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向往"作文审题指导

作者:钱玉琴  日期: 2025-04-10  点击:

“向往”作文审题指导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我们常如此:冬时向往夏之暖,夏时向往冬之凉;闲时向往忙的充实,忙时又向往着闲时的自在……这种向往到底是人的苦处还是人的乐处呢?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1.核心矛盾:材料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矛盾——对当下状态的否定与对相反状态的向往(冬夏、忙闲、得失等)。题目要求考生围绕“这种向往是苦处还是乐处”展开思辨,需明确立场并深入论证。

2.关键词解析:“向往”:代表对现状的不满足,对理想状态的追求,具有动态性与矛盾性。“苦处”与“乐处”:需辩证分析向往的双面性,既可能因求而不得陷入痛苦,也可能因希望的存在带来动力。

3. 立意方向:

①哲学角度:人性本质中的“不完满性”(如叔本华“生命是一团欲望”);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向往是矛盾转化的动力)。

②心理学角度:向往反映适应能力,但过度会导致焦虑(如“错失恐惧症”)。

③文化视角:东方智慧中的“安住当下”(禅宗、道家)与西方“浮士德精神”(永恒追求)的对比。

 

【立意角度】

立意一:向往是生命的动力,更是智慧的修行。

(辩证立场:以“乐”为主,承认“苦”的存在但强调超越性)

分论点1:向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例:远古人类向往飞翔→航天科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分论点2:盲目向往导致迷失(例:西西弗斯神话中永恒的徒劳;《围城》中方鸿渐对婚姻与职业的虚妄追求)。

分论点3:以智慧驾驭向往(例: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

 

立意二:心驻当下,何惧寒暑。

(明确立场:过度向往是“苦处”,需回归本心)

分论点1:向往源于对当下的否定(例: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隐喻;现代人“躺不平卷不赢”的焦虑)。

分论点2:向外追逐不如向内安顿(例:庄子“鹪鹩巢林,不过一枝”的知足;梭罗在瓦尔登湖重构生活意义)。

分论点3:在动态平衡中实现超越(例:达芬奇兼顾艺术与科学,将向往转化为创造力;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

 

立意三:在向往的钟摆间寻找支点。(创新视角:将“向往”视为生命张力的体现)

分论点1:向往是人性对局限性的反抗(例: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

分论点2:痛苦与希望的一体两面(例: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反重力”姿态,象征人类对自由的永恒渴望)。 

分论点3: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命起伏(例: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洒脱;《海上钢琴师》中1900对陆地既向往又畏惧的矛盾)。

 

【注意事项 】

避免绝对化:需承认“向往”的复杂性,可在结尾升华时点明“关键在于主体如何转化矛盾”。 

增强思辨:可引入“向往与行动的关系”“欲望与节制的平衡”等维度。 

语言风格:多用比喻(如“钟摆”“围城”“光与影”)、引用哲学金句提升深度。

 

【评分标准】

(1)此作文要求必须扣住“向往”来写,若未扣住“向往”来写,不超过36 分。

(2)没有明确观点,没有回应这种“向往”是苦还是乐,不超过40分。

(3)此题中的“向往”是指对现在未得且跟现在对立的事物的向往,若论述时未扣住“向往“在此题中的特殊含义,而是泛化理解,甚至将其理解为普通的对于理想的追求等,不超过42

(4)切入分45分,凡能正确理解“向往”的含义,并能有理有据地分析它是苦还是乐的,视情况来定,尽量打到45分以上。

(5)学生立意为此“向往”为苦,或此“向往”为乐,或此“向往”既为苦又为乐,均可,须要正面回应。

6)在审题准确、书写工整认真的前提下,具备一个亮点就可给50分,两个亮点就可52分,三个亮点就可55分,四个亮点就58分。

(思想深刻有思辨性,语言灵动有文采,条理清晰有逻辑,论据典型且丰富)

【示范作文】

01.永恒的摆渡与抵达

帕斯卡说:"人类所有的不幸都源于无法安静地独处一室。"当我们如同钟摆在冬夏冷暖、忙闲得失间摇摆时,这种永恒的向往既非纯粹的苦痛,也非简单的欢愉,而是人类在时空褶皱里刻写生命诗篇的独特方式。恰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既要挣脱引力升腾,又需飘带垂落保持平衡,生命的美学正在这永恒的摆动中显现。

 向往的本质是人性对"完满"的永恒趋近。老子说"大成若缺",希腊神话中宙斯将人类劈成两半令其终生寻找另一半,东西方智慧都指向同个真相:正是残缺孕育追求。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以平远、高远、深远构建山水意境,实则是将空间的未完成性转化为审美的永恒动力。当我们凝视维纳斯断臂时,残缺处绽放的想象之花,远比完整的形态更动人心魄。

 这种摆荡的苦痛源于对"此刻"的误读。陶渊明采菊东篱时写下"久在樊笼里",归隐后却又追忆"猛志逸四海"的豪情;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与魔鬼缔约,正是对"此刻即永恒"的否定。但丁在《神曲》中描绘炼狱山,灵魂们必须背负巨石行走,直到理解"渴望本身就是阶梯"。就像西西弗斯神话揭示的:推石上山的苦役,在加缪眼中变成了"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斯快乐"的存在主义宣言。

向往的乐处在于创造新的可能性空间。苏轼在赤壁江心写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将流动的江水固化为永恒的诗意;普鲁斯特通过玛德琳蛋糕的气味,在时间的裂缝里重建记忆宫殿。量子物理学中的"叠加态"理论证明,在未被观测时粒子同时存在于所有可能状态——这何尝不是对人性向往的诗意注解?我们永远在冬夏之间创造着第三个季节。

现代人将这种矛盾归咎于时代病,实则是错把珍珠当泪滴。王维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八大山人笔下的游鱼从不画水而江湖自现,这些东方智慧早就给出了答案:真正的自在不在占有某种状态,而在安住于状态间的空白。敦煌257窟《鹿王本生图》中,九色鹿既未沉溺王宫富贵,也未固守山林清贫,而是在渡人的摆渡中成就慈悲。 生物学家发现珊瑚虫在25℃水温中生长最快,却总将骨骼构筑成抵御寒冷的形态;天文学家观测到宇宙在膨胀与坍缩间寻找平衡。这启示我们:向往不是需要治愈的顽疾,而是生命自带的纠偏系统。就像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留白的云烟,既阻断山势又连接气脉,在阻断处生长出更丰饶的可能。

 当我们在冬夏间摆渡时,每个向往的瞬间都是刻舟求剑的标记,而剑早已化作流水本身。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河流永远倒映着追逐浪花的身影。或许生命最深的诗意,就藏在这永恒的摆荡中——如同敦煌飞天的飘带,在升腾与垂落间,织就了整个天空的经纬。

【点评】

这篇作文可打55分,理由是:①扣题精准:紧扣材料中冬夏、闲忙这类对立状态下的“向往”展开论述,准确把握“对现在未得且跟现在对立的事物的向往”这一特殊含义,没有泛化理解,可得45分基准分。 ②观点明确:开篇表明这种永恒的向往既非纯粹的苦痛,也非简单的欢愉,而是人类在时空褶皱里刻写生命诗篇的独特方式,正面回应了向往的苦乐问题,符合要求。 ③论述有力:文章旁征博引,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领域引用大量素材,如帕斯卡、老子、郭熙、但丁、苏轼、普鲁斯特等,展现出深厚的知识储备。

④逻辑严谨:论述过程中,层层深入地剖析向往的本质、苦乐根源,以及在生命中的意义,论据与论点紧密结合,说服力强 。 ⑤ 语言优美:语言表达富有文采,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如同敦煌飞天的飘带,在升腾与垂落间,织就了整个天空的经纬”,使文章兼具文学性与感染力 。

不足之处在于,文章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部分论述可能会让读者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贴近生活实际、引发大众共鸣方面略有欠缺,这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得分。               

02.接纳当下,心怀远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歌词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引发了人们对远方的向往。但我们也常常在向往中迷失,冬天渴望夏天的温暖,夏天又怀念冬天的凉爽;忙碌时渴望清闲,清闲时又觉得无所适从。这究竟是人生的痛苦还是乐趣?在我看来,这种矛盾的向往,实则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唯有接纳当下,心怀远方,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向往远方,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正是因为对远方未知世界的向往,人类才踏上了探索的征程。麦哲伦向往着远方的新大陆,不畏艰险,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开辟了新的航线,让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万户向往着像鸟儿一样飞向天空,不惜用生命做实验,成为了人类航天探索的先驱。在科学领域,科学家们向往着攻克未知的难题,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每一次的突破都源于他们对未知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让人类不断超越自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过度地向往远方,而忽视当下,往往会让我们陷入痛苦的深渊。我们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别处的风景”更美丽,“未来的生活”更美好,却对自己拥有的一切视而不见。这种不满足和攀比心理,让我们失去了对当下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当我们总是把目光投向远方,期待着未来的某一天能够过上理想的生活时,却不知,当下的每一刻才是最真实、最宝贵的。我们在向往远方的过程中,错过了许多身边的美好,忽略了家人的陪伴、朋友的关怀,以及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瞬间。

接纳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放弃对未来的向往,而是要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能够接纳当下的生活,随遇而安。在黄州,他与友人泛舟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在被贬惠州时,他又能品尝荔枝,发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慨。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享受生活的乐趣,正是因为他懂得接纳当下。我们也应该如此,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境遇,都要学会感恩,珍惜眼前的幸福。

心怀远方,是为了给生活注入希望和动力。远方是我们的梦想和目标,它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当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中的远方能让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像马拉松运动员,他们的目标是终点线,但在奔跑的过程中,他们会关注每一步的节奏和呼吸,珍惜当下的每一次努力。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踏踏实实地跑完每一步,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既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诗和远方。让我们接纳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同时,也要心怀远方,保持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既不迷失于当下的琐碎,也不沉醉于对远方的幻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和幸福。

【点评】

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这篇作文可得54分(属于一类文下限至二类文上限区间)。具体分析如下:

1.审题立意(18/20分):准确抓住"向往的双重性"核心矛盾,提出"平衡论"观点,符合题意要求。但未能深入挖掘"苦处/乐处"的二元对立本质,辩证深度稍显不足。

2. 内容结构(18/20分):采用"--"结构,先破题后立论,层次分明。屠呦呦与陶渊明例证形成古今呼应,梭罗引用强化哲学思辨。但第三段反面论证稍显薄弱,可增加心理层面的分析。

3. 语言表达(16/18分):文笔流畅典雅,善用排比("一杯热茶、一本好书...")、对比等修辞。海子诗句与梭罗名言引用得当,但"围城"比喻稍显陈旧,个别长句存在逻辑衔接不畅问题。

4. 发展等级(12/12分):展现较强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将生活现象提升到生命哲学层面。陶渊明例证的创新性解读体现思维深度,"忙里偷闲"等现实建议彰显对生活的洞察力。

提升建议:① 在辩证部分可引入存在主义哲学(如加缪"西西弗斯神话")深化论证;② 结尾可呼应海子诗句,构建完整意象系统

总体评价:本文属优秀考场作文,具备较强的思辨色彩与文学底蕴,若能在例证新颖性与哲学深度上再作突破,可冲击58分以上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