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散文一轮复习散文特征》

作者:邵逸雯  日期: 2025-03-06  点击:

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求是“345”高效课堂语文讲学稿

课题:《散文一轮复习——散文特征                 课型:复习课

主备:邵逸雯                              审核:张爱东

一、命题解读

1.选材特点

近几年散文阅读选文以现当代散文为主,强调文质兼美,格调雅正,内容与主流意识相契合。

2.设题特点

1)近几年散文阅读考查回归到文体本位,以考查是否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内涵为主。

2)命题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稍有变化。一是题型还是主客两型,但赋分增加;二是在注重散文本位考查的同时,尝试选用散文+其他文本组合成双文本。

3)考查重点有散文结构思路、线索分析,形象、语言(词句含意的理解)、技巧的赏析,情感、标题的把握等。

3.素养指向

散文阅读偏重于考查概括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意象、情感、意蕴、人文等对读者的触发感悟,赏析作品的语言、技巧,就文本某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在文学鉴赏和语文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及审美品位”。

二、散文特征

现代散文的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也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现代散文的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三、典型例题

2022·盐城高三期中卷】

嫁 衣      陆 蠡

想叙说一个农家少女的故事,她出嫁时有一两百人抬的大小箱笼,被褥、瓷器、银器、锡器、木器,招摇过市的长长行列照红了每一个女儿的眼睛,增重了每一个母亲的心事。但是很少人知道这些箱笼的下落和这少女以后的消息。她快乐么?抱着爱子么?和蔼的丈夫对她千依百顺么?我仅知道属于一个少女的一只箱笼的下落,而这故事又是不美的,我感到失望了。但是耳闻目见的确很少美丽的东西。让这故事中的真实偿补这损失吧。

假设她年已三十,离开华美出嫁的盛典有整整十个年头了。为了某种寂寞,在一个夜晚,擎了一盏手照,上面燃着一段短烛,摸索上摇摇落落的扶梯,到被遗忘的空楼一角。那儿有大的蛛网张在两柱中间,老鼠粪随地散着,楼板上的灰尘积得盈寸。

为了某种寂寞,她来这古楼的一角,来打开她多年放在这里的木箱,这箱子上面盖了一层纸,纸上满是灰尘。揭开这层纸,漆色还是十分鲜艳的呢。这原是新的木箱,放上了这寂寞的小楼便不曾被开启过,也不曾被搬动过。

在这箱子的上层,是白色的和蓝色的苎布。那织入了她的整个青春啊。她自从七岁便开始织苎。在知了唱个不停的夏天,搬了小凳到窄小的巷里,风从漏斗似的巷口吹进来,她在左边放着一只竹篮,右边放了苎槽和剪,膝上放了瓦片,她织着织着竟不知有炎夏的过了一个夏天,两个夏天,七八个夏天……等到母亲说:"再织上几两,我替你做成苎布,宽的给你裁衣,窄的给你做蚊帐,全部给你做嫁妆。"她脸微赧了。

现在,锁在这箱里霉烂的是她织了整个青春的苎布啊。

在冬时,她用蓝线作经,白线作纬,她是累寸盈尺地织起带子来了。带子有窄的,有宽的,有白的,有花纹的,也有字的。她没有读书,但能够在带上织字。"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呀,"河南郡某某氏"呀,字呀,回文呀,还有她锦绣般的心思,都织在这带上。

"妈妈,我织了许多带子了。"她有一次说。

"傻丫头,等到出嫁后,还有工夫织带子么?孩子身上的一丝一缕,都得在娘身边预备的。

"将来的日子有带般长才好呢。"

"不,你的前途是路般长。"

这母亲的祝福不曾落在她的身上。她没有孩子。展开在她前面的希望是带般的盘绕,带般的迂回,带般的曲折。她徒然预备了这许多给孩子用的带,要做母亲的希望却随同这带子霉腐于笥底了。

在这箱子的底层,还有各色绣花的衣被、枕衣、孩子的花兜、披襟和各种大小的布料。她想到绣在这上面的多少春天的晨夕,绣在这上面的多少幸福的预期,她曾用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细针逢双或逢单地数剔布绸的纹眼,把很细的丝线分成两条四条,又用在水里浸胀了的皂角肉把弄毛了的丝线擦得光滑,然后针叠针地缝上去。有时竟专心地忘了午餐或晚餐,母亲跑来轻轻拧她的耳朵,她方才把绣花绷用白绢包好,放入细致的竹篮,一面要母亲替她买这样买那样。

现在这些为了将来预备的刺绣随同她的青春霉烂于笥底了。

幸福的船像是不平衡的一叶轻舟,莽撞的乘客刚踏上船槛便翻身了。母亲在她出嫁后不一年便病殁了。丈夫在婚后不久便出外一去不返,说是在外面积了钱,娶了漂亮的太太呢。她为他等了一年,两年,十年了,她的希望的种子落在碗瘠的岩石上,不会发芽,她的青春在出嫁时便被折入一对对的板箱,随着悠长的日子而霉烂了。

这十载可怕的辛劳,夺去了她的健康。在严寒的冬月,她是汗流决背地负起沉重无情的石杵;在幽静的秋夜的月光中,为节省些膏火,借月光独自牵着喂粮食的猪。偶尔想到她是成了一头驴子,团团转转地牵着永远不停地磨,她是发笑了。还有四月的麦场,五月的蚕忙,八月的稻,九月的乌柏,都是吸尽她肩上的血,消尽她颊边的肉的。原是丰满红润的姑娘啊,现在不加修饰的像一个吊死鬼。不过假如这样勤劳能得到一句公平的体恤的话,假使不至无由地横遭责骂,便这样地生活下去吧。

"闲着便会把骨头弄懒了啊!"这不公的诟声。

"闲着便会放辟逾闲啊!"这无端的侮辱。

接着是可怕的病,除了出嫁了的妹妹是没有人来她的床边的。妹妹是穷的,来去都是空手,难怪这一家人看到她来谁也不站起招呼一声。母亲留下她们姐妹兄弟四人,兄弟们都各自成家,和她成了异姓。她富,妹妹穷,她是单身,妹妹是儿女多累,这奇异的命运啊!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富家媳是受这样的折磨!当时父母百般的心计是为要换得这活人的凌迟么?她鸣咽了。

假如生涯是短促的话,她已过了三分之二了。假如生涯是更短促的话,那,便在目前了。所以她挣了起来,楚上这摇摇落落的扶梯,来这空楼的一角,打开古绿的锁,检点嫁时的衣裳么?箱里有一套白麻纱的孝服,原是预备替长辈们戴孝的,现在戴的为了自己,岂不可怜!

伏在箱子的一角,眼泪潸潸地流下来。手照落在地上,不知不觉地延烧了拖垂着的衣襟,等到她觉得周身火热才惊慌地呼喊时,一股毒烟冒进了她的口鼻,便昏厥过去。

家人听见叫喊的声音跑来,拿冷水泼在她的身上,因而便不救了。假如当时用毡子裹住她,或想法撕去她的外衣,那么负伤的身至今还活着的吧。

后来据他们说是"因为她身上的不洁,冒犯了这楼里的狐仙,所以无端自焚的"。不久之前,我曾去看这荒诞无稽的古楼,楼门锁着,贴上两条交叉的红纸条。这楼中锁着我的堂姐的嫁衣。                                                         (有删改)

在某校读书社集体研读《中国现代散文选》时,有同学提出本文更像是一篇小说,不应入选该书。请你简要说明本文的散文特征,为入选作出解释。(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

张氏月洲村      南帆

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

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 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

“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臼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

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幹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鬓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

 

 

 

 

作者主张散文要有自由随意的气息。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念的?请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祖父》(汪曾祺)】

我的祖父汪曾祺

我的祖父名嘉勋,字铭甫。他的本名我只在名帖上见过。我们那里有个风俗,大年初一,多数店铺要把东家的名帖投到常有来往的别家店铺。初一,店铺是不开门的,都是天不亮由门缝里***。名帖是前两天由店铺的“相公”(学生)在一张一张八寸长、五寸宽的大红纸上用一个木头戳子蘸了墨汁盖上去的楷字,字有核桃大。我有时也愿意盖几张。盖名帖使人感到年就到了。我盖一张,总要端详一下那三个乌黑的欧体正字:汪嘉勋,好像对这三个字很有感情。

祖父中过拔贡,是前清末科,从那以后就废科举改学堂了。他没有能考取更高的功名,大概是终身遗憾的。功名道断,他就在家经营自己的产业,他是个创业的人。

我们家原是徽州人(据说全国姓汪的原来都是州人),迁居高邮,从我祖父往上数,才七代。祠堂里的祖宗牌位没有多少块。高邮汪家上几代功名似都不过举人,所做的官也只是“教谕”“训导”之类的“学官”,因此,在邑中不算望族。我的曾祖父曾在外地坐过馆,后来做“盐票”亏了本,甚至把家产都赔尽了。听我父亲说,我们后来的家业是祖父几乎是赤手空拳地创出来的。

创业不外两途:置田地,开店铺。

祖父手里有多少田,我一直不清楚。印象中大概在两千多亩,这是个不小的数目。但他的田好田不多。一部分在北乡,北乡田瘦,有的只能长草,谓之“草田”。年轻时他是亲自管田的,常常下乡。后来请人代管,田地上的事就不再过问。

祖父所开的店铺主要是两家药店,一家万全堂,在北市口,一家保全堂,在东大街。这两家药店过年贴的春联是祖父自撰的。万全堂是“万花仙掌露,全树上林春”,保全堂是“保我黎民,全登寿域”。祖父的药店信誉很好,他坚持必须卖“地道药材”。药店一般倒都不卖假药,但是常常不很地道。尤其是丸散,常言“神仙难识丸散”,连做药店的内行都不能分辨这里该用的贵重药材,麝香、珍珠、冰片之类是不是上色足量。万全堂的制药的过道上挂着一副金字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并非虚语。我们县里有几个门面辉煌的大药店,店里的店员生了病,配方抓药,都不在本店,叫家里人到万全堂抓。

祖父是很有名的眼科医生。汪家世代都是看眼科的。他有一球眼药,有一个柚子大,黑咕隆咚的。祖父给人看了眼,开了方子,祖母就用一把大剪子从黑柚子的窟窿里抠出耳屎大一小块,用纸包了交给病人,嘱咐病人用清水化开,用灯草点在眼里。这一球眼药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据说很灵。祖父为人看眼病是不收钱也不受礼的。

中年以后,家道渐丰,但是祖父生活俭朴,自奉甚薄。他爱喝一点好茶,西湖龙井。饭食很简单。他总是一个人吃,在堂屋一侧放一张“马杌”一较大的方凳,便是他的餐桌。坐小板凳。他爱吃长鱼(鳝鱼)汤下面。面下在白汤里,汤里的长鱼捞出来便是酒菜一他每顿用一个五彩釉画公鸡的茶盅喝一盅酒。没有长鱼,就用咸鸭蛋下酒。一个咸鸭蛋吃两顿。上顿吃一半,就把蛋壳上掏蛋黄蛋白的小口用一块小封起来,下顿再吃。他的马杌上从来没有第二样菜。喝了酒,常在房里大声背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汪铭甫的俭省,在我们县是有名的。

但是他曾有一个时期舍得花钱买古董字画。他有一套商代的彝鼎,是祭器。不大,但都有铭文。难得的是五件能配成一套。我们县里有钱人家办丧事,六七开吊,常来借去在供桌上摆一天。有一个大霁红花瓶,高可四尺,是明代物。我小时候天天看见,放在“老爷柜”(神案)上,不过我们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名贵,和老爷柜上的锡香炉烛台同等看待之。他有一个奇怪古董:浑天仪。不是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观象台的那种大家伙,只是一个直径约四寸的铜的溜圆的圆球,上面有许多星星,下面有一个把,安在紫檀木座上。就放在他床前的小条桌上。我曾趴在桌上细细地看过,没有什么好看。是明代御造的。其珍贵处在一次一共只造了几个。祖父不知是从哪里买来的。他还为此起了一个斋名“浑天仪室”,让我父亲刻了一块长方形的图章。祖父有两件宝。一是一块蕉叶白大端砚。据我父亲说,颜色正如芭蕉叶的背面。是夏之蓉的旧物。一是《云麾将军碑》,据说是个很早的拓本,海内无二,这两样东西祖父视为性命,每 “兵荒”,就叫我父亲首先用油布包了埋起来。

我弄不清祖父的“思想”是怎么回事。他是幼读孔孟之书的,思想的基础当然是儒家。他是学佛的,在教我读《论语》的桌上有一函《南无妙法莲花经》。他是印光法师的弟子。他屋里的桌上放的两部书,一部是顾炎武的《日知录》,另一部是《红楼梦》!更不可理解的是,他订了一份杂志:邹韬奋编的《生活周刊》。

我的祖父本来是有点浪漫主义气质,诗人气质的,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使他的个性不可能得到发展。有一年,为了避乱,他和我父亲这一房住在乡下一个小庙里,即我的小说《受戒》所写的菩提庵里,就住在小说所写”一花一世界”那间小屋里。这样他就常常让我陪他说说闲话。有一天,他喝了酒,忽然说起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说得老泪纵横。我没怎么听明白,又不敢问个究竟。后来我问父亲:“是有那么一回事吗?”父亲说:“有!是一个什么大官的姨太太。”老人家不知为什么要跟他的孙子说起他的艳遇,大概他的尘封的感情也需要宣泄宣泄吧。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追求的散文风格是“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