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考场议论文的结构范例》讲学稿
一、【课堂导入】
“结构清晰”一直是考场作文一个重要要求,也是阅卷老师断定一篇好文章的主要途径。如何快速写出一篇符合题意、内容充实而且结构清晰的作文,是考生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我们不妨熟记一些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以便在考场上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快速构架起自己的文章,让自己能够在一个清晰的文章结构中展开写作,完成一篇层次清晰而且富有逻辑性的文章。
二、【课堂教学】
任务一:认识考场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递进式”结构。
(一)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段时间以来,删除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的论调甚嚣尘上,要求删除鲁迅的文章者有之,要求删除诸葛亮的《出师表》者有之,要求删除朱自清的《背影》者有之,要求删除《愚公移山》有之,要求删减唐诗宋词者有之。对此,主席于2014年9月9日在北师大参观时就明确表示不赞成把古代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删掉。
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某中学语文教材编辑部向广大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征求同学们对于删除语文教材中经典篇目的意见。要求给编辑部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看法。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学生习作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给语文教材编辑部的一封信
编辑老师:
您好!
1.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有思考地去学习。面对语文教材上的经典篇目,我们要有所选择,接纳其精华,抛弃其糟粕,所以我赞成删掉语文教材上部分经典篇目。
2.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能有真进步。”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我们的思想进步,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就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的是国土沦丧、国家衰亡的爱国情怀;《指南录后序》,发出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追求,这样的佳作,培育了中国人高尚的品德与深厚的民族情怀,所以当后来满清入关,倭寇侵华之际,有志之士振臂一呼,人民奋起反抗,团结一致抵御外敌,我们才没有亡国灭种。这些经典篇目,都值得我们去咀嚼去借鉴。正是这些优秀的文章的存在,我们才从小就在心灵播下一颗爱国爱民的种子,成长为国之栋梁。
3.但是,经典篇目在精不在多。以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动辄必修、选修,一本必修一的书上有三四十篇课文,一学期要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两本书。老师您说,能学得完吗?而语文教材,除了课本,还有读本,有的书一发下来就被束之高阁,翻都没有翻过。老师您说,有什么用呢?而且教材里还有很多跟不上时代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篇章,像胡适、周作人、林语堂的“轻松文学”也时有出现,我们更要引起警惕,适当地删减。是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埋头苦读,偶尔还要抬头看看天空,莫要迷失了方向。
4.也有人说,这些经典篇目可以适合不同的人,而且是精挑细选,代代传承下来的,肯定有存在的必要。此言谬矣!语文教材面对的是处在成长期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是没有辨析能力的,作为编辑,一定要慎之又慎,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精挑细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5.所以语文教材选入的篇目,对整个社会、对所有学生都是意义重大的事情。作为编辑老师,要有敏锐的时代观、正确的价值观,对不符合中国未来发展趋向的文章,要有警惕之心。一旦发现不妥的地方,一定要坚决地将之删除。
6.编辑老师还要换位思考、代入思考,看看选入的篇目,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习惯。如果选入的教材过于深奥,学生阅读存在障碍,选了也没有人看,看了也没有触动,那就不如不选。假如不慎选入,下一次一定要删除或修改。
7.当下的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飞奔在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我们需要凝聚人心,统一思想,需要培育合格的接班人。我们要用教材中的精华来唤醒深刻的灵魂,我们也要重视教材中的糟粕腐蚀青春的底色。请编辑老师赶快行动起来,精选教材,筛选篇目,保留精华,删除糟粕。
此致
敬礼!
学生:某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三)结构简析
第1自然段: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第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第7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递进式”结构:
任务二、分析学生习作《发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先锋》的文章结构。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3月5日,学校举行了雷锋事迹展,展板内容如下:
奉献精神。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热心公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钉子精神。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贵,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螺丝钉精神。雷锋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艰苦奋斗精神。雷锋出身贫苦,深知生活艰辛。因而,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体现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
展览活动中,有同学深受启发,也有同学反应冷淡,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以“雷锋精神与当代中学生”为话题给学校公众号写一则评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学生习作
发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先锋
1.“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鲁迅先生这样说道。那么我想说:“青年既发扬雷锋精神,以则邦国亦兴起。”就如同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雷锋精神也在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其内容,不断地指引着我们创造未来的蓝图。
2.从我们懵懂记事起,父母师长便教导我们学习雷锋精神,为何?难道不是它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塑造品性的力量吗?正是秉持着这样一种可贵的精神,我们的党员干部们才会默默地于田间小路上奉献自我,我们才会成功的实现脱贫攻坚的任务;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份坚持的精神,我们才会从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如今“天宫”的第四次升空,若不是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秉持着雷锋精神,那我们又如何建成如今的太平盛世呢?
3.而今国泰民安,我们新时代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却出现了这样一些异样的声音:“雷锋精神早已过时”,“我们的国家早已建设得很好,不再需要发扬雷锋精神”……但,真的如此吗?就拿抗疫这件事来谈,即使我们如今生活安定,却仍有不测会发生,若这时我们连一位愿意主动逆行、站在前线的人都没有,那么我想我们也不可能成为如今世界上唯一一个连续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有一份光,便发一份热”的精神应该被学习,而“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者”,危矣!
4.那么,做好新时代的高中学生,我们又应当怎样践行雷锋精神呢?是否一定要做出影响时代、震撼国家的行为,才算是为国贡献呢?我想未必。雷锋精神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我们只有化无形为有形,以“无心”为“有心”,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
5.“你是怎样,中国便是怎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在路上,而我们每一个当代的中学生,应身体力行地践行雷锋精神,积极参加劳动,面对困难与考验永不退缩,体会感受幸福来之不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能将雷锋精神贯彻进去,学习钻研、精于思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做个脚踏实地的实干者。
6.此外,我们还应当接受历史的浸润,与历史之中感悟中国的建设征途,于历史之中感受不断更新的雷锋精神,形成忧患意识。
7.当下国际国内的时局风云涌动,我们作为站在时代交汇点上的中学生,更应身体力行地贯彻雷锋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蓝图,将中国这艘东方巨轮驶向更加辽阔的星辰大海。
(三)分析结构。
第1自然段: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第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第7自然段: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火爆网络的ChatGTP成为热议焦点,人工智能及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未来必定会给我们的生活提供诸多便利,人类的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忌惮人工智能的发展,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很多工种会被代替,造成大量失业;人们的隐私也受挑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切题立意
1.紧跟时代步伐,迎接AI变化。
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3.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4.新科技时代,理应学会独立思考。
5.“兼收并蓄”,不断提高辨识和利用科技的能力。
6.不要在人工智能与信息洪流中迷失自我。
佳作示范
善假人工智能,迎接美好未来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正式进入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信仰科技者从chatGPT中看到希望,热烈欢呼科技春天的到来,怀疑科技者从chatGPT 中失掉信心,为科技冰冷而忧心忡忡,在人工智能时代被洪流裹挟的人们该何去何从?在我看来,最好的选择是善假于人工智能,迎接人类美好的未来。
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不全盘否定,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科技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各领域大显神通,为我们减轻负担、为人类带来福音。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已在教育、安全、金融、交通、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实现技术落地,并且应用场景也愈来愈丰富。跌宕起伏的证券市场中,以千分之一秒计算的盈亏,正是取代投资人的机器所为;春节时微信 “抢红包”,也时常见到机器发、机器收的情景,给人一种久违的温馨。在智慧教育领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释放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汇总的巨大潜力。未来,人工智能将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无需将人工智能视为洪水猛兽,欣然接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充分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题中之义。
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不盲目狂欢,做机器的主人。在发挥机器之所长造福自己的同时,也别忘了谁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人与工具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训”,使用工具的人,自身也会被工具所绑定。当我们足不出户,只通过电子产品上的敲打来交友,朋友的意义已经悄然变化;当我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问计于云端,师长的传承也会迅速缩水;当我们从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时,也应看到人工智能浪潮给现有的生产秩序造成的冲击;未来可能有很多人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沉迷于网络的我们,不知不觉间隐私也被大数据收集……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工具,而人类创造工具是为了进步,而不是为了退步。
当代,面对来自极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的质问,我们应当反求诸己,把握机械的工具性,坚守独属于人类的批判性、创造性、共情力等。正如多辆马车的叠加,也不可能变成火车;再精妙的智能系统,也不能替代拥有复杂且细腻的人类感情;再高效的运作机制,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自发自主的创新。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精进个人能力,彰显“人之为人”的智慧、温度和力量。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可以成为与人类交流、相处的伙伴,但此刻,我们不应该狂欢它给我们带来的彻底不同,更无需恐惧它会取代人类的地位,只要我们永葆人类文明发展中不曾遗失“人之特性”,人类这艘巨轮仍会在科技海洋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