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统编教材与高考题中的革命文化作品
【概念界定】
体现了“革命文化”的文学作品,以爱国奉献、启蒙思想、号召革命、鼓励奋斗、赞美英雄为常见主题。革命文化: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激励中华儿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各个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凝聚中国精神、汇集中国力量、展现中国风格的文化形态。”文体多种多样,如小说、诗歌、通讯、纪实文学、散文等。
【分类概括】
|
主线一:革命战斗 |
★主线二:社会建设 |
写作 内容 |
以战斗、战争、起义抗争等为主要事件 (!注意当代的中印边境冲突、两岸问题、贸易战等) |
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建设记录与成果宣传(如土改、地摊经济、抗疫等) |
主要 形象 |
①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战士、以文字斗争的文人 ——《百合花》小通讯员、《支部政委》老胡、闻一多、鲁迅等 ②叛出家庭、毅然投身革命的觉醒者——诗人艾青 ③团结一致、支援战斗的民众 ——《百合花》新媳妇、《石门阵》中的村民们 ④勤劳朴素、生活艰难、备受压迫的底层人民 ——萧红《夜风》长青母子 ⑤恶毒凶狠、剥削民众、欺软怕硬的地主阶级、资本家 ——《夜风》拿小棉袄的张老太和地主、《包身工》中的老板们 ⑥叛国忘义、阿谀丑恶的卖国者——《红岩》中的甫志高 ⑦凶残暴虐、杀烧抢掠的侵略者——八国联军、日本鬼子 ⑧软弱无能、欺压百姓的两面派政府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国民党政府 !关注成长性角色,如小孩、年轻战士、觉醒者等。 |
①勤恳认真、无私奉献的平凡劳动者 ——张秉贵(卖糖果的员工) ②顽强奋斗、敢为人新的领域探索者 ——邓稼先、袁隆平、钟杨等 ③勇担重任、顶住压力的领导者——焦裕禄 ④大义当先、牺牲小我的勇敢者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抗疫的医生护士
注:作品中人物广泛涉及各行各业,形象特点一般兼具以上多点,如《《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中的焦裕禄就四点均有。 |
易错 |
①第三人称时搞不清主角立场,②判断不准抑扬褒贬。 |
①忽视文化建设,②概括特点过于单一。 |
难点 |
手法:以小见大、环境烘托 主题:战争残酷中的人性美好——①人性光辉与博爱:如《大战中的插曲》的彭德怀照顾日本小女孩 ②将革命战斗作为背景烘托,着力进行诗化、散文化的人性善良描写,如《百合花》、《荷花淀》 |
【特别关注】
内容题材——关注女性群体,从解放妇女的立场感受革命的艰辛与伟大;
主题思想——在彰显革命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永恒的人性;
学习目标——思想性与审美性同等重要,要有语言、结构、修辞等艺术手法上的美;
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难以割裂,兼具革命性与传统性。
1.读革命文化作品要关注“女性”
她们虽然隐藏于文字背后,默默无声,但却生动诠释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妇女的众生相。如《包身工》中奴隶一般的“芦柴棒”与小福子,《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为中国而死的知识青年刘和珍与冯铿,《小二黑结婚》中大胆追求自由恋爱的小芹与利用迷信骗人钱财的三仙姑,《荷花淀》中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水生嫂,《党费》中为保护同志而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黄新……革命文化中的“女性世界”或“女性力量”,应成为文本解读的重要内容取向。在人物塑造上,注意:①这些个性化的女性形象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生存于群体中的个体,是群像中的个像。如《包身工》采取点面结合的手法来写,“芦柴棒”与小福子是个像,而包身工整体是群像;《荷花淀》不仅仅写水生嫂,还写了她周围的几个妇女;《党费》亦是如此。②作品力求人物的动态成长,在情节演进中完成性格的蜕变。比如《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是典型的个像人物,被小通讯员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感召,由在异性面前忸怩不安,转变到一针一针地为牺牲的小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那个破洞;由借被子时的心有犹豫,转变到将新被子铺盖在牺牲的小通讯员身上。再比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们”,是典型的群像人物,她们经过一场遭遇战的洗礼,最终成长为保家卫国的战士。③此外,考察革命文学作品中女性的觉醒与转变,还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及其生活的特定时代。如《党费》中的黄新,是1931年入党,丈夫卢进勇又是红军,她生活在土地革命战争的低潮时期,随时会被叛徒出卖,久经血与火的考验,自然要比新媳妇和水生嫂显得更为成熟与机警。
2.读革命文化作品要关注“人性”
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不能以阶级性扼杀人性,要充分体现人性的关怀,展示人性的力量。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段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作者并不是完全站在阶级的立场控诉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而是从人性的高度予以愤怒的谴责,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再比如《包身工》的作者将“包身工”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与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相比较,从而更有力地刻画出包身工所遭受的野蛮压榨与残酷迫害。显然,这是站在人性的立场,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帮凶的兽性进行道德的审判。可以说,对人性的追问和审思是革命文学作品的特征和底色。
在人物塑造上,作家会有意地适时张扬部分革命者人性的特征,使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比如在《党费》中,作家王愿坚并未将黄新刻画成“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她不让自己才五岁的妞儿抓腌制的豆角吃,文中借程同志的话语对她进行了批评:“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于是她选择将孩子托付给条件更好的同志抚养。借助托孤行为,这位女革命者完成了母性的救赎。用鲁迅的话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要兼顾人物的革命性与人性,要知道,刚毅并不能遮蔽革命者的柔软,二者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3.读革命文化作品要关注“审美性”
可以说,革命文学作品的感情基调总体是昂扬的,能激起普通民众的革命豪情。有的作品感情基调虽有点悲凉,但并不消沉,让人心怀希望。做题时关注结尾——如《记念刘和珍君》的结尾:“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又如《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结尾:“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些结尾都平添了亮色,表现出对未来必胜的信念。而《小二黑结婚》《荷花淀》等,色调更加明朗,洋溢根据地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例:茹志鹃《黎明前的故事》,爸爸被特务带走打伤,结尾是轰轰春雷与革命者的到来。】
读文时品析语言美感。教材收录的革命文学作品体裁多样,有通讯报道、报告文学、杂文,还有诗歌、散文与小说等,它们在表达创新上各有所长。通讯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事例典型,通过人物生动的语言刻画形象,以言见人。《百合花》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抓住小通讯员、刚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和文工团员“我”之间的小的“纠葛”来写,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自然清新、优美柔和,茅盾曾夸赞《百合花》表现庄严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小二黑结婚》与《荷花淀》,一属“山药蛋派”,富有泥土气息,一属“荷花淀派”,充满诗情画意。
4.读革命文化作品要关注 “传承性”
革命文化无法脱离传统文化,而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以《荷花淀》为例,“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正因为这些女子们爱家爱亲人,深深懂得有国才有家,才会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送丈夫到战场上去。水生的父亲也对水生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 家国情怀渗透到每一个革命者以及普通民众身上。又如水生嘱咐水生嫂最重要的一句:“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不单纯是贞节的问题,而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宁死不屈的高贵人格。还有前文提及的“水生嫂们”冒着生命风险去看自己的丈夫,更是传承了中华女子忠贞勇敢的美德。
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过于保守的东西,比如“男女有别”思想,但并不损害革命者形象,反而使得人物塑造真实可信,毕竟那是特殊时代的一部分客观存在。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柔石,“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这种“迂”让柔石的革命形象变得可亲可爱。《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与“我”和新媳妇,因“男女有别”而产生了种种冲突,但我们不仅不认为人物思想封建,反而觉得军民之间就像“百合花”一样感情纯真。可见,对于一些不合革命潮流的传统方式,要持理性批判态度。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斗争手段就并不苟同:“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至于一些封建糟粕,与革命文化格格不入,则应受到贬斥与抛弃。正如《小二黑结婚》的结尾以戏谑的方式嘲讽三仙姑与二诸葛:“淘气的孩子们去听窗,学会了这两句话,就给两位神仙加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
【高考链接】22年乙卷: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22年新高考II卷:李广田散文《到橘子林去》
【优质例题】《十八岁的李响》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牵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掉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她!”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那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劝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祝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池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想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摘编自潍坊、济南、扬州三市的23届高三期中试题】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3分)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 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 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2.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3分)
A. 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 “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
C. 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
D. 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 (3分)
A.“我比较讨厌李响”,是因为李响说话时有些含混不清,还总爱蹦来跳去,我担心他摔坏了。
B.李响说:“我在那里打过仗!”他在南泥湾打的不是枪林弹雨的仗,而是与自然之间的对抗。
C.李响瞒着家人出去当兵,中途一直也没回过家,但是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
D.我受到爷爷事迹的感召,也想为南泥湾献一份力,所以这次带来技术,还准备捐赠环保车。
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3分)
A.小说以“我比较讨厌李响”“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开端,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作者设置的悬念。
B.小说构思巧妙,以后来人的视角写一个死去的人物的事迹,却又让后来人与死去的人同一个时空出现,新鲜而不落俗套。
C.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李响是个十八岁的青年,他的话语里充满了青年人豪气冲天的干劲,但有时也显幼稚。
D.小说卒章显志,最后的呼喊声里既揭示出祖孙三代的关系,也表明我了解到李响的事迹后,内心充满敬仰与骄傲。
5. 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拓展高考:关于人物称呼与情感表达 ——22年高考新高考Ⅱ卷语言文字运用II【请自行完成】
6.简要说明“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这句话的含义。(6 分)
7.蔡楠曾说: “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特点。(6 分)【重点题型,解析必看】
8.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李响,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我”,你支持哪种观点?为什么?(6分) 【重点题型,解析必看】
【答案与解析】
1.C “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错误。小说主题单一,就是歌颂老一辈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凸显为国奉献的主题。
2. D (D.“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错误。他是“我”的爷爷,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我们传承革命精神,完成革命先烈的遗志,也是我们不能“丢掉”的重要原因。)
3.B(A项,“我比较讨厌李响”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李响当初参加革命抛下孤儿寡母,家人的不理解和埋怨。C项,“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错。包裹当是李响的遗物。D.原文“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可推知 “我”到南泥湾做公益前,并不知道爷爷的事迹。)
4.C(解析:认真品读文中李响的语言,会发现他的话语很平实,表达的也是朴实的想法,没有什么“豪气冲天的干劲”,不能过于拔高;同时其语言里也没有显示出“幼稚”,只是自己最本实的想法,表达出参加革命、奉献自我的真实愿望。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有全局观念,特别是对革命英雄主人公的分析,反面形象的词语肯定不合主题表达需要。)
5. ①采用李响称呼,使其成为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我”客观冷静的态度;②使用爷爷称谓,拉近距离,增强亲近感,既是对爷爷的怀念,也是对老一代革命者的崇敬;③称呼的转换,蕴含着“我”由不关心到仰慕的情感变化。
6.①“我”抱住的是李响这个“人”,表现出爷孙之间天然的亲情;②“李响的故事”指的是先辈们离家抗日、开荒南泥湾的事迹;③“抱住李响的故事”表现出“我”对先辈们心系国家、勇于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的理解与认同;④这句话表明先辈们的事业与精神将在新一代人的手中得到继承。(每点2分,3点6分)
【7题解析】这题命题质量非常高。文学评论类+情境化设题。
通常模式:引用文学评论(一句话观点)+文本对点分析
7.①李响已经去世,却能来到“我”的办公室,恳求并跟着“我”去南泥湾,这是小说幻想的内容。②先辈们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后辈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继承发扬先辈们的精神,这是小说反映的现实。③幻想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奇特而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深刻性。(每点2分)
这一情境化命题模式在现代文阅读Ⅰ、古诗文阅读的主观题中亦常出现。题目设置理念非常适合新高考命题方向。运用文本内容,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情境化问题解决。
审题非常重要。答题的实质要理解题目给出的观点,紧扣关键词,如本题的“幻想”与“现实”。然后联系小说文本来思考作者是如何落实这一观点的,也就是如何做到“幻想”与“现实”相交织。文中的幻想内容,李响已经去世,却能来到“我”的办公室,恳求并跟着“我”去南泥湾,这是小说幻想的内容。文中的现实内容,李响等老一辈革命先烈在抗日战争暑期,在南泥湾开垦,这是历史事实。小说后面的标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就做了最好的标释。
还要提醒考生一点,这类题目有时评分并不是3+3,只答题两方面就可以,还有第三个得分点,也就是在解读完“幻想”与“现实”后,再对这一写法进行评述。这一步不可少。模式是:①A;②B;③A+B(2+2+2)
【8题解析】这道题是一道探究题目内容开放,两种观点都可赞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类如此题的探究题,常从人物角度(主人公是谁?)、情节角度(这一情节要还是不要?)标题角度 (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写法角度(与哪一篇同类作品比较,在写法上的不同,你怎么看?)。答题时万物归一,记住常从“人物、主题、情节”这三个大方向来思考。同时要兼顾小说标题、文本内容的实际,从艺术效果上思考、关注读者感受也是一个突破方向。
8.支持李响是主人公。因为:(1)小说题目是“十八岁的李响”,表明主要人物就是李响。(2)李响这个人物贯穿小说始终,而且小说主要介绍的就是李响的事迹,可以说主要情节都是围绕李响展开的。(3)“我”是小说叙事的需要,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李响短暂的人生故事,小说重要的是突出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以“我”来衬托李响。(4)小说通过塑造李响这个革命战争年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党的安排,积极投入到各种革命运动中去的英雄形象,表达革命先烈舍小家顾大家、为了革命胜利不怕流血牺牲、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
支持“我”是主人公。因为:(1)我贯穿小说始终,李响的主要事迹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介绍出来的。 (2)我去南泥湾是小说情节的最重要一环,是我带着李响去的,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我”起主要作用。我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我去南泥湾是为了送技术,还打算赠送一些节能车,有助于突出新时代愿意为革命老区的新发展献上自己一份力量的主题。 (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