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2025届高三作文“河流”、“大海“土地”写作指导(十)

作者:邵逸雯  日期: 2025-03-06  点击:

2025届高三作文“河流”、“大海“土地”写作指导(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关于写作任务

(一)理解句间关系

这句话是一个长句式。句子主体为“河流”,“河流”呈现出三个特征,即“曲折向前”的行为,以及两个“为了”的目的。两个“为了”由正常表达的前置变为后置,起了强调作用,强调河流“曲折向前”的目的性。“不只是……也是……”中,两个“是”表示强调;两个“为了”之间不是明显的递进结构,理解为并列、递进、互补关系都可。

(二)关键词的解读

1.河流:主体,包含“曲折向前”“抵达”“流经”三个要素,写作时三个要素必须体现。

1)“曲折向前”:“曲折”与“向前”是带矛盾性质的两个趋向词,“曲折”表示困难、艰难、波折、阻碍,“向前”表示前进、发展、进步。“曲折向前”可理解为“冲破障碍向前发展/在困难中前行”。同时它也关联着后面的两个“为了”的目的,是其逻辑基础;而两个“为了”也必须回应“曲折向前”,使前后关系统一起来:即为了要抵达大海(引申为宏大的目标、理想、终极目标),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引申为丰富人生“利己”、奉献社会“利他”的追求),河流必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可引申为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前进)。

2)“抵达”:“大海”是终点,理想的目标,带有终极性暗示,不是一些小目标、暂时的阶段性成果,而是宏大的目标、理想、终极目标。

3)“流经更多的土地”:“流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流淌、滋润、灌溉”;二是经历、体验、穿越。前者是利他,滋养更多的生命;后者是利己,丰富自己的生命。“更多”,从“曲折”而来,相对“直”而言,曲折意味着河流必然要流经更多的土地。“土地”,指地面,代表着接地气,强调现实社会经历、社会历练、对社会的贡献等。

2.为了”:突出强调目的性,两个“为了”与前面“曲折向前”的行为构成目的关系。学生必须写出“目的”与“行为”之间的强关联,即宏大目标、终点、理想和经历、奉献对“曲折向前”的动力性。两个“为了”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过程和结果两个目的都重要),也可以是递进关系(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也可以是互补关系(过程和结果两个目的互为补充,利己和利他的统一)。

(三)提炼概括观点:三层次

第一层:目标与过程的关系:人生曲折向前,过程比目标更重要/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讨论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第二层:行为与目标、过程的关系:人生曲折向前,是为了达成目标和体验过程。

第三层:行为与过程、目标的思辨关系:利他与利己(利已又分丰富与飞跃两个层次)的动机,共同推动人生在曲折中不断前行。

三、扣题要点图示

材料

扣题要素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河流

(主体)

为了

(不只是)

为了

(也是)

曲折向前

(行为)

抵达

(目的)

流经更多的土地

(目的)

冲破障碍向前发展/在困难中前行

宏大目标、终点、理想

①“流淌、滋润、灌溉”,滋养更多的生命(利他)

②经历、体验、穿越,丰富自己的生命(利己)

三层意蕴

第一层:①目标与过程的关系:人生曲折向前,过程比目标更重要。

第二层:②行为与目标、过程的关系:人生曲折向前,是为了达成目标和体验过程。

第三层:③行为与过程、目标的思辨关系:利他与利己(利已又分丰富与飞跃两个层次)的动机,共同推动人生在曲折中不断前行。

现实针对性

1)针对有些人在前行过程中,只注重终极目标却忽略过程的重要性;(2)针对有些人在前行过程中,遇到困难就躺平、摆烂、停滞不前,没有从理想目标与过程经历(利己和利他)中汲取力量,获得前进的动力。

 

四、打分等级参照:从“关键要素 + 逻辑关联 + 表达效果”三方面考虑

切入分:46

一类文,5460结合材料,紧扣“河流”的三个要素(曲折向前、目标、过程),能够准确清晰、具体充分地揭示“曲折”“抵达大海”“流经更多土地”等关键要素的内涵。准确清晰揭示目的(两个“为了”)与行为(“曲折向前”)的深层关联(兼顾价值和动力两个层面第三层意蕴)。作文写得通透,向上能“通”向抽象思考,揭示社会主题和人生意义,所说的道理有深刻性;向下能“透”入具体现实,结合现实中的人和事物具体分析,所写的事例有现实性。作文由此及彼,展开丰富联想;论据充实,论述充分;语言通畅;结构严谨;文章有亮点。

二类文,4853结合材料,紧扣“河流”的三个要素:曲折向前、目标、过程,对“曲折”“抵达大海”“流经更多土地”等关键要素分析得比较准确、清晰;深入分析目的(两个“为了”)与行为(“曲折向前”)之间的深层关联(侧重于价值层面,第二层意蕴);道理比较深刻,例证比较丰富,能由此及彼,有联想思考;论据充实;语言通畅;结构严谨;文章有亮点。

三类上,4547:结合材料,紧扣“河流”的三个要素(曲折向前、目标、过程),对“曲折”“抵达大海”“流经更多土地”等关键要素的理解基本准确;能够揭示目标和过程的逻辑关系,但目的(两个“为了”)与行为(“曲折向前”)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侧重论证过程比结果重要或讨论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第一层意蕴);论据恰当,结构单一,逻辑关系比较松散。

三类下,4244结合材料,“河流”的三个要素(曲折向前、目标、过程)有缺失,对“曲折”“抵达大海”“流经更多土地”等关键要素的理解有些偏差;割裂行为、目标、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不扣材料,只突出过程比结果重要,论据不充实,结构不完整。

四类,3641结合局部材料,三个要素只重点谈一个;对“曲折向前”“抵达大海”“流经更多土地”等关键要素的理解有明显偏差,比如以简单的“结果”代替终极的“目标”,以其他性质的“过程”代替题目中指向“利己”和“利他”类型的过程,存在偷换概念的现象。

五类,35及以下:不结合材料另起炉灶,不扣要素,不讲关联,只选材料中非重要词句,不结合材料整体

内涵的,以及其他偏离题意的。

 

标杆作文及点评

人生如向海之河,行远不忘路边岸

当今社会,许多人困惑于选择一往直前到达目标和放慢脚步体会更多经历的选择。而以我看来,我们应该如向着大海的河流一般,奔流的同时流经更多土地。

人生来要有一个目标去奋斗,就像河流向着海洋奔流一样必然。远至孔子周游教化天下,王阳明经过万难建立心学;近到南仁东为“天眼”鞠躬尽瘁,袁隆袁隆平为人类温饱研究杂交水稻,古往今来,多少人物流芳百世,都是因为他们有目标,并且为了它矢志不渝地努力,虽多万死而不悔。河流向海而行,造就它的广阔,是海成就了河流;人为目标奋斗成就自我的卓越,是目标造就了人。雷军从金山套现离开后,虽然实现了人生财富自由,却也因没有目标不知所以。从被他称为自己最艰难的时期,可见目标赋予了人生意义。有目标的生活方是人生而不是生存,正如流向海洋的水才称之为河流。由此,人生来要有目标,是必然也是必要的。

但我们也不应为了追逐目标而放弃了人生路上别的风景,一如河流向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袁枚诗画出众,被称为清代第一才子,但他也热爱美食,有《随园食单》流传于世。对美食的喜好没有阻碍袁枚诗画的造诣,反而启迪了他的灵感。而现在许多年轻人追名逐利,最后却发现自己两手空空,活得空洞。岂和他们急于追逐目标而忘了目标外的他物无关吗?许倬云说过:“灵魂不来源于知识和经历,而形成于对知识和经历的思考与领悟。”放弃了经历,思考与领悟更无从谈起,灵魂空虚也是理所当然,所以,目标之外的经历也是我们所需。

目标与其之外的经历并不冲突,而是相互成就。人生如河,前行之路布满曲折。没有目标的指引,我们就会像不知入海口的河流般来不知所向,圈圈绕绕,迷失在生命的荒野,最终干涸了灵魂;没有经历的启迪,我们就像失去土地的河流,没有土地上其他水源的滋养,纵使不于涸,但也将因无依无沿途的曲折丧失河水,活得狭小逼仄。因此,我们应既心怀目标,又不忘经历更多,从沿岸获取养分,砥砺前行。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愿我们人生都如向海之河,虽行远而不忘路边岸,从启程时的涓涓细流,成长为浩荡的江河,到达我们目标的海洋!

【点评】56

一类文。本文有以下优点:

1.对关健要素的内涵理解准确,揭示充分。比如题目《人生如向海之河,行远不忘路边岸》中已包含河流三个要素(向海、行远、路);将人生奋斗目标与大海关联起来,准确把握“大海”象征内涵。将“流经更多的土地”理解为欣赏“人生路上别的风景”“对知识和经历的思考与领悟”也是恰当的。

2.对两个“为了”与“曲折向前”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兼顾价值与动力两方面,思考比较全面,认识比较深刻。第二段、第三段分别论述目标、过程的重要性,第四段在指出两者互相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目标的指引、土地的滋养使得河流曲折向前。文章的论证思路十分清晰合理。

3.文章语言流畅,表达生动;说理精当,例证丰厚,引证合理,这些使得文章读起来颇有感染力,也有较强的说服力。

文章也有一些不足:个别语句表达不当,如“许多人困惑于选择一往直前到达目标和放慢脚步体会更多经历的选择”明显有语病;“前行之路布满曲折”中的“布满”属于用词不当。总的来说,瑕不掩瑜。

 

 

注重过程,奔赴山海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从长远来看,它终会绘()入百川,抵达大海;从短期来看,曲折前行的同时,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我的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一句感叹:我们青年在面对人生与成长时,也应注重过程中流经的土地,同时心怀目标,奔赴山海。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是为了抵达大海,向着心里的目标而行。我们就像是一条河流,曲折的流动于生命的广阔大地。为何弯曲延折?因为我们于成长中总会遇到大量的困难,但却从不应(因)石头而停下甚至回头,而是“曲折”而前。何为抵达大海?大海是我们心中的目标,是赶路时远处的灯塔,面对生活,我们从不停止,因为有“抵达大海”的梦想。正如华为面对芯片打击而造出“巴龙”的“曲折”前行,却终抵达成功的大海;正如面对技术困难而“曲折”的氢弹、原子弹创造,终抵达打破封锁的大海。于曲折中前行,因为我们有心中理想,为了抵达大海。

但除了抵达大海的目标,我们同时也不应忽视沿途流经的土地。

注重沿途的土地,注重成功路上的过程,方能助力我们更好的奔赴山海,抵达大海。犯其至难,图其致远。“流经更多的土地”是一种换角度的思考。它启视(示)我们不要过度重视目标,而忽略过程本身。那些我们曾经的困难与走过的弯路,都会在有一天串成一串,我们发现,原来这一路真正可贵的是过程本身,正如我们青年人的学习本身,并不是为了一个成绩结果,而是这一路上我们所学会的所“流经”的困难。莱特兄弟花10年造飞机,收获的不仅是成功,更是沿途中“流经”的那些阻碍困难。一味的追求结果,只会让人疲惫,可若重视这一路流经的土地,走过的路,吃过的苦,自然会让人充满动力。因为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是遥远的星辰,也是脚下的大海。

于我们青年而言,注重过程并不意味着放掉结果,而是合理的把握目标与过程的比例,努力做到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在追求目标梦想的路上迎来海阔天空。

这句充满意蕴的话,对我们青年自身的成长和国家社会的发展同样充满启视(示)。于个人而言,不应过度强调结果,将那些困难看作人生成长的一部分,方能如青苍般茁壮成长;于国家而言,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途中,也应注重民生民情,作为以人民为基础。

功崇唯志,业广唯勤;犯其至难,图其志远。为时之青年,躬逢盛世,这是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我们的责与任。唯有注重过程与结果,观(关)注“流经的土地”与“抵达的大海”,我们方能迎来人生的云霄雨霁与彩彻区名。

人生百态,各有宏图,但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未来可期。

【点评】51

二类上。本文针对“河流曲折向前”“为了抵达大海”“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逐一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对两个“为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阐释,强调目标与过程都很重要。作者深刻领悟材料的意蕴,思路清晰,段落衔接自然,论据较丰富,有时代特色。

本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表明人生的过程与目标同等重要,符合题意。第二段分析一条河流曲折向前的驱动力是为了抵达大海,并迁移到人生发展层面;第三、四段论述“注重过程方能助力抵达大海”,结合青年的学习和成长阐述过程中所“流经”的困难是可贵的经历。第五段强调注重过程并不意味着放弃结果;第六段重申材料对青年和国家发展的启示意义。最后呼吁要我们要注重过程与结果,方能有精彩人生。

不足之处:第四段论述稍显单薄;结尾比较草率;有些句子表达不够规范,如“作为以人民为基础”。另有四个错别字,扣4分。

 

不畏曲折,汇入理想的大海造福他人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发源于高山,最终流入大海。她在这一段路途上翻山越岭,曲折向前,没有因地势的险恶而气馁,而是心向大海勇往直前,终究创造出了“九曲黄河”的神话。在其曲折向前时,还不断的向周边发散出小支流,流经了更多的土地,同时造福了更多的人民。以我之见,吾辈青年当同其一般,穿越崎岖的障碍,到达大海以成就自我,在此同时也更多的帮助他人。

心怀目标,抵达大海。一条河流曲折向前,只有不放弃,才可抵达汪洋大海。河流之所为河,是因为其不放弃,一心向前,溪便没有河的气势和永恒,溪流浅而缓,没有河的决心与目标,所以溪最终汇不入大海,只能在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消失,也不会被后人所铭记。我们青年当有河一般的决心与气势,在障碍挫折面前不低头,在环境险恶之时也不干涸,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同河一般曲折前进,奔入自己理想的大海。

曲折前进,影响他人。河在汇入海的同时,也通过自身散发的小支流影响他人,我们青年也应如此。回顾历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尽管路途艰难,但共产党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发展,最终形成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向周边散发,造福百姓,而如今也成功的汇入了社会主义之海,并为人民服务。还看今朝,我国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多边主义、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等外交政策,形成多条支流向外扩散,除了追求自身的发展,也通过支流来造福周边国家。吾辈青年也当如此,心怀理想目标的大海,同时帮助他人,以共赢之姿态前进,携手共进。

吾辈青年,在如今信息交错、国际形势复杂的时代,更应明确自己的目标之海,在此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言弃,当同母亲河一般九曲前行,也当在此路上,以力所能及之势来帮助他人,以合作之姿同发展、同进步,一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青年当永不言弃,向目标前行,同时与他人一同进步。恭逢盛世,是我们的时与势,共同发展,是属于我们当代青年的责与任。以不懈之心奋力拼搏,助力时代是国家对于我们的重任与期望。我们当不负韶华,以河之心助他人发展自己!

 

【点评】48

二类下文。

本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扣材料,突出中心。作者紧扣材料的内容展开写作,题目即中心论点。首段从黄河入手,黄河从高山到大海,不畏曲折,勇往直前,造福人民,这些特点启示吾辈青年当同母亲河一样。围绕中心论点,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心怀目标,抵达大海”、“曲折前进,影响他人”两个分论点开展论述,第四段联系现实,呼应中心论点,第五段总结全文。

2.结构清晰,论述严谨。全文结构清晰、层次鲜明,以“总——分——总”的形式展开,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逻辑性强。

3.论据恰当,比较充实。第二段中以河和溪来对比,突出河的决心和目标,突出强调河遇到困难不放弃的精神;第三段举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和当今外交政策的例子,谈不畏曲折,汇入大海之后的造福他人,用例恰当,论述严谨。

不足之处:本文语言表达有待提升,病句错字较多,在呈现时已简单语法修订。逻辑思维相对简单,尤其是第二三段主体段“曲折向前”的行为与两个“为了”之间的目的驱动型不强,第二段强调“不放弃”的精神,第三段流经过程中利他的影响,行文重心不稳。

 

结果固然重要,而过程亦不可少

一条河流奔涌向前,抵达大海是它最终的目的。而在此过程中,它流下山丘、穿过峡谷、漫过平原……沿途风景定是美不胜收。这启示着我们:结果固然重要,而过程亦不可少。

在做事前,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人急功近利,太想看到结果却忽视了过程,最终落得一事无成,好的过程会带来好的结果。袁隆平院士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数十年,在此过程中,他坚持亲自下田考察,以事实反驳外国专家的错误论断。在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科研精神,最终收获了巨大成果,享誉世界;屠呦呦及其团队在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几经挫折,但她没有放弃,而是翻遍医学古籍,寻方于前人之智慧。正是这坚持探索的过程让青蒿素得以问世,而她本人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在科研过程中,面对零点一毫秒的细小偏差,杨利伟和团队奋斗了三天三夜,最终消除了偏差,正是过程中的一丝不苟让他们取得了成功,以行动诠释航天精神内涵。纵观上述人物,皆因重视过程而获得优秀成果。因此,我们在行事时要看重过程,用好的过程引出好的结果。

好的结果往往来源于好的过程,而当我们抛开结果专注于过程时便会发现:过程本身亦是精彩的。柯洁惜败于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但这场奇招频出的棋局不可谓不精彩,引得许多棋工纷纷学习欣赏;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数十年来坚持亲自走访、翻山越岭只为点亮山中孩子心中学习的明灯。正是在此过程中,无数女孩考入理想院校,摆脱了贫苦命运;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成绩往往是我们最重视的,但我们不妨将目光移向学习的过程,那收获知识时的喜悦感、解出难题时的成就感、帮助同学答疑解惑时的自豪感,远比考试成绩更加珍贵。

我们在做事时固然要关注结果,但更不能忘了重视过程。唯有脚踏实地、认真严谨,方能获得成功。身处时代之浩荡大潮,吾辈青年当以过程为重,在时代繁星映照下砥砺前行!

【点评】38

四类文

本文审题立意偏差,忽视材料“曲折向前”要素,只扣“结果与过程”行文,有套作之嫌。

1.行文套作:本文以“结果固然重要,而过程亦不可少”为中心,在审题时忽视了作文材料三大要素之间的关联,只强调“结果与过程”的重要性,不能跳离而谈“过程性的意义”,更不用提及“利己性和利他性”的融通、互哺。

2.文章主体段落看似分论点不同,但是属于重复论证,纠缠于“好的过程会带来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往往来源于好的过程”,自辩不清,陷入“套娃效应”,严格说,后面不是对前面的补充和强调,而是无意义论证。

3.举例论证目的不明确,不扣“曲折前行”阐述,虽然文笔比较精致,很多例证也谈到了克服困难,匠心钻研,但是依然套作的痕迹明显。

综上,本文行文不贴对材料意蕴和逻辑关系行文,基本要素忽视了两个,并且部分论证重复累赘,等级为四类文。

 

优秀习作:

不只抵达大海,更要流经土地(56分)

一条曲折向前的河流,最终的目标是越过种种艰难险阻,最后到达广阔无垠的大海,但在这漫长的旅程中,也要曲折前行,目的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我们的人生也如这一曲折前进的河流一般,不仅是为了达到我们梦想中的大海,也更是为了流经更多我们内心中的土地,让它们生根、成长。

(开篇一段,简洁明了,准确地解读了材料的象征意义,将河流与人生勾连起来,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人生像弯弯曲曲的河流一般,充满了许多未知与困难。(分论点一,呼应材料河流曲折流过的每一个拐弯口,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重大的分叉路口。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终所梦想的目的地与归宿,就好比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所到达的入海口。河流弯曲流经了许多土地,丰沛的河水滋养着土地,使土地日益肥沃,而在此过程中,河流也日益壮大起来。我们人生也遇到许多拐角、团难,是这些困难让我们内心更加强大。

(行文至此,完成了材料中第一个要素曲折的解读。这种由此及彼的写法,值得肯定,尤其是启示类、隐喻或象征类材料作文的写作。)

抵达大海的路虽然曲折,但让河流有了一定的方向,人达到自已理想的路也十分崎岖,但目标就会指明努力的方向。(分论点二。河流的方向——大海,人生的目标——理想,这一类比推理,很好地勾连了材料与本文写作,观点清晰。)航天员桂海潮“到天上摘星星”到达梦想中的海洋,是幼年的他“躺在山坡上放牛牧星”让他有了目标,有了内心中的海洋;(例证一)运动员覃海洋在东京奥运失意而归,但他并没有因为一点曲折而放弃,再次朝向内心那片湛蓝迷人的海洋,最后在世锦赛上取得傲人成绩,是心中的那片海让他忘记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例证二)正是因为有了流动的方向,奔腾的河水才川流不息,跨过千山万水最后流入海洋。正是有了内心的目标,人生才会自强不息,克服千难万阻最终奔赴所爱。

(举例论证,常常会陷入观点+例子的简单粗暴模式,此处对例子的总结,对观点的回扣,体现了考生思维的圆融。以上完成了对材料中抵达大海的阐释。)

河流曲折前进不仅是为了抵达大海,更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滋养土地。人不断向前,不仅是为了达到目标,更是为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弯曲、困难面前,让内心的河水流经内心贫瘠的土地,让内心更加强大,成为更好的自已。(分论点三。三处分论点,都是由河流出发,引申至人生,明晰写作的起点与终点。)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国产C919飞机投入使用,是一次又一次曲折所带来的成就,让科技的河水流淌在各个领域。(例证一)春节档电影的《热辣滚烫》《飞驰人生》,电影的主角们在弯曲中前进,在回归内心中用自己热切的河水哺育了内心的土地,让土地重新生长,突破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例证二)在弯曲中前进,让内心的河流灌溉土地,成为更好的自已。

(以上,完成了对流经更多土地的阐释。举例紧贴现实热点,美中不足者,让科技的河水流淌在各个领域”“在回归内心中用自己热切的河水哺育了内心的土地两处,有些语焉不详,因此举例与分论点有了一定距离。举例不难,难在如何挖掘例子中紧贴论点的部分展开。)

正是抵达大海的目标,与流经更多土地的期待,让这条河流在弯曲之中也能奔流不息。人也是因为内心坚定的目标与内心的成长,才能在充满阻碍的生活中奋发向上。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大不会是一马平川,迎着曙光出发,像一条河流一般越过曲折,川流不息地走向未来!

(至此,行文圆融浑成,这是写作布局的精微之处,也是思维的严谨周密之处。)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看山。愿诸君的人生如这浩浩荡荡的河水,拐过每一弯,在转角处便可微笑拥抱海洋。

(呼吁式结尾,增强共情。河水”“拐弯”“海洋等,也很好地呼应了材料,有画龙点睛之妙。)

 

河流向前以泽万物,发展向前以利万民(55分)

诚如材料所言,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土地。河流之“初心”即是要从山脉深处汇集滚滚江水,在沿途土地留下润泽与丰饶,最后奔向更广阔的大海。(开篇首先在引用材料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简洁明了,扣住了话题。)吾以为,个人、社会、时代发展同样如此,要从最初的“空白”出发,一路披星戴月,惠及更多人,从而奔向下一阶段的海阔天空。首段结尾,顺势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立意准确,观点鲜明。从河流谈至个人、社会、时代发展,符合作文题目要求的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个人不断发展,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对社会作出贡献。(文章主体第一个段落顺承中心论点,分论点的观点清晰明了,从个人角度谈及发展既能利己,提升自身技能又能利他,对社会作出贡献。)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接受社会的教育与供养,又对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个人从社会中吸取“雨水”的滋养,不断拓宽自己的人生长“河”,反过来也“灌溉”了周围“土地”。钱伟长以祖国志为己志,接受挑战,不断发展自身能力,终成一代大家;杨宁不因“大学生”而自我拔高,反而深入乡村,用紫糯米走出致富之路。(中间部分引用钱伟长和杨宁的事例,比较典型,对事例的阐述也能贴近分论点。)个人发展自己、奔向属于自己汪洋大海的同时,要心念社会国家,流经更多“土地”。(结尾时回扣材料,强调利他的重要性。)

社会不断发展,塑造更多社会生态的同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华为最初做交换机,也不曾想到有朝一日成为中国企业创新领头羊;华为公司在发展中布局、创新,稳稳向前,为企业发展提供模范。比亚迪汽车立足新能源,推动相关上下游产业链建设,这一条大“河”带动周围多少“土地”发展,是社会发展带动就业、发展向前以利万民的生动例证。(这一段较上个层次,思考更深入,从社会发展方面谈利他的重要性,以华为和比亚迪作为事例来论述大河的发展可以带动周围土地的发展这一观点,恰到好处。)

时代不断发展,构建更多元体系、形成更深刻矛盾的同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这一段从时代不断发展的角度谈,思维角度选择较好,但是似乎忽视了利己利他的关系,更侧重于谈发展机遇。)牛顿力学的构建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则推动革命向更纵深发展,在发展中许多产业如雨后春笋,接受“河”的润泽。冷战的结束推动多极化发展,更多发展中国家迎着时代大潮奔涌向前。冷战结束这个事例阐述不够贴切)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如春潮冲破坚冰,大河承载起亿万民众奔向共同富裕美好愿景,必将以磅礴之力惠及群众,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改革开放这条大河的事例选择准确,阐述时也紧扣材料,以惠及群众回望流经更多的土地。)

河流向前以泽万物,发展向前以利万民,是时代的辩证法。我们置身波澜壮阔时代中,既感新技术、新业态、新秩序带给我们新发展、新动力,又感疫情、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带给我新“曲折”、新挑战。正如河流九曲回肠而抵大海,时代必将历险阻而达通途,我们当树立信心,以青春之力助时代发展。

(这一段回溯材料,总结前文,关联时代,观照现实。)

明河泽万物之理,践发展利民之道。吾辈青年当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决心与勇气,在时代潮头稳住脚跟,书写人生华章。

 

 

河润土地,终抵于海

湖海茫茫,在大自然中,无数河流尽管百转千回,最终皆会曲折地归属于自身的大海。一叶知秋,从自然中寻觅真谛,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不亦似曲折向前的河流?“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拆还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其中的“大海”与“土地”也正如你我追寻的目标与拼将途中扩展的视野,增长的学识与萌生的感悟。因此依吾刍荛之见,我们应于生命长河中不仅终期于海,也能于途中润手土地。

锚定心中远海,方可为人生长河明晰方向。“远海”作为每个个体的人生目标,具有重要并且必要的导向作用。君可见徐霞客一生行一路,清风兰芷相伴,因早已将祖国大好河山视为心中的“大海”,于是风雨兼程,终将无数壮美山川汇于笔墨之端;君可见常书鸿、谢成水将大漠中的靛蓝深青延续千年视为心中的“大海”,因此将生命的河流奔腾于青卷古灯,皓首穷经,终得使昔时的盛唐气象重现于世人面前。志不立,如无舵舟,无缰之马,飘荡奔逸,若远海尚未明晰,前行的每一步皆无异于水中窥月、镜中看花,难得真谛。由此观之,锚定并致力抵达“大海”,对个体建构人生具有重要作用。

滋润所流土地,方可于前行途中积淀自我,凝聚灵魂。远方的星辰大海固然不可或缺,但不忘注视途中的万物,正如河流前行不忘流经周边的大地,同样必不可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昔人在归家途中仍能念起阡陌旁生长的花草,我们也应在向前发展的途中不忘体悟身边之人与事,并在静水流深中扩展视野,收获学识,生发感悟。君可见呈野道夫正是在追寻杜鸦文明的旅途中不忘将镜头置于身旁的风花雪月,才能在被世人遗忘的阿拉斯加中觅得自己的森林、冰河与鲸,于亘古大地吹响生命之音。因此,在人生长河中尽管抵达大海曲折忙碌,我们亦应静言细语身边及现实生活的一点一滴,滋润这片生活的土地。

你我须知,“大海”与“土地”的获取并非截然对立,更不应将二者置于对立面。目标的实现与生活的体悟实则相辅相成,同处于个体成长发展的统一体中。河流奔向大海并非暗无天日的直行道,望眼观之方能明河流周围的无限坦途。正如星野道夫最终仍未能发掘出杜鸦文明的根源与历史,但他们无憾于这片冰封大地上相遇的每一次温暖与大自然带给他的无数次感动。因此就算最终难抵于心中远海,途中流经的土地不也如标记你我奔流的里程碑,汇成关于大海的回忆?

河润土地,终抵大海,既是目标,亦是实现目标为之奋斗的真正成长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