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高二语文序列化作文(一)
比喻型材料作文
编写:周奕 审核:刘艳 时间2025.2.25
【考题回顾】(2025年无锡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李娟在《冬牧场·宁静》中说:“幸好生活里总有那么多缝隙需要填补。”
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
第一部分是“材料”,引用了李娟《冬牧场·宁静》的一句话“幸好生活里总有那么多缝隙需要填补”,审题中需要抓住材料中的几个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幸好”,是一个副词,用来表达对某种幸运或有利情况的感激,体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通常用于在叙述中提及某个好的结果或者避免不良后果的情境,用来强调事情向积极方向发展。“缝隙”,应该偏重于细微、细小的裂口、缺漏。“填补”指将缺漏之处填实补满,其过程在实现人生价值中有重要意义。
“缝隙、填补”可实可虚,可深可浅;“很多”表明这是生活中的常态,是经常发生、经常遭遇;“幸好”是一种人生状态、境界,是我们对生活中的“缝隙、填补”的肯定、欣慰、感恩。
【明确概念】
比喻型材料作文,也就是作文所给材料可能是一段含有比喻义的话,也可能是还有隐喻的漫画、还有可能是寓言故事等,多揭示人生哲理或生活智慧。
【原题回放】
有的人总喜欢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别人,也有的人总喜欢用别人的“镜子”照自己。用自己的“尺子”量别人量多了,容易失去朋友;用别人的“镜子”照自己照多了,容易失去信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准题意】
1.判断作文的类型:极简、思辨、比喻型材料作文
2.锁定核心关键词:
★关键词抓偏,作文不挨边。而且关键词要嵌入标题中。所谓的标题要见材料。“1+1”拟题第一个“1”即关键词。
显然,材料中多次反复出现的核心关键词为:尺子、镜子
3.把握关键词含义
显然,“尺子”与“镜子”是个比喻。“尺子”“镜子”:有的人喜欢以他人的生活、言行举止、思想思维为参照来认识自我或是喜欢根据别人的期待或评价来认识、评估、要求自己。
4.注意材料的细节
一是“自己”与“别人”,二是“量多了”与“照多了”
强调的是过分用“尺子”量人,过分用别人的“镜子”照自己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什么呢?这里就给予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过分用“尺子”量人,往往是以自己严苛的标准去评价别人,这种情况往往无法换拉思考,可能引来朋友的不悦,从而导致双方关系日渐疏远,严重的话可能破坏友谊,失去朋友。过分以别人的“镜子”去照自己,易陷入盲目比较,忽视自身价值,导致自信受挫,比如看到某人某方面出色,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参考立意】
正向立意:主体内容可阐述用自己的“尺子”和用别人的“镜子”照自己的正面意义,同时结合过分用“尺子”量别人和过分用“镜子”照自己的行为表达如何正确运用“尺子”和“镜子”去评价别人认识自己。
反向立意:可否定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别人,否定用别人的“镜子”照自己,从而提出评价他人和认识自己的正确方式。也可以部分否定,比如否定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别人,但可以适当用别人的“镜子”照自己,或否定用别人的“镜子”照自己,但可适当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别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辩证立意:可提出应正确、适度地运用“尺子”和“镜子”去评价别人和认识自己,也可阐述灵活使用“尺子”与“镜子”的方法,如“善用‘尺子’与‘镜子’,书写精彩人生”,探讨在不同场景中的运用以促己发展。
【参考文题】
《不用“尺”量人,不让“镜”局限》
《智用“尺”来衡量,善视“镜”察自我》
《度“尺”照“镜”,适可而止》
《以“尺”量自身,借“镜”照他人》
【阐释段示例】
1.自己的“尺子”即自我的标准、价值观;别人的“镜子”即他人的成就、拥有物。一味地按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则忽略了主体差异性,站在道德至高点绑架他人。而自顾自地与他人对比,则会失去主观能动性。
2.自己的“尺子”,说的是自己的标准、信念、观念。我们知道人生来不同,以自己的“尺子”丈量他人,怎么能一样呢?别人的“镜子”,说的是他人的名誉、学识、成就。如果幸福、信心等是从比较中来,总是照着他人的“镜子”,如何不会自惭形秽呢?
3.何为自己的“尺子”和别人的镜子”呢?尺子可以通过一定标准测量长度,镜子则可以通过镜面进行反照,看清事物的样貌——所以自己之“尺”即为自己的标准、准则、原则;而他人之“镜”即为他人的特点、形象、风格。所以“镜”“尺”之理可得知矣:两者都以自己或他人作为对象作比。
4.“尺子”,本是测量工具,也可以指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和其他各种要求,是衡量人心人性的工具。“镜子”则可以映照出各种事物,也可以帮助人们洞察自我。
5.可以知道,自己的“尺”是每个人内心那套评人判事的标准,或许适用于自己,但不一定适用于他人。而别人的“镜”是别人看待人事的态度,俗称“他人的眼光”,影响着自身的态度及行为。
6.以自己的“尺子”量别人,可见“尺子”指自我的一套行事认知标准;以他人的“镜子”照自己,“镜子”则指以他人对标自我审视自我。从人生的成长中,他们都是为人处世的二种方式与工具,当然也是双刃剑。
7.在生活中不断累积的经验与教训逐渐让我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底线或标准——这就像“尺子”,是衡量事物的尺度;而他人的评价则像面“镜子”,为我们提供客观评判。
8.人与人的交往中,有人喜用“尺子”衡量他人,而有人喜欢照他人的“镜子”。“尺子”,实际便是个人内心对他人的要求与标准;“镜子”,则是他人对其本身的要求及他所展露的长处。二者看似毫不相干,实则联系紧密。我认为,要智用“尺子”衡量他人,正视他人“镜子”中的自我。
【优秀范文】
平衡自己之尺与他人之镜
(标题嵌入“尺”与“镜”可见材料,动宾式拟题可见观点)
处世常要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人喜欢用自己的“尺子”衡量他人,量多了易失去朋友;有人喜欢用别人的“镜子”照自己,照多了又易失去信心。(引材料)我认为,平衡好自己的尺子与他人的镜子,把握适度,才能集二者之长以行正道。(亮观点)
握好自己的“尺子”,理性评判他人。(段落中心句)由于生长环境等各种条件的不同,不同的人都握着一把自己的行事准则的尺子,其测量标准也往往不同。(阐释句)当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别人时,发现别人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标准不同,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去认为他人是不对的,评判他人的行为是错误的。但并非自己的尺子就是世界上最正确的衡量体系,若总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评判他人,易陷入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深渊,而他人也因厌倦被指责评判而远离,自己将会失去身边的朋友。(道理分析句)就像童话故事《一只脚的锡兵》中自以为是的炉火,喜欢评判锡兵的行为,指责身边人的不对,最终被大家疏远而孤独地留在壁炉中。(事例句)坚持自身正确的衡量标准固然合理,但也要包容他人的不同,而不是固执坚持非黑即白、与自己不同就是错的,这样会失去自己的朋友。(总结句)(本段议论“尺子”,强调“握好自己的‘尺子’,理性评判他人”。主体段形式很不呆板,有变化:中心句+阐释句+道理分析句+事例句+总结句)
有取舍地照别人的“镜子”,不迷失自我与自信。(段落中心句)人们常常在意他人的目光与评价,用他人的镜子照自己照多了,发现有诸多不同则会怀疑自己做事是否正确进而失去信心。(阐释句)网络上有许多博主不堪评论区的批评压力,照他人的“镜子”照多了而逐渐失去信心,选择退网销声匿迹。但我们本不必活在别人的镜子中,用别人的镜子去约束、打击自己,而应有取舍地照别人的镜子,保持自身的坚定与自信。(事例与分析句)正如考上北大的山村女孩钟芳蓉,她没有因外界批评她不为家庭条件考虑的镜子而使自己失去信心,而是坚定自己的选择就读考古系,肯定自己的价值与追求。(事例与分析句)(本段议论“镜子”,强调“有取舍地照别人的‘镜子’,不迷失自我与自信”。主体段不呆板,变式:中心句+阐释句+事例分析句)
自己的“尺子”与别人的“镜子”,都是帮助我们观人观己的工具。(段落中心句)我们不应当过度用自己的尺子去随意衡量评判他人,而应葆有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去拥抱别人的不同,方能交到朋友使前行路上不孤单;我们也不应一味去照别人的镜子,而应保持理性的态度看待,坚定自己的心不迷失自我。兼顾自己“尺子”与别人“镜子”的可取之处,把握适度,才能收获友谊、坚定自信。(本段从“怎么办”的角度,以两个“不应...而应...”句式及总结句,明确了生活中就如何处理“尺子”和“镜子”)
平衡自己之尺与他人之镜(点题,前后照应),既不颐指气使随意评判他人,也不一味地在别人的反映评价中迷失自己,前行之路方为坦途。(提出希望)
【评语】
本文属于一类文。本文观点是建立在材料基础之上的思考,立意恰当。文章开篇概述材料之后针对如何评价人如何评价自己结合“尺子”和“镜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平衡好自己的尺子与他人的镜子,把握适度,才能集二者之长以行正道。
文章逻辑比较严密。一方面是论证思路严密,2-4段的论证逻辑是:握好自己的“尺子”,理性评判他人——有取舍地照别人的“镜子”,不迷失自我与自信——兼顾自己“尺子”与别人“镜子”的可取之处,把握适度,才能收获友谊、坚定自信。切中材料核心,体现了对以“尺子”量人用“镜子”照己的思考,内容衔接自然,论证有一定的深度。另一方面是语言表达严谨,本文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胜在准确严谨,比如第2段两次使用“往往”,善用假设句式等都使得说理比较有分寸。
举例方面,本文既有现象也有具体例子,引用恰当并且能紧密地结合材料和文段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这也不失为一个优点。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考场评分:56分)
求同存异创和谐,合理对比共进步
以尺度人、以镜观已实乃人之常情,是人们对“不同”的正常态度。当“不同”如针尖对麦芒横亘于我们眼前,笔者以为在对待别人时应求同存异,对照自己时应平视对比。
诚然,人们遵于统一的道德标准有利于社会安定,人们以别人为镜,在对比中也可知得失、明方向。
自己的尺实乃自己的道德准则、处世之道,以尺度人实乃希望别人与自己同道而行,共同遵守同一标准;别人的镜实乃别人的成就与品质,以镜观已实乃对比不同,希望与别人一样。观古君子修养美德,在传授技艺、吟诗作赋中寄托治世之构想、君子之作风,其所用之尺有助于天下大同;明君信奉“以人为镜”,在良臣真谏中观得自己的模样,将自己塑成镜中“不言而化”的形象。不可否认,自己与别人的双向调整能迸发出别样的力量:治世可成于道德齐平中,进步可生于对比观照中。
但是,如若总喜欢“以尺度人”“以镜观已”,过分要求他人与自己一样、盲目跟风他人则会违他人自由、不再自信。
世间没有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一样的人,不同的人理应享有已身之自由,有权决定自己的方向;我们也应平视他人的成就,自信地绽放自己的光彩。且看羊毛月、李佳琦一众主播妄顾收入差距,放肆地要求年轻人们与自己共用金钱观、能力观,“你觉得贵是你不努力”之语终将遭人们唾弃;当高分女孩钟芳蓉选择考古与大漠,那些“白考了状元”的胡语是盲目的功利之尺,终被她无关功利的纯洁之心折断;许多女孩以明星为镜,盲目追求高颜值而过度整容,失去原来的自信;反观郑钦文少时以李娜为镜,确定学习网球的方向,在夺冠后高呼“青年一代平视世界”,以合理的以镜自照显其自信。由此观之,“量多了“照多了”终将破坏社会和谐,让我们深陷不自信的泥沼。
慎思“尺”与“镜”,实则是“同”与“不同”之辨,青年应当求同存异,让合理的良尺佳镜成为进步之源、和谐之泉。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才是春天,不论自己还是别人,都应当是民族复兴大花园中独一天二的花朵。如果希望别人与自己一样,就倾囊相授、像张桂梅、樊振东一样让人们看见,成为他人之镜;如果想取得进步,就学雷军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不一定要取得他那样的成就。专注于自我的提高、关注别人也不强求相同。在合理对比中,我们定能鹏北海,凤朝阳,一日千里创辉煌!
明尺镜之义,观其利戒其害,在万千不同中我们品得对待不同之法,这就是:求同存异创和谐,合理对比共进步。
【评语】
此文对于材料理解透彻,辩证分析论证用自己的尺子衡量别人与用别人的镜子观照自己的利与弊,综合分析论证能力强。文章结构精美,三个分论点独立成段,每一段分析论证要言不烦,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结合,论证深刻。
第一段能综合材料内容,正面提出具有概括性思辨性的观点:求同存异创和谐,合理对比共进步。主体部分,第二、三段用“诚然”开头,先论证以自己的尺子量别人和以别人的镜子看自己的好处,有利于遵从统一的道德标准,有利于社会安定,在别人的成就品质中可以知得失,明方向。第四五两段段用“但是”转折到过度行为带来的危害,这是文章的重点,作者道理论证有思想有深度,排例很有说服力。第六、七两段是议论第三个分论点,综合辩证分析慎重看待“尺”与“镜”,慎重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同”与“不同”,说到底,都是要正确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我,理性看待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理性看待别人对你的定义,思考议论很深刻,
不足:第三段对于“尺子与镜子”解释不是很到位,从自己的尺子量别人或量别人多了这个点论证还不是很清楚。考场评分: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