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记叙文写作教学序列(三):双线式叙述结构
一、教学导语
双线式结构是高考记叙文写作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记叙文中同时存在和发展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同时这种形式因双线展开,作文容量更大,也可以丰富作文的内容。
纵观2020-2024年的新高考全国I卷,从“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强与弱”、“本手、俗手、妙手”、“好故事”、“智能时代利与弊”来看,均可以构建思辨式的二元概念作文。如果考生能使用双线结构,可以更好地展开文章,也更容易扣合主题。
双线式结构最常见的是并行式结构,即文章中的两条线索并列存在,平行发展,文章中出现的两个事件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们或是同向映衬,或是反向对比,最后借助两者间的关系共同指向文章中心,从而更强烈鲜明地表现文章主题。
二、高考佳作展示:
石碑上的历史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看着几百年沧海桑田,而歌声依旧。
三百年前,县官接到快马来报,滁州境内瘟疫泛滥,凡染病者半月之内咳血而死。县官立即下令全县戒严,不许任何来自滁州者入内。三百年后,村西的黄四娘接到儿子电话,说是在北京染了肺病,准备回村调养。历史的轨道以平行姿态延伸,前后追逐着;历史也按照同样的方式苏醒,今昔审视着。县官坐卧不安,自己膝下无子,只有在滁州城北的弟弟一家亲戚。倘若他们来县里避瘟疫,要不要开城门呢?黄四娘心里咯噔一下,忙问儿子是不是得了报纸上说的那个传染病。儿子在电话那头咳了两声就挂了。几天后,县官走向了城门,黄四娘走向了村口。历史的轨道也紧密地重合在一起。
“伯父,我爹娘都染病死了,全家上下就剩我一个了。我拼了死才逃到您这儿来的。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门那边县官的侄子哭着。
“妈,我回来了。”村外边儿子向着黄四娘走来。历史带着厚重的颜色重合在一起,沿着时间的墙流淌开来。
门这边县官老泪纵横:“我已下了禁令,我得对全县的百姓负责啊。”
村这头黄四娘后退了几步:“儿子,听妈说句话,别往村里走。”村民们渐渐围上来,在黄四娘身后围成一个半圆。
“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要死,我也得死在亲人身边哪!”
“妈,你让我进村吧!你不能见死不救啊!要死,我也不能死在村外头哪!”
理智与情感分别立于天平的两端。亘古的风吹过,历史在继续。
门这边,县官不断地踱着步,作着他这一生最大的抉择。理智与情感的天平逐渐倾斜,县官最终在夕阳西下时下令打开城门。村这头,黄四娘流着泪从村民手中接过了扫把:“儿子,今天不是妈狠心,但今天只要妈在这儿,就不能让你进村。你看看妈身边这些乡亲,他们都是看着你长大的,你忍心把病传给他们吗?你还记得这村头石碑上刻的字吗?理智点吧——你是妈的儿子,可妈不能因为你而害了全村人哪!——你得照电视上说的做啊!妈已经打电话给了防疫局,他们马上就到了。”
历史的轨道按照它熟悉的方式重合在一起,却最终折向两个方向。
石碑上刻着:嘉庆七年,滁州瘟疫泛滥,本县县官内侄自滁州来县,县官开城迎侄,数月之内,全县死绝。
亘古的风带着古老的气息拂过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沿着时间的轨迹,讲述着一个关于理智与情感的久远的故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
【点评】
【结构分析】
事件A、
事件B、
交汇点、
结构形式、
三、例文展示
【作文题目】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身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康;个人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维护健康是做人的责任。
【学生作文展示】 馄饨馅儿
“卖馄饨喽,卖馄饨……”洪亮的吆喝声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迎来了朝霞,送走了落晖。
楼下有着位推手推车卖馄饨的老爷爷,每近傍晚时分便会停在这儿,从车上搬下一张可折叠的小桌与几个小板凳,吆喝几声,便坐下,开始包着小馄饨。
热闹的镇中心也开着一家馄饨店,与楼下不同的是,那家店不用吆喝,都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去吃小馄饨。有时甚至要为了一份小馄饨,等上个把小时,可即使这样,店中的生意仍是好的让店员忙不过来。
缕缕清香被风儿吹送到楼上来,钻入我的鼻中,肚中的馋虫被勾起。来到摊前,要上一碗小馄饨,坐在桌前慢慢等待。老爷爷将刚包好的小馄饨下入锅中后,再坐回了凳子上,继续包着手中的小馄饨。不一会,锅中传来翻腾的声音,老爷爷将它们盛出,浇上一勺汤,洒上小葱、香菜,端至面前。我向其中倒了些醋,舀出一个,便向口中塞去。烫的我舌头发麻,连连哈气。老爷爷见了,笑了一声,道:别急,吹吹再吃。之后,我便放慢了性子来品尝其中的味道。
镇中心小馄饨店的生意如此之好,我不禁好奇起来其中的小馄饨是何种的滋味。进入店中,点上一碗小馄饨,由于等待的过于无聊,便向四周望去。洁白的墙上挂着令人垂涎欲滴的小馄饨图片,再向收银台的后方望去,只见厚重的门帘紧紧地掩住了后厨,仿佛里面藏着独一无二的秘方。即使来回的人进出麻烦,店主却没有将其收起的意愿。终于,我等来了小馄饨。外观与楼下家的馄饨并无什么不同,舀出一个,刚放入嘴中,鲜味就在口中蔓延开来。
几年后,镇中心的馄饨店被人举报其中有罂粟,才使人喜欢吃。本是被人们挤的水泄不通的店突然就空旷了起来,监察局也前来调查。几天过去了,监察局却还未有答复。店主坐不住了,来到监察局询问。从监察局领出“该食品不含罂粟成分,但使用大量香料掩盖肉质问题。”的报告,店主松了口气。可是,从那以后,店中的生意却是一落千丈,再也没有客人愿意上门,来尝尝这加了“料”的小馄饨。
楼下的老爷爷随着生意渐好,便在楼下租了间屋子。每到傍晚时分便会传来他的吆喝。有次几位下班工人坐在板凳上与他调笑道:你的馄饨馅儿健不健康?老爷爷笑笑,接到:健不健康,你们不都看的见么。说完继续包着他手中的小馄饨。
“卖馄饨喽,卖馄饨……”洪亮的吆喝声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迎来了朝霞,送走了落晖。
【点评】
【结构分析】
事件A、
事件B、
交汇点、
结构形式、
四、学生习作及升格作文
【学生第一次习作展示】 那股味儿
烈日后的空气十分清爽,轻轻的风缓缓地吹。还没进家门,却早早地闻到母亲酝酿的那股酸爽味儿,夹杂着淡淡清香。那是一种让人如痴如醉的味道、一种质朴的心灵、一种健康的生活气息。
“妈,您是不是正在做酸菜啊,我大老远就闻到的那味道了。想盛一碗解解馋”。“暂时还不可以,正准备做,过一两天就可以喝到了”。看着她正忙着洗了又洗,直到水变得清澈,然后装入一个早已经洗干净的坛子中,再慢慢的把煮沸的水倒入其中,在上撒上自己做的酸本,最后小心翼翼地把毯子盖紧。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慢慢地等待。
奇怪的是,邻居家也是贵州人,也是极其喜爱酸菜这东西,可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自己弄。为了满足好奇心,我决定到他们家探一探原委。咦,空气中好像弥漫着一股酸味儿,可味道又有些奇怪,感觉熟悉却又不熟悉。总感觉与那熟悉的味道相比少了些什么。“叔叔,我闻着这酸酸的味道就来了,感觉味道与我妈妈做的酸菜味道相同却又不同”。“当然不同了,你妈妈那是自己动手做的,我们是到菜市场买的,方便是方便了点,可不那么正宗,拿回家多洗几次味儿就不那么浓了”。“那您可得尝尝我妈妈是手艺了”。话音刚落,空气中传来正宗的酸爽,我能断定这并非邻居家传出的味道。“难道妈妈的酸菜可以吃了”。我一溜烟跑回家去,竟忘了跟邻居打声招呼。不出所料,那酝酿已经的酸爽终于可以品尝到了。迫不及待拿出碗,盛来一碗,慢慢咽下一口,那股子酸劲,久久在口中不消失。那是母亲做的味道,那是属于家乡的味道,那是一股健康的味道。久久令人回味。
又是阳光明媚,微风缓缓吹的一天。在这寂静的清晨,却听到有些许聒噪。听母亲讲后才得知,原来是邻居家一家人都在闹肚子。嘈杂声中听到“下次不再为了方便买不健康的食品了,太害人”。
现如今,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却忘记了自己的健康,有些商家为了产量而忘记了质量。伤了人们的身体也被贴上心灵不健康的标签。健康才是本钱,人需要健康,社会也需要健康。
春风依旧缓缓吹,吹来了那股子酸爽。吹散了那些不健康。
【点评】
【学生二次升格作文展示】 这股味儿,那股味儿
秋后的空气十分清爽,轻轻的风缓缓地吹着。还没进家门,却早早地闻到楼道的那股酸爽的味儿,夹杂着淡淡清香,让人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那是一种质朴的味道,一种健康的气息,一股让人如痴如醉的味道。
“妈,您是不是正在做酸菜啊?我大老远就闻到那味道了。”打开门,我朝着正在厨房忙活的妈妈问道。“是呀。今年你外婆腿脚不方便,就不过来帮我们做酸菜了。昨天她把做酸菜的方子告诉我了。我就寻思着自己做吧。”妈妈回答我。“我想盛一碗解解馋,口水都要流出了”,我撒着娇说。“暂时还不可以,腌一两天就可以吃了”,妈妈把酸菜洗了又洗,直到水变得清澈,才装入一个干净的坛子中,再慢慢的把煮沸的水倒入其中,撒上自己做的酸本,最后小心翼翼地把坛子盖紧。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慢慢地等待。
空气中好像弥漫着另一股酸味儿,可味道有些奇怪,感觉熟悉却又不熟悉,与那熟悉的味道相比少了些什么。我循着味道,来到邻居家门口。为了满足好奇心,我决定到他们家探一探原委。
邻居是贵州人,也是极其喜爱酸菜这东西,奇怪的是,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自己弄。“叔叔,我闻着这酸酸的味道就来了,感觉与我妈妈做的酸菜味道相同却又不同。”我和邻居开着玩笑。“当然不同了,你妈妈那是自己动手做的,我们是到菜市场买的。就是味道差了点,但是挺方便的,不用自己腌。”邻居是个随和的中年人,平时挺忙的,老是很晚才回家。“我妈说菜场里买的不健康,吃了会拉肚子的。”我叮嘱了一下。“你妈是个能干的,我们哪有时间呀。”邻居笑着说,“多洗洗一样吃的。再说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空气中终于传来那股醇厚的的酸爽,我能断定这是我家传出的味道。“难道妈妈的酸菜可以吃了?”我一溜烟跑回家。不出所料,那酝酿已经的酸菜终于可以品尝了。迫不及待拿出碗,盛来一碗满满的酸汤肚丝,慢慢地嚼了一口,那股子酸劲,在口中久久不见消失。那是母亲做的味道,那是属于家乡的味道,那是一股健康的味道,令人回味。
搁下碗,我打开门,想请邻居也来尝尝。却发现邻居家一片忙乱,有些聒噪。然后邻居一家人被医院的担架抬了出来,原来邻居家一家人食物中毒了。嘈杂声中听到邻居对着医生说:“下次再也不能为了方便,买那些不健康的食品了,太害人。”旁边围观的人也是议论纷纷,原来邻居家买的酸菜用了劣质的工业用盐导致了中毒。
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整天忙忙碌碌,却忘记了自己的健康。而有些商家为了利益,忘了质量,虽然发了财,却伤了人们的身体。他们黑心的行为也频频见诸报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为什么这些人不能老老实实做生意,为什么不知道健康才是本钱,人需要健康,社会也需要健康呀。
秋风依旧缓缓吹,吹来了那股子健康的酸爽味儿,可吹不散那些不健康的人心。
【点评】
【结构分析】
事件A、
事件B、
交汇点、
结构形式、
高二记叙文写作教学序列(二):双线式叙述结构(教师稿)
一、教学导语
双线式结构是高考记叙文写作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记叙文中同时存在和发展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同时这种形式因双线展开,作文容量更大,也可以丰富作文的内容。
纵观2020-2024年的新高考全国I卷,从“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强与弱”、“本手、俗手、妙手”、“好故事”、“智能时代利与弊”来看,均可以构建思辨式的二元概念作文。如果考生能使用双线结构,可以更好地展开文章,也更容易扣合主题。
双线式结构最常见的是并行式结构,即文章中的两条线索并列存在,平行发展,文章中出现的两个事件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们或是同向映衬,或是反向对比,最后借助两者间的关系共同指向文章中心,从而更强烈鲜明地表现文章主题。
二、高考佳作展示:
石碑上的历史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看着几百年沧海桑田,而歌声依旧。
三百年前,县官接到快马来报,滁州境内瘟疫泛滥,凡染病者半月之内咳血而死。县官立即下令全县戒严,不许任何来自滁州者入内。三百年后,村西的黄四娘接到儿子电话,说是在北京染了肺病,准备回村调养。历史的轨道以平行姿态延伸,前后追逐着;历史也按照同样的方式苏醒,今昔审视着。县官坐卧不安,自己膝下无子,只有在滁州城北的弟弟一家亲戚。倘若他们来县里避瘟疫,要不要开城门呢?黄四娘心里咯噔一下,忙问儿子是不是得了报纸上说的那个传染病。儿子在电话那头咳了两声就挂了。几天后,县官走向了城门,黄四娘走向了村口。历史的轨道也紧密地重合在一起。
“伯父,我爹娘都染病死了,全家上下就剩我一个了。我拼了死才逃到您这儿来的。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门那边县官的侄子哭着。
“妈,我回来了。”村外边儿子向着黄四娘走来。历史带着厚重的颜色重合在一起,沿着时间的墙流淌开来。
门这边县官老泪纵横:“我已下了禁令,我得对全县的百姓负责啊。”
村这头黄四娘后退了几步:“儿子,听妈说句话,别往村里走。”村民们渐渐围上来,在黄四娘身后围成一个半圆。
“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要死,我也得死在亲人身边哪!”
“妈,你让我进村吧!你不能见死不救啊!要死,我也不能死在村外头哪!”
理智与情感分别立于天平的两端。亘古的风吹过,历史在继续。
门这边,县官不断地踱着步,作着他这一生最大的抉择。理智与情感的天平逐渐倾斜,县官最终在夕阳西下时下令打开城门。村这头,黄四娘流着泪从村民手中接过了扫把:“儿子,今天不是妈狠心,但今天只要妈在这儿,就不能让你进村。你看看妈身边这些乡亲,他们都是看着你长大的,你忍心把病传给他们吗?你还记得这村头石碑上刻的字吗?理智点吧——你是妈的儿子,可妈不能因为你而害了全村人哪!——你得照电视上说的做啊!妈已经打电话给了防疫局,他们马上就到了。”
历史的轨道按照它熟悉的方式重合在一起,却最终折向两个方向。
石碑上刻着:嘉庆七年,滁州瘟疫泛滥,本县县官内侄自滁州来县,县官开城迎侄,数月之内,全县死绝。
亘古的风带着古老的气息拂过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沿着时间的轨迹,讲述着一个关于理智与情感的久远的故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
【点评】
作品以三百年前县官和三百年后村妇黄四娘各自面对身患传染病的亲人的不同态度入笔,一个是侄儿染上瘟疫,一个是儿子得了高危传染病,两个事件前半段的并行相似。但后半段陡起波澜,一个放进了城里边,一个拦在村外面,两者相反相对。而最后结果也是截然相反,给阅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效应。
文章以历史相合又最终相离的发展,以小见大,正反映衬,体现了对情感社会的反思和对理性社会的呼唤,给人以凝重的历史使命感。
两件事并行,形成了一种彼此交叉的复杂关系,但又有条不紊的进行,能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分析】
事件A、县官的侄儿染上瘟疫,从滁州前来投奔;县官抵不住亲情,放侄儿进城;最终全县死绝。
事件B、黄四娘的儿子染上传染病,从北京偷跑回家;黄四娘拦在村口,不让儿子进村;黄四娘保全了全村的百姓。
交汇点、城门口、村口
结构形式、A+B;A+B;A+B;开头景物铺垫,结尾景物点染,前后照应。
三、例文展示
【作文题目】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身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康;个人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维护健康是做人的责任。
【学生作文展示】 馄饨馅儿
“卖馄饨喽,卖馄饨……”洪亮的吆喝声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迎来了朝霞,送走了落晖。
楼下有着位推手推车卖馄饨的老爷爷,每近傍晚时分便会停在这儿,从车上搬下一张可折叠的小桌与几个小板凳,吆喝几声,便坐下,开始包着小馄饨。
热闹的镇中心也开着一家馄饨店,与楼下不同的是,那家店不用吆喝,都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去吃小馄饨。有时甚至要为了一份小馄饨,等上个把小时,可即使这样,店中的生意仍是好的让店员忙不过来。
缕缕清香被风儿吹送到楼上来,钻入我的鼻中,肚中的馋虫被勾起。来到摊前,要上一碗小馄饨,坐在桌前慢慢等待。老爷爷将刚包好的小馄饨下入锅中后,再坐回了凳子上,继续包着手中的小馄饨。不一会,锅中传来翻腾的声音,老爷爷将它们盛出,浇上一勺汤,洒上小葱、香菜,端至面前。我向其中倒了些醋,舀出一个,便向口中塞去。烫的我舌头发麻,连连哈气。老爷爷见了,笑了一声,道:别急,吹吹再吃。之后,我便放慢了性子来品尝其中的味道。
镇中心小馄饨店的生意如此之好,我不禁好奇起来其中的小馄饨是何种的滋味。进入店中,点上一碗小馄饨,由于等待的过于无聊,便向四周望去。洁白的墙上挂着令人垂涎欲滴的小馄饨图片,再向收银台的后方望去,只见厚重的门帘紧紧地掩住了后厨,仿佛里面藏着独一无二的秘方。即使来回的人进出麻烦,店主却没有将其收起的意愿。终于,我等来了小馄饨。外观与楼下家的馄饨并无什么不同,舀出一个,刚放入嘴中,鲜味就在口中蔓延开来。
几年后,镇中心的馄饨店被人举报其中有罂粟,才使人喜欢吃。本是被人们挤的水泄不通的店突然就空旷了起来,监察局也前来调查。几天过去了,监察局却还未有答复。店主坐不住了,来到监察局询问。从监察局领出“该食品不含罂粟成分,但使用大量香料掩盖肉质问题。”的报告,店主松了口气。可是,从那以后,店中的生意却是一落千丈,再也没有客人愿意上门,来尝尝这加了“料”的小馄饨。
楼下的老爷爷随着生意渐好,便在楼下租了间屋子。每到傍晚时分便会传来他的吆喝。有次几位下班工人坐在板凳上与他调笑道:你的馄饨馅儿健不健康?老爷爷笑笑,接到:健不健康,你们不都看的见么。说完继续包着他手中的小馄饨。
“卖馄饨喽,卖馄饨……”洪亮的吆喝声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迎来了朝霞,送走了落晖。
【点评】
文章以“馄饨馅儿”为叙事的线索,以“健康”为核心词,串联起了两件事,一是馄饨摊儿的老爷爷,真材实料,讲求“健康”,而且在顾客的眼皮子底下做生意, 不弄虚作假;二是镇上的馄饨店,生意兴隆,却“不讲健康”,用大量香料掩盖肉质问题。最终老爷爷的馄饨摊儿继续开下去;镇上的馄饨店生意一落千丈,无人上门。故事娓娓道来,不急不躁,体现了一种江南小镇温婉舒缓的人情美。
文章以“健康”的“馄饨馅儿”为叙事的切入口,一个是“看的见得健康”,一个是“看不见的不健康”,两相对比,将主题清晰地揭示出来。
两件事并行叙述,前面部分差别不大,但第二部分将老爷爷下馄饨的细节描写和镇上馄饨店的装饰、门帘遮挡、馄饨味道形成对比,已经为答案揭晓埋下了伏笔。第三部分,镇上混沌店被举报和老爷爷依旧吆喝、开玩笑再次对比,揭示“谁是健康的馄饨”这个答案。
特别是老爷爷下馄饨的细节描写,真实而生动;另外,查处馄饨店的事,不一上来就说馄饨店添加香料掩盖肉质问题,而是先说被举报使用了罂粟,既兴起波澜,也贴合生活的真实。
开头与结尾出现的吆喝声,既是景物的渲染铺垫,也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结构分析】
事件A、老爷爷推着馄饨摊儿,在街边包馄饨买馄饨;我买了一碗馄饨,慢慢品尝;老爷爷租了门面,继续卖馄饨。
事件B、镇上的馄饨店生意兴隆,客流滚滚;我买了一碗馄饨,嘴里满是鲜味;馄饨店被举报,查出是添加香料掩盖肉质问题,最后生意一落千丈。
交汇点:我买了一晚馄饨品尝。
结构形式:A+B;A+B;B+A。开头结尾的“吆喝声”前后呼应。
四、学生习作及升格作文
【学生第一次习作展示】 那股味儿
烈日后的空气十分清爽,轻轻的风缓缓地吹。还没进家门,却早早地闻到母亲酝酿的那股酸爽味儿,夹杂着淡淡清香。那是一种让人如痴如醉的味道、一种质朴的心灵、一种健康的生活气息。
“妈,您是不是正在做酸菜啊,我大老远就闻到的那味道了。想盛一碗解解馋”。“暂时还不可以,正准备做,过一两天就可以喝到了”。看着她正忙着洗了又洗,直到水变得清澈,然后装入一个早已经洗干净的坛子中,再慢慢的把煮沸的水倒入其中,在上撒上自己做的酸本,最后小心翼翼地把毯子盖紧。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慢慢地等待。
奇怪的是,邻居家也是贵州人,也是极其喜爱酸菜这东西,可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自己弄。为了满足好奇心,我决定到他们家探一探原委。咦,空气中好像弥漫着一股酸味儿,可味道又有些奇怪,感觉熟悉却又不熟悉。总感觉与那熟悉的味道相比少了些什么。“叔叔,我闻着这酸酸的味道就来了,感觉味道与我妈妈做的酸菜味道相同却又不同”。“当然不同了,你妈妈那是自己动手做的,我们是到菜市场买的,方便是方便了点,可不那么正宗,拿回家多洗几次味儿就不那么浓了”。“那您可得尝尝我妈妈是手艺了”。
话音刚落,空气中传来正宗的酸爽,我能断定这并非邻居家传出的味道。“难道妈妈的酸菜可以吃了”。我一溜烟跑回家去,竟忘了跟邻居打声招呼。不出所料,那酝酿已经的酸爽终于可以品尝到了。迫不及待拿出碗,盛来一碗,慢慢咽下一口,那股子酸劲,久久在口中不消失。那是母亲做的味道,那是属于家乡的味道,那是一股健康的味道。久久令人回味。
又是阳光明媚,微风缓缓吹的一天。在这寂静的清晨,却听到有些许聒噪。听母亲讲后才得知,原来是邻居家一家人都在闹肚子。嘈杂声中听到“下次不再为了方便买不健康的食品了,太害人”。
现如今,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却忘记了自己的健康,有些商家为了产量而忘记了质量。伤了人们的身体也被贴上心灵不健康的标签。健康才是本钱,人需要健康,社会也需要健康。
春风依旧缓缓吹,吹来了那股子酸爽。吹散了那些不健康。
【点评】
文章选择一个很小的事件“做酸菜”作为切口,来表现主题词“健康”,这一点做的很好。文章将“妈妈做的酸菜”和“邻居买的酸菜”分为两条事件脉络,平行推进,过程很清晰。而且两件事形成明显的对比,突出了“妈妈做的酸菜,有着健康的味道”这样的主题。但文章对“不健康的味道”表现不够到位,削弱了对比的力量。
文章中对“妈妈做酸菜”的细节描写生动到位。但其他地方,缺少细致的描写。有些地方的用语不够准确,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精当。
【学生二次升格作文展示】 这股味儿,那股味儿
秋后的空气十分清爽,轻轻的风缓缓地吹着。还没进家门,却早早地闻到楼道的那股酸爽的味儿,夹杂着淡淡清香,让人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那是一种质朴的味道,一种健康的气息,一股让人如痴如醉的味道。
“妈,您是不是正在做酸菜啊?我大老远就闻到那味道了。”打开门,我朝着正在厨房忙活的妈妈问道。“是呀。今年你外婆腿脚不方便,就不过来帮我们做酸菜了。昨天她把做酸菜的方子告诉我了。我就寻思着自己做吧。”妈妈回答我。“我想盛一碗解解馋,口水都要流出了”,我撒着娇说。“暂时还不可以,腌一两天就可以吃了”,妈妈把酸菜洗了又洗,直到水变得清澈,才装入一个干净的坛子中,再慢慢的把煮沸的水倒入其中,撒上自己做的酸本,最后小心翼翼地把坛子盖紧。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慢慢地等待。
空气中好像弥漫着另一股酸味儿,可味道有些奇怪,感觉熟悉却又不熟悉,与那熟悉的味道相比少了些什么。我循着味道,来到邻居家门口。为了满足好奇心,我决定到他们家探一探原委。
邻居是贵州人,也是极其喜爱酸菜这东西,奇怪的是,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自己弄。“叔叔,我闻着这酸酸的味道就来了,感觉与我妈妈做的酸菜味道相同却又不同。”我和邻居开着玩笑。“当然不同了,你妈妈那是自己动手做的,我们是到菜市场买的。就是味道差了点,但是挺方便的,不用自己腌。”邻居是个随和的中年人,平时挺忙的,老是很晚才回家。“我妈说菜场里买的不健康,吃了会拉肚子的。”我叮嘱了一下。“你妈是个能干的,我们哪有时间呀。”邻居笑着说,“多洗洗一样吃的。再说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空气中终于传来那股醇厚的的酸爽,我能断定这是我家传出的味道。“难道妈妈的酸菜可以吃了?”我一溜烟跑回家。不出所料,那酝酿已经的酸菜终于可以品尝了。迫不及待拿出碗,盛来一碗满满的酸汤肚丝,慢慢地嚼了一口,那股子酸劲,在口中久久不见消失。那是母亲做的味道,那是属于家乡的味道,那是一股健康的味道,令人回味。
搁下碗,我打开门,想请邻居也来尝尝。却发现邻居家一片忙乱,有些聒噪。然后邻居一家人被医院的担架抬了出来,原来邻居家一家人食物中毒了。嘈杂声中听到邻居对着医生说:“下次再也不能为了方便,买那些不健康的食品了,太害人。”旁边围观的人也是议论纷纷,原来邻居家买的酸菜用了劣质的工业用盐导致了中毒。
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整天忙忙碌碌,却忘记了自己的健康。而有些商家为了利益,忘了质量,虽然发了财,却伤了人们的身体。他们黑心的行为也频频见诸报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为什么这些人不能老老实实做生意,为什么不知道健康才是本钱,人需要健康,社会也需要健康呀。
秋风依旧缓缓吹,吹来了那股子健康的酸爽味儿,可吹不散那些不健康的人心。
【点评】
修改以后,两件事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对比更加强烈。事件叙述更贴合生活实际,更有亲切感。细节描写增加多处,语言与动作描写也很生动。而且行文中,“健康”这个核心词,体现得更加明显。
【结构分析】
事件A、空气中有一股清香,是健康的味道;这是妈妈做酸菜的味道;妈妈的酸菜可以吃了,那健康的味道令人回味。
事件B、空气中有一股怪味,是邻居家传出的味道;邻居家买的酸菜,是不健康的;邻居家食物中毒,再次验证不健康的食品会害人。
交汇点:我家的酸菜好了以后,我到邻居家请他们来尝尝。
结构形式、A+A;B+B;A+B。结尾处,对“健康”的价值和影响作出议论性的解读,揭示文章中“健康”的含义,使主题更明确。