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张彬福丨每一节课都是智力创作的成果——读程翔《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有感
作者:赵瑜 日期:
2025-04-09 点击:
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课文语言精练而内涵丰富。理解的时候需要像泡茶一样,将其中的味道慢慢散发出来。这“泡茶”的水,即是对语言的理解;“味道”就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理解、赞颂和情感。如果这水质、水温、水量不到位,茶是很难被激发出其特质的。其次,学生对这种具有一定抽象程度的理论文章(且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即使是演说词),难免有畏难心理或情感排斥。课文难以读进去,学生不太喜欢,成了教学这篇课文的两难。从教学实录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在一年前学过这篇课文了。我猜想,或许是主办方想看看程翔老师如何教学这样一篇“两难”的课文,所以不惜请来学过这篇课文的学生再跟着程老师学一遍。但如此一来,这节课对程老师来讲便是难上加难了。程老师不愧是语文教学的高手。一是他注重了解学生的已知,在此基础上来实施自己预设的教学方案。二是他紧紧抓住本课语言和写作方面的特点,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课上有新的获得——程老师指导学生品尝到用好水冲泡出的好茶。至于程老师在教学上的其他过人之处,诸如教师的语言艺术、板书艺术、驾驭课堂艺术、教学民主等,此前已经有很多评价和研究了,无须赘述。我曾经跟北京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讨论过备课与教学的问题。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要思考和处理好这样五个问题。第一,准备讲点什么?但要考虑是否能讲其可听,也就是值得讲一讲;倘若让学生讲,学生能不能讲出点有启发性的东西。第二,打算让学生想些什么?但要注意能使学生想其可想,也就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价值。第三,打算让学生“记得”点什么?要将确实有的记下来。如果除去要求背诵的文段,课堂上从来不让学生再记些什么,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第四,怎么让学生不烦?这需要用减法。一节课45分钟,教学设计要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和能力实际出发,让他们做得到,做得好,有收获。因此做完教学设计之后,要审视一下——要求的内容是不是多了?第五,能不能让课堂上有高效互动?使课堂上出现这种局面,就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出发。如果读者有兴趣,用这五个方面对照程老师的这节教学实录,从里面一一找答案,那是一点也不困难的。程老师与顾老师是两代人,但是两个年代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对备课与教学的认知与实践如此一致,这是否反映了其中的基本规律呢?程翔老师将他的课堂教学称为“作品”。我观摩(阅读)过他许多课,独创性是突出的,可以说,每节课都是他智力创作的成果。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年3月(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