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议论文第二段写法之核心概念的界定和阐释

作者:周奕  日期: 2025-03-10  点击:

议论文第二段写法之核心概念的界定和阐释

【第二段的作用】

1.丰富、深化中心论点。

2.承上启下、总领下文。

【审题中的“核心概念”】

1.屠呦呦带领团队研究抗击疟疾的药物。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发现青蒿具有治疗疟疾的作用。开始时,屠呦呦采用通常的加热方式对青蒿进行提取,但通过测试,发现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并不明显。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结果依然如此。屠呦呦心想,也许加热提取的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正是这种改变,使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大幅度提升,为青蒿素的发现奠定了重要基础。20151210日,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本材料的核心词是:改变

2.有一种回味叫“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美食特有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有一种意蕴叫“诗词大会”,参赛选手声情并茂的吟诵固然让人动容,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诗书气质和文化内涵更令人敬佩。

有一种浪漫叫“给航天器取名”: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载人空间站叫“天宫”……每一个响亮的名字都是一张闪亮的中华文化名片。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综合以上材料,以“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材料的核心词是:文化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思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出身寒微,从小学习刻苦,有较高的人生目标,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毕业后长期遭到旁人的歧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贪慕钱、权与“胜”,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仰,逐渐沦为一个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黑恶分子,最终坠入毁灭的深渊。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材料的核心词是:才与德

【厘清核心概念的含义】

1.区别概念的本义与引申义

2.区别概念的比喻义和象征义例如:文化犹如烙印,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标识。太阳象征光明与希望。

3.区别概念的一般义和新义

例如:卷,指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近年有了“竞争”意。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的方法】

1.定义阐释法。直接以判断句式给关键概念下定义,揭示其本质,这个过程既是由形象到抽象的提炼过程,也是对关键概念到底“是什么”的理性总结和精准回答。

其形式一般为……是……是……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在饥渴时得饮食,可能反而得不到“饮食之正”。人常在渴求中得到事物,但渴求有时反而让人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品不到事物的真正内涵,体会不到事物真正的趣。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克制欲望,坚守本心

道教祖师葛洪曾言,过载者沉其舟,欲胜者杀其身。此言不虚,人常在渴求中得到事物,但渴求有时反而让人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品不到事物的真正内涵,体会不到事物真正的趣。人的欲望就如同牙膏一样,当它被挤出来之后,就很难再挤回去;正因如此,我们越发需要克制欲望,坚守本心,因为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

何为“渴求”?渴求,就是迫切地要求或追求,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诉求,其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缺陷。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代与代之间的理性认知是多代共进的前提。然而在现实中,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评断,往往狭隘;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评议,也常常失之偏颇。针对代际认知的这种现状,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让隔阂泯于理性

作家龙应台有言:“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的确,上一代与下一代行走于同一条路上,但处境节点不同,所经历的不同,导致了狭隘与偏颇。代际矛盾由此而生。那么,这一代际矛盾是否无法解决呢?如果可以解决,那么解决之道在何在?答案显而易见,只要敞开心扉,互诉心声,树理性认知之光,于代际间和谐共往,代际矛盾自然消失。

何为“理性认知”?理性认知就是一个人的谋虑、思维、格局, 是一种基于逻辑和客观事实的认知方式。一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决定其格局,而格局决定结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被矛盾蒙蔽了理性,以致失去正确的认知。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往往是最应该自守孤独的时候。”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以宁静心,赴喧嚣流

社会的喧嚣似乎自古便被无数文人诟病不已,古有竹林七贤长啸山林,今有周国平向往安静的日子。但社会的群体性注定了它会像莫言说的那般喧嚣发展,那么如何使宁静与喧嚣的社会达成统一呢?我认为,应以宁静心,赴喧嚣流。

何为“宁静心”?宁静心远不止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更是清静寡欲,不慕荣利,是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自守孤独的那份从容,是陷入集体主义狂欢时的一份清醒。

2.事例阐释法。

1)【2022全国新高考1卷】“本手、妙手、俗手”

“本手”是路遥在动笔写《平凡的世界》前认认真真在陕北窑洞里整理十年报纸的无限耐心;是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前张艺谋团队对创意理念、数字科技与舞台调度的不懈探讨;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一飞冲天前、忍辱负重的十载积累。(2)“直道”“弯道”“换道”

“直道”是项羽借一身蛮力、一力破万法的实力平推,“弯道”是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出奇致胜,“换道”是韩信“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另辟蹊径。

(3)“沉默”是什么?沉默是给灵魂厚积薄发的时间,是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沉默能给予我们思考的时间,让我们在无声处变得强大,慎独悟身,不甘沉沦,沉默是对灵魂的尊重与爱。

3.比喻阐释法

这是一种形象化的概念阐释方式,有别于定义式的直白生硬,譬喻式往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而含蓄地呈现概念的内涵,使说理论证更蕴藉,更有味道。……是(暗语)……,……好比……等。

(1)2022全国新高考1卷】“本手、妙手、俗手”。如果说“妙手”是拔地而起的万丈高楼,是奇伟磅礴的汪洋大海,是栩栩如生的浮雕,那么“本手”就是牢不可摧的地基,是潺潺入海的细流,是朴实无华的木石。

(2)“热爱·坚韧·突破”热爱是一切之发端,似一颗种子,蕴含破土而出的力量;热爱是动力之泉源,似奔涌的江河,生生不息无穷尽也。

(3)何为“节制”?节制是一种态度、一种风骨。人若要有所成就,首先要懂得节制。对藏在灵魂中的野马来说,要有条缰绳,你只有将它套在马的身上,马才会听你指挥。

(4)何为“语言有味”?语言有味,先有外观之精致。犹如一道菜肴,色香诱人,其味方可传入人之心脾。语言之肴的外在,过分修饰则喧宾夺主,轻妆淡抹正是合宜。

(5)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是每个人心灵的花园,它的繁茂与否,取决于为它播下怎样的思想的种子;一颗腐朽的种子,会使心灵的花园杂草丛生;一积极的种子,会让心灵的花园繁花似锦。

(6)“底线”是什么?如果人生如山,那底线便是山脚的基石;如果人生如海,那底线便是绵延的海岸;如果人生如路,那底线便是路口的红灯,只要它亮起,我们就必须停止脚步。正如水结冰需要最起码的零度,正如叶片光合需要最低限度的光照,人生活在世上,需要有自己的底线,需要坚守自己的底线。

1.  比较阐释法。阐释关键概念时,在与参照物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能够全面深入地看问题,揭示优劣差别,使论证更具有思辨色彩。

(1)何为“回到原点”?回到原点,并不是人生的归零,而是生命的超越。

(2)何为“自律”?自律不是作茧自缚,不是墨守陈规,更非循规蹈矩;而是做人的责任感,是仁者爱人,是对这个世界的高度敬畏。

(3)“知止”是什么?知止不是鼠目寸光,也不是小富即安,更不是没有进取心;而是一种积极有度的心态,是一份宁定从容的胸怀,是随心所欲的人生境界。(4)何为“平庸”?平庸并不等同于平凡。平庸与平凡,一字之差,却是差在态度,是差在习惯,是差在承担和逃避。不是所有人都安于平凡,但很多人都是流于平庸。

5)何为“起点”?起点,意味着新的开始。但是起点并不等于原点,不等于摈弃经历的一切,不等于对曾经经历过的傲慢无视,回到最初的绝对的“零”的状态。相反的是,它意味着在旧事物中窥得一种重发生机的可能性,开拓新的人生航线,意味着人生依然拥有无上的勇气与锐气,往往预示着新生与涅槃。

6何为“残局”?残局并不等同于输局。输局已是定局,可谓尘埃落定,无法更改;而残局中却还有一丝“苟延残喘”的回旋余地,是能够凭借智慧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局面。

7)何为“宁静心”?宁静心远不止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更是清静寡欲,不慕荣利,是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自守孤独的那份从容,是陷入集体主义狂欢时的一份清醒。

8)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厚积薄发的中国崛起的“嬗变”,是科技创新浪潮的“大变”,是全球由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变为协同共治的多极世界的“巨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点在“大”,在“变”。【课堂练习】

1)阅读以下材料,任选一种概念阐释方法,阐释“残缺人生”的概念。80100字。

陈年喜说过:“读懂上一代人残缺又丰富的人生,才是下一代人最基础的课程。”下一代人常常难以理解,甚至否定上一代人的“残缺人生”。其实,上一代人的“残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常常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营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参考文段:a.何为“残缺人生”,残缺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是物质残缺但精神富足的人生,是上一代人留给下一代人的最基础的课程。

b.何为“残缺人生”?残缺人生指的是那些经历了物质或精神上的缺乏与不足的人生。但正是这种缺失,使得人生更加曲折丰富,从而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成为激励人们克服困难,追求完整、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动力源。

c.何为“残缺人生”?残缺人生是人生中必然会有的一些不如意,是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会有的缺憾,是一盘厮杀过后不分胜负的棋局。虽然人生是残缺的,但是每个人的精神可以是富足的、充沛的。

2)阅读材料,运用“事例阐释法”和“比较阐释法”分别阐释“底线”的概念。80100字。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和启发?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参考文段:何为“底线”?“底线”是为人之血脉与根基,是衡量个人道德修养的基准红线,也是自我评判事物价值的阈值下限。倘若我们突破底线的弹性限度,在歧路肆意妄为,渐行渐远,终将坠入道德的深渊;而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漏洞,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终至“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