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记叙文写作教学(一):顺叙式记叙文结构特征
一、教学导语
从2021年起,江苏高考使用新全国I卷,不再单独命题。由于之前全国卷作文命题倾向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师与学生习惯于使用议论文应对,加上2021年八省联考时的“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也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导致江苏的教师与学生误认为新全国I卷要用议论文应对是最佳途径。
但综观2020-2024年的新全国I卷,从2020年“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到2021年的“强与弱”,2022年“本手、俗手、妙手”,2023年“故事是有力量的”,到2024年“互联网时代的问题是多还是少”,五年的作文命题,在文体要求上并没有明确的倾向性的要求,考生既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
而在江苏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有一个传统:专家组多次呼吁,恳请一线的老师们多教一教记叙文写作;在阅卷过程中,也恳请阅卷老师对记叙文手下留情。这些情况,使得江苏考生如能在高考考场大胆地写作记叙文,获得高分的可能性比议论文大得多。究其原因,就在于这几年,教师与考生越来越忽视记叙文写作,真正文质兼美的记叙文非常稀缺。在俯拾皆是的议论文堆里,阅卷老师看到一篇记叙文,是何等的欣喜与珍惜。
但最近几年,江苏教师与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的忽视,还是让记叙文“很受伤”。综合数据分析,高考记叙文的平均分不升反降,因为考生越来越忽视记叙文写作,连记叙文的基本要求都不能达到,真正文质兼美的记叙文十分稀缺。
考场上写什么文体就应该像或者就是什么文体,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极重要的要求。一旦被阅卷老师判为文体不明,就如同跑题一样,得分极低。这是考场“高压线”,触不得。
在高考阅卷现场,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有很多作文被认定为“文体不清”。说它是记叙文吧,文章中却还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特别是一些作文,前一部分是明显的记叙文,有情节、有人物、有细节,后半部分却发表了大段的议论。这样的作文,得分一般在36分以下。
二、范文引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的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新高考I卷满分作文:老槐树下的故事
村子口有一棵两人合抱粗的大槐树。外祖父总是喜欢放一把摇椅,躺在槐树下,伴着槐树花的香味,给我们讲他参加抗美援朝,战场打仗的故事。他总是讲着讲着就说,“不讲了,不讲了。”然后小声地念叨着:“不该讲故事,不该给小三子讲故事听。”
小三子,是我的舅舅,外祖父唯一的儿子,只比我大十来岁。小时候,每次只要外祖父躺在摇椅上,我就和舅舅拿着凳子坐在他的旁边听他讲故事。那时候,我还小,听不懂外祖父讲的什么,但是舅舅听故事,一点点往前凑,眼里有光,就像一只鱼,想要游入大海。
听完故事后,舅舅就带我进他的房间,向我展示了他的收藏——军事杂志、画报和模型。
舅舅眼里带着理想,他的理想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很快就知道了。
原本平静的早晨被打破,外公的怒吼外祖母的哭泣,舅舅据理力争的呐喊成了那天早晨我听见的唯一的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一切归于平静,我看见背着大包小包的舅舅。
爷爷在叹气着,早知道不讲故事了。妈妈在一旁不停地劝说着什么。
这时,我看到舅舅背着行李夺门而出。
“舅舅是去大学了么?”妈妈说过,舅舅高考成绩很好。
“不是,他去参军额。”
“为什么?”
“因为他很喜欢外祖父的故事。”
舅舅眼里依然带着光,带着对未来的向往,我知道,他是去寻找他的海了。
果然,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再见到舅舅。
院子里的老槐树依然发着幽香,外祖父依然给我们讲着那些故事,每次讲着也还是会轻轻念叨:“不该讲给三子听的!”
直到有一天,镇子里的快递员送来了一个沉甸甸的包裹,除了给外祖父母的衣物外,还有一枚亮闪闪的勋章。
快递员连声夸三舅有出息,外祖父只是笑着点点头。
躺在躺椅上,外祖父的笑容却怎样也收不住,突然坐起身来,对着屋里大声喊着:“快来听故事喽!”(得分60分)
2.高考临场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①必须要有清晰的记叙文结构特征,也就是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②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③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甚至可以不发议论。
三、例文展示1:
【作文题目】犹太人有一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学生作文展示】渺小尘埃也温暖
“呼……呼……”已是入秋时分,呼啸的北风拍脸上,冰凉冰凉的。一个人走在冰冷冰冰的马路上,路灯光把我的身影拉的很长。我像是黑夜里的一颗尘埃,被浓浓的月色包围,渺小得无人在意。只想让自己再绽放一丝的光彩,给这黑暗带来些许的光明,即便我,只是一粒尘埃!
“老板,来一碗拉面!”一声叫唤打断了我的思绪,让我停下了匆忙的脚步。我抬头一看,是一家面店。摸了摸咕噜直叫唤的肚子,走进了这家面店。
入眼和所有的店铺一样,里边没有什么奢华的装饰。真要说有,那估计只有挂在墙上的那块匾了,写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收银台前站着一个平头宽脸的男人,正在招呼着客人,“老刘,都熟客了,一点零头在意什么?”“好好好,那我就不推脱了”。我站在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话,心里暖暖的,看惯了主客之间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执不休的,很少见到还互相推让起来的。
“小伙子,要点什么?”老板问了我一声。我这时才看清了老板的样子,深深的皱纹镶嵌在额头,那是岁月留下的抹不去的痕迹。但他深邃又关切的眼神,却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也许老板也只是一颗尘埃,但他能给别人如山的温暖。“一碗鸡蛋面,”我答到。“好嘞,稍等片刻。”老板麻利地答道。我找到位置坐了下来,老板也转身进了厨房忙碌起来。只见他先娴熟地打了个鸡蛋,然后弯着略显臃肿的身躯,一手拿着锅上已经锈迹斑斑的握把,一手拿着油腻的锅铲,聚精会神地盯着锅中的鸡蛋。突然,他目光一凝,手中的锅铲迅速换成了筷子,筷子上撩,面条悉数捞起放入碗中。再一眨眼,锅里的鸡蛋也滑到了面碗里。那动作一气呵成,毫无停顿,不知他做了多少遍。
“面条好嘞!”不一会儿,一双硕大又宽厚的手掌端着面条来到我面前,手上布满了老茧。“多少钱?”我问道。“五块钱。”我疑惑地问道:“怎么便宜了一半啊?”一旁的食客笑着说:“小兄弟,这是老板的规矩,新人半价。”“还有这么奇怪的规矩?”我笑着问到。“小本生意,给客人留个好印象啊。”老板接过了话。“哦,原来这样啊”,我应了一声。用筷子夹起面条,放入嘴里,柔滑又筋道,富有弹性。“老板,你煮的面条真好吃!是有什么秘方吗?”我笑着问老板。他一边忙活着,一边回答我:“也没有什么秘方呀!”停顿一下,他想了想,又说到:“真要说有,那就是每份面条我都是用心去做的,所以这味道不大一样。”我受益地点了点头。
此刻我的心也是暖暖的,外面的秋风依旧,面条店里的暖流依旧。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间的一颗尘埃,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渺小,毫不起眼。没关系,只要做好你自己,就能绽放光彩,给人温暖。花若能言,口自芬芳;爱若能言,馨香弥漫。渺小尘埃也温暖!
【点评】 本文点题扣题的意识比较强,处处有“尘埃”的影子存留。文章情感真挚,层层升华,以一个普通的面店为观察点,描绘了面店的装饰布置,描写了老板与顾客、老板与我的交流沟通,特别是对老板下面条的描写,细腻而生动,体现了良好的写作素养。文章结构清晰,一线串珠,步步推进,事件与情感的发展有明显的脉络,而且前后皆有照应,有铺有垫。文章的描写意识比较强,有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综合评价,55分。
【结构分析】【六段】
第一段——环境渲染,营造氛围,巧妙地将“尘埃”引入故事讲述;
第二段——开端:走进面店(引出故事)。
第三段——发展:面店老板与顾客,不急不徐,缓缓展开(展开故事)。
第四段——高潮:老板下面,引人遐想,再生波澜(升级故事)。
第五段——结局:揭开谜底,面店的魅力在于用心做面(揭示谜底)。
第六段——尾声:议论作结,深化主题(照应题目,深化升华)。
三、例文展示2:
【作文题目】灵魂不是一个要注满水的瓶子,而是一个要生火的炉子。
【学生作文展示】
点亮心灯
迷蒙的细雨在天地之间散成团团雾气,黑色的水面下也在孕育着即将到来的暴雨,丝丝凉气穿过船板,透过鞋袜,悄然缠上我的身躯,那火热滚烫的心怀似乎也将被这不断的风雨浇熄。
我心中的不平难以自抑!纵使有满腹的委屈却没有人可以让我吐露衷肠。我离京十年,在外任官时体谅民情民心,凡事亲力亲为,政绩显赫,深得百姓爱戴,从未有毁谤君相之心。如今却因为这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何其无辜!我所受的冤屈与屈原等先烈有何不同?我是不是也应该放下这一切忠君报国的愿望,义无反顾地投身这江流之中,甘做这鱼虾之食?脸上已是冰凉一片,一度火热的胸怀也在此刻化作冰冷。
倏地一双温暖的素手贴上我的脸颊,为我轻轻拭去冰冷的泪水,“纵然夫君如同一只离群的孤鸿,处处受人排挤,你的胸中依然有天地,能装下这世间万物,何苦因此事而一蹶不振?”朝云站在我的身边,她的话成为燃烧我心怀的火种。
没有君王的赏识,也没有同僚的信任与接纳,但是我依旧可以用我的方式生活在这片天地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既然这党派之争是我厌倦的,那么我何不远离朝中的风雨,悠闲地享受这一番天地?毫不气馁,坦然处之,旷达面对,这才是我目前需要的心境。
世间的一切就如这眼前的明月,此消彼长,有得有失,不是我的,即使费尽心力也还是获取不了,倒不如看看这明月,听听这清风,这里的一景一物,无不是造物者精心打造的。随处的景色只需一眼就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且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哪里需要费尽气力?这赤壁乃是当年三国的战场,各路豪杰群起争夺,拼死作战,方才获取了无上荣耀。如今我这一个闲官在此处领略风景,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这造物者赐予的宝藏,也不失为一件幸事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就让我化身为仙鹤,在这天地之间自由飞翔,永无羁绊吧。
我心中的火热被官场沉浮所浇熄,又被自然的美景所点燃。纵然我以后遇到再艰难的苦痛,我也始终会以一颗火热的心来面对承担,矢志不渝。
【点评】文章的主题是“点亮心灯”,写的人物是苏轼。写作的过程很清晰,以《赤壁赋》为底版,结合“乌台诗案”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叙述了苏轼在黄州经历人生的挫折以后,自我疗伤,最后在赤壁美景的游赏中,寻得人生的安慰的经过。
本文的记叙文特征明显,有清晰的事件与情感发展脉络,开头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结尾用抒情来点化主题。行文中有人物的动作、语言、细节、心理等描写。
文章中的议论属于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不是单纯的夹叙夹议,不影响记叙文的文体特征的判定。参考评分:63分!
【结构分析】文章去掉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和最后一段的议论抒情,中间四段分为四部分,可以理解为一个完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一段(序幕):宕开一笔,营造氛围 第二段(开端):引出矛盾“初到黄州的委屈”
第三段(发展):出现转机“王朝云的劝慰” 第四段(高潮):解决矛盾“内心的挣扎与出路”
第五段(结局):获得感悟“用山水之乐来点亮心灯” 第六段(尾声):照应开头,抒情议论
四、例文展示3:
【学生作文展示】长相忆
天色昏暗,淡淡雾霭垂于天际,温凉的风吹不散雾霭,却将天地吹得更加高远萧瑟,云层时而积聚时而散开,好似风雨在孕育,又好似下一刻就会引出日光千里。
就在这欲睡未睡、将醒未醒的天气,拖着自己的躯壳,走近云湖。看着身旁一拨又一拨同学走过,却怎么也提不起走近他们一起热闹的劲头。肩头被人拍了一记,还没反应过来时,她已冲到了前头,回头冲我招手,眼中光华流转,充满了本真的喜悦,我愣神间下意识挥手微笑。直到她已走出很远,我脑中才浮现出一个大略的轮廓,她原是我的初中同学。
想到这,羞愧与怅惘一齐涌上心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人皆知的八个字,蕴含了古往今来多少嗟叹。第一位念及、写下这八个字的人,内心又有怎样的嗟伤和怅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奔腾不息的岁月河流中,我是否已失去了最初的快乐与感动?是何时开始,我竟已不记得那些曾经的笑颜?
为理心中烦絮,坐于湖畔长廊静赏美景,四月已是晚春初夏,湖水澄澈近蓝,风剪了杨柳氤氲湖面,伊水浩渺,细柳低垂,柳影摇曳,影动形随。两岸相近之间有扁舟驶入画卷,驶在湖面,划在心间,烦絮便随道道波纹漾开。此时日光正好,偶有清风拂过,送来清凉。再远观是青石小桥,桥上游人三两来往,有人撑桥边栏杆,似在细数游鱼几尾。极目远望,所见处波光粼粼,水汽升腾,不知道哪双丹青妙手,蘸一笔云湖水,画出这一片朦胧江南。
置身于此,不由令人耳目一新。随着云消雾散,心灵也不断舒展。快节奏的社会现实中,我们忘记了头顶星空闪烁;繁花似锦的物质世界中,我们忽视了脚边植物生长,我们在亲近冰冷和繁华的同时,却在远离灵性的生命。我们明明看见心灵内是荒草无边,却不敢去面对和改变。别再追逐向前了,聆听心灵的本真,她在召唤我们!振奋间,又有谁拍了我的肩头,回头望去,已然是另一幅率真的笑颜。
天公铺排人间好天地,由来百千景,不及错身遇个你,穷尽心中笔,待到山光水色竞相逸,重拾故笺寄,旧墨中藏情几许?君当长相忆。
【点评】 本文是一篇游记,以“云湖美景”起笔,落脚到人情世味,抒发高三学生成长历程中常见的烦恼。读来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又有一丝淡淡的喜悦。文章侧重描写了游览中所见的美景,让读者跟随作者的描写一起去体悟自然的真谛。特别是湖畔美景,写的细致而生动,让人进入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结构分析】
第一段——宕开一笔,营造氛围
第二段——开端:引出矛盾
第三段——发展:出现转机
第四段——高潮:解决矛盾
第五段——结局:结果或感悟
第六段——照应开头,抒情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