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2025届高三语文作文“陡坡、弯道与人生”写作指导(八)
【材料解析】
这是一道简明的材料引导语式作文。三句话构成的材料以骑行为譬,以行路之况喻人生之途。
第一句“骑行有直路,也有弯路,有上坡,也有下坡”具体客观地陈述所遇之路,有一路直行,有弯路回旋,有上坡冲刺,有下坡畅行。第二句,聚焦其中一段“陡坡”设喻,点明我们有时需要绕些弯道,走些弯路,借助一定能够的技巧,才能攀登。第三句,由实到虚,由客观到主观,从如何攀登行进途中之“陡坡”到如何处理人生行进途中之“陡坡”,这既是对人应变能力的考查,也是对理想追求的考验,更是对人生态度的考量。
如果说骑行如同人生旅途,那么有直路的平坦,有下坡的畅通,有上坡的疲累,有陡坡的困窘,不同的路段,需要不同的方式行进。
材料中不可忽视的两大核心词是“陡坡”与“弯道”。写作时既要考虑这两个词在原材料中的基本涵义,也要联系其在生活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陡坡,可以理解为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也可以理解为较为困顿的境遇;弯道,是攀上陡坡的上策,也是面对困厄的选择或者心态。
由生活现象到人生启示类的写作,行文需要由浅及深、由此及彼。可以适度关注材料语的前两句,作为铺展行文的背景,建议写作的重心落到最后一句上。
【审题立意】
文章准确立意,需要把握材料中以骑行喻人生的思辨指向,理清两者之间点与面、表与里的逻辑关系。
首先,需要考生能抓住材料第二句话中的转折连词“但”,从中看出命题指向在于“爬陡坡”。如果立意只限于“直路”、“弯路”或者“下坡”,应该是没有抓住材料的重点。
其次,需要考生在审题时解决“爬陡坡”与人生中的什么样的体验关联,即从具体而微的事件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特征的人生感悟思考。
“爬陡坡”为什么“需要弯道才可以上去”?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上下陡坡可沿“Z”字形“S”形路来减缓坡度节省体力。如果直接爬陡坡,向上走的路线倾斜角度较大,需要克服的重力份量也更大,给人带来的负担相应增加。
采取“弯道”策略来爬陡坡,可以将陡坡分解成多个较缓的斜坡,每一步的攀爬角度变小,从而减小了腿部向上的用力,避免了快速疲劳,同时也增加了行进的稳定性,减少了摔跤的风险。
这样,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生活经验:无论是走路、骑车还是开车,当从低处向高处攀爬时,都会比在平地上更加吃力。在可变条件中,应想办法减小坡度,使阻力减小,这样更利于爬坡。
而“陡坡”可以理解为不能轻易达成的高度,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发展过程中的困难、阻碍与挑战。“陡”突出程度之大之深之艰巨。低处向上,虽说直线距离最短,但“陡坡”的坡度大,行进难度大,且有摔倒甚至失败的危险。
“弯道”绕行可以理解为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迂回策略。遇到较大挑战与困难时,不能逞英雄,图快意;要知己知彼,积极寻求降低风险与难度的方法;欲速不达,事缓则圆。
走“弯道”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起伏经历,或者是攀登人生高峰的过程性阶梯。一味贪图捷径,无视困难阻碍,反而难以到达胜利的高地。
当然,我们也允许对以“弯道”来“爬陡坡”的策略提出质疑。只要遇到“陡坡”,不管难度如何,也不问是否可以突破,总想着绕弯子,这或许也是一种退缩。
另外,什么时候需要走“弯道”,什么时候需要勇攀高峰,需要联系实际,灵活处理,应该因事因时因人而异,这样的立意也是可以的。
总之,考生只要基于骑行中陡坡与弯道的现象,提出自己的人生思考,逻辑自洽,都可视为切题。
如:
人生如骑行,不可避免地要遭遇陡坡。爬陡坡,体力耐力毅力智力,缺一不可。
高阶挑战面前,明晓选择应对;困顿处境当前,学会权衡变通
风景或理想与险阻相伴,观赏或实现必须经历曲折
人生之路有平直有陡曲,面对各类挑战,不可硬干死磕,适度弯道反而畅行
陡坡并非一无是处,弯道或可更快向上
向美向善向上之路自是险阻曲折,巧为善取,曲径弯路可作便利之途
【拟题指导】
1.嵌入核心词拟题
如:《不惧人生陡坡路,看我弯道巧攀登》
2.“莫”字祈使式拟题
如:《莫因陡坡驻足,且以弯道远行》
3.化用诗词拟题
如:《陡坡转弯处,柳暗花明时》《弯道助攀登,陡坡变通途》
4.借助汉字的形或义拟题
如:《“之”字路作通天梯》
5.扣材料取近譬拟题
如:《峰回路转,人生万里》
6.巧用文学意象拟题
如:《“妖魔”取经路,“正果”修行时》
7.综合材料语拟题
如:《懂得智慧迂回,成就美好人生》
8.对联对称式拟题
如:《曲径弯道攀行,峰顶花香满天》
【素材积累】
1.《挑山工》(冯骥才)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一端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合阶,就到了台阶的另一端,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一端再转回来,一曲一折向上登。每次转身,扁担都要换一次肩。……担了重物,照一般登山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路线曲折,就使路程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大约多于游人们路程的一倍!
2《插秧偈》(唐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3.《小病》(老舍)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4.《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民族企业的发展之路,航空事业的开拓之路,科研攻关的探索之路,每一条路上都会碰到陡坡,不能直行的时候,适度以弯道超越。
6.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曲折但美好的过程。可能我们要经历许多的艰难险阻,可能我们要面对各类挑战,但是切实恰宜的步子,总会登顶。
7.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顶峰,吸引着每一位爱好美好的人为止努力奋斗,这个到达的过程必然有陡坡,无论局部地区局势有多紧张,我们前进朝向美好的步伐从未停止,虽然有时需要走些弯路。
8.身在困境,心在四方。——胡适
9.生命的道路在于转弯。 ——徐志摩
10.身在井隅,心向璀璨。——王尔德
【佳作展示】
01 化“陡”为“弯”(56分)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言,既是对自然攀登的生动刻画,更是他人生智慧的体现。
在面对一个宏大的人生课题时,我们需要拥有“化陡为弯”的能力。
向往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是人的本性,恰如骑行时我们倾向选择平直的路线一样。但不可否避免地,在生命中我们会与陡坡相遇。或许是被动接受的“命运如飞沙走石般的投掷”,也或许是主动选择的向更高、更好的人生境遇的挑战与进发。
但个人的现有能力之匮乏与目标宏大之间的巨大悬殊往往使正面迎接变得举步维艰,一意孤行只能落得个头破血流的失败下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迂行的智慧”便是你我所需要的。
在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主人公亚瑟一步步成长为革命斗士牛虻的人生历程便是一个生动例证:他深知自身力量弱小,暂不能与顽固强大的封建、殖民主义正面抗争,于是他选择了迂行与蛰伏。十七年来秘密地组织宣传革命,一点一点向着自己的理想的彼岸靠近。也正是在挫折与沉寂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也更加坚定了信念。他说:“通向光明的路注定黑暗漫长,但我定要自己走下去。”在弯曲险峻的路上,我们会更加坚定地明晰心中的方向。
但要时刻警惕的是,迂行绝非是苦难叙事的歌颂。
所谓“好事多磨”也绝不能、不应成为必然要背负的、通向成功的沉重包袱。这种必然的联系与迂行所包含的真正智慧是相去甚远的。
看似迂行的路途更加漫长,遥远,甚至是对前进方向的暂时背离与抛掷,但实际上,在每一次的“看似背离”中都暗蓄着对目标的坚持不懈的追求。
迂行中,我们会获得日进一寸的小小欢喜,用温和却坚定的脚步去丈量攀登的每一次的心灵与灵魂的拔升。在弯行中积攒耐心、恒心与毅力,培养坚定的品格与迂行的大智慧,最终抵达理想的山峰。
前路漫漫亦灿灿,愿我们都拥有化陡为弯的智慧。
【点评】文章扣住材料中的核心问题“以弯路代替陡坡抵达目的地”的原因与意义,标题宣示观点,首段引入语境,勾联题旨与文章观点,语句坚实。
文章较好地运用了分类阐释,无论是对人生困境的溯源,还是对弯路策略的比较辨析,都显出其思维品质。同时,材料中的“弯路”、“陡坡”,以及隐含的“高处的目标”,都得到了清晰的对应,铺列出相应的分论点。此外,两个案例的运用,一实一虚,一中一西,具有普适意味。
若在论“迂行是个人能力与宏大目标悬殊”的策略之前,界定“弯路”的概念,或者对其进行思辨,则更佳,有望评58分。如:就确定的目标而言,“弯路”不是退让,它与“直路”一样,是方向正确的道路。
02 人生歧路,弯直在己(54分)
在尼采看来,不同的视角产生对于真相的不同观点,因此我们并非阐释真相而是制造真相。生活何尝不是如此?不同的视角往往带来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结果。
骑行陡坡,往往需要弯道才可以上去。人生亦然。面临生活的陡坡,我们借助弯道得以克服困难。所谓弯道,是相较直道而言更加迂回的途径与方式,代表部分的妥协与曲折。但弯道又不同于邪道,它依然是努力与汗水所付出的光荣的荆棘路。
弯道象征的是对于生活妥协的迂回智慧。在复杂的社会中,个体如果只懂得横冲直撞,无异于以卵击石,有所妥协,方是迂回的智慧。举世皆浊,渔父随波逐流,笑与歌的背后是他内心的自在清明;社会虚伪贪婪,辛德勒低声下气的背后是他保护犹太人的点点良知光辉;处境艰难,木心在监狱中亦有白纸钢琴,无声演奏的背后是他精神的祥和安宁。绿原在《存在》一诗里如是写道:“你知道,倒退一步,必然跃得更远。”当我们选择弯道时,面对生活有所妥协,而生命真正的保留与抵达却也同蕴于此份智慧。
行临弯道,我们绕在生活的远路上,却也行在结果的近路上。关于弯道与直道的选择可以解作对于生活的视角,或许长远的目光终将抛掷向弯道:在绩效至上社会里,人们一味追求速度,工具理性裹挟着人们盲目地在陡坡直道上气喘吁吁,身心俱疲,殊不知有所思考有所选择方能行以致远。
再观现实,网络上流行着“逃避可耻,但是有效”的说法,这是不可取的。诚然,选择弯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回避问题的懦夫心态。弯道是一种更加温和的勇气与坚守,恰如叶嘉莹先生所提出的“弱德”之美,即使面对险阻,依然葆有前进的勇气。
人生南北多歧路,直道弯道,皆为视角。一味追求直道,常常流于鲁莽盲目;单纯选择弯道,往往囿于曲折难行。在这复杂的世界,我们或许应当寻求更多元的视角,从而行稳行远,真正抵达个体的彼岸,亦不违社会的潮流方向。
《礼记》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希望在下一次人生的陡坡前,我们不再盲目,不再迷茫。
【点评】作者准确地把握了材料中“陡坡”与“困难”、“弯道”与“迂回智慧”之间的关系,且聚焦“弯道”在特定情境中的本质特征,对其内涵与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
“行临弯道,我们绕在生活的远路上,却也行在结果的近路上”等观点简洁,清晰,具有思辨性。论据贴切且多元,呈现出该生生活经验的普适性,也反映出深厚的生活积累。
但文章开头稍有瑕疵,仍可优化修改。故不能评为一类卷,将之定为二类卷上等,54分。
03 迂回的智慧(54分)
当我们将目光回溯百年前的中国,会发现在内忧外患、硝烟战火中,一条由中国人独立自主设计营建的铁路兴起在北京至张家口一带,如绸缎萦绕在山水之间,曲折盘桓。
这迂回的弯道是有限的生产力水平对宏伟自然的无奈妥协,却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不急不徐的处世智慧。“之”字型设计难免增加行驶的路程,却为火车爬坡问题的解决交出了那个时代中的最好答卷——不自甘落后,不逃避问题,承认自己的局限,努力奔向更好的明天。
弯道是为陡坡而设计的航线,那么陡坡又是什么呢?人们为何一定要征服“陡坡”呢?溯其本源,我想其“上升性”在此作用机理中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不同于挫折,此处的陡坡更像是挑战投射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一场重要的考试。时代的潮水和个人的向往共同作用,驱动我们向前,困难肉眼可见,爬坡在所难免,但征服它的每一步都带有丝丝甜美,我们甘之如饴,一往无前。
既然爬陡坡的必要性已经明晰,在此基础上,弯道的意义也可被进一步拓充丰富。为什么要选择弯道?一方面为了安全,另一方面为了积淀。
弯道看似绕路,实际上却恰恰迎合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的追逐。对距离的妥协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安全。无论在哪个时代,生命至上都应是效率的优先级,而弯道正是其恰如其分的注脚。
另一方面,迂回更利于积累。正如熊培云一语中的:“纵观人类的历史,往往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河流弯弯曲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生灵。”平滑好走的路没有厚度,人生总是要慢慢走才能“以悲悯之心观照野草闲花”。急于抄近道本质是对生活赋予个体的独特性体验的抹杀,倘若我们连目标清晰可见的弯路都不愿走,遑论在漫漫人生中走出自己的路呢?
“你没有落后,也没有超前,在自己的时区中,一切都准时。”这句话反映了现代人对弯道最深的疑虑,也打消了我们最后的顾虑。竞速时代下,我们都生长在红桃皇后的国度里,奋力奔跑以维持现状。但人生不是单向度的行程,每个个体都持有写着不同目的地的车票,一门心思地奔赴属于自己的远方。所以,何惧于暂时性的落后?难走的上坡路,慢慢走,迂回一点也无妨。
毕竟千帆过尽,终会圆满。
【点评】迂回的弯道承载着不疾不徐的处世智慧。文章开篇对“弯道”的定位准确。“陡坡”的内涵是什么?“弯道”的意义是什么?文中对两者的剖析细致深入。“目标清晰的弯路为何不走呢?”语言表达精准明了。“难走的上坡路,慢慢走,迂回一点也无妨。”文章的收束直截有力。故判为二等上54分。
04 两点之间,曲线最短(52分)
喜马拉雅山脉绵延不绝,其中矗立着珠穆朗玛峰,直插云霄。探险家们登顶的路线并不唯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蜿蜒曲折,以无数弯道勾勒上升通道。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面对悬崖峭壁,恶劣天气,直上直下极为危险,耗材费力,弯道保险又省力,也便于休整。登山、骑行如此,追求人生高度,探索生命更高境界亦如此。
长路漫浩浩,人生从不是一马平川,康庄大道。面对困难和挑战,一如翻越山岭,要付出努力爬上陡坡。人们固然秉持着“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真理,理所应当地认为直道是最优解。实则不然。看似省时的直道在陡坡难以上升,更有可能遭挫与失败,而弯道提供的是,以更长路程换取更低难度,综合评判之下,难以达到的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选择弯道,是借助弯道。当环境阻力大于个人动力时,提升个人动力较为困难,于是,选择一条阻力更小的路更为明智。一位资深矿井工程师在TED做演讲时阐述道,他们不会冒着塌方和事故的风险,挖一条更困难的直道通向终点,而是细致考察,绕开风险与高成本,挖一条弯道。这篇演讲的标题正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这是一种选择的智慧,一种取舍。得失的衡量,而不是盲目追求理念最短的死板。
借助弯道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更小的难度带来了喘息的空间。珠峰登顶路线中设置了营地供人补给,休息和疗伤。人生的高节奏中也需要这样的整顿,以洗涤过往的疲惫,恢复精神,面对接下来的征程。
选择弯道,也在于欣赏弯道,受益于弯道。这意味着一种人生阅历的沉淀,也代表着一种美学素养的追求。面对难以达成的目标,经验来源于弯道;面对空洞功利化的内心,滋润与灵气来源于弯道。乔布斯被逐出苹果十年,建立NEXT,收购皮克斯,倘若不是这“毫无建树的几年”,他又如何学会更深刻的处事原则与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弯道带来的,是经历,也是熏陶。走的路多了,心中的杂念少了,就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澄澈,多了一份纯真的自我。
功利化的想法正被大肆宣扬,竞争也更为激烈。这样的背景下,一味追求直道并不明智。爬陡坡的过程中需要弯道,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变通。企鹅上岸之前要下潜,绕一个大弯,才有向上加速的机会。当人们攀登人生高度的山峰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环路公路,才是最优解。
这正是一句看似荒谬的道理: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点评】题目“两点之间,曲线最短”这八个字本身就具有思维含量,让人顿生阅读兴趣。文章先以探险家选择曲折的登山路线为由头引入话题并提出观点,接着从借助弯道可避开风险、选择弯道可获得喘息、欣赏弯道可获得智慧与审美三个方面论证了“曲线最短”的原因,说理透彻,举例贴切。全文始终围绕中心论证,不蔓不枝。故判为二等下5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