意避免见我,粉红色的荷花香气袅袅,似乎是在欢迎我回家。

尾联:(我)隐隐约约慢慢地靠近有人居住的地方,林间藤萝缠绕处,依稀传来了鸡和狗的叫声。

 

2023全国乙卷)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 重点字词理解

2、 整体把握

上阕:看透了充斥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轻轻放到一边。脚着涂过蜡的木屐,拄着筇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此时的我,身心安闲怡悦。

下阙: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

 

(三)读诗策略“三路径”

路径一:读懂“诗家语”

路径二:浏览选择题

1.为什么要浏览选择题

1)只有 1 个错误选项,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

2)选择题信息含量大,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

3)选择题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

2.浏览选择题的方法

 

路径三:抓住四角度

1.抓标题

诗歌标题的启示:

  表明题材、体裁

  暗示表达技巧

  奠定感情基调

  揭示作品线索

⑤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交代写作目的或缘由

 

2.看作者

1)遇到熟悉的诗人,要回忆起他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

①生平经历: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常记溪亭日暮) 和《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②创作风格: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 (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遇到不熟悉的诗人,要结合注释解读。

①注释有涉及其生平:注释有专门点明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经历,一般都是很重要的信息,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助力解读诗歌,回答主观题。

②注释未涉及其生平:要看看诗歌正文是否有提及其经历,如果有,也是助读诗歌的好帮手;如果没有,则作者的经历与诗歌内容关联性不大。

 

3.析注释

注释内容

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歌句子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4.品内容

关注角度

举例

分析

关键词句

(诗眼、感情词)

塞上长城自许

流露出空有报国之情,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景、事、情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景:“浮云”有飘忽不定之意,代指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日”代表皇帝;

事:诗人望长安而不见,暗指自己不被重用;

情:“愁”,指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

意象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体现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

用典

 

 

 

剖心①莫写孤臣愤,

抉眼②终看此虏平。

【注】①剖心:商纣王怒比干之谏,遂剖其心。

②抉眼: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终前万分悲愤地说“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分析】陆游用比干剖心、抉眼的典故来抒发自己这不受重用的远臣的愤慨。

 

四、演练现场

【链接真题】

2023全国新高考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整体把握:

标题:交代事件(答:回复;论学:治学)

      交代人物(友人)

首联起:以逐字注释方式研读经典让学习转入困难,人们逢人便说曾参和颜回。

颔联承:哪知道经典剥落皮毛后才隐藏着其精髓,(可是这些精髓)并没有在在人们口耳间相传。

颈联转:禅理要亲身参悟求印证,仙丹须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

尾联合【主旨】:在卖花人花担上看桃花李花(是看不到花儿真正的新鲜活力),这让我想起了鹤山先生的话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答案:A

解析:诗意理解错误。

学术风气要结合全诗综合理解。开篇诗人提出社会现象,陈述不良学风(有点像韩愈《师说》)。“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人们一方面研读经典停留于文字表面;另一方面言必称曾颜,生怕别人说自己不懂,以此装饰门面,显出自己很懂的样子。从后面三联的“皮毛”“参禅”“修仙”“看花”可以看出,首联写的不是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而是“学习方法停留于文字表面、喜好不懂装的”不务实的学风。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①卖花担子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指头树梢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

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2024全国新高考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整体把握:

首联起句,点题交代借宿缘由——喜爱千岁庵前的一脉清泉。“借房眠”呼应“宿”,“一脉泉”呼应“听泉”。暗含对泉声的留恋,何泉让其借房而眠?先声夺人!

颔联承接,以听觉描写为主,“骤闻”与“久听”形成鲜明对比——泉声似户前潺潺流过又如载船滚滚而行:由短到长,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轻到重。

颈联转笔,凸显泉声多态,时而壮伟、时而清脆圆润,借助不同的听觉视觉感受,打通感官,刻画出泉声富于变化的特点。

尾联合意,用典议论,以古证今,借王羲之《兰亭序》,通过湍流泉声与管弦的对比,凸显泉声的音乐性和艺术性,以此表达对泉水的喜爱,对自然的深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答案:D

解析:“而摒弃了乐器”理解错误。

尾联借典故收束全诗,如兰亭雅士集会那样,也认为泉水的“湍流”自然之声胜过丝竹管弦音乐之声,表达了对泉声的喜爱和赞美。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

答案1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感觉水声逐渐弥漫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

答案2

①颔联将“骤闻”和“久听”泉声进行对比,骤听泉声似户前潺潺流过,久听房屋如船随水而行,泉声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轻到重。通过初听和久听的不同感受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泉声的变化多样和神奇美妙;

②颈联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雄壮的“怒声”如震耳畔,圆润的“细点”引人倾听,强弱声势对比中,形象地展现了泉声动听多变的独特魅力,表达了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明确手法为“对比”,分析对象为“泉声”,答题时要紧扣这两个点。

 

2024全国新高考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整体把握:

首联起句,扣题及事,写雨后独卧亭中环境及闻见。由嗅觉上的雨后空气清新,转到听觉上的连营刁斗频传,反差对比中暗示诗人对时局的关注。

颔联承接,视听结合,多次见薄月当轩,惊见秋虫绕鸣,以此衬托夜晚的静谧,引发独处时的复杂情感。  

颈联转写,动静相映,南江汹汹,北斗寥寥,动静中可见画面之层次感,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宇宙的辽阔,此时空转写,难免生出自我渺小和孤寂之感,自然生发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对世事的感慨与思考。    

尾联明志,用典抒怀,诗人白发空老,心事未了,面对儿童请缨,心生惭愧,家国未定,壮志未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答案:C

解析:C中“几看”多次看,非“凭轩”“惊见”见秋虫绕阶鸣叫惊讶而非惊扰思绪。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1

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

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

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答案2

①独卧为山亭闻连营刁斗声声、思国家动荡不安;这种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忧虑让诗人心事重重。  

②而今已是白发苍苍,志士空老,战事频繁之际,只能看薄月过轩、高挂城头,惊秋虫鸣砌;山河飘摇,自己有心无力满腔惆怅。

③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一词暗将矛头指向南宋统治者;回想当年豪情壮志,不由得心事万千,何时再能慷慨报国?

 

解析:考查理解关键词语,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要扣住核心词“白头心事”的因、果及情感作答。

 

【巩固练习】

2020全国新高考卷)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B

解析: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

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2024九省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 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叶梦得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

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攲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

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连日的春风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毕竟时令尚早,还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

B.题目明确词人是在傍晚到湖上游览,词中“残影”“明霞”对此也有照应。

C.湖中景色见于词人的顾盼之间,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暮色中的垂柳朦朦胧胧。

D.面对美景,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

答案:D

解析:不堪:不忍心。 南唐李璟 《浣溪沙》词:“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点检:查核,清点。 唐·白居易“春风携榼出。花教莺点检”

留连:指沉醉逸乐之事,让人留恋不舍。

芳华:春花亦指美好的年华。

这里指重新插去年折过枝的花,古人有游春簪花的习俗。去年花折今年又有花开,但时光不再,年华易老,故生感慨。例如:岑参:“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韦应物:“去年涧水今亦流,去年杏花今又拆。”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答案:

①春色如旧,鬓已成霜,怅惘年华易老;[霜鬓,意象勾连]

②江海流离,居无定所,慨叹人生飘零。

 

2024南京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青玉案·题草窗词卷  李莱老

吟情老尽江南句。几千万、垂丝缕。花冷絮飞寒食路。

渔烟鸥雨,燕昏莺晓,总入昭华谱。

红衣妆靓凉生渚。环碧斜阳旧时树。拈叶分题觞咏处。

荀香犹在,庾愁何许,云冷西湖赋。

[]①草窗词卷:指周密(号草窗)在南宋灭亡后的自编词集《蘋洲渔笛谱》,即词中“昭华谱”。②环碧:西湖边的私家园林环碧园。③荀香:汉末荀彧有体香,据说其至人家,三日香气不歇。④庾愁:庾信本南朝梁时人,梁亡后留居北朝,曾作《愁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食时节,寒笼春花,柳条垂丝,柳絮纷飞,典型的意象描画出典型的江南风物。

B.上阕歇拍处视听结合,既写烟雨中的渔鸥,又写夜燕呢喃、晨莺悦耳,尽显韶华。

C.“红衣妆靓写出荷花娇艳情态,水岸渚畔,凉气袭人,可以想见荷花摇曳身姿。

D.下阕忆往怀旧,西湖荷塘深处,夕阳下的环碧园林,曾是朋友们分题吟咏的地方。

答案:B。解析:什么是歇拍?填词每阕之末,谓之“歇拍”,犹曲之煞尾。即“渔烟鸥雨,燕昏莺晓,总入昭华谱。”一句。其中“尽显韶华”错误,此处指周密诗集 。

 

16.本词是作者为好友周密的词集所作的题辞,其中体现了作者对词集的哪些认识?请简要概括。(6

①作品写尽江南曾经的美好。(上阙“吟情老尽江南句”)

②作品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才情风韵。(下阕“荀香犹在,庾愁何许”)

③作品弥漫着作者的家国之痛。(结合注释)

解析:

本词是作者为好友周密的词集《蘋洲渔笛谱》所作的题辞,其中体现了作者对词集的几个重要认识:

词集内容丰富且情感深沉:词中的“吟情老尽江南句,几千万、垂丝缕”体现了周密词作中对江南风情的深情吟咏,内容丰富且情感深沉,如同千万缕丝线般连绵不绝。

词集风格清新雅致:从“花冷絮飞寒食路,渔烟鸥雨,燕昏莺晓,总入昭华谱”可以看出,周密的词作风格清新雅致,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并融入词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词集体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整首词不仅是作者对周密词集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友谊之情。从“拈叶分题觞咏处”可以看出,作者与周密曾有过共同的创作经历,这些回忆更加深了作者对词集和友人的情感认同。

词集中体现了友人的才华和愁思:结合注释“庾信本南朝梁时人,梁亡后留居北朝,曾作《愁赋》”“周密(号草窗)在南宋灭亡后的自编词集”以及物是人非的慨叹可见暗含的家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