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高二语文阅读序列一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课内外阅读拓展
一、课内名言警句积累与感悟
“经典语句闪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人生启迪”——经典语句具有指导现实的意义。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致知在格物。
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8.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感悟】主张“性善论”的孟子,曾经在最烽火连天的战国时期,依然坚定地认为人本身具有一种天生的道德禀赋。一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我们看到了“恻隐”这一心性,事实上就是自己心里最柔软的存在,最原始的天赋。我们看到孺子将入井,会忽而惊慌不忍;我们看到战火肆虐环境下饥饿的儿童,会感到悲伤难过;我们看到烈日下头发花白却辛劳工作的老环卫工,会不禁心酸。这些,都是我们内心柔软情感的体现。请保留人内心的柔软,我们正是因为内心的柔软而有了坚强的可能。恰如,面对洪水是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背影,面对生死是奋斗到最后一秒的生……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感性,而是生而为人的悲悯与感恩。
【作业】请同学们积累以上课内名言警句,选择其中一则仿照以上“感悟”写下你的所感。要求: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阐释或辨析,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二、课外适当拓展与理解
学习古代经典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局限在单元或篇目里,甚至在词句里打转,而应该适当打开阅读视野,开拓写作空间。
1、《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理解】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2、《卫灵公篇》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理解】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俸禄。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
孔子主张的“道”,指的是立身行事、治国安邦之道。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应该追求的是道。只有追求仁道,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只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谋道的重要性,而不是说君子就不用吃饭了,最佳理解是,要坚持道,这是不能动摇的,在坚持道的前提下谋食。
3、《孟子·公孙丑上》“虽千万人,吾往矣。”
【理解】真理所在之地,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代表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孟子看来,一个大丈夫应该保持独立气节,拥有“大勇”。而大勇要靠“义”的滋养才能生发出来,所有不是以义为标准的勇,都是匹夫好勇斗狠的“小勇”。“勇者不惧”,孔子所称颂的亦“大勇”者。
4、《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理解】孔子说:“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孟子·公孙丑上》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理解】子贡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礼仪行为,可以了解他的政治立场;通过聆听他的音乐喜好,可以了解他的道德修养。”
5、《论语·子路篇》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里仁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理解】孔子说:办事不要一味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想要快速地成功,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业。
孔子说:君子考虑的是德行,小人只顾眼前的安逸生活;君子思刑法而治国,小人贪小利而为家。
6、《八佾篇》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理解】孔子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两朝,它所制定礼乐仪制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说:“我衰老得太厉害了!我不再梦见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是孔子最敬佩的古圣人)了。”
7、《礼记·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理解】絜xié是度量,本义是指用绳子丈量圆形物体的尺寸;矩是画直角与方形的工具,絜矩之道就是使“上下四旁均齐方正”的处世法则。
厌恶上级对待自己无礼的态度,将心比心,就不应再用这种无礼的态度去对待下级;厌恶下级不能忠于职守,在面对上级时就不应再如此;厌恶前、后、右、左对待自己的行为,就不应再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后、前、左、右,这就是“絜矩之道”。
8、《道德经》中“无”的四层哲学含义:
首先,指有无相对的无。即在有出现之前是无,在有出先之后是有,在有消失后就又变成无了,这就是所谓的有无相生。
其次,指空间。即事物存在的空间,也就是指物体的空隙部分。
再次,指宇宙本原。这种观点就是认为道就是无,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最后,指无名,即无名之道。这种观点就是认为无就是无名,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9、《庄子·逍遥游》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赏析】庄子的境界显然高人一等,万事万物自有其价值,不需要证明给别人看,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自由发展的生命体,最自然正确的生活方式,就是“不限于一用”,不要被限制、被压迫、被奴役,看似一处无用,实际上处处可用。这才是庄子要的逍遥游,无待、无名、无我的大智慧,和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同出一门,打破认知局限、认清自己定位,正确看待事物的价值,领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真谛!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