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求是“345”高效课堂语文讲学稿
课题:《散文一轮复习——散文标题内涵的探究》 课型:复习课 主备:邵逸雯 审核:黄明 |
|
一、必备知识 1、探究标题内涵 标题是散文的眼睛,对标题的探究,首先要了解标题的特点和作用。标题的特点与作用如下: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①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②突出散文主题;起线索作用、设置悬念的作用。 以物件为题:①作为结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③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以人物为题: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叙事内容;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以形象特征为题:①铺开内容,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以事件为题:①突出主要事件;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以问题为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二、思考角度 1、散文标题的含义包含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即在文章中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包括比喻义或者象征义,要透过字面的意思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关键词来分析。 2.散文标题的作用(好处) 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②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写作态度;③贯串全文的线索或者表明作者的写作思路;④凸显文章主旨;⑤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典型例题 【例1:2020·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蒋子龙)】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李广田)】 “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2023 ∙ 南京盐城二模《脸谱》(朱以撒)】 脸谱 朱以撒 这首配合迅疾变脸的曲子,像一群狂奔的马,有些咄咄逼人,似乎在追赶着什么,追问着什么。演员在急管繁弦中亮相,一张面具在一刹那消失了,换成了巨灵神,一个甩头的动作,又变成了风神、灵官、王朝马汉……随着鼓点的密集,脸谱不断地翻新。一位变脸人进入人群,最后一张脸谱落下,竟然是一位眉目清秀的女子。这几个夜晚让人着实感到神奇,躺在床上,眼前是变幻不定的脸谱,耳畔是激越铿锵的锣钹声响。一个陌生的民间艺术,在脸谱上如此经营,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意思? 如果最后那张脸谱没有落下,在这层薄薄的遮掩中,我们始终不知,脸谱后的那张脸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脸谱,我是充满兴趣的,这大概源于少年时生活在木偶之乡——木偶的表情就是人的表情的缩小,人的表情是木偶的基础。天下最生动的表情见之于脸,这也使脸谱急剧增多,即便繁衍至千万也远远不能穷尽。脸谱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的善变,心灵是其善变的根源。这也使民间艺人从很早的时候就捕捉到了——利用脸谱之变来表达人心的幽深难测。脸谱当然都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五官俱在,只是都被渲染了。为什么人要夸张自己的脸谱来起到震慑人的效果?我以为世事繁杂,人的空虚无助,需要借助这么一个虚无的形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脸谱的,由于不像才产生威力,才值得往离奇深处发展。 有谁能揭起一个人的脸谱呢?我每天不停地行走,不断地遇见陌生人,可是我完全不清楚脸谱之下什么是真实——在脸谱上全然看不出来,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深奥,里外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这样的怀疑成为习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就会降得很低,而戒备却成为每天都要披戴的盔甲。有阅历的人通常认为脸谱是不可靠的,它是一种伪饰,使人捕捉不了眉宇间的微妙。脸谱与心灵在许多时候是错位的,内心含恨,脸上却绽开笑容,让对方不知其真实用意。而笑容通常是人们处理社会、人群关系最先抵达的一个表情。以前我见到有人吵架,看他们充满血色的脸,比工匠正在上油彩的脸谱更为生动。在工作室里是做不成多少让人惊叹的脸谱的,他应该更多地走到街头巷尾去观察,尤其是乡野山村,生活的艰辛使人的表情变得十分沧桑。当然,我记忆中的乡野山村主人们都是过去的人物了,他们很多人已经不在,只是脸上的表情已进入了我的内心。我记得当时与他们交往真是轻松之至,野田劳作很苦,却由于与人交往的不必费心机,苦日子里也有快乐。 我看到一些在台上又笑又跳的孩童,以为是成年人的缩影,脸上过于热烈的表情,是仿成人的。如果拿他们和山村儿童相比,我会更接受朴素的,甚至怯生生的表情,它像极了山间小路旁的细碎野花,只是浅浅地、淡淡地流露。也许只要持有这样的一种分寸,已经足够表达内心的愿望,就不需要再扩张,泛滥了就是伪饰了。我没见过山村人久别相见时那种大呼小叫抱在一起的粘乎劲,他们只是淡淡说几句,邀请到家中坐坐。这样的表情寡淡吗?我觉得很受用,有时候想给人解释一下,但最终没有开口——一个人表情如何,完全是自己的事。 我的母亲在最后的十年中,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以前她看到我时怜爱的神色,这十年内都消失了。她对这个世界似乎也不热烈,很淡地面对人群,从不像有的女邻居一脸夸张大呼小叫。一脸凝固,一年甚是一年。我内心期待她有所缓解,滋润出笑意和我说话,就如同一场春梦醒来,待从头再说起。在她的少年时代,会对家园周围充满了好奇,去发现自然界中的许多趣味并且融入到草木中去,这是一段多么值得留恋的时光啊。人和草木、昆虫、鸟雀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后来有了电视,母亲也就只是欣赏《动物世界》。为什么她琢磨动物的乐趣远远地胜过对于人的琢磨?我猜度母亲对人的世界的复杂性把握不了,隐蔽在人的皮囊里的玄机太多了,简单的母亲无法理解。母亲往往在看《动物世界》时才表情欢悦,随着各种动物的行止姿态,表情也发生一些变化。她和动物说过话,或者学过动物的叫声,这是我见过、听过的一种真实。只是后来,树木渐渐砍光了,清晨不再有鸟雀的鸣唱了;野草也没有了,那些蜻蜓、蚂蚱、金龟子不知去了哪里,而空气中习惯了的草木气息、野花苦涩的味道,从此不会再被敏感的母亲捕捉。母亲没有表示什么,她的内心和表情都是淡淡的。 现在我觉得快乐的是每周到画室去看看研究生们的创作。他们年轻,以至有很好的表情,单纯胜于复杂。只是为师者箫鼓向晚,老去情疏。我想,每一位渐渐老去的人,待他们坐在藤椅上晒太阳时,他眼前飞掠而过的是一张张不同含意的脸,这些脸所带来的万千情节,支撑着他长久的回忆。(有删改) 文章题为“脸谱”,而大量的笔墨是在写“表情”,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四、训练提高 火熜暖心 宣迪淼 家乡有句古话:手捧六谷(玉米)棒,脚下一火熜,赛过活神仙。 烘火熜是绍兴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名儿,是农耕社会冬天里不可或缺的宝贝,几乎家家户户都人手一个火熜,用于取暖。 火熜是个土名,它的书名叫火炉,主要包括手炉和脚炉。《红楼梦》第九回曾写到,宝玉入学堂就学,袭人细心地给宝玉准备了火炉,并叮嘱道:“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着他们添。” 火熜按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篾火熜、铜火熜、洋铁火熜三类,其形状也繁多,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其中使用铜火熜最为普遍。 铜火熜一般都用黄铜、紫铜制成,也有少数是白铜的。通常中间是一个薄薄的圆形桶体,下端铆接着较厚的底部,上面是一个可以脱卸的盖子,装有半圆形的提柄。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通常是它的散热区——火熜盖,贵重的火熜盖以镂空的技法制作而成,雕刻的艺术形象常有喜鹊绕梅、五蝠捧寿、梅兰竹菊等美丽纹形,跟熜身用浮雕的工艺绘成的人物山水、福禄寿喜、花鸟虫鱼等花纹映衬,相得益彰,可谓艺术和实用价值完美结合。 孩提时,我的曾祖母常随身带一个圆形的铜火熜,上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无数黄豆那么大的小孔,我一直纳闷到底有多少个孔呢?可一直不敢凑上脸去数,因为曾祖母曾神秘地对我说,如果小孩去数小孔的数目,他的脸上就会长出与小孔同等数量的麻子。现在自然明白,曾祖母怕我受烫才是事理的内核。 篾火熜在家乡产毛竹的山区用得比较普遍,山里人家有一则谜语:祝(竹)家的囡,姚(窑)家配,像篮不拎菜,当中焐焦灰——谜底就是火熜。民谚喻物理,这个谜语清楚地说明了篾火熜的结构组成:内胎是经过民间缸窑煅烧而成陶土制的钵,外包篾片篾丝编打的篾壳,篾壳构图很漂亮,好似一只花篮,身上再插入一束如茶壶柄的竹把手,俗称为提柄。 火熜最主要的功用是取暖。南宋范成大有诗云“为问灞桥风雪里,何如田舍火炉头”,他对平常田舍人家的炉火暖身的光景由衷地羡慕。 三九腊月,古时的士人们也遍用火熜,除了在家拥炉而读、衙门办公使用,在出门访友,乘车坐轿时经常也带上一个烧得旺旺的火熜。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描摹初冬官府诗说:“昨夜新霜满玉阶,初冬处处火炉开。中官逐院传宣赐,南国诸侯进橘来。”初冬一来,他与同僚获旨用上了火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元人张翥有词:“水远天低。雪意垂垂。火炉头、煨芋燃萁。”词里道出了火熜的另一个功用是可以烘烤、煨烤年糕、六谷(玉米)、芋艿和番薯等,边取暖边亲手烘烤些五谷杂粮,若是再温一壶土酒,又不担心酒驾,自由自在喝几口,倒也惬意。 冰心在《我的童年》一文中回忆:“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有情人追忆似水年华,心音切切。回想起我的童年时代,下雪天起床,准能看见外屋摆放着一个火熜,火熜盖上,烘着我的棉裤棉鞋,母亲在旁小心守着,真是母爱挚挚。再想起我儿子出生后,岳母找过来的第一件护儿物竟是火熜,她递给我们的话语大意是,火熜在屋檐外火红的,吉利,还能为外孙烘尿布,老办法可接地气哩。 火熜火红火红,里面燃的是母爱,让人刻骨铭心。 红烛红窗红装束,新房新户新人来。家乡人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习俗:每逢女儿出嫁,娘家都得陪嫁一个火熜,而且要把火生得旺旺的,由女儿带到夫家,娘家人还须在火熜里点一支烟拿回家中,祈愿双方都红红火火的。对于家乡的民风民俗来说,延续香火是火熜的象征寓意。 烘火熜有温度,有气氛,有香味,有意蕴,暖心。 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火熜暖心》包含的多层意蕴。(6分)
五、课后巩固 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 肖复兴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二战期间一位美术老师和她学生的一桩往事。这位老师和她的学生都是犹太人,当时住在布拉格,德军入侵后,将他们一起带到集中营关押,每人携带的行李有重量限制。可是,这位老师宁肯取出自己的一些衣物,也不忘把一个厚厚的床单塞进行李箱。而且,她把床单染成了浓浓的绿色。即使被关押进集中营,她还要坚持为孩子们上课;课余,她还要像以往一样教孩子们排戏演戏。这个染成绿色的床单,就是戏中的布景,是戏中的天空或草地,孩子们就在这绿色的床单前扮演各种可爱的角色。 这则真实的故事,让我难忘。想起我的儿时,孩子们天生都是爱演戏的吧,在我居住的大院里,我们一群孩子也曾经在放假的时候乐不可支地排戏演戏,我们也曾经拥有过戏中出现的床单。只不过,我们是把床单挂在两株高大的丁香树之间,当作演出舞台上的幕布。我,包括所有的孩子,即使那些比我年纪大的大哥哥大姐姐,没有一个人,将床单想象成戏中出现的天空和草地。床单,都是我们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各家的床单上的图案不尽相同,但没有一个床单上印有天空和草地,即使真的印上了天空和草地,以我们那时的认知水平,也不会想象得到,它会是戏中的天空和草地,我们只是把床单当作虚拟舞台上的幕布。 现在看来,虚拟和想象,是有距离的。这距离,到底在哪里呢?读完那则真实的故事,我常会惭愧儿时的见识浅陋,当时只是觉得演戏好玩,不会往深里想。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实,那只是指在岁月静好日子里长大的孩子而已。在战争期间,那些从布拉格被驱赶进集中营的孩子,绝对不是一样的心理和生存状态。同样演戏,我们是在和平的年代,四周没有刺刀和炮火;他们却时时刻刻都有被送进奥斯维辛的焚尸炉里的危险呀(事实上,这其中很多孩子和他们的这位老师,后来就是被送进奥斯维辛的焚尸炉死亡的)!同样是演戏,我们是觉得好玩;而他们却是通过演戏,在生命危急时刻燃起最后一点希望。 这一点,正是这位可敬的女老师的心愿。在那些个日日煎熬时时有被送进奥斯维辛的危险之际,正是这位女老师这样单纯美好而坚定的心愿,才会驱使她每晚带着这些孩子爬到楼顶的阁楼上排戏演戏。她会和孩子们一起把那个染成绿色的床单挂起来,或铺在地上。床单就是天空和草地了,缀满星星,开满鲜花。黑暗中的绿色,燃烧起绿色的火苗,让孩子对这个残破的世界,对渺茫的未来,还抱有一线希望。这位女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在那里画画,然后,趴在窗前,看窗外的夜空和远方——那可不是我们现在说得泛滥而时髦的“诗和远方”,是在战争的苦难中升腾起的对未来并未泯灭的最后一点希望。 每一次想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为这位女老师和这些孩子们而感动。我也曾经是一个老师,我会想,如果我面临这位女老师的处境,在被关进集中营之前的匆忙之中,我会想起把家里的床单染成绿色,让床单成为天空和草地,塞进行李箱里吗?在凛凛的刺刀之下,在狰狞的炮火之中,在沉重的压力面前,在临行的慌乱之中,我还能有这样一份到那里之后要带孩子们排戏演戏的心思吗?真的,很惭愧,我恐怕做不到。 在读罗兰·巴特的《文之悦》一书时,读到其中“梦”的一节,看到他写道:“梦是一个未开化的逸事,由完全开化的感觉构织而成。”不知为什么,我再一次想到这位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我忽然想到,那个被染成绿色的床单,其实就是他们的梦啊,这位女老师在心中先有了这样一个“完全开化的感觉”,先织就了这个梦,然后再把这个梦传递给她的学生们,让这个梦在孩子们的心里一起升腾起来,让这样的梦不仅成了一则逸事,更成为感动我们的一个传奇。 包括女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排戏演戏在内的一切艺术,其实,都是人类之梦。这个梦,即使再单薄,再弱小,再缥缈,却可以帮助我们抗争世界的战争等一切灾难,平衡生活的不公等一切痛苦,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活,抱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所以,他们可以将床单变成天空和草地。而我们童年的床单,只是演戏时的幕布。 在回忆中,我们的床单,还是床单;而他们的床单,已经成为一种梦境。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虚拟和想象,是有距离的”这句话表现了“我”和女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女教师的赞美之情。 B.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将“我们”童年时的床单和女教师的床单进行了对比,引起读者的思考,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C.“我们的床单,还是床单”包含着“我”深深的遗憾和无奈,“我”和伙伴们身处和平时代,无须在演戏上寄寓更多的期待。 D.女教师和孩子们将床单变成天空和草地,他们热爱艺术,艺术之梦可以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紧扣标题展开叙事,讲述了女教师和绿色床单的故事,其中“宁肯”和“也不忘”两词表现了女教师在艰难的环境中带绿色床单的坚决态度。 B.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绿色床单带来的美好——“缀满星星,开满鲜花”;同时又将床单比作绿色的火苗,形象地表现了床单给人带来希望。 C,文中第五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排比修辞,渲染了女教师在二战时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同时运用设问修辞,质疑自己,强调了“我”的惭愧与怯懦。 D.作者认为女教师领着孩子们所看到的“夜空和远方”同当今人们所说的“诗和远方”内涵有所不同,前者蕴含着苦难中对光明、和平的渴望。 3.请简要分析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及“我”儿时和小朋友们排戏演戏时用的床单。(4分)
4.(探究标题内涵题)本文为什么以《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为标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