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转载——刘兆刚丨提升学生语文关键能力——读程翔《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有感

作者:赵瑜  日期: 2025-04-09  点击:

程翔老师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三个实录,这是第三个。第一个是程老师1984年参加泰安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时的教学实录,收入《语文教改探索集》。第二个是在第一个基础上的修改版,收入《我的课堂作品》。三个实录前后跨越四十年,记录了程老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翻阅第一个实录,发现教学的第一环节安排了播放课文录音,第二个实录还强调了“悼词”文体,教学过程有“预设—讲授”的影子。在第三个实录中,这些都不见了,突出了学生自读、概括能力、文章思路和科学评价,彻底转向“预设—生成”模式。这个变化说明,程老师的教学越来越集中指向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提升。程老师执教该课,从学生对课文的认同度和情感体验入手,相机诱导,于无疑处生疑,由此引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语文要素。学生分组讨论“恩格斯是如何用短篇幅来概括马克思一生的”,继而产生了对文章结构特点的困惑。这个困惑是在学生朗读课文、深入文本,继前一个问题之后产生的。于是学生被问题驱动,与文字进行搏击。正如学习游泳,即使大教特教游泳方法,如果不下水去练,是怎么也学不会的。程老师深谙此道。他与学生一起平等交流,互相启发。在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文字中徘徊,时而深入文字内核,时而俯视文字提炼。在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时,程老师促使学生思考——“这句话告诉了你什么”;在学生处于清醒状态时,程老师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抓住特点,要言不烦。这就是概括能力”;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程老师在思维方向上引导——“如果恩格斯没有很强的概括能力,能不能在这么短的篇幅内概括马克思的一生”;在学生处于“断路”状态时,程老师铺垫连接学生的思路——“如果说第三、四两段写了两个点,那么第五段……”。

像这样进行了两次分组讨论,而每次的讨论交流,程老师没有奉送给学生答案,都是以问题的方式去启发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各抒己见,表达个性化的理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活动时间超过了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学生的活动不局限于座位,还走到讲台前;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全程都是学生在动脑、动口、动耳、动手。学生经历了从不喜欢课文到喜欢,没有被课文内容牵着鼻子走,而是提取其中的语文要素,切实获得了语文关键能力——构思波澜起伏,谋篇布局严谨,过渡严丝合缝,点面结合手法,类比对比突出,以及重复词语的秘妙、关联词语和段首句的运用,把这些“素养点”,即“能力点”,由点连线,由线成学,体现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四十年三个实录,体现了程老师不断进取的专业自觉。这一点对广大教师颇具启发意义。有人批评公开课作假现象,我在程老师课上看到的是常教常新,看到的是变与不变的和谐发展。从“预设—讲授”到“预设—生成”,这个变化是深刻的。程老师始终重视语言这个核心,这个不变也是深刻的。



       


刘兆刚:广东省深圳科学高中五和学校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年3月(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