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蒋旻  日期: 2025-03-10  点击:

单元学历案|统编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任务框架

人文主题:体会青春的价值,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语文素养:学习从意象、形象、语言、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尝试诗歌及文学短评写作。

 

 

单元概览

1.你敢挑战吗?

班上要举行一次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朗诵篇目包括《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及两首同学们的原创诗歌,请同学们创作诗歌、撰写主持稿、打磨朗诵作品并整合排练。

2.你需要学什么?

通过精读《沁园春·长沙》学习借助意象、语言鉴赏诗歌的方法,并将其自主运用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的解读中;细读《百合花》《哦,香雪》,体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身上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3.你将学会什么?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丰富的情感层次,形成准确又富个性的朗诵作品(第1-2课时,第8课时);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语言等,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意蕴,绘制诗歌鉴赏展示图,尝试文学短评写作(第1-4课时);通过小说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赏析人物形象(第5-6课时);借助核心物象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主旨,尝试诗歌创作(第7课时)。

4.给你支招

可以参考的阅读资料有:《〈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费枝美、季世昌);《毛泽东自传》(埃德加·斯诺);《诗的哲学 哲学的诗——郭沫若〈女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联读》(何郁)中关于创作背景的部分;《闻一多传》(四)(王康)中关于《红烛》创作背景的部分;《在苦难与命运中自我完成——昌耀纵论》(燎原);《雪莱和〈致云雀〉》(江枫);《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节选);《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节选);《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意象的情感功能》(节选);《我写〈百合花〉的经过》(茹志鹃)、《铁凝与“香雪”》(董兴杰)。

 

 

大情境:“青春”主题诗歌朗诵会

环节一   回顾•分享:我是一个怎样的青年?(第1课时)

任务一:回顾成长历程,认识自己,尝试回答“我是一个怎样的青年”这个问题。

 (1)回忆那些触动你心灵的文学作品,完成下面的任务清单,如表1所示:

 

序号

篇名/书名

作者

触动之处

1

 

 

 

2

 

 

 

3

 

 

 

4

 

 

 

5

 

 

 

6

 

 

 

 

 (2)根据你获得这些作品的途径等不同维度,参考下图尝试进行更多分类,将上表中的序号填入。

 

 (3)从上述回顾与梳理中,你对自己文学作品的阅读趣味有哪些感受与思考?与你学习小组的伙伴分享自己的整理与发现,感受每个人文学阅读趣味的同与异,注意分享各人的独特之处。

 (4)阅读只能反映一个人部分的精神生活,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则更直接地反映这个人的精神面貌。可以借助以下问题唤醒你的回忆:

①三年前你进入中学学习,那时你想象过你现在的生活场景吗?

②你想象过高中老师与同学的形象吗?

③初中三年里,你满意或不满意自己做的事情有哪些?

 (5)回顾与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是一件既幸福又痛苦的事情,为自己的精神面貌、人生追求、阅读趣味等画个像,尝试回答“我是一个怎样的青年”这个问题。你可以选择下面一种形式,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作品可以在班级墙报、微信公众号、班级网页等展示交流。

①创作一首小诗

②画一幅漫画

③创作一篇散文/小传/小说

④写一首歌

⑤做一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

⑥制作一个微视频

 

环节二    研读·发现:他们是怎样的青年?

课前任务1:知人论世

篇名

诗人

创作时间

当时年龄

诗人处境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1925年

32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1919年9、10月间

27岁

 

《红烛》

闻一多

1923年

24岁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1962年8月2日初稿

26岁

 

1983年7月27日删定

47岁

 

《致云雀》

雪莱

1820年夏

28岁

 

 

课前任务2:初读感知

配乐朗诵《沁园春·长沙》(老师把音乐提供给学生),并标注朗读的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思考你这样处理的原因。

 

精读《沁园春·长沙》单篇教学(第2课时)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语言等,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意蕴和诗人情感;尝试文学短评写作。

评价任务:完成诗歌鉴赏表格,完善朗诵作品。

学习进阶

任务二:朗读互评

学生在课堂上配乐朗诵,同学们互评,该生讲述这样处理朗读的原因。

预设:同学们可能根据诗歌整体的情感基调、语言细节(如意象、语言、修辞等)进行评价。

通过代表性的意象和精妙的诗歌语言,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丰富的情感。接下来,我们就将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学习如何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和语言解读诗歌。

任务三:品味意象

研读资料并分享。

阅读资料

主要观点

诗句及意象举例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节选)袁行霈

什么是意象、意境?意象之间有怎样的组合规律?

 

《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节选)朱寿桐

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表现在哪里?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因此,意象是我们理解诗人情感的重要密码。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也运用了诸多深刻体现诗人情感的物象,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思考并填写表格。

意象

观察视角

修饰词

意象特点

意境

情感(结合创作背景)

远、色彩

万、红遍

 

 

 

 

 

 

 

 

 

 

 

 

仰视

 

 

 

 

 

总结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学生展示&讨论,老师点拨指导。

任务四:品读语言

请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体现诗人青春理想激情的字词和使用修辞的语句,仔细品读。先独立思考,在书上圈点批注,再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提示:可以赏析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数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字词/语句

类型

表达效果

情感(结合创作背景)

抒情主人公形象

寥廓

表达情感的动词

 

 

 

 

 

 

 

 

 

 

 

 

 

 

 

 

 

 

 

 

 

小组展示&互相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任务五:优化朗读

细读诗歌后,带着对寥廓意境与诗人豪迈情感的进一步理解,请同学们修改自己标注的重音、停连、语音、语调等,思考应该如何朗诵,再次配乐朗诵《沁园春·长沙》并课堂展示。学生朗诵、互评&教师指导、范读。

作业与反思

1.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长沙》;

2.关注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诗歌,对比品鉴。课外阅读周恩来的《赤光的宣言》、朱德的《太行春感》、陈毅的《赣南游击词》等,感受他们的青春情怀。

 

小组合作,赏析诗歌(第3课时)

学习目标:将借助意象、语言鉴赏诗歌的方法自主运用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的解读中,形成诗歌鉴赏展示图。

评价任务:绘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的诗歌鉴赏成果。

学习进阶

任务六: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6人,每两组赏析同一首诗歌,其他小组根据评价单对该组的表现进行评价。

活动规则:

运用前一课时学习的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即从诗歌意象与语言入手,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内容,并绘制展示图(有详细的文字解读,编排及图案形式不限,25分钟)。小组内自行分配任务,要求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由本组主讲人代表小组进行展示,展示时间不超过4分钟。若讨论过程中存在疑问,每组有3次和老师提问交流的机会。

展示图(参考)

作品

青春的价值

意象

艺术特点

情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云、太平、洪涛

 

 

《红烛》

 

红烛

 

 

日朵雪峰之侧》

坚毅

 

 

 

致云雀》

 

 

想象奇特

 

 

意象

修饰词

意象特点

意境

情感(结合创作背景)

 

 

 

 

 

 

 

 

 

 

 

 

 

 

 

 

 

 

 

 

 

 

 

 

 

 

字句/词语

类型

表达效果

情感(结合创作背景)

抒情主人公形象

 

 

 

 

 

 

 

 

 

 

 

 

 

 

 

 

 

 

 

 

出示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标准

分值

分数

评语

诗歌解读

意象把握准确

10

 

 

语言品读细腻

10

 

结合创作背景

5

 

内容概括准确

5

 

思想情感体会丰富

10

 

抒情主人公形象理解深入

10

 

展示图绘制

内容充分

15

 

 

排版清晰美观

10

 

主讲人讲解

表达清晰,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语速恰当

10

 

 

精神饱满,台风自然

5

 

创意加分

有特别创意,且起到明显效果

10

 

 

参考资料:

《诗的哲学,哲学的诗——郭沫若〈女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联读》(何郁)中关于创作背景的部分;《闻一多传》(四)(王康)中关于《红烛》创作背景的部分;《在苦难与命运中自我完成——昌耀纵论》(燎原);《雪莱和〈致云雀〉》(江枫)。

作业:继续完成课上未完成的表格。

 

小组展示&评价(第4课时)

学习目标:将借助意象、语言鉴赏诗歌的方法自主运用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的解读中;尝试通过评价单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评价任务:展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的诗歌鉴赏成果并相互评价。

学习进阶

各小组按照《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的顺序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填写评价单,并在每首诗展示(即两个小组展示)结束后进行点评,对疑惑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注意时间)。课堂结束上交评价单。

教师总结各组展示的表现,反馈各组的得分;对学生存在争议或疑惑、重要但未提及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如:如何看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近乎无节制的抒情?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但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你如何理解红烛的选择?从渴望有“雄鹰或雪豹”为伍到“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你如何理解这种转变?云雀的形象具有哪些象征意味?

作业:

1.以比较为拓展,完成诗评

诗篇浩如烟海,作家灿若繁星。请你策划“青春之歌”专栏,推荐最具时代气息的青春诗篇,一人一首代表作,关注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求同辨异,并附上诗歌评论。

毛泽东:《咏蛙》《忆秦娥·娄山关》《水调歌头·游泳》……

郭沫若:《凤凰涅槃》《天上的街市》《炉中煤》……

闻一多:《七子之歌》《死水》《一句话》《忘掉她》……

任选作家:……

2. 阅读小说《百合花》《哦,香雪》并分别概括小说主要情节;阅读《我写〈百合花〉的经过》(茹志鹃)、《铁凝与“香雪”》(董兴杰)并圈画,了解两篇小说的创作背景。

 

总结回顾&理解小说人物(第5课时)

学习目标:梳理小说情节,借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评价任务:完成情节及人物性格梳理的表格,为人物撰写富有诗意的介绍词。

学习进阶

 任务七:梳理“他/她”的故事

1. 通读小说,梳理要点,并思考:故事情节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的?

 

 

 

 

篇名

主人公

叙述者

具体情节

性格特征

《百合花》

 

 

 

 

 

 

 

 

 

 

 

 

《哦,香雪》

 

 

 

 

 

 

 

 

 

2.阅读两篇小说,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年轻女性的转变。

1)阅读《百合花》《哦,香雪》,读完请列出小说中出现的人物。

《百合花》中的人物:                                   

《哦,香雪》中的人物:                                                                      

从以上列出的人物中,你可以发现有些人物没有确定的姓名,人们往往以身份称呼他(她),这带给你什么感觉?有的人物的称呼还多有变化,例如“通讯员”。作者应该是有意为之,你觉得作者这样塑造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2)香雪新媳妇在小说中都有明显的变化梳理她们变化的过程,分析她们变化的原因。想一想,如果你在那样的处境中,你会怎样处理那些突发事件?

                                                                              

                                                                              

                                                                              

                                                                              

 

3)《哦,香雪》中有不少标志个人身份及其价值追求的物品或生活细节,如“火车”“塑料铅笔盒”;《百合花》中也有这样的物品或生活细节。试着找出一些来,理解不同人面对这些物品或生活细节时的态度。

                                                                              

                                                                              

                                                                              

                                                                              

4)选择一个打动你的人物,写一段话或一首诗,向陌生的同龄人介绍她(他),旨在激发同龄人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

                                                                              

                                                                              

                                                                              

                                                                              

任务八:选取“他/她”的片段

没有细节就没有故事,细节与描写就是人物目光的停留,就是叙事作品的特写。凡是笔墨细致之处,往往包蕴着某种表达意图。请认真体会文中的细节,把潜藏着的人物心理、主题意蕴还原出来。如:

1.一个破洞。

                                                                              

                                                                              

                                                                              

                                                                              

2.两忆故乡。

小说中两次提到故乡,请你动情地读一读相关段落(限于篇幅,下文只列起止句)。如果中间要加一声叹惜——“唉”,你会加在哪里?并说出理由。

 (段11)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

 (段47)啊,中秋节……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3.三处“百合花”。

                                                                              

                                                                              

                                                                              

                                                                              

4.“窗”和“铅笔盒”。

“窗”和“铅笔盒”,你会选择哪个作为《哦,香雪》的核心意象?请说明理由。除此之外,你还会选择什么意象?

                                                                              

                                                                              

                                                                              

                                                                              

环节三   比较•反思:他们的世界离我有多远?(第6课时)

任务九:阅读这个单元的诗文,理解“他们”与世界的关系,感受不一样的青春价值。

 1.再次阅读五首诗歌与两篇小说,梳理诗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或状态。尝试参考以下维度:主动/被动、短暂/长久、辽阔/狭小、浅表/深入、奋斗/妥协、付出/获得、实用/审美,等等。

 2.再次选择这七篇作品中几段文字,用心阅读,或独自朗读,慢慢体会不同连接方式或状态带给读者的不同感受。想一想,你与哪些连接方式更容易共鸣?

                                                                              

                                                                              

                                                                              

                                                                              

任务十: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追求,感悟责任担当的价值。

1.小组合作,搜集作者谈创作经历或文学主张的文章,或搜集权威研究者重要研究文章,进一步研读本单元七篇作品中的一篇,理解作者创作该作品的人生寄寓与价值追求。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想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茹志鹃《残云小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回顾前面所学,思考与世界连接的不同方式对于个体的意义。例如,香雪换到塑料铅笔盒之后打量故乡时候的心理,“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我们可以有哪些理解?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

作业:小组分享研究成果,课后阅读《毛泽东诗词》《论语》等书籍,整理其中关于理想追求、人生价值的精彩表达,并汇编各小组探究成果。

 

环节四抒发·建构:我可以成为怎样的青年?(第7、8课时)

任务十一:抒写“我们”的青春

1.捕捉灵感,创作一首诗歌(一篇小说),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青春形象,展现自己对“青春价值”的思考,抒写“我们”的青春。

2.互读互享,不断修改。

3.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总结一些小窍门,并不断充实。如:

①有“形象”,有“画面”;②有“佳句”,有“妙笔”;③有“真情”,有“个性”。

任务十二:展示“我们”的青春

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小组交流、分享,推选优秀作品,举办班级朗诵会,向各类刊物、微信公众号等投稿。

小结:“我们”的青春,画意无限,诗情无限。让我们读之,悟之,诵之,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