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转载——程翔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

作者:赵瑜  日期: 2025-04-09  点击:

我最早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公开课是1984年,获得泰安市教学比赛一等奖。从那时至今已过四十年,其间我多次执教本文,并不断修改,先后收入《语文教改探索集》和《我的课堂作品》。2023年4月15日,我应邀在青岛九中执教该文,后整理成第三个“实录”,与前两个相比有些变化。课文常教常新,永无止境,至今我仍不敢说已经完全吃透文本,也不敢说这个教学设计是最好的。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和广东省深圳科学高中五和学校语文特级教师刘兆刚老师为本节教学实录写了课评,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大家是高二学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应该学过了。今天再学,我估计你们不大情愿,是吧?

(生笑)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温习一遍。虽然学过,但也过去一年了,特别是疫情期间居家学习,估计你们印象不一定那么深。下面抓紧看一遍。

(生温习课文)

师:看完了吧?

生:看完了。

师:好。喜欢这篇课文的举手。

(一人举手)

师:大家互相看一看,只有一个同学举手。不喜欢的举手。

(众人举手)

师:多数。说不上喜欢不喜欢,两次都没举手,属于第三种情况,举手。

(一人举手)

师:好。就是说,不喜欢的是大多数,喜欢的很少。那位女生,你为什么喜欢这篇课文,说给大家听听。

生:这是一篇演讲词,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结,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有意义,所以我喜欢。

师:很有意义,好,请坐。刚才那么多同学不喜欢,原因是什么呢?我来替你们说一下。第一,因为这是纪念马克思的,所以不喜欢。是这个原因的,举手。

(无人举手)

师:好,不是这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本文写政治方面的内容,很多内容在政治课上学过,语文课要变成政治课啦,所以不喜欢。是这个原因的,举手。

(众人举手)

师:好的。第三个原因,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读后没觉得有什么可学的,教材选编者为什么要把这样一篇课文选到课本中呢?真的不理解,还不如随便在报纸上找一篇新闻报道看得有意思呢。是这个原因的,举手。

(两人举手)

师:我替你们说出来了,减轻你们的心理压力。我们今天不是要上政治课。我们对马克思心怀崇敬之情,但不是要上成歌颂马克思的课。我们上的是语文课。这篇课文的语文因素太重要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不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友谊很深很深?知道的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请放下。列宁说过一句话赞颂他俩的友谊,知道的举手。

(无人举手)

师: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既然这样,马克思去世了,恩格斯要写悼念文章,是不是有很多内容可写?即便写成一本书也可以吧?

生:是的。

师:可是,同学们看,这篇文章共有多少字?数一数。

(学生查字数)

生:一千多字。

师:你们产生问题了吗?

生:产生了。

师:什么问题?

生:既然两个人感情这么深厚,恩格斯为何不写长一些?

师:请坐。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产生了同样的疑问,怎么可能用短短的一千多字就把马克思的一生概括出来呢?

生:这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节省时间,不能太长。

师:节省时间?

生:还有,就是有时是无语凝噎的。想说很多话,需要去凝练。

师:请你调整一下思路——如果恩格斯没有很强的概括能力,能不能在这么短的篇幅内概括马克思的一生?

(学生略有所悟)

生:不能。

师:对。这篇文章表现出恩格斯的什么?

生:语文能力。

师:好。刚才那位同学用了“总结”一词,是不错的。换成“概括”或“评价”也可以。恩格斯高度概括马克思的一生。同学们把这句话写下来。

(生写)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恩格斯怎么就能在这么短的篇幅内把马克思的一生概括出来呢?用了什么手法?这位同学,你来把课题写一下。

(生板书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恩格斯”)

师: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来准备这个问题。恩格斯怎么用这么短的篇幅把马克思的一生概括出来的?认真看书。

(生看书,思考)

师:时间到。下面四个人一组交流讨论。

(生分组讨论,师倾听,参与)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恩格斯是通过写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来概括的。

师:马克思一生的贡献太多了,他是怎么高度概括的呢?

生:抓重点。重点写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

师:你们同意他说的吗?

生:还有办报和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师:好。“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与“办报和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是同类的吧?

生:是的。

生:不是。

师:哦,有分歧。刚才我参加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发现同学们都是认真交流的,很好。不过同学们的分类与归纳意识不够。这篇文章不是那么好懂的。比如,有一个地方让人困惑。大家看书。文章第一段交代马克思去世的时间,第二段写他去世造成的损失。来,你把第二段读一下。

(生读第二段)

师:“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中的第一个“对于”指向什么?

生: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师:第二个“对于”指向什么?

生:历史科学。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对于全世界战斗的无产阶级”?

生:当时无产阶级运动没有那么广泛,主要集中在欧洲。

师:很好。中国无产阶级是什么时候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

生:五四运动。

师:对。什么是“历史科学”?

生:研究历史的科学。

师:准确地说,历史科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这是指向理论的损失,还是指向实践的损失?

生:指向实践的损失。

(师板书“实践”)

师:对于历史科学,指向的是什么?

生:理论的损失。

(师在“实践”下方板书“理论”)

师:好。这就是第二段的内容,概括地讲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理论和实践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是这样吧?

生:是。

师:好的,这段具体展开来写了吗?

生:没有。

师:具体展开是在后边,对不对?

生:我明白了。恩格斯用了分类的方法来概括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类。

师:很好!你领悟了,请坐。(师板书:分类)那么,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有哪些?

生:理论上的贡献有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

师:完整吗?

生:还有其他很多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这样的领域很多。

师: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五段)

师:本段写具体内容了吗?

生:没有。

师:如果说第三、四段写了两个点,那么第五段……

生:第五段是略写。恩格斯用详略结合的写法概括马克思的一生。

师:这位同学悟到了。其他同学呢?

生:我觉得是点面结合的写法。第三、四段是点,第五段是面。

师:谁说得更好?

生:第二个同学。

师:是的。

(师板书:点面结合)

师:写实践上的贡献呢?是不是也是这个手法?

生:是的。先写点,用两个“参加”和“斗争”来概括,后面写办报和创立国际工人协会两个点。

师:真聪明!至此,我们已经总结出两种手法了——分类和点面结合。接下来有一个更难懂的问题出现了:恩格斯在第二段中写马克思两大方面的贡献与后面具体展开写两大方面的贡献,有没有让你不好理解的地方?

生:没有。

师:再仔细看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看,恩格斯具体展开的时候先讲了两个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这是理论。

(师板书“理论”)

师:然后讲了什么?

生:实践。

师:对。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什么家?

生:革命家。

师:两个“参加”和“斗争”指的就是革命家的马克思,这是指向什么的?

生:实践。

(师在“理论”下方板书“实践”)

师:同学们看黑板,产生问题了吗?产生问题的请举手。

(众人举手)

师:你说,产生什么问题了?

生:第二段概括部分先提到实践,后提到理论,而下文具体展开部分则先说理论,后说实践。这是为什么?既然“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为什么不先说他在实践上的贡献呢?

师:好!你到前边来,用箭头表示一下这种关系。

(生用交叉箭头表明关系)

师:你请回。沿着前面的顺序写多好呀,为什么要倒过来?产生这个问题的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好。这是本文的一个大问题。下面四个人一组讨论。

(生讨论,师倾听,参与)

师:好。我发现同学们思考得已经很深入了,谁来讲一讲?你来,到前边来。你站在黑板前,像老师一样给同学们讲。

生:先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有点笼统。

生:我们小组找到了两句话,第一句是第六段的开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第二句是第七段的开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师:我插入一个问题。“就是这样”,是哪样?

生: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很多重要贡献。

师:用书上的话回答。

生:我认为是第五段中写马克思理论上的贡献领域很多,而且不是浅尝辄止。

师:用两个字概括出来。

生:广和深。

师:很棒!这又一次表现出恩格斯的概括手法——指出理论研究的特点。马克思在理论上的研究有两大特点:广、深。抓住特点,要言不烦。这就是概括能力。

(师板书:广、深)

师:我们接着看“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句话。谁来分析?

生:当恩格斯写完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后,有人会认为,马克思一生主要的贡献就是理论上的伟大贡献。为了防止人们误解,所以才用这句话来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

师:很棒!当时的确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就是一个理论家。如何准确评价马克思的一生,谁最有发言权?

生:恩格斯。

师:对。同学们看第七段的开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马克思真正的使命是参加革命斗争,是实践。

师:斗争的特点是什么?

生: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

(师板书: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

师:又一次指出特点。恩格斯太会写文章了!再细看,恩格斯写马克思两个发现非常伟大,伟大到什么程度?

生:伟大到可以推进革命。

师:恩格斯怎么说的?

生:恩格斯说,“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师:“过去”,就是历史。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个发现改变了过去人们的错误观点。恩格斯为了说明这个贡献的伟大,与什么进行比较?

生:“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师:把这句话去掉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这是类比,这两个发现同等重要。

师:对。你说达尔文的贡献伟大不伟大?

生:伟大。恩格斯把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放在一起。

师:对,真的非常伟大!好,接着说马克思在理论上的第二个贡献是什么?

生:发现剩余价值。

师:这个发现伟大在哪里?

生:文中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前怎么样,现在怎么样。

师:对比。把这两个方法写下来。

(生写:类比、对比)

师:恩格斯怎样从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过渡到剩余价值的发现呢?你们看,作者用了什么句子?

生:过渡句“不仅如此”。

师:对。“不仅如此”,把这四个字画下来了吗?画下来。

(生标画)

师:有什么作用?

生: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

师:你们作文时会用这样的句子吗?

生:不会。

师:受启发吗?

生:很受启发。

师:大家再一起读第五段。

(生齐读第五段)

师:读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激动。

师:恩格斯充满了什么?

生:充满了激动。

师:他为有这样的伟大战友感到什么?

生:自豪。

师:好!你把这一段朗读给大家听。

(生朗读)

师:即使……,也……。即使,是先退一步的意思。同学们,这样的句式你会用吗?你看看恩格斯的语言,丝丝入扣。“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文章在这里出现了什么?

生:转弯。

师:(笑,竖大拇指)说得好!一个大转弯。写这种文章也有转折起伏,这是作者思路上的大转弯。不是文章高手怎么会写得出来?你们写不出来,当然,我更写不出来。

(生笑)

师:我查过本文的英文版。恩格斯发表这篇演说时用的就是英文。英文写的是“But this was not even half the man”,翻译成中文是“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时候我们又会产生一个新问题,什么问题?

生:到底什么是主要的?

师:对呀。在马克思身上什么才是主要的呢?这个问题是一定要谈的。为什么?

生:因为这才是他毕生的真正使命。

师:有道理,但不全对。谁说?这个问题是一定要谈的。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人对马克思的评价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有人认为,马克思就是一个学者,他写了《资本论》等一系列的书,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等学说,他是一个著名学者。恩格斯同意这样的评价吗?

生:不同意。

师:正因为不同意,恩格斯才写了这句话。这句话是有针对性的。同学们,这句话多厉害呀!整篇文章好像掀起一个大波澜!在马克思身上什么才是主要的呢?这就涉及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价马克思。

(师板书“科学、准确评价”)

师:在这一点上谁最有发言权?

生:恩格斯。

师:对。同学们读第六段。

生:“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师:“喜悦”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第一次怎么说的?

生:衷心喜悦。

师:第二次又是怎么说的?

生:非同寻常。

师:他更注重哪一次?

生:第二次。

师:为什么?

生: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师:两个“喜悦”表现出马克思看重的不仅是科学发现本身,更看重什么?

生:科学发现对实践的影响。

师:这就从理论过渡到实践上来啦。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了?作者在第二段概括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时候,先讲了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也就是对于实践的损失,后讲了对于历史科学,也就是对于理论的损失,到了后面具体展开的时候是先谈理论,后谈实践。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交叉?你们现在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主要是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价马克思,故意将他在实践上的贡献放在后面来写,从而形成一个大转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文章结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师:非常棒!为他鼓掌。

(生鼓掌)

师:同学们,本文高度概括马克思的一生,是运用科学、准确的评价来实现的。这是最重要的,超越了具体的方法,是思想认识的问题。认识到位,借助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写成此文。学到这里,这节课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了。你们看恩格斯写得多好!恩格斯语文水平真高!现在我再问问同学们,喜欢这篇文章的举手。

(众人举手)

师:和刚上课相比发生了什么?

生:变化。

师:这种变化明显不明显?

生:明显。开始我也不喜欢这篇文章,现在喜欢了。虽然我们学过了,但今天重新学习,仍然有很多新的收获。谢谢老师!

师:到现在仍然不喜欢这篇文章的请举手。没关系,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哦,还有一个。允许你不喜欢,孩子,允许你永远不喜欢。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已经发生了变化。喜欢一篇文章或者不喜欢一篇文章,往往与你是否真正认识它有关系,与理性判断有关系。今天这节课算是初步学到一点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生:老师再见!







(程翔: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年3月(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